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究经鼻高流量吸氧(HFNC)能否降低重症监护病房 (ICU)内肺移植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再插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收治的18例肺移植术后,且脱机拔管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再插管率、呼吸频率(RR)、氧合指数、动脉血气氧分压(PaO2)及二氧化氮分压(PaCO2)等指标.结果 共纳入18例手术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原发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病5例,特发性肺纤维化7例,肺动脉高压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及手术方式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再插管率显著降低(22.22%比55.55%,P<0.05);氧合指数与PaO2显著升高〔氧合指数(mmHg):254±86比220±72,PaO2(mmHg):70.45±20.82比60.58±22.56,P<0.05〕,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R与PaCO2无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相对于无创机械通气,NFNC可以降低肺移植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再插管率.
作者:陈耿靖;陈亮;许红阳;陈静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以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在心脏移植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5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术,免疫抑制方案为巴利昔单抗诱导,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联合糖皮质激素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术后监测他克莫司谷值浓度、术后重症感染发生率及排斥反应发生率等,随访患者的心功能情况.结果 共纳入25例心脏移植手术,男性24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8.7岁;其中缺血性心肌病4例,扩张性心肌病19例,瓣膜病2例;心功能分级均为Ⅳ级.手术顺利,术后均安返监护室,1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真菌感染; 1例术后出现双侧膈神经麻痹;3例术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术后早期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1个月以内病死率为4%,3个月内存活率为88%,1年存活率为84%,末次随访平均他克莫司用量为 (2.89±0.85)mg / d.随访至39个月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排斥反应.结论 采用以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免疫抑制剂方案可有效预防心脏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
作者:柴军武;薛奋龙;王凯;周巍;陈洪磊;孔祥荣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肺移植术患者围术期不同阶段营养治疗的方法和关键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10例肺移植患者营养治疗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术前综合营养评估、体重检查、常规生化检查及营养学判断;术后统计分析患者病死率、平均住院时间及测量人体脂肪成分.结果 10例肺移植术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5.0 ± 12.8)岁;其中原发病为肺间质纤维化5例,尘(矽)肺4例,慢阻肺1例;术前有营养干预6例,因急诊手术或其他原因无术前营养干预4例.术后早期时间病死率为占20%,死亡原因分别为多脏器功能衰竭与肺部感染.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29.5 ± 6.4)天,术前营养干预组与术前无营养干预组相比,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其中1例患者术后2周与术前2周相比,体重、体脂肪量、肌肉量、体脂肪率及内脏脂肪面积均有升高.结论肺移植围术期患者需要专业的营养医师进行规范的营养干预,以帮助患者纠正营养不良状态,度过感染和排异难关,改善预后.
作者:王卫香;魏立;关珂;张文平;刘豹;陈永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儿童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供肝成人肝移植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7年6月山西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完成的3例儿童DCD供肝成人肝移植术的临床资料.手术术式为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结扎脾动脉及胆道放置T管.术后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胆汁引流量及总胆红素值(TBiL).彩超监测门静脉与肝动脉血流量.术后回访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共纳入3例手术,供体均为男性,平均年龄9岁,受体均为女性,为丙肝肝硬化或乙肝肝硬化,供肝体积与受体标准肝体积比 (GV/SLV) 分别为45%、60%、62%,供肝重量与受体体重比(GRWR)分别为1%、1.4%、1.4%.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约1周即恢复正常,术后7天与1天相比,TBiL、ALT、门静脉流速、肝动脉阻力指数降低,胆汁引流量增加.术后随访6个月,恢复良好,生存率为100%.结论 儿童DCD供肝应用于条件相匹配的成人受体是安全有效的,早期血流动力学无显著变化.
作者:张宇红;张瑞;徐钧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矽肺伴甲亢患者肺移植术中及术后反复室颤的高危因素,以及术前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降低手术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矽肺伴甲亢患者肺移植的临床资料.常规入院查体,术前药物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并给予药物治疗.结果 患者男性,69岁,因矽肺、呼吸功能衰竭至我院行肺移植术,术前评估诊断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经内分泌科规范诊治,甲亢得到良好控制后行肺移植手术,术中及术后出现反复室颤,经积极抢救成功出院,术后随访3个月,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此病例出现室颤的高危因素可能为年龄及肺动脉高压;对于伴甲亢的肺移植患者,术前一定要积极干预并监测甲状腺功能及心脏受累情况.
