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氢溴酸高乌甲素(lappaconitine)应用于老年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 40例腹部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L组(n=20)采用氢溴酸高乌甲素,负荷剂量为4 mg,镇痛药液为高乌甲素0.3~0.4 mg/(kg·d)和地塞米松10 mg,用生理盐水配成100 ml;F组(n=20)采用芬太尼,负荷剂量为0.1mg,镇痛药液为芬太尼0.02~0.04 mg/(kg·d)和地塞米松10mg,用生理盐水配成100 ml,维持剂量为2 ml/h持续静脉注药.结果 两组患者用药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镇静评分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满意度两组均超过90%,两组24 h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呼吸抑制发生,未见尿潴留.结论 氢溴酸高乌甲素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作者:王彦松;孙启芳;姚红娟;杨成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复方芬太尼糊剂对人工流产术镇痛的可行性.方法 160例要求人工流产孕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复方芬太尼糊剂,内含芬太尼8 μg/kg,东莨菪碱0.02 mg/kg,溶于20 g藕粉;对照组给藕粉糊剂20g.观察术中生理状态、VAS评分、宫口松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并采血测定COR,AⅠ,AⅡ及血糖.结果 观察组在术中生理状态、VAS评分、宫口松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但在术后恶心、呕吐方面则无显著差异.结论 复方芬太尼糊剂对人工流产术的镇痛安全、有效.
作者:张祥玉;赵清军;赵庆军;吴锡文;杨魁红;张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中鞘内注射氯胺酮或/和吗啡对切口疼痛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64只,随机均分为8组,分别为假手术组(组Ⅰ)、对照组(组Ⅱ)、术后氯胺酮治疗组(组Ⅲ)和术前氯胺酮治疗组(组Ⅳ)、术后吗啡治疗组(组Ⅴ)和术前吗啡治疗组(组Ⅵ)、术后氯胺酮加吗啡治疗组(组Ⅶ)和术前氯胺酮加吗啡治疗组(组Ⅷ).按Brennan法制成切口痛模型.分别于术前、术后2、24、48、72、96、120 h以von Frey细丝法(机械性痛觉过敏)、热辐射法(热痛觉过敏)和累积疼痛评分法观察疼痛的行为学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在术后2、24、48、72 h,对照组、术后氯胺酮治疗组和术前氯胺酮治疗组大鼠的von Frey纤毛刺激缩爪阈值均明显降低(P<0.01),热刺激缩爪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累积疼痛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术前或术后鞘内注射吗啡和术前或术后鞘内注射吗啡加氯胺酮大鼠的von Frey纤毛刺激缩爪阈值均明显增加(P<0.01),热刺激缩爪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1),累积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在术后96~120 h,对照组大鼠的von Frey纤毛刺激缩爪阈值仍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其他指标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中,单次鞘内注射氯胺酮50 μg无明显抗伤害作用,术前和术后单次鞘内注射吗啡或吗啡加氯胺酮能提供术后早期镇痛作用,但无预先镇痛作用.
作者:张葆;胡兴国;刘祖才;曾因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吗啡预先硬膜外输注联合氯诺昔康连续静脉输入应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44例ASA Ⅰ~Ⅲ级在硬膜外阻滞麻醉或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下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氯诺昔康组和曲马多组,每组44例.两组均于麻醉后,以吗啡1~2 mg注入硬膜外间隙,手术结束前半小时采用一次性静脉输注泵持续输注氯诺昔康0.6 mg/(2ml·h)(氯诺昔康组),曲马多16.6 mg/(2ml·h)(曲马多组).结果 两组镇痛效果均为良好或基本满意,但在术后12、48 h的VAS评分以曲马多组为高(p<0.05、p<0.01).两组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等并发症以曲马多组为多(P<0.01),均未出现呼吸循环抑制、皮肤瘙痒等并发症.结论 氯诺昔康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术后镇痛,其镇痛效果优于曲马多,联合吗啡硬膜外预先镇痛能提高其镇痛效果,减少各自药物的用量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尹英奇;黎志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透明质酸酶用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40例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均采用痛点筋膜下阻滞.药物配制:A组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mg;B组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mg、透明质酸酶1 500单位,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每周注射1次,连续治疗3周,治疗结束后1周评定疗效.结果 B组全部有效,总有效率100%,明显好于A组(16例,总有效率80%)(P<0.05).结论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采用阻滞疗法时,复合透明质酸酶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李廷坤;丁彦杰;王春亭;董铁立;谷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术后疼痛与镇痛对患者IgA、IgG、IgM三种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妇科择期子宫全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皆常规采用硬膜外麻醉,选L1~2或T12~L1间隙,用药1.73%碳酸利多卡因.A组术毕不用术后镇痛,疼痛发作难忍时,先采血后再用哌替啶50mg肌注镇痛;B组术毕保留硬膜外导管接持续止痛泵.两组患者皆定时经肘部静脉采血做免疫球蛋白测定,记录并计算均值.结果 A组与正常值比较,血清中三种免疫球蛋白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A组与B组同时间段比较,三种免疫球蛋白亦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B组与正常血清免疫球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镇痛对于稳定患者免疫功能有重要作用.
