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史医学社会学通过对不同民族的语言里“风”病名称的比较,确定亚洲许多民族语言中“风”病都和自然现象“风”用的是同一个词语.由此确定医学术语的命名常常采用类比和隐喻的方法.从认知哲学的观念来看,隐喻这种命名方式是具有普遍性的,这也将为新的医学术语命名提供借鉴.
作者:陈永霖;叶晓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房性早搏是临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房性早搏中存在多种心电现象.本文以图例讲解的方式分析和解读了临床上提示房性早搏常见的几个心电现象,并对各种心电现象的产生机制进行分析,以便在识别心电图中房性早搏以及心电现象的过程中提供帮助,供同道学习和参考.
作者:魏莹;石娜;王倩;马立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医的辨治胃阴由来已久,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在脾胃分治的理论指导下,首创了胃阴学说,它完善了脾胃学说,使后世医家受益匪浅.本文重点探讨了随着社会环境的更迭,生活习惯的改变,胃阴不足之证的发病日渐增多,拓展到脾胃病的诊治,其发病与肝关系为密切.人们生活、工作压力俱增,肝气横逆犯脾胃,致使脾胃功能受损.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更大的压力,更易情志过极,肝病及胃.因此,对于脾胃病的辨治,当以肝为枢纽,疏肝解郁,滋养胃阴.同时对其预防调摄也是很有必要和意义的.
作者:屈园利;刘西涛;龙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强心苷类药物的主要药理机制是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干扰膜内外相应离子浓度,影响细胞生理功能,致Na+-Ca“代偿性交换增多,使心肌收缩性增强并表现相应临床效应.但膜电位的减低使心肌细胞兴奋性增高及传导性下降,为心肌电紊乱提供了可能,也为其临床应用带来诸多争议.特别是当电解质紊乱和心律失常时,对该药的选择和使用存在较多疑点,而对该类药物药理机制和心肌电生理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是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保证.
作者:丁绍祥;王智杰;张永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从《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及对方中的药物甘草、干姜的认识人手,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在质疑的基础上,对甘草干姜汤证阳气虚浮之病机,及甘草敛降脾肾、干姜温补中焦的作用进行分析.认为甘草干姜汤证病机为脾肾阳气虚浮,其作用关键在于敛降与温补两种治法合用,并且以温补中焦为主,从而起到引虚浮之气归元,补中以复肾气的效果.
作者:刘宾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在工作中,笔者遇到一例症状自发好转的羊水栓塞存活病例.这促使笔者对羊水栓塞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新的探讨.发现羊水栓塞的临床表现应该用过敏性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笔者对传统的羊水栓塞治疗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中医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方法.
作者:马凯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传统的观点认为细胞之间的界限是分明的.但随着诱导多能干细胞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建立,细胞分化、转分化和去分化研究进展迅速,体内任何细胞都具有多变性和超强的可塑性.这些神奇的发现提示了一种设想:即细胞之间本质是没有界限的.本文拟从细胞多变性的角度阐释细胞是无界限的这一个观点,并从细胞的发育遗传学基础、干细胞概念的模糊化、细胞变化的全能性和多样性以及对未来生物医学领域的价值等方面给予阐述和说明.
作者:刘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真理要辩,比如青霉素批号问题.“药”说青霉素连续应用中更换批号需要重新皮试,防范过敏.“医”说青霉素过敏与患者体质/基因直接相关,与青霉素质量相关,同其批号无关.目前青霉素批号问题的解释基本处于彼此割裂或分离状态,青霉素皮试规定停留在历史中,其语境应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而改变.
作者:王正银;杨新荣;曾志华;刘四清;孙晓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我国术语使用现状不容乐观,术语错用非常普遍.在生物医学期刊中, “亚型”对应的英文术语包括subtype、isoform和subset.本文对这三个术语的概念内涵进行辨析,以期促进科技工作者对术语的谨慎使用.
作者:陈菁;史志祥;于学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在血栓性疾病的二级预防中,长期抗血小板治疗除了有一定程度的出血风险外,还可能有其他副作用:如可能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加重、诱发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撤药反弹、抑制受损内皮和组织修复、长期用药依从性低等.建议对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做些理念和策略上的调整:如将患者分层管理,对高危和低危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长期用药可采用多种抗血小板药物交替使用,以维持疗效;减药停药要缓慢;二级预防的重点应从抗血小板治疗转向减少引起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活化的因素上来;要加强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研究.