作者:练巧燕;徐鑫;韦兵;郝哲学;肖东;黄丹霞;李璇;巨春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缬更昔洛韦是否能够有效预防肺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4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11例肺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双肺移植1例,单肺移植10例.根据术前CMV血清学IgG、IgM检测、HCMV-DNA检测及供体肺血清学检测患者分为高危、中危及低危患者,本中心患者均为CMV感染中危者,术后3个月内口服缬更昔洛韦900 mg/d,其余药物常规服用.常规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感染指标、肺功能及胸部CT.结果 共纳入11例手术,男性9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3.5±13.1)岁;其中原发病为COPD呼吸衰竭1例,矽肺6例,弥漫性肺大疱1例,肺间质纤维化3例.术后2例随访丢失, 9例定期监测CMV抗体、白细胞及血小板等指标,随访至今未发现CMV感染迹象.结论 肺移植术后口服缬更昔洛韦3个月能够有效预防CMV感染,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
作者:徐磊;胡为才;张文平;张全;李基伟;朱晓明;张宁;陈晓;务森;魏立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前,肺移植仍是终末期肺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1-2].相较于肝肾移植等较为成熟的移植手术而言,只有15%供体的肺终可以被用于移植手术[3].然而,从获取供体到成功移植,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一方面,供肺和受体的匹配,不仅需要满足供体和受体体型及血型的要求,还要求供肺满足一定的功能条件[4];另一方面,自2015年1月1日中国正式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为移植供体后[5],供肺仅来源于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及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意味着供体肺必定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包括肺水肿、肺实变、感染等.这两个因素导致满足纳入条件的供肺数量锐减.供肺池缩小,也是患者在等待期病死率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6].体外肺灌注(ex vivo lung perfusion, EVLP)这一新技术,既可用于供肺的长途转运,减少缺血时间,又可用于解决供肺获取后的再评估主要依靠个人经验的问题,可用于边缘型供肺的修复,极大地扩充供肺池.还可用于针对性治疗.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当前EVLP技术在肺移植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及其新进展.
作者:杨柯佳;刘峰;陈静瑜;班乐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肺移植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肺囊性纤维化、 ɑ-1抗胰蛋白酶缺乏、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等肺部疾病为有效的医学手段[1-2].它的首次试验是在狗的肺叶移植中取得了成功,随后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医学研究者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该项技术的实验研究中,不断完善和改进相关理论知识和临床手术方法.我国的肺移植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加上包括活体供应、运输途径等条件的限制,发展比较缓慢,但近几年也逐步取得了一些富有创新性的成果.
作者:胡春晓;袁圣劼;王志萍 刊期: 2017年第05期
1983年Cooper成功进行了第1例单肺移植术,术后患者存活6年半.至今30多年过去了,肺移植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肺部病变的有效手段[1-3].但随着等候肺移植的患者不断增加,供肺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肺移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4].我国肺移植虽然起步较早,但前期进展缓慢,目前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较多需要移植的患者因缺乏及时评估及供肺短缺在等待移植的过程中死亡[5].主要原因还是对肺移植术观念的错误认识[6].从2015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为移植供体来源,公民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 DBD)和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CD)成为肺移植供肺的主要来源.
作者:马千里;汤中文;梁朝阳;陈静瑜;王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脏病的首选治疗方式,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及生活质量[1].然而,供体的短缺限制了心脏移植手术的大量开展,并使得机械循环支持数量有所增加.据统计66 000个心脏移植病例的注册表,每年有近3 000个新病例登记,国际心肺移植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 ISHLT)指出,移植术后1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3%、72%,有较明显提高,因近年在患者选择、外科技巧、供体保存以及术后管理、免疫抑制方案和相关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改进,使得患者存活率有所提高,生活质量较前改善.但仍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威胁患者术后的长期生存.
