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实用疼痛学杂志

实用疼痛学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 国际刊号:1672-9633
  • 国内刊号:10-1379/R
  • 影响因子:0.49
  • 创刊:200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河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2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河北省优秀期刊
  • 临床医学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17年3期文献
  • 汉化版PD-Q量表在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临床价值初探

    目的 初步探讨汉化版PD-Q量表在带状疱疹患者中评价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文选取2013至2014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科和皮肤科首诊的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AP)患者73例,以临床诊断为标准,将患者分为神经病理性疼痛(NP)和非神经病理性疼痛两组,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进行汉化版PD-Q量表评分,同时评定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与Pittsburgh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来研究患者情绪及睡眠情况.然后将PD-Q评分与临床诊断比较,探讨PD-Q量表用于ZAP中的诊断准确性,并分析入选患者发生NP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汉化版PD-Q量表用于ZAP患者中能区别NP的能力为中等(AUC为0.845),建议采用13分作为PD-Q量表用于ZAP患者中筛选NP的截点分,敏感性可达82.5%,减少对NP的漏诊,增加NP的治疗率.PHN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患者发生NP的危险因素与PD-Q评分以及病程显著相关,两者各自的危险度分别为1.30和2.02,说明PD-Q评分增高、病程越长,ZAP患者发生NP的机会就越高.PD-Q量表适用于PHN 4种亚型,各亚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激惹型得分较麻痹型和非激惹型高,说明PD-Q量表对激惹型患者的识别以及个性化治疗的选择具有提示意义.结论 汉化版PD-Q量表适用于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对识别神经病理性疼痛及其亚型有帮助.

    作者:赵彦胤;熊淑华;张毅韬;刘珏;王毅;陈向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纳洛酮复合丁丙诺啡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与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 比较纳洛酮和纳洛酮复合丁丙诺啡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对手术后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纳洛酮组(A组)和纳洛酮复合丁丙诺啡组(B组),每组53例,均采用术后硬膜外镇痛,记录术后6、12、24 h患者VAS评分、NSS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和患者按压镇痛泵次数,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测麻醉诱导前、术后6、12、24 h时患者的TNF-a、IL-6和TCGF的浓度,并比较其变化.结果 B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但NNS和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A组(P<0.05);术后6、12h内B组PCEA泵按压次数(3.6±0.7)明显少于A组(P<0.05);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术后6、12、24 h时两组患者TNF-α和TCGF浓度明显升高,IL-6浓度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纳洛酮复合丁丙诺啡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提供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并可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炎性反应.

    作者:魏世雄;史生军;董志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不同浓度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初产、单胎、足月妊娠拟行剖宫产孕妇90例.在剖宫产手术结束后对产妇安装静脉自控镇痛泵,采用随机单盲法将其分为3组:舒芬太尼均为1.5 μg/kg,托烷司琼均为0.15 mg/kg,地佐辛0.15 mg/kg组30例(D1组);地佐辛0.3 mg/kg组30例(D2组),地佐辛0.45 mg/kg组30例(D3组),分别以0.9%氯化钠稀释至100 ml,D2、D3组其他成分同D1组.于术后6、12、24、36、48 h时记录VAS评分、Ramsay评分及恶心呕吐(PONV)评分等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6、12、24、36、48 h时的VAS镇痛评分D1组高,D3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36、48 h时的Ramsay镇静评分和PONV评分中均D3组高,D1组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2组不良反应较少(P<0.05).结论 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后镇痛时发挥镇痛作用较佳与不良反应较少的地佐辛适宜浓度为0.3 mg/kg稀释至100 ml.

