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74例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郑州人民医院肝移植术后出现肺部真菌感染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和管理,并对临床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在74例肝移植病例中,肺部真菌感染受者占14.9%(11/74).11例肝移植术后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中,8例治愈,治愈率为72.7%;3例死亡,病死率为27.3%.结论 肝移植术后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均无典型的临床特点,容易干扰临床诊断,应引起肝移植中心医师的足够重视,尽早鉴定菌种并根据药敏试验使用敏感抗菌药物是成功救治肝移植术后肺部真菌感染的关键.
作者:陈建斌;魏思东;陈国勇;孙建军;汤高枫;袁振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肝移植患者新肝期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及对心肌的损伤机制.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4例于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原位肝移植术患者.分别于切皮前即刻(T0)、新肝期1分钟(T1)、2小时(T2)、术毕(T3)、术后4小时(T4)及24小时(T5)采集患者中心静脉血,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浓度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肝期和新肝再灌注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与T0比较,T2~5血清TNF-α、IL-6、cTnI、CK-MB浓度和LDH活性均显著升高〔TNF-α(ng/L):182±29、89±22、71±26、28±13比21±8,IL-6(ng/L):1751±255、1420±251、947±219、417±97比70±18,cTnI(μg/L):0.126±0.045、0.215±0.065、0.252±0.055、0.198±0.045比0.042±0.018,CK-MB(μg/L):5.1±1.7、10.3±2.2、15.2±2.5、10.3±2.2比1.6±0.5,LDH (U/L):547±216、620±251、751±255、417±97比170±58,P<0.05或P<0.01〕.结论 肝移植患者新肝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炎症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有关.
作者:贾莉莉;喻文立;翁亦齐;王菲;杜洪印;王刚;王永旺;盛明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异丙酚对亲体肝脏移植患儿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40例因先天性胆道闭锁择期行亲体肝脏移植的患儿,性别不限,年龄6~9个月,体重6.0~9.5 kg,ASAⅢ或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20):异丙酚组(P组)和对照组(C组).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静脉注射阿托品0.01 mg/kg,咪达唑仑0.10~0.15 mg/kg,依托咪酯0.2~0.3 mg/kg,芬太尼2~5μg /kg和维库溴铵0.8~1.0 mg/kg.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P组持续泵注异丙酚9~15 mg /(kg·h)至术毕,C组持续吸入1%~2%七氟烷至术毕.分别于切皮即刻(T0)、无肝期30分钟(T1)、新肝期3小时(T2)、新肝期24小时(T3)时取中心静脉血,检测血清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结果 两组患儿基本情况(年龄、体重、无肝期、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输血量、尿量)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儿T1、T2时间点的S100-β和NSE水平均比T0时有所升高〔C组, S100-β(ng/ml):11.29±3.45、8.66±1.57比5.26±0.94,P<0.05,NSE(ng/ml):26.92±4.43、24.57±4.12 比 20.68±2.94,P < 0.05;P 组:S100-β(ng/ml):9.28±1.85、6.47±0.86 比 4.91±1.25, P<0.05,NSE(ng/ml):24.50±3.26、22.23±3.07比19.89±4.40,P<0.05〕;与C组比较,P组T1~T3时间点S100-β和NSE水平均下降,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100-β(ng/ml):9.28±1.85比11.29±3.45、6.47±0.86比8.66±1.57、5.49±0.79比6.36±1.42,P<0.05;NSE(ng/ml):24.50±3.26比26.92±4.43、22.23±3.07比24.57±4.12、20.04±20.71比21.94±3.07,P<0.05〕.结论 异丙酚可减轻亲体肝脏移植患儿的脑损伤程度.
