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抗恩诺沙星单克隆抗体建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用以检测恩诺沙星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残留.经方法学鉴定,本方法的检测范围为0.5~50 μg/L,灵敏度为0.2 μg/L,批内变异系数<10%,批间变异系数<20%.鸡肉、鱼肉、虾和蜂蜜样品的回收率分别为95.5%~107.5%、80.0%~101.3%、105.7%~122.7%和93.3%~111.3%.方法学鉴定结果符合免疫分析的基本要求.
作者:冯婷婷;刘一兵;李子颖;贾娟娟;袁志刚;韩世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通过在早期宫颈癌治疗中应用核素淋巴结显像确定前哨淋巴结(SLN),探讨其在盆腔淋巴结清除术中的价值.对15例宫颈癌患者先行核素淋巴显像, 18 h内行宫颈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术,用γ探测器找出比周围放射性计数高出10倍以上的区域即为前哨淋巴结区,并将该区的前哨淋巴结与非前哨淋巴结做HE染色并进行统计.结果显示,15例病人中14例检出SLN,占93.3%,共取得淋巴结217枚,其中SLN18枚;术后经病理证实1枚SLN确诊为淋巴结转移,其余17枚为阴性SLN,再行免疫组化均为阴性.其灵敏度为100%,准确度为92.9%,阴性预测值为100%,假阴性率为0.以上结果表明,前哨淋巴结核素显像对早期宫颈癌淋巴结清除术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作者:李艳梅;高沁怡;郭科军;温放;李亚明;王玉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通过观察99Tcm-MIBI细胞内摄取变化探讨了单独或低剂量联合应用多药耐药逆转剂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效果,期望为进一步解决临床恶性肿瘤化疗面临的问题提供实验依据.选择人类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及其耐药细胞系K562/D各2×106个,分别加入8 MBq 99Tcm-MIBI,观察不同时间不同浓度多药耐药逆转剂环孢菌素A(CsA 0.1~0.4 mg/L)和/或维拉帕米(Ver 2.5~10 mg/L)存在时,K562细胞及K562/D细胞对99Tcm-MIBI摄取变化.结果显示:①不同浓度Ver或CsA存在时,K562细胞99Tcm-MIBI摄取略有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K562/D细胞对99Tcm-MIBI的摄取均明显增加,但不同浓度Ver间及不同浓度CsA间,摄取增加的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②2.5 mg/L Ver及0.1 mg/L CsA同时加入K562细胞系中,60 min时99Tcm-MIBI摄取率为0.303±0.076,增加率为183%,接近单独应用Ver(10 mg/L)或单独应用CsA(0.4 mg/L).这说明低剂量逆转剂联合应用能达到与单一较大剂量应用逆转剂相似的效果,为临床逆转Pgp介导的多药耐药提示新的信息.
作者:李娜;李亚明;刘云鹏;刘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为研究电解精馏级联氢同位素分离过程的规律性,建立了电解-精馏级联的微分模型,计算了H2/HD系统的分离行为,并获得了电解和精馏过程中系统的浓集行为,即,电解池中HDO摩尔分数从2.88×10-4增长到 8.35×10-4,精馏柱再沸器中HD摩尔分数达到0.033.随时间的延长,脱氘率下降,在精馏柱上HD的摩尔分数整体抬升.进一步研究了回流比对脱氘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回流比为3~7时,平均脱氘率可达0.982 8~0.997 3.实验结果表明,电解-精馏级联分离氢同位素有明显的浓集效应.
作者:夏修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建立了测定人血清FSH酶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本方法的测量范围为1.5~100 IU/L,灵敏度为0.36 IU/L,批内变异系数为1.0%~1.6%,批间变异系数为4.0%~4.6%,回收率为90.6%~117.8%,稀释实验测定值与稀释度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0.990.与TSH的交叉率<0.23%,与LH和HCG的交叉率分别<0.16%和<0.27%.与贝克曼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测定的临床值进行比较,相关性方程为y=0.85x-0.03,相关系数r=0.954.与免疫放射分析试剂盒进行比较,相关性方程为y=0.97x+5.29,相关系数r=0.965,与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进行比较,相关性方程为y=0.95x-3.82,相关系数r=0.954.方法学鉴定结果符合免疫分析的基本要求.
作者:杨超一;韩世泉;张雪峰;贾娟娟;刘一兵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利用两株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的单克隆抗体(抗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和抗血清中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建立了定量测定血清中F-PSA含量的免疫放射分析方法.该方法的小检测限为0.04 μg/L,批内变异系数≤4.0%,批间变异系数≤10.5%,平均回收率为102.7%.该法与CIS公司生产的放免试剂盒比对的相关方程为y=0.965 1x-0.001 1,相关系数r=0.996 4.本研究建立的F-PSA免疫放射分析方法灵敏度高,定量分析效果较好,适用于临床诊断.
