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三维后处理技术在四肢关节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医院检查的53例已行普通X射线平片检查,且高度怀疑四肢关节骨折的患者资料,应用16排螺旋CT进行容积扫描和工作站三维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再现(VR)后处理技术重建.结果:根据横断位、MPR及VR图像进行综合判断,在53例病例中膝关节骨折18例,髋关节骨折11例,肘关节骨折11例,肩关节骨折6例,腕关节骨折7例.结论:多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重建技术的MPR及VR图像可准确地诊断四肢关节骨折情况,其为临床提供丰富、科学和准确的信息依据.
作者:孙涛;韩善清;王建伟;陈爱萍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与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经医院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120例ACS患者,根据病情的不同,将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分为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为AMI组,每组60例.检测两组患者的MPO和Hcy水平,对所有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终点事件为再次入院、心源性死亡等心脏不良事件.结果:AMI组的Hcy和MPO检测水平分别为(19.37±6.98)μmol/L和(3680.23±1134.27)pmol/L,均高于UAP组的Hcy(16.34±5.70)μmol/L和MPO(2382.36±1403.32)pmol/L的检测水平;AMI组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Gensini积分)为(49.34±43.17)分低于UAP组的(59.16±45.2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04,t=-2.002,t=2.025;P<0.05).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Hcy和MPO水平对ACS患者的近期预后影响呈显著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128,OR=1.002;P<0.05).结论:血清Hcy与血浆MPO水平与ACS患者将来发生MACE呈显著正相关,且其预测能力不受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可有效的预测ACS患者MACE的发生.
作者:魏庆民;程敏静;程敏菊;何磊;王世杰;李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1.5T核磁共振成像(MRI)与多层螺旋CT(MSCT)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SI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行MRI与MSCT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对SIS的诊断价值.结果:MRI与MSCT两种方法在诊断的灵敏度和约登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2.987,x2=12.987;P<0.05),MRI的诊断灵敏度高于MSCT诊断;而诊断特异度两种方法均为100%;MRI与MSCT在肩峰段形态BiglianiⅠ型与Ⅱ型的诊断检出率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92,x2=2.031;P>0.05);MRI检查在BiglianiⅢ型的诊断检出率高于MSCT,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87,P<0.05).结论:MRI与MSCT相比对SIS诊断的灵敏度更高,其原因为MRI对软组织有比较高的分辨率,且无辐射,适用于SIS的诊断.
作者:祁生平;马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合并H型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95例合并H型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时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将其分为观察组(Hcy≥10 mmol/L,51例)和对照组(Hcy<10 mmol/L,44例),观察两组患者24 h血压变异性和主要临床特征,同时分析观察组血压变异性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24 h的收缩压变异性、舒张压变异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为(14.57±4.62)、(18.57±5.38)、(13.39±4.85)mm和(1.27±0.17)分;对照组分别为(12.48±3.78)、(16.12±5.74)、(11.34±4.32)mm和(1.09±0.13)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89,t=2.146,t=2.160,t=5.725;P<0.05).24 h收缩压变异性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明显正相关(r=0.254,r=0.256;P<0.05).结论:合并H型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增加,可能与患者预后不良和血管内膜厚度相关.
作者:南宇飞;卢翠莲;严之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血清甘胆酸(CG)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医院诊治的78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取78名同期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对比两组CG、HIF-1α表达,评估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三烯B4(LTB4)在患者病情诊断中的作用及其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CG和CRP分别为(11.45±1.28)mg/L和(28.68±3.63)m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12±0.62)mg/L和(4.89±1.27)mg/L,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937,t=5.634;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IF-1α、IL-8和LTB4指标分别为(0.76±0.22)ng/ml、(36.88±4.26)pg/ml和(368.26±57.29)pg/m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1.04±0.27)ng/ml、(53.21±6.22)pg/ml和(553.25±62.03)pg/ml,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00,t=19.130,t=19.349;P<0.05).