作者:于洪丽;杜洪印;喻文立;刘文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每搏量变异率(SVV)指导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肾移植患者术中容量管理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行DCD肾移植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中心静脉压(CVP)组和SVV组各30例.两组患者常规行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有创动脉血压、CVP监测,SVV组另外通过FloTrac/Vigileo监测SVV、心排血量(CO)等参数.患者术中全程乳酸林格液或聚明胶肽2~5 ml/(kg·h)维持输液;CVP组遵照《米勒麻醉学》(第7版)补液原则,通过调控输液速度控制CVP在10~15 mmHg.记录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手术时间、失血量、输液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见尿时间、术中尿量、术后24小时尿量、术后并发症、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移植肾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移植肾脏成活率、肾功能恢复情况、术中尿量、术后24小时尿量、术后并发症、移植肾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未见统计学差异.与CVP组相比,SVV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更加平稳,液体输注量显著减少(ml:3 327±205比3 550±229,P<0.01),术后ICU停留时间少于CVP组(h:16.4±2.3比18.1±2.7,P<0.05).结论 SVV较CVP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肾移植患者术中循环容量状态,且可以预测液体反应性可以减少术中液体输入量、缩短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
作者:庞文广;杜兴承;王刚;丁梅;喻文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移植等待患者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DCD移植等待患者对疾病及治疗的认识,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疾病,使各项治疗得以顺利进行,为患者移植及术后生存质量提高提供保障.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进行移植等待登记的10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实验组(改良护理),按照登记的前后顺序分为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和自设的心理影响因素调查表,对患者进行心理状况评定及因素分析,护理干预半年后再次填写量表,再次进行评估.结果 随着等待时间的延长,患者会逐渐表现出各种情绪障碍,其中有70%左右的移植等待患者具有焦虑情绪,约有40%的移植等待患者具有焦虑情绪,且与长期病痛干扰、等待器官压力、经济负担、反复配型失败、移植手术不可预测性、疾病认识不全面等相关.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干预后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及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均有好转(均P<0.05).结论 针对影响因素进行护理干预,明显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配合程度.
作者:周鑫;叶啟发;胡正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肾移植术后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链相关分子A (MICA)抗体对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 选择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78例可追踪到的肾移植术后的患者于2014年10月检测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和MICA抗体.血肌酐和尿素氮检测数据由检验科提供.结果 78例肾移植患者中抗HLA抗体和MICA抗体阳性的患者62例,其中肾功能正常患者14例,肾功能下降或丧失患者48例;抗HLA抗体和MICA抗体阴性患者16例,其中肾功能正常患者5例,肾功能下降或丧失患者11例.结论 抗HLA和MICA抗体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康颖;贾保祥;贾业军;徐秀红;刘杰;单小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肺移植麻醉期间肺隔离技术、麻醉管理及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无锡市人民医院330例肺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年龄(51.4±9.6)岁,ASA分级Ⅲ或Ⅳ级.所有受者术前均需卧床接受吸氧治疗,其中包括6例气管切开和12例气管插管呼吸支持患者.入室后常规给予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0.1 mg/kg、芬太尼4μg/kg、依托咪酯0.2~0.4 mg/kg及维库溴铵0.1 mg/kg后,行气管内插管.气管导管根据手术需要分别选择双腔支气管导管、单腔双囊气管(Univent导管)导管或支气管阻塞器.通气方式均采用压力控制,根据受者血气指标及生命体征调节通气参数,必要时行手控通气.对于术中不能耐受单肺通气或心功能异常的患者给予ECMO辅助.结果 132例单肺移植患者中,121例应用非术侧双腔支气管导管;3例术前气管切开患者和6例术前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支持患者应用支气管阻塞器;2例因身材矮小而应用Univent导管.198例双肺移植中,187例应用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其中5例术中因手术操作刺破套囊而更换导管,7例在吻合左侧支气管时退管;6例应用Univent导管;5例应用支气管阻塞器.5例支气管扩张患者和3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在麻醉诱导后出现痰液阻塞,经处理后4例好转,1例因持续低氧血症而死亡;共148例术中应用ECMO,包括肺动脉高压69例;心功能不全17例;低氧血症57例;高碳酸血症5例.133例术毕即刻撤除ECMO,15例因血流动力不稳定、氧合差,术后继续使用ECMO.结论 合理应用肺隔离技术是完成肺移植麻醉的前提;对围麻醉期受者的呼吸和循环进行有效地管理,是确保手术麻醉成功的基础;ECMO是肺移植术中心肺辅助的有效手段,可提高肺移植手术的麻醉成功率.
