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杂志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人民军医出版社
  • 国际刊号:2095-2252
  • 国内刊号:11-9315/R
  • 影响因子:0.32
  • 创刊:2012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34-107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影像学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杂志   2014年2期文献
  • 颅咽管瘤的MRI诊断与临床病理对照

    目的 分析颅咽管瘤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征,并与临床病理对照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颅咽管瘤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讨论了颅咽管瘤的病理及分型、MRI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24例中,肿瘤位于鞍上12例,鞍内2例,鞍内及鞍上8例,鞍旁1例,右侧海绵窦1例.5例呈囊性,2例呈实性,其余呈囊实性,肿瘤形态多不规则,但边界较清晰.MRI上信号混杂,T1WI实性成分多表现为等信号,T2WI等或高信号,DWI呈低信号,SWI上部分病灶可见低信号,1H-MRS可见脂质(Lip)峰;增强后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囊性成分T1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无强化,但囊壁呈弧形或条状强化.病理上病灶内可见不同程度的蛋白质、胆固醇和钙质等成分.结论 MRI可以显示颅咽管瘤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颅咽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信息,并与临床病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

    作者:王运韬;廖江;曹喜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香烟气味刺激的嗅觉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 采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BOLD-fMRI)研究大脑对燃烧香烟气味的刺激反应.方法 26名男性右利手被试,其中吸烟者13人,不吸烟者13人.采用组块设计,应用单次激发梯度回波EPI序列采集,将燃烧的香烟气味输送到被试鼻孔作为刺激,自然呼吸空气为对照,用MRIcron、SPM8和Talairach Daemon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①吸烟者和不吸烟者共同激活额叶(右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左侧中央前回)、顶叶(右侧顶下小叶、右侧缘上回)、左侧颞中回、右侧海马旁回和右侧丘脑;②吸烟者另外激活右侧中央前回、左侧扣带回、左侧楔前叶、左侧尾状核、左侧丘脑和小脑(左侧嘴峰、双侧小脑扁桃体、右侧下半月小叶);③不吸烟者另外激活右侧额中回、左侧额下回、左侧额内侧回和左侧顶上小叶.结论 燃烧香烟气味均能激活吸烟者与不吸烟者额叶、顶叶及中脑边缘系统,但具体脑区定位有差异;在中脑边缘奖赏相关脑区,吸烟者激活比不吸烟者明显;燃烧香烟气味激活吸烟者与不吸烟者脑区半球优势不同.

    作者:胡晓;高万芳;陈志伟;颜志平;罗万能;饶志远;苏素联;王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凋亡显像早期检测肿瘤化疗疗效的实验研究

    目的 开发含-DEVD-核心的正电子核素18F标记的Caspase3多肽活性显像药物,用于肿瘤化疗后细胞凋亡的显像研究.方法 应用修改后的国产多功能模块采用“点击化学”合成18F-Pen-peptide,并经HPLC和质谱证实.荷A549肺癌小鼠经卡铂化疗(24 h、48 h、72 h)后,尾静脉注射18F-Pen-peptide,注射60 min后处死检测生物学分布,定量测量肿瘤化疗后的细胞凋亡率;每组荷瘤小鼠各取2只用Micro PET/CT显像.结果 “点击化学”合成18F-Pen-peptide的效率为(21.0±4.5)%(n=6),放化纯>99%,质谱证实标记物分子量为1153.6.荷A549肿瘤卡铂化疗后24 h、48 h、72 h,肿瘤对放射性摄取率分别为(0.33±0.02)%ID/g、(0.26±0.01)%ID/g、(0.21±0.01)%ID/g;明显高于对照组肿瘤摄取的(0.08±0.01)%ID/g(P< 0.01);肿瘤对放射性的摄取量与肿瘤的凋亡相一致(P<0.01);Micro PET显像表明,对照组肿瘤基本不摄取放射性,肿瘤/肌肉的摄取比为(1.32±0.01),而经卡铂化疗后的肿瘤明显摄取放射性,肿瘤/肌肉的摄取比为(3.46±0.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8F-Pen-peptide是一个与Caspase3活性相关的显像剂,在监测肿瘤细胞凋亡方面有一定的临床潜在价值.