结论:CG和HIF-1α检测在COPD患者病情评估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为评估患者病情及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赵乌云;施金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MP3)在40岁以上高龄葡萄胎(HM)及侵蚀性葡萄胎(IHM)孕妇中的表达.方法:回顾性选取103例40岁以上HM患者清宫术后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和88例IHM经化疗行子宫切除术石蜡包埋组织标本,按照患者组织标本中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的不同,将HM标本分为观察组(β-hCG>2×105 mIU/ml,67例)和对照组(β-hCG<2×105 mIU/ml,36例);将IHM标本分为观察2组(β-hCG>2×105 mIU/ml,52例)和对照2组(β-hCG<2×105 mIU/ml,3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IMP3在两组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在HM的恶化进展及IHM的病情诊疗效果,评估其预后评分的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IMP3的阳性表达率为35.82%(24/67),IHM的恶变率为66.67%;IMP3阴性表达者恶变为IHM的恶变率为18.60%,IMP3的阳性表达与IMP3阴性表达的恶变率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477,P<0.05).对照组IMP3的阳性表达率为8.33%;IMP3阳性表达者恶变为IHM的恶变率为100%,IMP3阴性表达者恶变为IHM的恶变率为21.21%;IMP3的阳性表达与IMP3阴性表达的恶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1,P<0.05).两组IMP3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48,P<0.05).化疗前观察2组IMP3的阳性表达率为94.23%,化疗后阳性表达率为82.69%.对照2组化疗前IMP3的阳性表达率为77.78%(28/36),化疗后IMP3的阳性表达率为58.33%(21/36),两组化疗前和化疗后IMP3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868,x2=6.364;P<0.05).结论:在高龄孕妇中血清β-hCG水平>2×105 mIU/ml的IMP3阳性率较高,是HM发生局部转移和(或)远处转移有关的高危因素,且IMP3表达阳性者发展为IHM率高,可通过检测IMP3在HM的表达判断HM恶化程度,可将IMP3作为检测HM发生局部转移和(或)远处转移的分子标志物.在IHM中,化疗后IMP3阳性率较化疗前均有下降,但患者血清β-hCG水平>2×105 mIU/ml与β-hCG<2×105 mIU/ml相比下降不明显,应继续给予相应治疗和随访观察.
作者:曹雪霞;张丽娟;张梅娜;常海丽;杨敏;赵敏英;董静;张娜;宋洁;刘玉娜;刘莉;谢祯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调查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医务人员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现状及年龄分布,探讨HPV的针对性防治策略,为制定医院女性医务人员HPV体检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不同年龄段的182名进行体格检查的女性医务人员的阴道分泌物标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荧光探针法进行HPV定性检测,按照不同年龄段将其分为6组,即25~30岁组、31~35岁组、36~40岁组、41~45岁组、46~50岁组和≥51岁组,统计分析6组中各不同年龄段HPV感染特征.结果:在182例标本中共检出29例感染HPV,其中高危型HPV(HR-HPV)阳性标本28例,阳性检出率为15.38%;低危型HPV(LR-HPV)阳性标本1例,阳性检出率为0.55%,两种类型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314,P<0.01).HR-HPV的感染率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8.812,P>0.05),但不同年龄组HPV感染曲线高峰为46~50岁组(占35.00%)和36~40岁组(占24.00%).结论:医院中女性医务人员的年龄与HR-HPV感染有一定关系,在制定宫颈癌防控方案时需将医院所有HPV感染的类型分布和各年龄段感染特征等因素纳入其中.
作者:李林臣;刘婷;牛艳芬;张懿晖;李林军;李少峰;李秀丽;张祯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扩散张量成像(DTI)对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脑白质改变的诊断价值,对PD临床诊断及其疾病进程分析提供帮助.方法:选取36例早期单侧症状PD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36名年龄及性别等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健康者纳入健康对照组,对两组受检者进行常规MRI头部扫描和DTI检查,计算出全脑的部分各项异性及平均弥散率差异,并形成图像,采用基于体素的分析(VBA)方法,分析对比两组病理生理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PD患者小脑后叶、旁中央小叶以及颞叶部位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降低,平均弥散率(MD)值增高,辅助运动区(SMA)FA值和MD值均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425,t=2.9568,t=2.7864,t=3.1765,t=2.8654,t=3.9868;P<0.05)和(t=3.7647,t=5.1321,t=4.3452,t=2.8974,t=7.6746,t=3.3342;P<0.05).结论:DTI通过定量检测PD病变区域的FA值与MD值,有利于PD的早期诊断;DTI在PD的在体研究中效果显著,能发现更多与病理机制及临床症状相关的信息.