作者:胡春晓;陈静瑜;王志萍;王桂龙;吴金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移植术后早期及晚期移植物功能衰竭甚至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多种因素参与肝缺血/再灌注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其中氧化应激产生的氧自由基可损伤肝细胞超微结构和功能,与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为密切.因此,抑制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氧化应激是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途径.
作者:于瑶;喻文立;杜洪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氢是自然界轻、含量丰富的元素,氢通过核聚变产生氦为太阳提供能源.氢气无色、无嗅、无味、高度易燃,是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双原子气体.氢气在空气和纯氧中的安全浓度分别是<4.6%和<4.1%.在潜水医学领域中,氢气首先用于预防减压病[1].一直以来,氢气被认为是生理惰性气体.然而自2007年Ohsawa等[2]发现氢气具有抗氧化和抗凋亡特性,可选择性中和羟自由基(·OH)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和卒中,掀起了氢气治疗疾病的研究热潮.
作者:吴莉;施东婧;杜洪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肝移植术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步意识到移植术中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严重影响移植患者的生存预后.研究表明,缺血/再灌注过程不仅损伤肝细胞本身,还可以产生广泛的影响,包括对肺、肾、脑、心肌等远隔脏器的损伤[1].与此同时,某个远隔脏器的病理生理改变又有可能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导致机体的恶性循环.因此,明确肝缺血/再灌注后导致远隔脏器损伤的发生机制,并对其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菲;徐如彬;贾莉莉;翁亦齐;喻文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丙泊酚作为静脉麻醉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及重症监护病房(ICU)镇静.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除了麻醉作用外,丙泊酚也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对肝脏缺血/ 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能改善肝功能,保护肝脏结构.在活体供肝移植手术中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健康供体的安全.供肝切除术中采用Pringle 法会导致肝脏缺血/ 再灌注损伤(IRI).
作者:吴玉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一般认为肝移植术后禁忌注射减毒活疫苗(LAVs), 推荐年龄≥ 6 个月的患儿在肝移植术前接种LAVs,但支持该方案的临床研究结果数量有限.日本国立儿童健康与发育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纳入49 例儿童肝移植患者,前瞻性观察了患儿4 种血清抗体滴度变化,其中麻疹和风疹抗体滴度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水痘和腮腺炎抗体滴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分别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血清学状态的因素.
作者:郑卫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巴昔利单抗(白细胞介素2 受体拮抗剂)做为诱导治疗可以减少成人受者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日本东京国家肝移植中心的研究人员,对于巴昔利单抗治疗儿童肝移植后激素治疗无效的急性排斥反应所导致的肝功能衰竭效果进行了评价.该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5 年至2013 年40 例在该中心行肝移植儿童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了分析.
作者:李姗霓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肝移植受者中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的发生率逐年增加,且与患者病死率增高相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回顾性分析了2010 年1 月至2013 年1 月间单中心所有成人肝移植病例,分析肝移植术后CRKP 感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评估此类感染对患者预后的影.304 例患者中肝移植术后第一年共20 例(6.6%)发现CRKP,36 例(11.8%)发生碳青霉烯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CSKP)感染.
作者:郑卫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在儿童肝移植领域中,有时外科医生在供肝处理时必须减少左外叶的体积,防止由于术后供肝体积过大所致的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左外叶体积的方法有两种:使用S2 段肝脏和减体积左外叶,但并没有建立供肝选择的规范.来自日本Jichi 医科大学的学者进行了一项研究,对该中心体重小于6 kg 的儿童活体肝移植受者的供肝选择方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作者:李姗霓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司美匹韦(SMV)和索非布韦(SOF)联合或不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非肝移植的基因1 型丙肝患者全口服无干扰素方案取得了较好的12 周持续病毒应答率(SVR),且不良反应较少.本文旨在评价该治疗方案在肝移植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安全性以及耐受性.研究人员纳入梅奥诊所3 家移植中心123 例肝移植术后患者,治疗并随访12 ~ 53 周(中位随访时间为30 周).