作者:高智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长期以来“中医”的定义及内涵颇有分歧,由此引发“中医”的英译是“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TCM)还是“Chinese Medicine”(CM)的争议.本文通过分析“中医学”学科及专业分类,认为“中医学”(CM)=“中国传统医学”(TCM)+“中西医结合医学”,而“中国传统医学”(TCM)=“汉医学”+“民族医学”,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医学”从广义至狭义五层次内涵的观点,对“中医”的英译应根据实际内涵而分别采用“CM”或“TCM”.
作者:田开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他汀类药物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石.当前研究表明所有阶段的慢性肾脏病(CKD)均容易合并心血管疾病,同样心血.管疾病也易合并CKD.数项大规模临床研究亦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减少CKD患者的全因病死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然而CKD尤其是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存在争议,同样他汀类药物在减少蛋白尿、延缓肾脏病进展、预防CKD心血管事件有效性等方面也存在争议.
作者:毕礼明;奉典旭;何劲松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总结以往对人体经络实质研究的经验,提出一种新的对科学实验方法的分类,指出现代科学体系的缺陷是忽略了一种实验方法,而这恰恰是正确研究人体经络实质的关键.
作者:郭东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整合医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医学模式,旨在促进医学实践的发展.本文阐述了整合医学产生的必然性和整合医学的特征与主要内容,综述了我国整合医学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我国医学研究的管理经验,探讨了我国医学研究及其管理过程中的整合模式.
作者:董尔丹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重庆医改的夭折反映了医改的复杂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七日医改”的终结不代表医改的倒退.重庆后医改时代大势所趋,后医改的出路需借前车之鉴:医改新政出台须坚持程序合法;合理疏通公众维权渠道,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众传媒应把握医改报道话语权.通过寻求医疗体系改革平稳推行的突破口,为后医改攻坚保驾护航.
作者:张桐叶;王净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日间手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医疗模式在我国的临床实践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其开展的早期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住院难、手术难”的问题,实践过程中其优势逐渐显现并得到广泛认可,并进一步为国家政策所支持鼓励.但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过分强调“日间”概念、追求经济效益,乃至出现了忽视医疗安全的情况.日间手术提倡的是通过改革和优化日间手术管理模式、提高日间手术相关医疗技术,实现让手术从痛苦的经历变成愉快之旅的一种理念,而绝非是机械地为“日间”而“日间”.
作者:刘小南;刘雷;俞德梁;宁鹏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随着社会改革的推进深入,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在初步阶段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为了进一步回归医院新常态,实现医患关系平衡,促进医疗行业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当前公立医院改革困顿的内因和外因,同时指出医院改革发展方向.后,本文提出新常态下对公立医院改革的建议.
作者:秦宇;杨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新一轮的公立医院改革再次启动,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改革融合成为一种可能的现实选择.在政策效应不断显现的大背景下,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昆明市一院、浙江省公立医院等在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改制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并获得了地方政府认可.然而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的改制重组也面临医院本身不愿意转制、合作后医院盈利模式不清晰、社会公共福利可能遭到损害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如何把握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的“度”,既能保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又能兼顾社会资本的本性,同时还能有效评估和控制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是解决两者合作的关键问题和难点所在.因此,国家尽早出台相应具体政策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作者:张广智;凌卓;安宁波;万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细胞自噬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的一种生理现象,是溶酶体对异常蛋白及细胞器的吞噬降解,同时清除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从而成为调节炎症反应的重要途径,是机体一种重要的防御和保护机制,其功能障碍是慢性肠道炎症发病及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与遗传、免疫、感染等因素相关,其中免疫调节与UC关系为密切,而巨噬细胞的功能在免疫调节中充当重要角色.我们认为UC的中医病因可形象地表述为伏毒致病,并提出“细胞自噬—细胞因子—伏毒—UC”相关性假说,为UC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张北平;赵喜颖;曹翠纳;缪旺冬;罗云坚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