作者:方黎;江选东;李中秋;李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肘外侧小切口结合外侧平行克氏针治疗小儿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在医院住院的245例小儿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125例)和对照组(120例).对照组采用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肘外侧小切口结合外侧平行克氏针固定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儿平均手术时间、肘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手术成功率、骨折愈合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依据肘关节Flynn评分标准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儿平均手术时间为(32.61±13.94)min,肘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为(69.51±15.64)d,均比对照组患儿时间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02,t=0.423;P<0.05);手术成功率为98.40%,高于对照组患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15,P<0.05).两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5,t=0.423;P>0.05).观察组患儿Flynn评分优58例,良62例,优良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患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00,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82,P<0.05).结论:肘外侧小切口结合外侧平行克氏针治疗小儿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恢复快,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作者:袁柱;武汝松;扈娜;耿博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应用瞬时弹性成像(TE)技术,评价乙型肝炎患者经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肝脏纤维化的疗效.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60例乙型肝炎患者,根据乙型肝炎检查结果将其分成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组(32例)和HBeAg阴性组(28例),采用FibroScan瞬时弹性扫描设备,观察两组患者经恩替卡韦治疗前后肝脏弹性值和肝脏纤维化病理学的变化,同时观察谷丙转氨酶(ALT)的恢复情况、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的变化情况.结果: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治疗前后的肝脏纤维化半定量计分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24,t=5.389;P<0.05);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治疗前后的肝脏弹性值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35,t=5.171;P<0.05);肝脏弹性值与肝脏纤维化半定量计分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824,P<0.05);HBeAg阳性组患者ALT恢复率为87.5%(28/32),HBeAg阴性组患者ALT恢复率为82.1%(23/28),两组ALT恢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72,P>0.05).结论:TE技术可以动态观察和评价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实现无创、快速和可重复地对患者肝纤维化进行检测,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洪媛;柳芳;姜廷军;宋长悦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创伤性肩关节痛合并Bankart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69例创伤性肩关节痛合并Bankart损伤患者,按照数表法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采用关节镜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1周后和1个月后的肩关节评分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后肩关节评分中疼痛、功能活动、肩关节活动度、肌力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7,t=6.02,t=6.81,t=3.37,t=8.22;P<0.05);而治疗1个月后两组各项肩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t=1.73,t=2.85,t=2.46,t=4.01;P>0.05);两组组内比较,治疗1个月后的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1周后.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比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88,P<0.05).结论:关节镜治疗创伤性肩关节痛合并Bankart损伤,对肩关节功能的恢复以及患者疼痛的减轻具有更好的效果,且患者术后的恢复较快,该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邱庆虎;石永进;王全彬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影响128层螺旋CT触发扫描腹部实质性脏器门静脉期强化效果的主要因素.方法:选择智能跟踪触发扫描腹部CT增强检查的232例腹部病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扫描触发点阈值设为100 HU,延时20 s、35 s及180 s,分别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按照对比剂注入流速将患者分为3.0 ml/s组(67例)、3.5 ml/s组(112例)和4 ml/s组(53例)3组;记录3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触发时间、延迟时间及扫描触发值,测量门静脉期肝脏、脾脏及门静脉主干CT值,运用回归分析、误差条和t检验对影响肝脏、脾脏及门静脉主干强化幅度的主要因素进行判断.结果:流速和性别对门静脉期肝脏、脾脏及门静脉主干强化幅度影响较大;不同流速的3组进行两两比较,流速3.5 ml/s组强化效果优于3 ml/s组,两组肝脏、脾脏及门静脉主干强化幅度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1.962,t=2.101,t=2.203;P<0.05);流速3 ml/s与4 ml/s两组比较中门静脉主干强化幅度有统计学意义(t=2.736,P<0.05);不同性别对肝脏、脾脏及门静脉强化效果比较女性强化效果好于男性,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52,t=2.096,t=6.057;P<0.05).结论:128层螺旋CT腹部增强检查选择适当的流速,根据性别适当调整对比剂用量能够提高门静脉期强化效果.
作者:陈文静;孙亮;徐蕊;张文馨;李学栋;张丽;燕桂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究强化医疗行业数字医学电子档案建设的对策,以期推进数字医学电子档案的建立.方法:通过分析医学电子档案在医院发展中存在的重要作用,以及现存的医学电子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强化医疗行业数字医学电子档案建设的对策,对医疗行业数字医学电子档案的现状及改进方法进行探讨.结果:①现存的医学电子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现存医学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尚未精确的细化及责任化,缺乏专业的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电子档案管理中需要的硬件设施有待提高;②强化医疗行业数字医学电子档案建设的对策主要包括完善电子档案的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医院电子文档与纸质文档进行同步管理,加强电子档案的技术维护,加大电子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及完善电子档案的存储.结论:加强医疗行业数字医学电子档案建设刻不容缓,要提高电子档案的质量,应该明确现存的管理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
作者:李正莹;吴秀花;姜春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内窥镜临床工程师的技术要求、职责和主要工作内容,总结内窥镜工程师对降低内窥镜维修成本的作用及绩效.方法:制定内窥镜临床工程师加强内窥镜质量控制的工作流程,进行周期性点检、巡检、跟台及培训考核等,有针对性地预防内窥镜使用中的故障发生;统计内窥镜质量控制工作实施前、后的数据,进行工程学与经济学对比分析.结果:实施内窥镜质量控制后,有效降低内窥镜的故障率,明显缩短故障出现周期,安全稳定使用期延长.结论:通过开展内窥镜临床工程师专项负责的内窥镜质量控制工作,在降低故障维修费用和运行费用方面取得的效果显著,有效保障了内窥镜的高效安全使用.
