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杂志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人民军医出版社
  • 国际刊号:2095-2252
  • 国内刊号:11-9315/R
  • 影响因子:0.32
  • 创刊:2012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34-107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影像学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杂志   2015年1期文献
  • 成人型小脑半球髓母细胞瘤MRI诊断

    目的 探讨成人型小脑半球髓母细胞瘤MRI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手术病理证实的成人型小脑半球髓母细胞瘤MRI资料,包括平扫及增强、弥散加权扫描图像,测量肿瘤实性部分表观弥散系数,同时测量同层面脑干表观弥散系数,并行配对t检验.结果 病例均为单发,左侧14例,右侧10例,肿瘤病灶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边界不清,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呈轻中度强化,肿瘤ADC值(1.14±0.39)与脑干ADC值(4.11±1.49)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成人型小脑半球髓母细胞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彭德新;陈自谦;李忠明;刘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胃黏膜脱垂症造影表现及其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

    目的 进一步提高对胃黏膜脱垂症造影表现与发病机制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胃黏膜脱垂症患者的上消化道造影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胃远端黏膜皱襞增粗11例.幽门管增粗伴成束胃黏膜通过18例,脱垂胃黏膜从球底部中央进入者13例,偏小弯侧者2例,靠大弯侧者3例.十二指肠球基底部见充盈缺损17例,于幽门前区大收缩时出现充盈缺损的14例,部分收缩时出现充盈缺损的3例;幽门前区近远端同步对称性收缩时出现充盈缺损的13例,不同步性收缩时出现的4例.十二指肠壶腹大弯侧缘隆凸3例,小弯侧缘隆凸2例.结论 右幽门肌袢功能异常是造成胃黏膜脱垂入十二指肠的决定性因素,幽门前区大收缩时易出现黏膜脱垂典型表现.

    作者:毛海洲;贺新民;彭培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ADC值对儿童小脑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儿童小脑常见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儿童小脑肿瘤的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进行了扩散加权成像(DWI),测量肿瘤实质部分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6例中,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Ⅰ级)23例,星形细胞瘤(Ⅱ级)15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Ⅲ级)9例,胶质母细胞瘤(Ⅳ级)7例,室管膜瘤14例(Ⅰ级3例,Ⅱ级6例,Ⅲ级5例),髓母细胞瘤(Ⅳ级)18例.肿瘤实质部分的ADC值由高到低依次为低级星形细胞瘤(Ⅰ~Ⅱ级)、室管膜瘤、高级星形细胞瘤(Ⅲ~Ⅳ级)和髓母细胞瘤,分别为(1.47士0.15)×10-3 mm2/s、(1.12士0.12)×10-3 mm2/s、(0.90士0.19)×10-3mm2/s和(0.73士0.09)×10-3 mm2/s,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ADC值0.82×10-3 mm2/s和1.32×10-3 mm2/s作为阈值诊断3组肿瘤(低级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或高级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的正确率为94.2%(81/86),室管膜瘤与高级星形细胞瘤的ADC值有较多重叠.结论 ADC值在儿童小脑常见肿瘤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邓德茂;李茂;高振华;何欣;武莹莹;袁文昭;万荣超;李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气味的刺激大脑嗅觉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 采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BOLD-fMRI)研究香臭气味刺激对不同健康志愿者嗅觉功能激活区的分布特点.方法 对22名无嗅觉障碍的健康志愿者,利用愉快的香草醛和非愉快的硫化氢两种气体分别以组块设计进行刺激实验,采用单次激发梯度回波EPI序列扫描,使用MRIcro软件及SPM2软件数据后处理.结果 愉快气体激活右侧大脑的体素明显比左侧多,主要激活额叶上、中和下回等;非愉快气体激活左侧大脑的体素明显比右侧多,主要刺激边缘叶、海马旁回、豆状核及丘脑背内侧核等.结论 BOLD-fMRI是研究人类嗅觉功能的有效方法,并且大脑嗅觉具有偏侧性,愉快气体激活以右侧大脑前区为主,非愉快气体激活以左侧大脑后区明显.愉快与非愉快气味对大脑左右脑区的激活在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同一种气味,左右利手也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颜志平;陈志伟;卢建华;罗万能;饶志远;苏素联;王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MSCT动态曲线与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