作者:许立国;赵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氯诺昔康和曲马多用于乳腺癌手术后持续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氯诺昔康组(L组,n=30)和曲马多组(T组,n=30),术毕完全清醒后静脉注射负荷剂量再连接镇痛泵装置,于用药后1、2、4、8、16、24、48 h进行随访,记录各时点疼痛强度(PI)、疼痛强度差(PID)、疼痛缓解度(PAR)、疼痛缓解率和副作用.结果 两组患者各时点的PI、PID、PA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疼痛缓解总有效率相近,T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L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氯诺昔康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持续静脉镇痛可提供与曲马多同样满意的镇痛效果.
作者:王卡;鄢建勤;白念岳;程智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氢溴酸高乌甲素与曲马多术后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以曲马多、高乌甲素作为术后静脉镇痛配方,观察其镇痛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曲马多组的镇痛效果好于高乌甲素组,但恶心呕吐发生率略高于高乌甲素组.结论 高乌甲素的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弱于曲马多.
作者:高逸湘;周钦海;田伟千;傅诚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局部浸润、椎旁阻滞与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40例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治疗方法为:皮损区用0.2%布比卡因、泼尼松龙、弥可保浸润,同时椎旁阻滞与经皮神经电刺激;对照组采用局部浸润及椎旁阻滞.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SQ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1、2、3周两组VAS和SQ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治疗后VAS和SQS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治疗有效率均为100%,但观察组显效率为80%,显著高于对照组60%(P<0.05).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均有显著疗效,但局部浸润、椎旁阻滞与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对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及改善睡眠质量的效果均优于神经阻滞疗法.
作者:谭宪湖;谭冠先;何睿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微量纳洛酮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股沟疝高位结扎修补术和剖宫产术的患者40例,以纳洛酮4μg行术后止痛.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Ⅰ组(对照组):生理盐水1 ml;Ⅱ组(观察组):纳洛酮(4 μg/ml)1 ml,均静脉滴注.双盲随访12 h.结果 (1)术后止痛时间:Ⅱ组术后止痛时间(4.1±1.9)h明显长于Ⅰ组(0.9±0.5)h(P<0.05);(2)疼痛强度VAS评分:Ⅱ组术后各时段疼痛强度评分均低于Ⅰ组(P<0.01).结论 微量(4μg)纳洛酮可有效地减轻术后疼痛.
作者:汪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三利巴布贴剂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23~87岁,采用我院自行研制的三利巴布贴剂,粘贴于皮肤触痛明显处,根据止痛效果1~3 d更换1次.结果 31例患者用药前VAS评分为5~8分,用药后19例患者评分0~1分,为显效(61.3%);5例患者评分为3分,为有效(16.1%);7例患者用药后疼痛无改善,为无效(22.6%).起效时间2~3 h,持续1~3 d.结论 三利巴布贴剂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远期效果尚需继续观察.
作者:王天舒;杜健儿;朱全刚;王景阳;熊源长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脊柱导航系统(computer aided spine navigation system,CASNS)可以让医生在治疗操作过程中能清晰准确地掌握当时的操作状态以及下一步的进入位置,避免出现操作和定位错误,可显著提高成功率.CASNS以其数字模拟、成像清晰、操作方便、靶点准确、无放射性伤害且有利于教学而深受欢迎.相信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和经验的积累,该项技术必将推动我国疼痛治疗学不断进步和发展,CASNS应用前景极为乐观.本文简要介绍导航下慢性腰背痛的临床治疗技术.