作者:刘佳佳;朱奇;马辰祥;蒋秉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的各种大型医疗设备空调及通风系统的配置,保障大型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方法:针对大型医疗设备对空调及通风系统的技术要求较普通设备要求高、以及不同大型医疗设备对空调及通风系统配置要求有所不同的特点,采取按需配置.结果:在分析医院新建医技楼项目中医用直线加速器、磁共振成像(MRI)、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房的设备参数和实际运行需要的基础上,设计出大型医疗设备空调及通风系统的配置方案.结论:在大型医疗设备空调及通风系统配置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中,应注意其不同的特点,为后期设备安装、调试及运行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为患者及医护人员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作者:焦盈盈;倪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医学生压力感知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探索韧性在压力感知与抑郁症状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辽宁省4所医学院校选取2000名五年制在校医学生,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医学生的压力感知、韧性、抑郁症状和人口学变量.应用分层回归分析法探索韧性在压力感知与抑郁症状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85份(占89.25%);五年制医学生压力感知与抑郁症状显著正相关.在控制医学生年龄与性别后,压力感知解释抑郁症状变化占29%,韧性解释抑郁症状变化占8%,韧性在压力感知与抑郁症状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压力感知与韧性对医学生的抑郁症状均起到一定作用,学校相关管理部门除采取减轻学生压力感知外还应培养其韧性,以降低医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率.
作者:李响;朱妍;孙晓;王烈;薛晓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适合心血管病专业的消毒供应中心医疗流程及建筑工艺方案.方法:通过分析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在整个医院医疗技术流程中所处的环节,对往年供应中心辅料、器械等实际使用数量进行定量研究;探访手术室、介入中心、外科术后恢复室等科室的实际需求,结合消毒供应管理规范对整体消毒供应中心医疗流程加以分析和量化.根据设备对电、水质的要求以及行业规范对消毒供应中心建设中的机电安装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结果:系统提出具有心血管诊疗特色的消毒供应中心规划选址、建设规模、流程设计和平面布局等的建设方案.结论:基于心血管诊疗特色的消毒供应中心流程设计和建筑工艺设计,为实现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化、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管理奠定了基础,是减少院内感染和提高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
作者:程芳甸;孙培珊;唐晓薇;张腾;胡道涛;宋晓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放射治疗技术发展现状,探讨技师在现代放射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通过分析现代放射治疗中定位、计划和治疗各环节的技术要求,评估放射治疗技师在放射治疗每个环节中发挥的作用.结果:放射治疗技师提高了对放射治疗摆位过程中的精确度以及减少摆位误差重要性的认识,在放射治疗中做到精确定位、精确计划和精确治疗,避免微小的位置偏差对放射治疗临床效果以及危及器官产生的严重影响,并且在常规加速器以及放射治疗流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放射治疗技师作为医用直线加速器的操作者、放射治疗计划的具体实施者以及参与日常摆位的主体,在放射治疗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作者:申红峰;戴相昆;王小深;欧光明;滑鹏;孙波;丁静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Monaco5.11计划系统制定鼻咽癌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计划时控制点数量设定对计划的影响.方法:对10例鼻咽癌患者分别采用100和120的控制点进行单弧优化,比较两者所得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机器跳数、控制点数量、治疗时间、靶区的适形指数和均匀指数等指标.结果:两者所得计划均能满足临床剂量要求,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控制点所得计划的平均机器跳数、控制点数量和治疗时间分别是120控制点和所得计划的93.5%、85.2%和92.4%.结论:Monaco5.11计划系统制定鼻咽癌单弧VMAT计划时,100控制点所得计划能在满足临床剂量要求的前提下减少机器跳数、控制点数量和治疗时间.
