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报道会阴痛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本组10例,均为女性,采用综合治疗,包括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神经阻滞如骶管阻滞、骶前神经阻滞、阴部神经阻滞与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结果 治愈2例,显效1例,有效5例,其中2例1年后复发,另2例无效.结论 此症原因不明,但常有相关因素;会阴部疼痛明显,但查体无异常发现;综合治疗有效,但治愈率低,且易复发.
作者:杨金利;李仲廉;纪文新;田文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氯胺酮基础麻醉下不同剂量的曲马多与吗啡的硬膜外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下腹和会阴部手术患儿80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n=20)生理盐水3 ml;吗啡组(M组,n=20)吗啡0.04 mg/kg+氟哌啶0.03 mg/kg;曲马多组Ⅰ(T1组,n=20)曲马多1 mg/kg+氟哌啶0.03 mg/kg;曲马多组Ⅱ(T2组,n=20)曲马多2 mg/kg+氟哌啶0.03 mg/kg,各组药物均在手术结束前单次硬膜外注入.采用疼痛5级评分法评价镇痛效果.结果 C、M、T1、T2组镇痛效果均为优的时间分别为(9.3±7.0)h、(22.5±16.2)h、(21.2±15.3)h和(30.6±19.4)h.M、T1和T2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硬膜外腔注入曲马多2 mg/kg和1 mg/kg与吗啡0.04 mg/kg效果相似,可替带吗啡用于术后镇痛.
作者:刘金锋;李文志;张瑞芹;刘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椎管内注入吗啡和东莨菪碱预先镇痛对肛肠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64例骶管阻滞肛肠手术的患者,在骶管阻滞成功后3 min,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镇痛组(A组)骶管注入吗啡1.5~2 mg和东莨菪碱0.2 mg加生理盐水至5 ml;对照组(B组)骶管注入生理盐水5 ml.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手术后4h、6h、8h、12h、24h和48h观察疼痛程度和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 A组在各观察时点的VAS评分均小于或等于3分,B组则大于6分.A组患者的睡眠、进食、肛门功能恢复都好于B组;尿潴留和腹胀等副作用明显少于B组.结论 骶管阻滞后加用吗啡和东莨菪碱预先镇痛可明显缓解肛肠手术后患者的疼痛,促进患者恢复.
作者:马登明;马洪霞;阚红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 改进侧隐窝穿刺的体表定点,筛选胶原酶注射的适应证,提高疗效.方法 按文献所述体表定点法定点后,以小铅块固定于该点,俯卧位拍X线片,观察该点与骨性标志的重合程度,然后适当调整.69例患者采用该方法,穿刺成功后,先注入镇痛液观察3~5日,症状改善者注入胶原酶.结果 拍片见体表定点与骨性标志的重合程度差距大者23 mm.调整后穿刺全部成功,注入镇痛液3~5日后,优效5例中症状消失,3例无需注射胶原酶,半年后未复发,差效6例不宜注射胶原酶.余60例注射胶原酶后,优27例,良22例,可9例,差2例.注射镇痛液差者6例中之2例注入胶原酶,结果亦为差.结论 用小铅块标志俯卧位拍片的方法,能提高侧隐窝穿刺成功率;先注射镇痛液观察症状变化,对注射胶原酶有筛选和指导作用.
作者:李国栋;赵瑞娟;王荫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盆腔手术后3种镇痛方法的疗效.方法 选择拟行盆腔手术患者60例,其中子宫肌瘤40例,宫颈癌4例,卵巢囊肿16例.随机分为A组为对照组,术后根据需要肌注哌替啶;B组术后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和C组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3组患者术毕、术后6h、12h及24h的VAS评分,MAP及HR.结果 B组及C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MAP及HR均较A组显著低(P<0.05或P<0.01).结论 术后自控镇痛技术用于盆腔手术后患者镇痛,疗效较肌注哌替啶好,且PCEA优于PCIA.
作者:李树华;高连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 报告我院自2000年9月至2004年10月4年中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在疼痛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50例患有背部手术后疼痛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或非特异性疼痛的患者接受了SCS治疗.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将刺激电极置于硬膜外间隙,连接体外刺激器进行脊髓电刺激.结果 31例永久性植入脊髓电刺激器的患者中,18例疼痛明显改善,9例轻度减轻,4例无效.其余19例则由于多种原因在试验性治疗后去除了刺激器.结论 如果SCS试验有效,此法可用于背部手术后疼痛综合征、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以及神经源性疼痛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作者:LEE Sang Chul;徐贯杰;刘小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两种阻滞方法分别配合中医推拿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 肌间沟臂丛加痛点阻滞配合推拿为Ⅰ组52例;肩胛上神经加痛点阻滞配合推拿为Ⅱ组48例.两组药物配方、推拿手法均相同.结果 两种方法治疗肩周炎的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但Ⅰ组治疗次数和推拿松解次数明显少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两种阻滞方法配合推拿是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2)臂丛阻滞下推拿治疗肩周炎功能障碍更具有优点且治疗次数少.
作者:刘骁雄;闵红星;张哲元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星状神经节加椎间孔阻滞与颈部硬膜外阻滞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32例颈椎病的患者,年龄30~68岁,分为两组:Ⅰ组(星状神经节加椎间孔阻滞)135例;Ⅱ组(颈部硬膜外阻滞组)97例.治疗效果分为3级:痊愈、显效、无效.结果Ⅰ组治疗后,痊愈率为54.1%,显效率为42.2%,Ⅱ组治疗后痊愈率为39.2%,显效率为52.6%,Ⅰ组痊愈率明显高于Ⅱ组(P<0.01).1年后随访,Ⅰ组痊愈率为50.4%,显效率为42.2%;Ⅱ组痊愈率为34.0%,显效率为51.5%,两组间痊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星状神经节加椎间孔阻滞治疗颈椎病的近、远期疗效明显优于颈部硬膜外阻滞.