    作者:柳曦;张宝石;周乃康;王卉;张晓军;刘健;田嘉禾;张锦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TGF-β1基因转染BM-MSC对肝癌转移潜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经TGF-β1基因修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对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MHCC97-H)增殖能力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①利用Gateway Technology法构建TGF-β1慢病毒载体,eGFP为报告基因,转染hMSC,病毒滴度测定转染率;②Transwell法检测hMSC与肝癌细胞共培养实验,下室加入500μl含20%FBS的培养基和1×104个基因修饰前后hMSC,上室加入100μl浓度为1×106个/ml的人高转移肝癌细胞(MHCC97-H)悬液,小室置于37℃,5%CO2培养箱内培养48 h,结晶紫染色,细胞计数,检测MHCC97-H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③CCK-8法检测与hMSC共培养前后MHCC97-H增殖能力的变化;④PCR法检测转基因hMSC与MHCC97-H细胞共培养前后转移相关因子基因α-V,肿瘤生长因子TGF-β1和肿瘤凋亡因子PDCD4等基因表达.结果 (1)hMSC TGF-β1过表达组细胞的转导率达90%以上.(2) MHCC97-H细胞增殖能力检测结果:①MHCC97-H与hMSC细胞共培养后,MHCC97-H增殖能力增强;②hMSC TGF-β1基因过表达组对MHCC97-H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3)MHCC97-H细胞侵袭能力检测结果:①MHCC97-H与hMSC细胞共培养后,侵袭能力增强;②hMSC TGF-β1基因过表达组对MHCC97-H细胞侵袭能力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 Q-PCR检测结果:①hMSC基因转染组TGF-β1表达明显增高;②hMSC基因转染共培养组MHCC97-H细胞TGF-β1基因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③hMSC基因转染共培养组MHCC97-H细胞α5基因表达降低;④hMSC基因转染共培养组MHCC97-H细胞PDCD4基因表达降低.结论 TGF-β1基因hMSC过表达组细胞MHCC97-H细胞的转导率达90%以上;转基因hMSC具有抑制MHCC97-H细胞增殖和细胞侵袭的作用.

    作者:李天然;周军;杜湘珂;魏正茂;霍天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磁敏感加权成像评估正常人脑深部核团铁沉积与年龄的关系

    目的 通过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评估正常人脑深部核团铁沉积在校正相位图上的相位位移值,探讨人脑深部核团铁沉积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70例在本院行头颅MRI检查的健康志愿者,男38例,女32例,年龄21 ~ 75岁,按其年龄段分为五组.A组:21 ~30岁,B组:31 ~40岁,C组:41 ~ 50岁,D组:51 ~ 60岁,E组:≥61岁.所有受检者均行MRI常规序列及SWI序列扫描,在SWI扫描所得的校正相位图上测量黑质致密带、黑质网状带、红核、苍白球、壳核、尾状核头和额叶白质的校正相位位移值,分析相位位移值与年龄的关系.结果 各年龄组黑质致密带、黑质网状带、苍白球、红核、壳核、尾状核头和额叶白质的相位位移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SWI无创评价正常人脑深部核团铁沉积的相位值,认为正常人脑深部核团铁沉积与年龄无相关性.

    作者:黄新明;薛蕴菁;孙斌;王承胜;陈丽红;段青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肝脏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的信号衰减模型研究

    目的 从数学拟合的角度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的信号模型并进行对比研究及评价.方法 对12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肝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b值取10个,分别为:10、20、30、50、100、200、300、500、800、1200 s/mm2)扫描,测量肝脏S7段的感兴趣区信号值.利用单幂数与双幂数模型分别对采集到的正常肝实质信号进行曲线拟合,对比单幂数获取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利用双幂数模型获取的弥散成分、灌注成分及灌注系数,分析二者拟合的优劣.结果 单幂数及双幂数模型的主要拟合参数残差平方和SSE分别为(13.53±8.89)×10-3,(5.70±3.90)×10-3;确定系数R2分别为(973.19±13.20)×10-3,(988.30±6.02)× 10-3.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的SSE及R2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1及0.003,P<0.05).利用单幂数获取的ADC值为(1.57±0.19)×10-3;利用双幂数模型获取的弥散值D、灌注值D*及灌注分数f平均值分别为(1.34±0.25)×10-3,(31.96±7.51)×10-3及(22.49±4.16)%.结论 双幂数模型拟合参数均优于单幂数模型,双幂数模型更适合于DWI信号的合理描述,且本研究的数学拟合方法可获取纯弥散值D、灌注值D*及灌注分数f值,做到弥散与灌注分离开,并为下一步分析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弥散及灌注成分提供基础.

    作者:朱柳红;罗文斌;成启华;郭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18F-FDG PET/CT对脊椎结核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寻18F-FDG PET/CT在诊断脊椎结核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脊椎结核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和PET/CT检查,对比分析两者间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20例中,MRI检出36个椎体,诊断脊柱结核12例(60%).18F-FDG PET/CT检出36个椎体,其中4例为单一椎体受累,16例表现为2个连续椎体同时受累,以胸腰段椎体为主,诊断脊椎结核20例(100%).PET/CT和MRI病灶检出率相同,均为100%,定性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00%和60%,PET/CT定性诊断率高于M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ET/CT在诊断脊椎结核方面优于MRI,两者结合能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准确的影像学信息.