作者:洪楷彬;张瑜;柏朋刚;庄建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究密闭式吸痰盒相比传统吸痰盘在控制细菌繁殖方面的优势,并明确密闭式吸痰盒的更换时间.方法:选取60例重症监护室(ICU)气管切开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盒进行吸痰操作,分别在吸痰盒开启使用后4 h、12 h及24 h留取吸痰盒内3个冲洗腔(吸痰前冲洗、口鼻腔冲洗、气道冲洗)内壁的微生物标本,检测3个冲洗腔内壁细菌菌落数.结果:密闭式吸痰盒在吸痰后菌落数目较传统吸痰盘菌落数目少;密闭式吸痰盒在开启使用后4 h与12 h的菌落数目对比无明显差异,而在24 h后菌落数目明显增长.结论:密闭式吸痰盒相比传统吸痰盘能够降低患者因吸痰操作导致肺部感染的风险,其开启使用后更换时间以12 h为宜.
作者:赵欣;辛霞;于媛媛;樊冠利;张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碳纤维固定底板对放射治疗中射线的衰减作用及引起的调强射野MatriXX剂量验证结果的变化,研究该固定底板对放射治疗射野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宫颈癌患者,固定野调强计划中机架角度为180°的射野,制作相应的验证计划,在Varian Clinac iX加速器上执行验证计划,使用二维电离室矩阵MatriXX进行测量.使用ORFIT AIO碳纤维固定底板,对加速器机头与MatriXX之间无底板(A组)、有1块底板(B组)、2块底板(C组)和3块底板(D组)的4组情形进行研究.使用OmniPro I'mRT软件获得4组情形的数据,对射野平面内大剂量点及射野的γ射线通过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B组、C组和D组的情形与A组相比较,其射野平面内大剂量点对射线的平均衰减因子分别为:B组(1.73±0.11)%、C组(3.44±0.36)% 和D组(5.48±0.44)%.4组情形射野γ射线通过率的平均值分别为:A组(94.87±2.31)%、B组(99.18±0.61)%、C组(99.79±0.27)%和D组(96.24±1.99)%,B组、C组和D组与A组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88,t=9.261,t=2.256;P<0.05).结论:碳纤维固定底板对高能X射线有一定的衰减作用,对通过底板的射野的剂量分布有一定影响,物理师在设计计划进行剂量计算时,应考虑碳纤维固定底板对射野剂量分布的影响.
作者:柏正璐;时飞跃;秦伟;蒋红兵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运用除颤分析仪对心脏除颤器释放能量性能进行检测,揭示其中变化规律并进行科学论证,使检测数据在设备的维护保障工作中发挥作用.方法:使用FLUKE IMPULSE 7000DP除颤器分析仪,遵循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149-2014心脏除颤器校准规范,运用图、表综合的分析方法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释放能量检测数据的分析,发现释放能量变化规律及检测数据分布差异现象,对现象原因或影响因素进行评估,通过性能检测筛查出释放能量超差设备.结论:通过心脏除颤器释放能量检测及数据分析,掌握了在用设备整体的性能状态,提高对除颤器分析仪的技术认知及应用水平,避免了临床诊治过程中由于设备性能隐患带来的医疗风险.
作者:徐楚天;李焰;徐向天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基于设备故障数据的统计结果,探究影响血液透析设备使用安全的各项风险因素,开展风险控制,降低设备使用风险.方法:统计2016年度血液透析设备各类故障信息记录,采用Microsoft Excel2007对所记录的394例故障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统计分析2016年度故障率得出四大类影响安全的风险因素,针对其中设备故障(占85.1%)、耗材因素(占11.2%)以及人为因素(占3.7%)此三类占比例较高的主要因素,从设备管理、耗材管理及人员培训考核三方面优化现有的血液透析设备管理制度,制定规范操作流程.结论:通过对购置于各自年份的血液透析设备故障类型的分析研究,明确故障风险原因,建立对应的风险控制对策,落实责任主体,有效降低了血液透析设备的使用风险.
作者:谢杲;俞锴;魏坤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食品和饮用水的放射性核素指导水平.方法:根据国际组织发布的相关标准和技术文件,分析现存照射情况和应急照射情况下食品和饮用水放射性核素指导水平的计算方法.结果:给出现存照射情况饮用水中17种放射性核素指导水平,食品中20种放射性核素指导水平,以及应急照射情况下食品和饮用水中24种放射性核素指导水平.国内相关标准较为滞后,且缺乏饮用水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指导水平标准.结论:我国食品和饮用水放射性核素指导水平标准应参考国际组织发布的标准,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制定或完善适合我国的食品和饮用水放射性核素指导水平标准,以更好保护我国公众健康.