作者:李雨琪;张海波;孟旭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是将静脉血从体内引流到体外,再经氧合器氧合后由驱动泵将血液泵入体内的中短期心肺支持技术,通过对循环呼吸的有效辅助为心肺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ECMO是体外循环技术范围的扩大和延伸,可对需要外来辅助呼吸和(或)循环功能不全的危重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1].
作者:陈洪磊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肺移植是终末期肺病的有效治疗手段[1-2].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IPAH)是肺移植重要的适应证,在肺动脉高压的分类中属于动脉性肺动脉高压[3-5],与肺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肺部疾病不同, IPAH作为肺血管病,在肺移植术前的评估及维护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是国内大的肺移植中心,已经完成数十例IPAH的肺移植治疗,本文总结了IPAH患者肺移植术前评估及维护策略,力求为IPAH患者完成充分的肺移植术前准备,以提高IPAH患者的肺移植成功率及长期存活率.
作者:范立;班乐;周敏;张稷;卫栋;杨航;刘东;陈静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1 流行病学1.1 围术期心血管风险评估的必要性:世界范围内,非心脏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每年总体发生率为7% ~ 11%,病死率为0.8% ~ 1.5%,这些并发症中高达42% 属于心脏并发症.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在实体器官移植中,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ies, DSA)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 mediated rejection, AMR)密切相关[1-2].主要的供体抗原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HLA根据其结构和功能分为HLA-Ⅰ类和Ⅱ类.肾移植中关于移植术中DSA或术后新生DSA与移植物存活率相关的研究较多[3-6].有时在无症状的患者中新生DSA出现或滴度增加,与肺移植同种异体移植物失功相关[1,7-8].然而关于肺AMR,过去的文献中并没有一致的定义.
作者:张稷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自1981年世界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手术(heart-lung transplant,HLT)在美国Stanford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实施并得以长期存活以来[1],第2例HLT手术是在1例艾森曼格综合征无法行心脏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身上实施[2].HLT手术的开展比单纯心脏移植(heart transplantation,HT)和单纯肺移植 (double lung transplantation,DLT)开展得晚,手术难度和术后相应处理比单纯移植难度增加.
作者:孔祥荣 刊期: 2017年第05期
1 概 述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 AR)是心脏移植后,特别是移植后早期的常见问题[1-2].多数排斥反应是由细胞反应所致.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 AMR)也称非细胞性、血管性或体液性排斥反应,尚未被充分了解且不太容易诊断,但可能引起并发症[3-4].
作者:陈志高;郑哲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自从1983年加拿大多伦多肺移植中心成功完成第1例肺移植以来,肺移植经过30多年的临床实践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每年全球肺移植总量在4 000余例,能够完成50例以上的肺移植中心全球有13个.自2015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为移植供体来源,公民心脑死亡器官捐献供体成为肺移植供肺的唯一来源,但由于与欧美国家比,中国器官捐献及肺移植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我国有肺移植资质的医院有20多家,2016年全国有4 080例心脑死亡患者进行器官捐献,但肺移植仅为204例,仅利用了5%的供肺,主要在少数几个移植中心开展,与肝、肾移植相比,我国肺移植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待提高.
作者:陈静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有效的方法[1],然而由于供体的短缺及脑死亡尚无法律依据,目前中国每年心脏移植例数仅300余例,大量受体在等待供体时死亡.中国是乙型肝炎(乙肝)大国,如何选取合适的乙型肝炎阳性供体作为器官供体亟待解决,本文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1例乙肝阳性(小三阳患者)供体心脏移植给乙肝阴性受体治疗过程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乙肝供体心脏应用之路.
作者:迟超;王四清;张国伟;刘宗泓;张伟;孟维鑫;邓丽;杨慧;刘宏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1963年,美国密西西比大学James Hardy医生进行了第1例人类肺移植尝试[1].20年后,多伦多大学Cooper医生在1983年成功地为1例肺纤维化患者施行单肺移植[2-3],受体术后生存6年半余,标志了现代肺移植的开端.截止2016年6月30日,全世界已完成60 107例成人临床肺移植手术[4],移植相关技术发展成熟,移植疗效明确.接受肺移植手术后患者能达到长期生存,并且拥有良好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洲斌;泮辉;方程;林双;施科达;郑楚天;韩威力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