    目的 探讨肝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MSCT研究原发性肝癌的动态曲线,研究肝硬化基础与肝癌之间的达峰时间(TTP)、峰值高度(PV)及肝动脉分数(HAF)的差异性.方法 对肝炎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病例32例,行MSCT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肝组织与肝癌病灶的动态时间密度曲线形态,获到TTP及PV,自动测量肝脏实质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实体部分的HAF灌注指标,所有数据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肝硬化实质与肝癌的动态曲线形态不同,两者的TTP分别为(59.44士6.36)s及(32.25士10.53)s,PV分别为(83.3±9.3)Hu及(74.5±11.3)Hu,HAF分别为(25.02士8.19)%及(68.97士15.22)%,即肝癌强化早而强化程度低于肝脏实质,肝动脉血流明显增高(P均<0.05).结论 通过肝硬化及肝癌动态曲线研究,形态学描述及TTP、PV及HAF量化指标表明它们不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作者:钟群;赵春雷;钱根年;王燕华;陈自谦;张雪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3.0T磁共振诊断外伤后脑脊液循环障碍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运用3.0 T磁共振诊断外伤后脑脊液循环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65例脑外伤后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患者,采用MRI 2D-PC cine法序寰枢关节间隙水平测量患者的脑脊液流速、流量,同时运用2D-TOF法获得颅脑静脉窦图像,然后对脑脊液的流速与脑脊液压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流速明显改变患者多次回访,观察治疗前后脑脊液流速、流量的改变.结果 在脑脊液压力升高后、静脉窦血栓形成之前,53例脑脊液流速、流量较正常人增高,尿激酶治疗后39例脑脊液流速、流量降至正常.脑脊液压力与脑脊液流速呈正相关(r=0.794,P< 0.05).结论 3.0 MRI磁共振PC-cine法可以在脑脊液压力升高、静脉窦血栓形成前诊断脑脊液循环障碍,并能指导临床提早干预,从而预防静脉窦血栓形成.

    作者:岳翠;郏潜新;欧阳林;王文浩;陈懿;肖玉辉;何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探讨ADC值及时间信号曲线图对乳腺富血供病灶的诊断价值

    目的 联合应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增强时间-信号曲线(TIC)图分析乳腺富血供病灶特点,并探讨两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32例超声提示乳腺富血供病变在西门子3.0 T MR仪上行乳腺常规序列、DWI及3D动态增强扫描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分析病灶的ADC值及TIC图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32例共36个病灶,动态增强MRI显示时间-信号曲线图17个为Ⅰ型(47.2%),7个为Ⅱ型(19.4%),12个为Ⅲ型(33.3%).早期强化率有明显差异(P<0.05),峰值强化率无明显差异(P>0.05),ADC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ADC与TIC图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乳腺富血供病变诊断困难,因其病理基础不同表现出不同的MRI特征,ADC值测量及增强TIC图对病灶诊断及鉴别可提供重要参考价值,具有显著意义.