作者:付熙明;袁龙;刘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自制固定装置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52例近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按照数表法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7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乳腺托架固定;观察组采用自主研制的体位固定装置联合头部热塑膜及体部发泡胶膜固定.运用锥形束CT(CBCT)采集患者分次间与分次内摆位误差.结果:观察组患者分次间与分次内摆位误差相较对照组患者均有所下降.左右(X轴)、头脚(Y轴)和前后(Z轴)3个方向,分次间摆位误差对照组患者分别为(4.23±2.58)mm、(3.17±1.33)mm和(3.58±2.87)mm,观察组患者分别为(2.31±1.09)mm、(1.89±0.98)mm和(2.01±1.27)mm;分次内摆位误差对照组患者分别为(3.78±2.43)mm、(2.46±1.07)mm和(2.38±1.45)mm,观察组患者分别为(1.14±0.79)mm、(0.89±0.45)mm和(1.08±0.81)mm.结论:自主研制的乳腺固定改进装置联合发泡胶垫与热塑头模,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应用中体位固定性好、精确度高且重复性更好.
作者:刘建平;杨立志;杨海芳;王志武;张晓斌;时秀菊;李国欢;徐寿平;迟子锋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对数字化X射线成像系统的能量发生装置、X射线机曝光参数和影像采集装置的DR影像性能进行检测验收,研究DR的质量控制检测步骤与测算方法.方法:采用Piranha型X射线机多功能质量检测仪与PTW NORMI13型性能体模对DR进行千伏、曝光时间、半价层、空间分辨力、低对比度分辨力和可见灰度级等参数进行检测,检测完毕根据测算方法计算出检测结果.结果:①管电压准确性相对偏差为0.517%,重复性变异系数为0.134%;②曝光时间准确性相对偏差≥100 ms时为0.640%、<100 ms时为0.633%;③辐射输出重复性变异系数为0.292%,半价层为3.02 mm Al(80 kV),空间分辨力为3.4 lp/mm,低对比度分辨力为1.0%,可见灰度级为7个.根据国家卫生行业标准WS76-2017与WS521-2017该DR检测验收获得通过.结论:通过对DR的质量控制检测,可以客观的反映设备能量发生装置和影像采集装置的性能,从而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作者:李超;梁永刚;付丽媛;陈坚;刘冰川;陈建新;倪萍;许尚文;陈自谦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医院在用高风险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保障医院高风险医疗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依据北京市医管局药事处急救、生命支持及高风险类设备质量控制指导意见(试行),对医院在用高频电刀、呼吸机和除颤仪高风险医疗设备实施检测,分析总结检测数据,并提出质量控制方案.结果:对56台除颤仪进行检测,不合格率为62.5%,其中除颤仪时间准确性问题在整个故障问题中的占比大,约为73%;附件破损为15%、附件缺失为13%、其他故障为2%.对56台呼吸机进行检测,不合格率为41.07%,其不合格原因主要有耗材附件(占75.20%)、设备外观(占9.7%)及设备故障(占15.1%).对49台高频电刀的性能及电气安全进行检测,不合格率为10.2%,其不合格原因主要为参数故障(占33.30%)、附件故障(占61.60%)及设备外观问题(占5.10%).通过分析设备质量控制不合格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针对性措施,提高了临床使用质量.结论:从工程技术上对医院在用高风险医疗设备实施质量控制,能够保障医疗设备运行的的质量和安全.
作者:龙云玲;姜楠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构建三维(3D)成像手术腹腔镜系统的设备及配套部件术前安全检查体系,保障设备正常使用.方法:对3D腹腔镜成像系统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根因分析,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梳理组成3D腹腔镜成像系统的各部件的功能和原理,绘制故障原因鱼骨图,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并评估其改进效果.将改进措施实施前40台手术的数据纳入对照组,将改进措施实施后40台手术的数据纳入观察组,分析对比两组数据的差异,评价改进措施的效果.结果:利用根因分析法在总结手术前3D腹腔镜成像系统的设备及配套部件的检查要点的基础上,找出了导致临床不良反馈的原因,通过实施3D腹腔镜及其附件损伤较小的消毒和灭菌方法,临床术者的不良反馈总数下降了60%.结论:建立涵盖术前、术中及术后3个阶段的3D腹腔镜成像系统安全使用管理体系,能够减少因设备故障或不当操作导致的手术风险以及临床不良反馈,可为3D腹腔镜成像系统安全使用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郭炜;郭大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西门子Sensation系列多层螺旋CT是基于P30平台的机型,该平台具有技术成熟、故障率低以及运行稳定可靠等优点.目前,该系列主要有Sensation 16、Sensation 40和Sensation 64等机型,已广泛应用于各级医院,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设备会出现各种故障现象,尤其是机械运动比较频繁的检查床(patient handing system,PHS)系统[1].为此,通过Sensation系列机型PHS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根据对该系列机型的日常使用及维护,对常见故障进行分析总结,并重点探讨经典案例的故障分析与处理.