作者:程文华;杨飞;张苏敏;郭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间隙联合注射乙醇治疗癌痛的效果.方法 30例癌痛患者在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注入乙醇达一定平面,拔出腰穿针置入硬膜外导管,再于硬膜外间隙注入同一药物,保留硬膜外导管7~10日,以便必要时重复注药,直到无痛为止.结果 本组患者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用药后25例(83.3%)患者疼痛完全消失,4例(13.3%)疼痛明显减轻;1例(占3.4%)效果较差.结论 乙醇注入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间隙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两者联合用药能升高阻滞平面,可用小的剂量达到大的阻滞效果,呼吸循环可保持稳定,不良反应少.
作者:文学锦;易文;王祥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连续终池引流治疗良性颅内高压所致顽固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良性颅内高压所致的头痛病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研究组)常规内科治疗3日后应用连续终池引流治疗.模拟硬脊膜外麻醉L3~4或L4~5正入法穿刺进针,先确认硬膜外间隙后,继续进针到蛛网膜下腔,再置管于蛛网膜下腔终池内,低位引流200~400 ml/24 h,并记录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值.结果 研究组、对照组,在治疗前颅内压等差异无显著性;终池引流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颅内压由治疗前的(2.28±0.22)mmHg下降到(1.8±0.20)mmHg,而对照组几无变化,头痛症状减半时间、头痛治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良性颅内高压所致的顽固性头痛应用连续终池引流方法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孙磊;姚尚龙;胡胜;汪健;曹强;马增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本文从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微创手术等方面介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综合治疗,特别强调正确选择适应证、熟悉相关解剖知识、熟练掌握操作技术、重视辅助治疗是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傅志俭;谢珺田;宋文阁;赵学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本文介绍射频技术在疼痛治疗领域中的作用机理、治疗模式和适应证,以及近年来除了神经毁损以外的脉冲射频、椎间盘内射频、肌筋膜触痛点毁损等方面的临床应用和作者的体会,特别指出了射频技术操作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作者:卢振和;高崇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8年前,Liebeskind和Melzack就指出解脱疼痛应当是患者的基本权益.2004年10月由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和IASP欧洲联盟分会(EFIC)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召开的会议上一致认为消除疼痛是人类的基本权益.无论从人道主义、医学伦理以及法律上讲都应当控制和消除人类的疼痛.
作者:刘小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美国默克公司已宣布万络撤市,同属昔布类的塞来昔布和瓦迪昔布可能同样存在心血管安全性问题,目前需要重新评价特异性环氧合酶-2抑制药及传统抗炎镇痛药,以证实此类药物的安全性.尽管现有这些临床研究结果仅是初步的,且不一致,但美国和中国的药物监管部门发布了公告,医师应能跟踪事态发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酌情选用.
作者:刘肖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椎管内应用药物镇痛的机制涉及到几个方面,局麻药为非特异性阻断神经轴而产生镇痛效果.然而,抗伤害作用多数是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脊髓水平而发挥其作用,新斯的明作用机制不同于上述药物,它是通过抑制内源性乙酰胆碱的灭活.NMDA受体拮抗剂能阻滞外周神经伤害刺激导致的中枢敏感化.本文就椎管内应用阿片类药、局麻药、α2-肾上腺素能激动药、NMDA受体拮抗药、三环类抗抑郁药、Ca2+通道阻断药、NO合酶、钠钾泵抑制药及新斯的明镇痛近来的发展作一简介.
作者:曾维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开胸手术后疼痛综合征为开胸手术伤口愈合后无其他器质性病变而伤口周围残留胸背部的慢性疼痛.主要病因为手术中直接或间接肋间神经损伤及损伤后神经修复不良.治疗以综合方法为主,新治疗方向为施以完整的疼痛治疗链,阻断手术后急性痛迁延为慢性痛.
作者:吴蔚宇;徐美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自控镇痛在疼痛治疗过程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应用区域神经阻滞并结合自控镇痛形成患者自控区域镇痛,是一种新的镇痛方法.本文就区域镇痛及患者自控区域镇痛的操作技术、药物选择、临床应用及其评价作一综述.
作者:傅洪;魏安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已有证据表明NMDA受体对诱发和维持疼痛状态中的中枢敏感性具有重要性.其亚单位NR1、NR2(A、B、C、D)及NR3(A、B)可决定NMDA受体的功能特性,其中NR2B对感受伤害尤为重要,因而NR2B选择性拮抗剂有可能用以治疗慢性疼痛.
作者:王景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南山医院疼痛科起始于1991年的南山医院疼痛门诊,1993年设立疼痛病床,1997年10月成立了广东省第一个疼痛诊疗中心-广东医学会疼痛学会深圳疼痛诊疗中心,1999年11月,被吸纳为北京医科大学中法疼痛诊疗中心深圳临床基地,2001年被评为深圳市卫生局重点学科.全科共有10名医生,13名护士,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者有5人,主任及副主任医师5人,拥有较强的临床和科研队伍.门诊有诊室、治疗室共7间,观察床20余张,日均初、复诊量超过100人,病房设病床32张.
作者:蒋劲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