    作者:王海燕;王祥;韩冲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超声引导下连续收肌管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

    目的 比较连续收肌管阻滞(CACB)和CACB联合膝关节周围浸润镇痛(PLIA)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阻滞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的CACB,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静息和活动时的疼痛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静息时膝关节VAS评分在各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被动运动时联合组VAS评分在术后4h后明显低于阻滞组(P<0.05).与阻滞组比较,联合组被动屈膝90°角时和主动直腿抬高时均明显缩短(P<0.05).结论 CACB联合PLIA的镇痛方式可以降低膝关节术后疼痛评分,减少被动运动疼痛,缩短术后被动运动时间,从而促进患者早期活动与患肢功能恢复.

    作者:张佳雷;韩元福;张文斌;武杰;郭敏;王国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经颧弓上侧入路行蝶腭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的疗效

    目的 观察颧弓上侧入路穿刺行蝶腭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偏头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n=41)和药物组(n=39),神经阻滞组行经颧弓上侧入路蝶腭神经节阻滞,每周1次,3~4次为1疗程;药物组单纯口服药物,天麻素胶囊100 mg,3次/d、草乌甲素0.4 mg,3次/d、醋氯芬酸钠缓释片0.2g,1次/d,疗程为3~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5d及3、6个月时的VA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5d与3、6个月时,两组患者VAS均下降(P<0.05),与药物组比较,神经阻滞组VAS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上述不同时点神经阻滞组优良率分别为92.7%(38/41例)、90.2 %(37/41例)、85.3%(36/41例)均高于药物组61.5%(24/39例)、56.4%(22/39例)、59.0%(23/39例)(P<0.05).结论 经颧弓上侧入路穿刺行蝶腭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

    作者:姚军;郝明珠;王民;李前进;张建波;张庆哲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慢性腰背痛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Vit D)水平与慢性腰背痛的关系.方法 选取慢性腰背痛患者60例,测定血清25-OH-Vit D的浓度,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行疼痛评估,并行血清25-OH-VitD与疼痛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慢性腰背痛患者88.3%(53/60例)存在25-OH-Vit D严重缺乏(19/60例)或缺乏(34/60例).血清25-OH-Vit D水平与疼痛VA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488,P=0.000),与病种、病程、年龄、性别无相关性.结论 血清25-OH-VitD水平与慢性腰背痛的疼痛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傅佳;赵姣妹;张悦;王璐;欧册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脉冲式全自动注药泵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脉冲式全自动注药泵在分娩镇痛中临床使用及对产妇和胎儿安全性评估.方法 要求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初产妇480例,随机分为脉冲式全自动注药泵组(A组)和一般全自动注药泵组(B组).选择L2-3或L3-4行硬膜外穿刺并向头部置管4cm.注射试验剂量1.5%利多卡因3ml,5 min后.A组连接脉冲式全自动注药泵,每隔1h脉冲式注药8ml,8 min内注完;B组连接一般全自动注药泵,两组均首次剂量7 ml,持续剂量8 ml/h,单次给药8ml,锁定时间30 min.镇痛期间记录VAS、改良Bromage评分、镇痛起效时间、感觉阻滞高平面及达到的时间、麻醉药物总量、第一次镇痛药补救时间、补救次数、产程、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量、产后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新生儿评分.结果 终纳入产妇共410例,A组208例,B组202例.与镇痛前相比,两组产妇在实施分娩镇痛后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镇痛后15 min、2h、3h、4h,A组VAS评分低于B组(P<0.05).A组达感觉消失高平面的时间短于B组(P<0.05).A组镇痛起效时间短于B组(P<0.05),补救次数A组明显少于B组,第一次补救时间A组长于B组(P<0.05).镇痛药物总量A组少于B组(P<0.05).1 min和5 min时的Apgar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脉冲式全自动注药泵较一般全自动注药泵起效时间短,阻滞平面广,镇痛时间长和需注射镇痛药补救次数少,可提高分娩镇痛满意度.