作者:郑卫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不论患者年龄大小、原有的肝病情况如何,冠状动脉疾病都可能对肝硬化患者造成影响.心脏评估是评估肝移植受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肝移植术前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期识别冠心病(CAD)意义重大,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及较高的生存率.然而,辨别出存在隐匿性CAD的无症状患者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心脏负荷试验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是心脏评估内容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比起冠脉造影术,二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在一些移植手术中,移植前肌钙蛋白水平被用来作为心脏负荷试验的补充,但肌钙蛋白水平由于其尚无定论而未被广泛应用.心导管检测仍是心脏评估的佳选择,它可以确诊CAD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作者:丁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前,肝移植患者中肾功能不良是否需要接受肝肾联合移植仍缺乏统一有效的判定标准,因此,研究肝移植手术前后肾功能的变化具有重要价值.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学者回顾性分析了1996 年至2009 年单中心416 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前12 个月(时点A)、手术时(时点B)和术后12 个月(时点C)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以及患者住院时间、病死率、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等转归.
作者:郑卫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器官移植手术是终末期肝肾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随着近年来移植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器官移植第二大国. 终末期肝肾疾病病情复杂,累及全身众多器官,内环境不稳定,常合并严重贫血、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复杂情况.本文主要对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及儿童器官移植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详细评估.
作者:翁亦齐;吴玉立;芦树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肝移植术是治疗小儿终末期肝脏疾病的有效手段,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中国是先天性肝脏疾病和胆道畸形的高发国家,每年新生儿中约有2 000万例发病,先天性胆道闭锁发病约3 000例, 80%的患儿需要通过手术治疗,而目前国内每年进行手术的患儿不到10%.小儿亲体肝移植(LRLT)解决了供体肝来源问题,降低了患儿等待肝移植中的病死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喻文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美国每年大约有20 00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HCT)[1]患者,随着移植技术和支持性护理的发展,造血干细胞移植变得更加安全,患者的生存期持续延长.随着对已知HCT的适应证治疗技术的改进以及对HCT新的适应证的研究,使HCT适应证的治疗得到了不断发展.
作者:吕海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1 概 述小儿围手术期液体管理不当,液体输入过多或不足,未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诸多问题,较成人更易危及生命.参照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09年《小儿围手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并根据患儿特点,特制定本指南.本指南包括以下内容:①各年龄组儿童液体生理需要量的计算方法;②小儿围手术期体液缺乏的评价和纠正;③ 各年龄组儿童术中液体治疗的推荐意见;④ 围手术期血容量评估及输血的建议.
作者: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肝移植手术通常伴有凝血功能异常和出血的风险,并且这些风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受体和供体的状态、手术操作以及术中麻醉管理等.为纠正凝血异常和补充血容量,在围术期通常需要输注异体血制品,但输注血制品的同时又可增加患者术后病死率.虽然已有移植中心报道无输血的肝移植比例高达79.6%,但是,不同移植中心的出血风险依旧差别较大.因为出血风险取决于受体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外科技术、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及供体功能起作用时间等.肝脏功能不良导致正常凝血稳态平衡变化复杂,凝血功能与抗凝血功能失衡引起凝血障碍.因此,麻醉医生很好地管理并控制全身凝血功能失衡是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杜洪印;喻文立;王永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有效的方法,但肝移植术后患者会因胆道并发症、肝癌复发、移植肝功能丧失等原因需再次进行肝移植.而3次肝移植临床病例较为少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例2009年12月至2012年5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先后接受3次肝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3次肝移植术的技巧和疗效.
作者:王振;李世朋;张建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