作者:金英涛;林鑫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由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步入了精确放射治疗时代.尤其是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善和提高放射治疗质量[1].然而,常规模拟机只能提供二维的信息,CT模拟定位机整合了放射诊断、放射治疗计划、模拟定位和模拟治疗功能于一身,从而得以在放射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基层医院因资金和场地所限,激光定位灯在放射治疗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诊断CT加装激光定位灯,解决无法完成患者放射治疗定位CT模拟问题,保障定位和扫描全过程验证精确.通过研究组在多家基层医院实地安装及使用,获得了一些安装经验,总结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作者:宋文立;李晶晶;李爽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设计的第二代卫生防疫车是目前部队进行防疫任务的主要装备[1-2].该装备配备了HDW-1型多用途喷雾机,具有超低容量喷雾系统,可进行大范围杀虫或消毒作业,其喷枪喷洒系统也可以进行小面积或小角落的喷射灭菌操作[3-4].通过日常使用,在检修过程中发现其发电机部分与喷雾机系统故障频率较高,为此,针对检修过程中发现的典型故障,将维修经验总结分析,供同行参考.
作者:郝江辉;张涛;张泽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呼吸机致病微生物污染是导致院内感染暴发的重要原因,其使用后的消毒管理极为重要.呼吸机使用后消毒管理主要关注呼吸机外置管路的消毒,对与患者呼吸回路直接相通的呼吸机内部气路系统的消毒研究涉及较少.呼吸机的气路位置特殊且包含有多种精密电磁元器件,常规消毒方法无法完成彻底消毒.对呼吸机内部气路系统的消毒既要考虑消毒效果的有效性,又要兼顾消毒过程对电磁元器件性能稳定性的影响.针对目前临床呼吸机内部气路系统消毒的现状,探讨呼吸机内部气路系统消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比较目前临床常用的消毒模式,提出利用过氧化氢蒸汽和臭氧作为呼吸机内部气路系统消毒剂的可行性,建立呼吸机内部气路系统有效和安全的消毒模式,加强对呼吸机内部气路系统消毒效果以及消毒过程对电磁元器件性能稳定性影响的检测.
作者:陈学斌;杨学来;高敏;李天庆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脑白质病变是影响新生儿及儿童健康生长的主要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是严重危害新生儿及儿童生命健康以及生存质量的疾病,因此对于新生儿脑白质病变的早期检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超声诊断、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磁共振成像等影像技术,对新生儿脑白质病变检出的临床价值、限度进行综合分析,揭示联合应用超声、CT及MRI能够有效提高脑白质病变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刘哲峰;芦钺;郑义;王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气溶胶暴露装置是进行呼吸道传染病研究、化学物质毒性鉴定、疫苗评价及药物研究的重要设备,被广泛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毒理学、吸入免疫、安全性评价等领域,是进行实验动物气溶胶感染实验和吸入毒理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技术平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气溶胶暴露装置正朝着更加安全、高效、精确及自动化方向发展,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综述动物气溶胶暴露装置的特点及应用,为气溶胶暴露装置的研究与应用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郝新彦;张元慧;高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设计一种便携独立式下肢牵引装置,以实现机动医疗和户外牵引功能.方法:牵引装置由配重底座、支撑板、牵引绳、牵引固定带、支撑轮、滑动轮、滑动轮支撑杆以及配重砝码等组成,依据自身配置和人体工程学设计,无需借助其他设备而独立完成下肢牵引.采用配重底座与支撑板紧密封装,滑动轮与滑动轮支撑杆紧密封装,再固定在支撑板上,做为整个牵引装置的固定架.支撑轮固定在支撑板顶上的中间,通过牵引绳支持配置砝码,在配重底座内安装牵引电机并采用铅酸电池供电,由患者根据实际要求控制牵引速度.结果:便携独立式下肢牵引装置解决了传统牵引装置不方便携带、不利于机动医疗和户外牵引的问题;经临床测试,该装置能够实现患者下肢关节的牵引恢复.结论:便携独立式下肢牵引装置可根据患者需求设定牵引时间、牵引速度和牵引角度;系统结构安装简单、稳定性高、低功耗和便于携带,适用于野战医疗、机动医疗以及户外的患者下肢牵引恢复.