作者:马连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采用大鼠白蛋白免疫绵羊制得羊抗大鼠白蛋白抗血清,建立了大鼠白蛋白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本方法的测量范围为1~50 mg/L,灵敏度为0.42 mg/L,回收率为85.0%~106.0%,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8.9%和<12.8%,高浓度大鼠尿样系列倍比稀释后测定,实测值和计算值呈线形相关,相关系数r=0.999.本方法学与放射免疫分析(RIA)方法学的相关性方程为y=0.92x+0.08,r=0.976,两种方法的相关性良好.方法学鉴定结果符合免疫分析的基本要求,大鼠白蛋白酶联免疫试剂盒的研制为肾病药物的开发及肾损伤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作者:袁志刚;韩世泉;刘一兵;许文革;贾娟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利用神经学统计图像分析软件NEUROSTAT分析健康志愿者和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的SPECT图像,探讨膀胱贮尿的大脑控制区及其控制机理.15例健康志愿者(Ⅰ组)和25例下尿道尿储存功能障碍患者接受了SPECT扫描.25例中19例患者为逼尿肌过度活动症(Ⅱ组),6例患者逼尿肌功能正常(Ⅲ组).所有受检者均在排空膀胱的静息状态和控尿状态接受SPECT扫描.控尿状态的图像用第二次扫描后的图像减去第一次的图像获得.用NEUROSTAT对比分析3组受检者在静息状态下的脑血流(rCBF)情况及各组受检者控尿状态与静息状态rCBF的差异,进行多重对照校正.静息状态下Ⅱ组与Ⅲ组相比脑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Ⅲ组控尿状态与静息状态相比,两侧额下回和右侧颞中回rCBF明显增高,其中右侧额下回在Z-值和病灶范围方面均为明显(多重对照校正P<0.05,Ⅰ组对应Z-值>4.476,Ⅲ组对应Z-值>4.414).Ⅱ组控尿状态与静息状态相比,仅左侧颞中回和额中回rCBF明显增高(多重对照校正P<0.05,Ⅱ组对应Z-值>4.35).3组结果中,没有任何病灶脑血流降低达统计学标准.本研究结果表明两侧额下回和右侧颞中回与膀胱贮尿功能的大脑控制有关,特别是右侧额下回在膀胱贮尿的大脑控制中起重要作用,抑制控尿期逼尿肌的收缩.
作者:尹雅芙;李雪娜;秀毛範至;沖崎貴琢;佐滕顺一;油野民雄;李亚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以2-巯基乙醇作为抗体的还原剂,葡萄糖酸钠作为中间弱配体,在pH5.0的条件下,以SnCl2快速还原188ReO4-,进行了单克隆抗体IgG的直接标记.探讨了影响标记率的因素.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标记条件为pH5.0,室温下标记3 h, SnCl2用量2.66 μmol, 葡萄糖酸钠用量80 μmol.该方法操作步骤简单方便,标记率较高,为94.4%±0.7%,标记物不需分离纯化,且有良好的体外稳定性,室温下可稳定保存8 h.
作者:许凤华;周伟;胡伟青;沈华;于俊峰;尹端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通过对现有半自动化学合成模块 (CPCU)的改造,以乙基-4-三甲胺苯甲酸酯-三氟磺酸盐为反应前体合成用于标记蛋白质、抗体及多肽等生物分子的辅助基团N-琥珀酰亚胺-4-18F-氟苯甲酸酯(18F-SFB),产物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 进行检测.合成过程在80 min内完成,校正后得到中间产物18F-FBA,产率为80%±5% (n=8),而终产品18F-SFB总衰变校正后的放化收率为40%±5% (n=20),放化纯度≥99%.利用CPCU半自动化合成18F-SFB,方法简便,产率稳定.该法为将来多肽等生物分子的18F 标记提供了依据.
作者:张赟;吴战宏;傅喆;李方;朱立;王世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前,溶瘤腺病毒治疗肿瘤的研究发展非常迅速,虽然有些溶瘤腺病毒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取得一定疗效,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仍是临床医生所担心的问题.本工作就此对溶瘤腺病毒的研究现状及如何更有效提高溶瘤腺病毒的杀伤作用进行分析,提出了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溶瘤腺病毒,以期达到溶瘤治疗和核素治疗相结合,双重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
作者:米彦霞;龙亚红;李云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针对大庆油田持续开发给注水剖面测井带来的新问题,采用新工艺制造了适用于低注入量井的注入剖面测井;开发了5参数组合测井仪,用管内流量、静态井温、流动井温与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资料综合解释,提高了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新研制的高可靠性脉冲氧活化测井仪和新开发的示踪相关流量测井技术能基本满足对注聚合物井进行注入剖面测井的需要.大庆油田现已规模应用了注入剖面测井新技术,并总结出了优选应用方法.
作者:郑华;李军;刘兴斌;蔡兵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介绍了放射源制备的主要技术、我国放射源研究和应用现状,提出了我国在放射源制备和应用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以推动放射源在科学研究、医学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
作者:张华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