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颞叶癫痫(TLE)患者工作记忆(WM)的神经学基础及其认知改变.方法 通过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采集15例TLE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行参数性数字2-back WM任务时的BOLD-fMRI数据,SPM5软件后处理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LE患者N-back WM任务执行行为学表现较弱;两组主要激活脑区均以额、顶叶为主,TLE患者组WM任务激活脑区范围、感兴趣区激活体素和激活强度均较小.结论 (1)WM的神经学基础是以额叶为主导,额叶、顶叶、颞叶等多个脑区共同构成的WM网络;(2)TLE患者WM相关脑功能区及其WM网络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损,导致WM认知功能障碍.
作者:王运韬;陈自谦;董盼盼;李忠明;曹波;钟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基于DWI产生的ADC值与宫颈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对65例宫颈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析肿瘤分化程度、类型、淋巴结状态(0,1,2,3),以及有无微血管或微淋巴管浸润.所有患者均在术前采用3.0 T MRI常规进行MRI及DWI扫描.结果 ADC值在低分化宫颈癌(G3)与高中分化宫颈癌(G1/2)之间,在宫颈鳞癌与腺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DC值在不同淋巴结状态(0,1,2,3)之间及有无微脉管浸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DC值可提示宫颈癌分化程度及类型,为制订无创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作者:邝菲;颜志平;王健;饶志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贲门癌25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42例经胃镜证实的临床资料完整的贲门癌患者进行256层螺旋CT全胃灌注成像,分别测量贲门癌CT灌注参数值:灌注参数灌注值(perfusion,PF)、强化峰值(peak enhancement intensity,PEI)、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血容量(blood volume,BV).将42例癌组织切片行CD34染色,测定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贲门癌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与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关系.结果 42例贲门癌PF、PEI、TTP、BV平均值分别为62.96±30.07 ml/(100 ml·min)、37.39±11.31 Hu、18.43±8.77 s,21.89±6.34 ml/100g.MVD计数平均为(42.05±12.32)个/视野.CT灌注参数PF与MVD呈正相关(r=0.82,P< 0.05),TTP与MVD呈负相关(r=-7.20,P<0.05).结论 贲门癌CT灌注参数PF和TTP均与MVD存在明显相关性,CT灌注参数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活体的贲门癌肿瘤血管生成状况和恶性程度,有助于贲门癌的临床诊断以及预后评价.
作者:钟星;陈自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用于脑内微出血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65例临床怀疑脑梗死患者及外伤患者行常规MRI扫描同时加扫SWI序列,分析所有患者的MRI影像资料.结果 107例患者脑内有微小出血灶,SWI序列呈圆形、类圆形、斑点状低信号,分布于皮质、皮质下和基底节区,47例伴有腔隙性脑梗死,11例伴有缺血性脑梗死,12例伴有脑挫裂伤;58例SWI未显示微出血灶.结论 SWI序列可敏感地显示脑内微出血灶,对伴发微出血的高血压病、腔隙性脑梗死及急性脑梗死及脑外伤患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郑彩霞;陈羽;邱模良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能谱CT评价乳腺假体及其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20例隆乳术后患者行能谱CT扫描,应用能谱图像后处理软件确定包膜的佳CNR对应的keV,对怀疑有包膜破裂、假体内容物逸漏或假体内有病灶等并发症者,选择40 keV、140 keV两个序列,再应用Reformate进行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等任意切面重建以及三维重建,与原混合能量图像进行对比分析,所得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过处理后的假体包膜对比度与处理前相比,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者优于后者,能更清晰地显示假体包膜破裂、内容物逸漏及假体内病灶等并发症.结论 能谱CT检查可以很好地显示乳腺假体包膜及并发症,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李焕国;陈兴灿;刘淼;何东;潘永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大脑不同部位在计算时的活动状况.方法 采用任务相关fMRI技术对数字计算相关的脑功能区进行定位,对20例正常青年受试者进行简单及复杂计算任务的功能MRI扫描,采用SPM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脑功能区定位.结果 简单计算和复杂计算主要激活脑区包括双侧顶下小叶、双侧顶上小叶、左侧额叶、右侧额上回、左侧中央前回、双侧岛叶、双侧半卵圆中心及放射冠区、左侧舌回、左侧梭状回、双侧枕上、中回、左侧小脑后叶、右侧小脑前叶.结论 fMRI可对计算相关脑功能区进行定位;数字计算涉及多个脑区,各功能区可能在相互配合下完成任务.