作者:蔡雪花;许新建;汤栋生;张志芳;毛坤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内窥镜下消化道黏膜清洗与染色设备,用于代替人工黏膜清洗与染色方式,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方法:新型内窥镜下消化道黏膜清洗与染色设备主要由控制面板、单片机、蠕动泵、储液瓶、硅胶管、喷洒管、踏板等部件组成.控制部分由控制面板、单片机及踏板组成,蠕动泵为抽吸液体的动力装置,储液瓶、硅胶管及喷洒管组成液体通路.使用时在控制面板中设定好所需参数,再使用踏板或按键对蠕动泵进行控制,以完成清洗及染色作业.结果:设备可根据临床需求对消化道黏膜进行清洗及各种染色,且操作时间短,冲洗力度充足,染色效果良好,内窥镜下视野更为清晰.结论:新型内窥镜下消化道黏膜清洗与染色设备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并可显著减少检查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高健翎;李阳;屈亚威;张峰;刘海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一款控制输液滴速和温度的装置,实现对输液速度的检测与控制及自动报警.方法:将输液管放置在控制装置内的莫菲氏管槽,利用红外线检测装置检测点滴的滴速,下端设置有加热柱和保温装置对药液进行加热和保温,当药液滴速异常或滴注完成时装置进行自动报警.结果:输液滴速和温度控制装置设计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实用性强,可对输液速度和温度进行控制和自动报警.结论:输液滴速和温度控制装置实现自动实时地监控液体滴速和温度控制,并在液体即将滴完时发出报警,能够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增强输液安全和患者舒适度.
作者:周菁楠;陆奇鹏;朱立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设计基于磁共振成像(MRI)的膀胱肿瘤自动检测系统,为克服光学膀胱镜检测膀胱肿瘤有创及存在视觉盲区等缺点,寻找无创和便捷的早期检测路径.方法:根据建立的膀胱肿瘤自动检测方法,利用10套膀胱癌患者T2加权影像序列数据进行初步验证,读取T2加权MRI数据,使用自适应形状先验约束的水平集方法(ASPCLS)进行膀胱内外壁分割,利用拉普拉斯偏微分方程计算三维膀胱壁厚度,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基于空域信息的模糊C均值(sFCM)算法提取肿瘤疑似区,终完成提取膀胱肿瘤疑似区域的系统功能.结果: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系统能够较为准确的提取出膀胱肿瘤疑似区域,且与医生勾画的真实膀胱肿瘤区域的平均Dice重合系数(DSC)为86.7%,效果良好.结论:基于MRI的膀胱肿瘤自动检测系统,能够初步较准确地实现膀胱肿瘤的检测和疑似肿瘤区的提取,为膀胱肿瘤的早期检测及术前诊断提供无创新手段.
作者:邵希;石宇强;刘岩;徐肖攀;刘洋;张曦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设计一套穿戴式智能健康监测与诊疗指导系统,实时监测佩戴者的主要生命体征参数,实现对佩戴者的智能健康监测和诊疗指导.方法:以微传感器技术为核心,使用蓝牙、3G和(或)4G移动数据通信功能,采集佩戴者的生命体征,设置阈值用于预警,将生命体征数据发送至远程云数据平台,供诊疗医生实时调取,并集成语音通信、全球定位系统(GPS)功能用于诊疗指导和救助.结果:系统可以实时采集、传输及存储佩戴者的心电、血压、体温、脉搏等生命体征并对异常体征数据预警,同时可以进行语音指导和定位,在必要时主动预警以便及时救治,同时提供语音通信功能,医疗专家可以通过浏览器或者手机APP与佩戴者互动,进行健康监测和远程诊疗指导.结论:穿戴式智能健康监测与诊疗指导系统达到预期设计标准,且功能性强、性能稳定、设备佩戴方便,对慢性病患者和特殊作业人员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越斌;韦哲;陈韬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设计基于网络服务(Web Service)技术的医院数据交换集成平台,实现医院异构信息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及信息共享.方法: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和医院异构信息系统的集成方式,基于Web Service技术、健康等级7(HL7)V3和医学数字成像及通信(DICOM)标准,建立消息的传输机制,从应用级、流程级和数据级进行系统整合与优化,终构建以临床科研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数据交换集成平台.结果:通过集成平台建设,实现来自不同厂商的医院信息系统(HIS)、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影像归档及传输系统(PACS)及放射学信息系统(RIS)等的数据整合和信息交互;集成平台集成和对接,实现了各业务间的数据传递,使医院各系统信息能够及时传达互通.通过统一数据交换标准,严格控制数据交换流程,提高医疗数据质量.结论:所设计的集成平台可降低系统之间的耦合度,通过使用工作流引擎等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的质量控制和科学管理,保证业务数据交换的完整性、核心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作者:周渝霞;王东;何欣;李源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