    作者:颜洁;韩翠翠;李彩娟;王朝晖;沈洁;沈晓凤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不同浓度盐酸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给药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体温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盐酸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镇痛分娩对产妇体温的影响.方法 选择自愿要求分娩镇痛的产妇180例,年龄23~ 35岁,ASA Ⅰ级或Ⅱ级.按盐酸罗哌卡因浓度0.08%、0.1%、0.125%随机分为R1、R2、R3三组,每组60例.产妇入产房后测量镇痛前和镇痛后1、2、3、4、5h时及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h时鼓膜温度.记录麻醉药物用量、PCEA按压次数、NRS疼痛评分.结果 与镇痛前比较,3组产妇镇痛后4、5h时、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h时的鼓膜温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1,R2组比较,R3组在镇痛后4、5h时体温高于R1、R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镇痛前比较,镇痛后1、2、3、4、5h时、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h时两组产妇NR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1%罗哌卡因在提高产妇满意度的同时可较0.125%罗哌卡因明显降低分娩镇痛期间体温的上升幅度.

    作者:陈良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医用三氧的临床应用:文献综述

    三氧是氧的同素异形体,又称为臭氧或超氧.医用三氧是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小剂量医用三氧能引发一系列有益的生化反应并重启抗氧化系统.医用三氧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痛风、腰椎间盘突出症、糖尿病足、疼痛与创伤及皮肤溃疡、脑梗塞、关节炎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疾病的治疗,并且获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作者:曹洁;孙义;马淑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夏天无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夏天无(corydalis decumbens pers,CDP)为来源于罂粟科植物的常用中草药,临床上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高血压、心律失常、缺血性脑血管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由于CDP具有抗炎镇痛等药理作用,在疼痛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就CDP的基础研究与其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陈云婷;张爱民;蒋宗滨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日本国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治疗指南:第2版,2016年

    第1部分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概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定义临床医学中我们如何定义和理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定义[1]是当躯体感觉神经系统受到损害或者由疾病引起的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不应该单指一种疾病,而是应该理解为包括众多主诉疼痛患者在内的一种病理状态.

    作者:刘华琴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麻醉机的研制与临床应用:记王景阳教授的贡献

    空气麻醉机的研制早在1961年王教授就根据当时情势需要,设计了空气麻醉机.第一台空气麻醉机经上海医疗卫生器械厂投产后定名为“106型”空气麻醉机(图1).被采纳为部队医疗卫生装备之一,曾供应部队及边远地区基层医疗单位使用,也曾用以支援某些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和赴非洲穷困地区医疗队的需要.在唐山地震自然灾害救治伤员中也曾发挥作用.

    作者:《实用疼痛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疼痛学科用语需要规范化

    我国正式建立疼痛科已经10年了,10年间我国的疼痛医学从学科建设,到临床诊疗,以及基础研究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发展.一个学科需要规范化,首先是名词用语的规范化,或称为标准化.随着疼痛学科的发展,疼痛用语的规范化越来越显得重要,迫切需要名正,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

    作者:刘小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无痛”医院管理模式的探讨

    实施无痛医院管理模式,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建立“疼痛虚拟病房”,以患者原发病科室的病床为基础,疼痛及麻醉专业医生参与全程虚拟管理,将虚拟和床旁查房相结合,全程监管.各科室成立疼痛管理小组对所有的住院患者进行规范化的疼痛评估与规范化的镇痛治疗,形成全院范围内的“无痛化”管理.

    作者:宋莉;刘慧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脉冲射频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法系统评价脉冲射频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头痛、颈源性、脉冲射频”为中文检索词,以“headache、cervical、pulsed radiofrequency”为英文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间范围为数据库建立时间至2017年3月31日.利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索44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37篇,英文文献7篇,终入选6篇随机对照试验,共350例患者,均为中文文献.终纳入的6篇文献均进行两组间有效率比较,各研究结果之间具有同质性(I2=0%,P=0.84).脉冲射频组有效率高于神经阻滞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48,P=0.0005;RR=1.20,95% CI(1.08,1.33)].结论 脉冲射频治疗颈源性头痛较神经阻滞具有更好的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但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来进一步验证本结论.

    作者:任路影;唐旭;李亦梅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