作者:佘守章;肖建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腰背痛的治疗手段多样.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它本身还具有很强的抗菌和镇痛作用.利用这个特点,在影像学的辅助下,将臭氧注射到椎间盘内,氧化髓核蛋白多糖,并使髓核分子脱水和萎缩,能有效将椎间盘内的压力降低,缓解腰痛症状.该技术操作安全、简便,费用低廉,效果确切,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李晓宏;赵伟成;莫世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无痛医院建立的宗旨为了使患者成为临床医疗、护理和社会医疗保障工作的中心,得到高质量和舒适的服务,提倡建立一种人性化的医疗制度,即在无痛的条件下从事各种医疗和护理工作.
作者:李树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慢性疼痛发生过程中通常伴随有神经系统的复杂改变.因此,慢性疼痛应被视为神经系统的一种病理状态.在探索治疗慢性疼痛的新途径时,基因方案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基因治疗是将镇痛性的蛋白质导入与疼痛相关联的结构中,并使其在靶细胞附近进行持久表达.近来,这些技术在许多慢性疼痛的动物模型上进行了成功实验,显示出某些基因特别是前阿片肽如阿片促黑皮质素原或脑啡肽原A在脊髓水平上的转运,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编码产物的大量产生,能够有效减弱炎症性和神经源性的疼痛.
作者:邓若熹;郭曲练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过去认为外周感觉神经末梢和免疫系统是两个不相关的系统,现已证明免疫系统和外周感觉神经末梢是有相互作用的,外周的传入神经末梢能产生内在的疼痛调节.免疫细胞释放的阿片肽和位于外周炎症组织的阿片受体的相互作用可导致内源性镇痛.从免疫细胞产生和释放的阿片样物质的作用可能是产生外周疼痛的一种未经发现的途径.
作者:刘宿;刘怀琼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科室简介 该院1981年由邓乃封教授开创疼痛门诊,1990年开设疼痛病房,2000年麻醉科疼痛病房规范化后共15张,同时称为疼痛介入治疗中心.2003年批准为疼痛科,设有诊室2间、5张治疗床的治疗室1间、增设病床至28张,定为二级临床科室.
作者:郑宝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200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于2005年9月3~5日在广州召开.在各级领导的共同关心和支持下,在广东省医学会及麻醉学分会精心策划、认真组织下,此次会议获得圆满成功.
作者:张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第11届世界疼痛大会(The 11th Congress on Pain)于今年8月21~26日在澳大利亚的悉尼(Sydney)市会议中心举行(见图1、图2),虽时值澳州的冬季,但温度保持在15~20℃,气候温和宜人.
作者:莫士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硬膜外间隙持续注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患者80例随机分为单次注药组(Ⅰ组)和持续注药组(Ⅱ组),各40例;Ⅰ组采用颈部硬膜外间隙单次注药;Ⅱ组采用颈部硬膜外间隙持续注药,内含曲安奈德,布比卡因等,2 ml/h.每周1次,3次为1疗程,并进行VAS评分.结果 经3个月随访Ⅱ组患者疼痛减轻程度均优于Ⅰ组(P<0.01).结论 颈部硬膜外间隙持续注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优于单次注药.
作者:李保旺;刘小立;杨长波;王国杰;苏秀芹;张雪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和评价4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1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77例,女53例,年龄28~60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4组.A组(40例)采用腰椎旁神经阻滞治疗,B组(20例)采用小针刀松解治疗,C组(20例)采用腰椎牵引治疗,D组(50例)采用以上3种方法综合治疗.治疗后随访2~3年,评定4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A、B、C、D 4组治疗效果优良率依次为80.0%、20.0%、40.0%、96.0%,治愈率分别为62.5%、10.0%、15.0%、86.0%.D组优良率和治愈率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采用腰椎旁神经阻滞、小针刀松解及腰椎牵引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单一治疗.
作者:李哲敏;梁秀萍;王蓉刚;李文才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