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国际刊号:1674-7763
  • 国内刊号:11-5816/R
  • 影响因子:0.53
  • 创刊:2010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8-77
  • 全年订价:235.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0年1期文献
  • 儿童卫生工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与框架

    目的 梳理儿童卫生工作评价研究现状和设计思路,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为开展儿童卫生工作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方法构建备选指标库,利用专家咨询法确定指标框架和初步筛选指标.结果 系统论是建立儿童卫生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的设计通常需遵循一致性、全面性、层次性、可行性、可比性和导向性等原则.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的方法确定了结构(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三大类指标,其中结构(投入)类下设4个二级和16个三级指标,过程(产出)类下设3个二级和18个三级指标,结果类下设2个二级和9个三级指标.结论 过程评价是儿童卫生工作评价的重点.指标分类的合理性、评价标准的适当性和指标使用的可选择性,以及评价的组织实施,是指标体系得到科学、合理应用及评价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作者:王芳;刘晓曦;许宗余;曹彬;许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中国城市小学生忽视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我国城市小学生的忽视现状,为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制定科学的干预措施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中国城市小学生忽视评价常模,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全国12个省中抽取24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共调查4057名小学生,其中男、女构成比为51.3%和48.7%;少数民族占8.3%.所得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对各忽视类型的忽视分值、忽视率及忽视度等进行统计描述、卡方检验、方差分析(ANOVA),以判断其差别.结果 6~8岁组学生平均忽视度和忽视率分别为42.8和28.8%,各年龄间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9~11岁组学生平均忽视度和忽视率分别为42.1和27.2%,各年龄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6~8岁组男、女学生忽视度分别为43.3和42.3(P<0.05),忽视率分别为31.5%和26.2%(P<0.05);9~11岁组男、女学生忽视度分别为43.6和40.5(P<0.01),忽视率分别为34.8%和22.7%(P<0.01).在儿童忽视的6个类型上,6~8岁忽视率为2.0%~12.7%,除情感忽视外,其他5个忽视类型的发生率性别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9~11岁忽视率为10.1%~15.1%,各个忽视类型的发生率在性别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无论以年龄或性别分组,小学生均以受到单项忽视为主(6~8岁发生率平均为12.4%,构成比占总忽视学生的51.2%;9~11岁发生率平均为17.9%,构成比为55.2%).在不同家庭类型中,6~8岁组以单亲家庭中的学生受忽视率高(33.3%);而9~11岁组以再婚家庭中的学生受忽视率高(47.1%);6~8岁组和9~11岁组均以3代同家庭中儿童受忽视率低(分别为22.3%和22.7%).结论 中国城市小学生受忽视的频度和强度较大,其中刚上小学一年级和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小学生受到的忽视率和忽视度相对较低,而其他年龄(年级)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忽视;各个年龄组男生的忽视度和忽视率均高于女生,提示男生均比女生受到更多和更严重的忽视;所有儿童均以单项受忽视为主;在不同的家庭类型中,6~8岁组以单亲家庭、而9~11岁组则以再婚家庭中的学生受忽视率高.

    作者:潘建平;张华;曹春红;罗莎莎;张松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4051例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现况分析

    目的 了解农村地区妇女生殖健康状况,为制定综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4051例在山西省某县两个镇30~60岁的已婚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妇科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平均年龄42.8±7.4岁.本次调查患有任何一种生殖道感染疾病者共894例,占接受妇科和实验室检查者的22.3%.年龄在50岁前,有人工流产史、本人同房前后未清洗外阴及丈夫/性伴侣同房前后未清洗外阴的人群中,生殖道感染的患病率较其他组高.结论 应加强对目标人群性卫生习惯方面的健康教育与干预;对农村妇女应做好避孕节育的宣传工作,同时加强流产后服务.

    作者:周敏;赵更力;毕惠;张小松;陈丽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HIV感染孕产妇对艾滋病相关咨询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HIV感染孕产妇对艾滋病相关咨询满意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在新疆、云南、河南、广西4个省(自治区)15个县/市/区所有提供助产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为所有孕产妇提供艾滋病咨询与检测服务.自2004年12月至2008年4月之间发现的HIV感染孕产妇.由当地妇幼保健工作人员提供相关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与此同时,对其进行咨询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 ①本次研究共调查722名HIV感染孕产妇,其检测前、后咨询率分别为36.57%、78.33%,检测后咨询率明显高于检测前咨询率(P<0.001).HIV感染孕产妇对检测后咨询的满意度高于对检测前咨询的满意度(94.02%vs 87.79%,P<0.001).②HIV感染孕产妇是否愿意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咨询过程中是否获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医生是否给予咨询帮助孕产妇选择妊娠结局,医生是否提供心理支持,都影响HIV感染孕产妇对咨询服务满意程度.结论 咨询人员帮助其选择妊娠结局,给予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知识并给予其一定的心理支持,足提高艾滋病咨询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作者:王前;王芳;王潇滟;方利文;王临虹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天津市2005年妇幼卫生费用研究