    作者:张峰;刘东锋;潘贤成;郑涛;王凯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血清CEA联合18F-FDG 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及转移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联合18F-FDG PET/CT检查在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及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12例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行18F-FDG PET/CT检查及血清CEA检测,所有病例随访半年以上,统计并分析结果,比较CEA、PET/CT及CEA+PET/CT对肺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的检出情况.结果 112例中,发现复发及转移69例,术区局部复发6例均合并转移灶,淋巴结转移34例,骨转移21例,肺转移11例,胸膜转移9例,肾上腺转移3例,脑转移4例,肝转移7例,广泛转移6例,43例无转移及复发.CEA组敏感性、准确性及特异性分别为58.0%、69.8%、62.5%;PET/CT组敏感性、准确性及特异性为91.3%、81.4%、87.5%;CEA+PET/CT联合组敏感性、准确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7.5%、92.3%、98.1%.结论 检测血清CEA联合18F-FDG PET/CT检查有助于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及转移诊断的灵敏度和总符合率,有助于肺癌术后再分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对肺癌术后随访监测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艾书跃;袁梅;杨凤娇;吕毛古;杨军;赵颖;吴建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超顺磁性氧化铁在网状内皮系统成像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当今世界影像技术发展迅猛,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对于疾病形态和解剖改变的诊断,而是更加注重对细胞乃至分子水平上功能和代谢机制改变的认识,以起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而治“未病”的功效.随着实验影像学特别是分子影像学的兴起,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晶体结构Fe3O4为主要成分的特殊铁磁性物质,因其具有弛豫率高、半衰期较长、毒性低等优点,而且可以反映病灶内部结构、血供水平、生物学特性及组织器官功能水平,从而可有效提高MR检测微小或隐匿病灶的能力,将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1].

    作者:周建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PET/CT用于确定食管癌放射治疗靶区的研究现状

    食管癌的发病率位于世界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1],我国是高发地区之一.食管癌总体预后差,放射治疗是食管癌治疗的重要手段.随着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及图像引导的放射治疗(image guiding radiotherapy,IGRT)等精确放疗的逐渐开展,临床需要更准确的检测手段来确定照射靶区.目前,食管钡餐、CT及超声内镜等检查手段仅能从解剖形态的改变上探测肿瘤,而PET/CT作为一种集CT解剖显像与PET功能代谢显像于一体的分子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提供肿瘤的生物代谢信息,在食管癌的诊断及疗效评价中已经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拟就PET/CT用于确定食管癌放射治疗靶区的影响及差异作一综述.

    作者:李夷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功能磁共振成像评价肝癌TACE术后疗效的应用进展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范围内每年大约有数百万人死于该病[1].目前肝癌的治疗,尤其是小HCC,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肝癌手术切除率不到30%,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非外科手术治疗肝癌的方法.它具有安全、微创及见效快等优点,可引起肿瘤不同程度的坏死[2],既可以作为肝癌患者丧失外科手术机会后的一种姑息性非手术治疗方法,又可作为外科手术治疗前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作者:潘奇;侯炜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眼眶内多发神经鞘瘤一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66岁,右眼胀痛伴渐进性外突17年并加重5年入院.专科检查:右眼视力4.6,右眼窝饱满,眼球外突明显,向下移位约5 mm,向上及内侧运动受限,眼睑可闭合,眼球突出度15~24/100 mm,有明确视野损害.CT示右侧眼眶、颞下窝多发病灶(CT值约22 ~ 30 Hu),病灶突入颅中窝及上颌窦内,右眼眶上下裂增宽,右眼眶外侧壁及右颞骨局部骨质吸收,右侧筛骨壁变薄.

    作者:瞿献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如何培养优秀的影像医学进修生

    进修生培养是学校教育的深化和延续,解决进修医师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影像诊断水平,也是医院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量医生不断进入我院进修,对带教老师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带教工作,提高教学水平是每个带教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作者经过几年的带教工作,在摸索中不断前进,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作者:王玉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

    我院核医学科于2004年5月~2012年1 0月收治30例采用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糖尿病患者,因采取放射性核素治疗,甲亢与糖尿病在饮食要求上是一对矛盾.为此,我们分析这30例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及护理经验.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0例中,女21例,男9例,年龄27~64岁,均为我科住院患者,其中19例甲亢病程1~3年.30例甲亢患者均合并糖尿病,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6.3±1.4)mmol/L,餐后2h血糖(9.2± 1.0) mmol/L.

    作者:王光琳;杨莉莉;孙晓娟;曹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心肌灌注显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核素心肌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PI)是核心脏病学的主要内容,是一种无创、简便、安全的检查方法,能准确反映冠状动脉血流(微血管水平),对心脏疾患,尤其是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心肌灌注显像包括单光子发射体及正电子发射体心肌灌注显像,后者由于设备及检查费用高,目前临床尚未普及.因此,本文介绍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

    作者:高瞻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