作者:李忠明;陈自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氨基质子转移(APT)成像技术用于乳腺癌诊断的可行性及其意义.方法 通过培养MDA-MB-231细胞,选择注射乳腺癌细胞移植方法,在15只约5周BALB/C裸鼠接近后腿的乳腺处,制造乳腺癌裸鼠模型.然后将其置于7T磁共振动物扫描仪上,采用表面线圈,进行常规T1WI,T2WI序列及CEST序列扫描.CEST运用的是MT偏离水质子峰3.5 ppm的激发偏置脉冲进行扫描,并使用MATLAB软件进行相应处理,获得乳腺癌组织APT图像,后将获得的乳腺癌组织APT图像与常规T1WI,T2WI序列的图像进行比较.并把相应的肿瘤送病理检查.结果 (1) CSET序列扫描出来的乳腺癌组织Z谱中约于3.5ppm处可见存在CEST效应;(2)乳腺癌组织APT图像可以显示近似常规MR扫描的解剖结构,在其APT的伪彩图像内部可呈现小同的颜色梯度差,检查其不同色阶处感兴趣区,其信号强度显示出差异性;(3)在部分可见肿瘤与周边组织的APT伪彩图中,肿瘤与正常组织存在明显色阶差异,边界区分清楚,而且发现其中一些图像在紧贴肿瘤部分的周边组织色阶与肿瘤相近;(4)乳腺癌的裸鼠模型成功率为100%,送检的组织病理结果符合人乳腺癌细胞特征.结论 氨基质子转移(APT)成像技术不仅可以获得近似常规MR序列扫描的空间分辨率,还可以提供癌细胞在肿瘤组织内的分布信息,一定程度上可以间接反映乳腺癌细胞的代谢信息,可能了解肿瘤对周边正常组织的侵袭情况,这些都明显优于常规MR序列扫描,与肿瘤细胞外pH值成像方法对比,具有无创性、,可为乳腺癌诊断提供新的安全可靠的方法.
作者:伍康伟;吴仁华;张苗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双源CT (DSCT)在扩张型心肌病(DC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3例临床确诊为DCM的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9~ 74岁,平均48.85±18.96岁)行DSCT冠脉造影检查,利用心功能分析软件评价左室形态与功能,并与13例性别及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对照,分析DCM患者左心室结构、功能变化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 13例DCM患者DSCT均明确诊断.DCM组Dd、Ld、SI及LADd均大于对照组.DCM组基底部室壁厚度小于对照组,中部及心尖部室壁厚度与对照组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室壁增厚率从基底部到心尖部逐渐递增,DCM组左室各节段(S1 ~ S17)室壁增厚率均小于对照组,且基底部到心尖部室壁增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M组左室MM、EDV、ESV大于对照组,EF小于对照组;SV、CO、CI虽然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例DCM患者冠状动脉正常,5例左、右冠状动脉管壁见少量钙化斑块,管腔狭窄程度均小于30%.结论 DSCT实现了对DCM解剖形态学、功能学及冠状动脉病变的“一站式”评估,在DCM诊断中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成官迅;阎静;刘国顺;虞康惠 刊期: 2013年第01期
1 MR-标记干细胞的现状外源性干细胞的治疗为受损器官实现修复再生带来了希望.然而,干细胞疗法的失败可能涉及许多因素,如干细胞种类、治疗细胞的数量、计量法则、细胞移植的方式和移植干细胞的生理活性.因此,急需一种能够识别和监测移植干细胞的技术,要求它不但能提供细胞活性信息,而且能够监测细胞生理功能变化情况.1.1 干细胞示踪显像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光学成像以及超声成像.
作者:徐志锋;李雯;高明勇;冯燕韵;刘健萍;潘爱珍;吴仁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肾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有效的方法已广泛开展,其术后并发症的诊治越来越受到重视.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有急性排斥反应、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排斥反应、免疫抑制药中毒、移植肾感染和输尿管梗阻等,相应的病理改变可引起移植肾内血流灌注的变化.笔者通过分析超声影像技术在肾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中的监测作用,评价其在移植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和进展.
作者:朱建平;孙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蛋白质组学的迅速展开,人们对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有了前所未有的、更深入的认识,不仅认识了发病分子机制,而且也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分子靶及生物标志.20世纪末,随着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和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等功能影像技术的进展和应用,产生了分子影像(molecular imaging)的概念.
作者:林勤;吴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64岁,因反复咳嗽、咳痰近4个月入院.2011年2月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呈白色泡沫样痰,无痰中带血、发热、胸痛等,自服“头孢拉定、罗红霉素、止咳糖浆”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14.7×109/L,中性粒细胞0.8,淋巴细胞0.09,红细胞4.24×1012/L,血小板201×109/L,血红蛋白129g/L.血液肿瘤标记物CA125 144.4U/ml,Cyfra21 ~ 179.06 ng/ml,NSE 35.03 ng/ml.行CT检查示:两肺多发占位.遂行纤支镜检查,病理回报:“右肺上叶尖段”低分化腺癌(免疫组化结果癌细胞示CKpan(+++),NapasinA(++),TTFi(+++),CK5/6(-).明确诊断为肺癌.
作者:吉蘅山;胡裕效;王新刚;季发权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dysplastic cerebellar gangliocytoma),又称lhermitte-duclos病(lhermitte-duclos disease,LDD),是一种极少见的病变,以单侧小脑皮质缓慢进展的占位性病变为特征.据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2000年)将其归于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神经胶质瘤,属于良性脑肿瘤I级,具有错构瘤和真性肿瘤的特征.查阅2006-2013年本院病案资料发现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作者:陈代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科学研究的任务是通过现象去认识本质,只有通过对大量现象的研究,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达到科学的认识.诊断疾病也是这样,疾病的真相需要基于大量临床资料的严密逻辑推理后得出.在获得组织病理学标本前,影像医学对器官改变的直接呈现使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变得更为直观和更有说服力.特别是功能与分子影像学的飞速发展,让人们的视野超越了形态学领域,并从功能与分子水平去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这对临床医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临床医师可以早期、准确、一目了然地看到疾病的证据,一些通过物理诊断和实验室检查难以发现的病变可及时被发现和治疗,传统的医疗流程和模式开始转变,人们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开始发生变革[1].
作者:陈自谦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