    目的 为了提高天津市妇幼卫生人群服务利用的可及性和健康公平,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妇幼卫生经费投入的科学数据.方法 以功能法为核心,结合筹资法和机构法测算结果进行妇幼卫生费用的矩阵平衡分析.结果 2005年天津市妇幼卫生服务筹资以社会及个人筹资为主,占80.81%;妇幼保健机构的妇幼卫生服务总收入小于总支出,为收不抵支状况;收大于支服务项目以含有临床技术项同为主.结论 应积极探索政府卫生经费投入方式,逐步量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费用和投入,提高政府卫生资金的使用效率.

    作者:张富霞;刘功妹;邵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外来孕产妇免费避孕药具知晓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外来孕产妇免费避孕药具的知晓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006年7月1-31日在上海市某外来孕产妇正常产分娩点住院分娩的1513名外来孕产妇进行匿名封闭式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中,知道已婚育龄妇女在上海可以获得免费避孕药具者占23.6%(357/1513),其中知道具体的免费避孕药具名称者占59.4%(212/357).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在上海居住5年以上、有过人工流产史者,免费避孕药具的知晓率较高.从计划生育工作者、亲戚朋友和传媒获得避孕知识的孕产妇,对免费避孕药具知晓率高于从医护人员处获得避孕知识者.结论 外来孕产妇免费避孕服务知晓率比较低,知晓率低受对象和服务提供者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利用外来孕产妇正常产分娩点提供避孕咨询和免费避孕服务,是提高外来育龄妇女避孕服务可及和利用的方向.

    作者:黄咏梅;朱昊平;夏子茵;胡晓宇;康建中;程利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相关进展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是艾滋病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策略和技术上均有了较大的进展,艾滋病检测与咨询服务的策略由原来的自愿咨询与检测(VCT)转变为以医务人员主动提供的检测与咨询为主(PITC),VCT为补充的检测与咨询模式;在抗病毒药物使用上不仅关注母婴传播干预,同时考虑孕产妇病情的需要,并建议联合用药、尽早开始;对于艾滋病感染母亲所生婴儿的喂养强调AFASS的评估,若评估不适合人工喂养,应建议纯母乳喂养6个月;及早开展儿童早期诊断,尽早确定儿童感染状况;更加强调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与常规孕产期保健、生殖健康、性传播疾病相结合.

    作者:王临虹;王爱玲;方利文;王芳;乔亚萍;王潇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我国现阶段妇幼卫生政策需求分析

    妇女、儿童是社会的重要群体,妇女、儿童的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妇女、儿童的健康指标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卫生水平的重要标志.妇女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等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的广泛关注.

    作者:罗荣;汪金鹏;金曦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中国人群维生素D营养状况

    20世纪30年代人工合成维生素D后,维生素D一直被认定为是微量营养素,参与钙磷代谢,促进骨骼发育.但是近年来对维生素D代谢有了深入的研究,维生素D需要在体内转化成具有活性的维生素D,即25-OHD,和1,25-(OH)2 D3后,才能发挥生理作用.几乎在身体各种器官组织内都有维生素D受体,维生素D通过这些受体发挥作用,因而维生素D被认定是激素类物质.

    作者:吴光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我国孕产妇死亡状况及防控对策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母婴安全的核心指标.根据WHO/UNICE'年度报告,2005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为45/10万,当年约有7790名孕产妇死亡,平均每天有21名育龄妇女在妊娠和产后42天之内因妊娠相关疾病原因而死亡,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是深远的.研究表明[1],仅在2000-2001年间,我国由于减少孕产妇死亡人数299.34例,由此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大致达到1.1亿,家庭收益为0.34亿.

    作者:王临虹;郑睿敏;狄江丽;李丽娟;李醒;宋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2004-2008年全国妇幼保健机构监测工作进展

    一、背景妇幼卫生体系是我国早建立的一个公共卫生体系,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是我国妇幼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承担着保护妇女儿童健康的特殊职责.在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贯彻之际,作为区域内妇幼保健工作的指导中心,妇幼保健机构如何充分发挥妇幼保健服务及管理作用,建立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妇幼保健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是妇幼卫生工作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作者:黄爱群;张伶俐;罗荣;潘晓平;金曦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战略选择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截至2008年底,全国孕产妇死亡率降至34.2/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14.9%,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0岁,均居发展中国家的前列.

    作者:杨青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