    作者:李梅芳;许祖梅;阮彬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在胰腺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双时相(早期、延迟显像)在胰腺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治疗前在我院行PET/CT检查的胰腺病例,共入选病例68例,其中男43例,女25例,恶性病变48例,良性20例.记录胰腺病灶的大小、SUVmax早期、SUVmax延迟,计算滞留率(RI),并以病理及临床影像随访结果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寻找诊断胰腺恶变的SUVmax、RI临界值,计算诊断胰腺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绘制ROC曲线,并使用约登指数大的原则寻找鉴别胰腺良恶性病变佳SUVmax及RI诊断界值.分别计算其诊断胰腺癌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良恶性组之间SUVmax及RI的差异性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良性病变组SUVmax早期平均5.06(范围1.10~29.10),恶性病变组SUVmax延迟平均7.80(范围1.60~ 17.60).良恶性组SUVmax早期之间有显著差异(Mann-Whitney U=760.500,P=0.001).SUVmax早期诊断胰腺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2;以SUVmax=5.65为临界值诊断胰腺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81.3%,特异度为80%.恶性组肿瘤直径平均(3.03士1.27)cm,肿瘤直径与SUVmax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383).良性组RI平均为8.6%(-28.0%~50.0%),恶性组RI平均为25.4%(-7.4%~96.4%).良、恶性病变组之间R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540.000,P=0.017).以SUVmax早期≥5.65且RI≥17.1%可以提高诊断胰腺恶性病变的特异性,但并不能提高诊断的敏感性.结论 18F-FDG PET/CT的SUVmax早期在胰腺恶性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合RI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胰腺恶性肿瘤的特异性,但仅以PET显像作为诊断标准仍具有假阴性和假阳性,临床工作中需要结合病史及多种影像资料进行综合诊断才能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作者:余仲飞;杨剑;张建;吴仪仪;冯菲;左长京;崔斌;高明军;邱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18F-FDG PET显像与EEG对颞叶癫痫病灶定位诊断比较

    目的 通过对62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对18F-FDG PET显像与脑电图(EEG)在颞叶癫痫致痫灶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2例临床确诊颞叶癫痫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发作间期PET/CT脑显像检查和长程或视频EEG检查,细致分析图像,并将所得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进行比较,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二者的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8F-FDG PET显像准确定位42例患者病灶位置,头皮EEG准确定位致痫灶30例,准确率分别为67.74%及48.39%,PET对癫痫的检出阳性率较头皮EEG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F-FDG PET显像结果表现较多样,影像分析应细致、审慎.结论 发作间期PET/CT脑显像检查定位优于长程或视频EEG检查,但因其价格较昂贵,所以可首选EEG定位,EEG定位困难时才选择PET显像定位.

    作者:赵春雷;陈自谦;刘耀;钱根年;杨忠东;王楷堂;李铭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磁共振波谱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对颞叶致痫灶定位价值的比较

    目的 对比研究高场强MRS和18F-FDG PET/CT脑代谢显像对颞叶致痫灶定位的价值.方法 62例资料完整的颞叶癫痫(TLE)患者行常规MRI、1H-MRS及18F-FDG PET/CT检查,定位结果与颅内电极脑电图及术后病理对照,行Kappa一致性检验,对比评价常规MRI、1H-MRS、18F-FDG PET/CT及三者联合使用对TLE致痫灶定位的诊断价值.结果 (1)常规MRI、1H-MRS及18F-FDG PET/CT脑显像对TLE致痫灶的定位结果与颅内电极EEG及术后病理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371、0.748、0.631,当NAA/(Cho+Cr)为0.66时,1H-MRS对海马硬化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95%、76%、91%、87%及89%,与常规MRI扫描(69%、70%、79%、57%、69%)和18F-FDG PET/CT脑显像(95%、83%、93%、88%、92%)比较,MRS和18F-FDG PET/CT脑显像对TLE致痫灶定位具有较好的价值;(2)常规MRI、1H-MRS及18F-FDG PET/CT脑显像三者联合时,诊断结果与颅内电极EEG及术后病理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71,其对TLE致痫灶定位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98%、88%、96%、93%及95%.结论 (1)高场强MRS和18F-FDG PET/CT脑显像对TLE致痫灶定位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2)多种检查方法联合使用可以提高TLE致痫灶定位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作者:刘耀;赵春雷;钟群;倪萍;马明;陈自谦;李华灿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31P-MR波谱在骨与软组织肿瘤的临床应用

    骨与软组织肿瘤以其复杂性、多样性成为临床和影像上的难题.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发生率虽远比胃、肝、直肠、乳腺和宫颈等癌症低,但它的危害显而易见.因此,采用合适的方法正确鉴别其良恶性,确定其位置、范围及向周围侵犯程度等,对患者的治疗、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以它的非侵入性特点而迅速发展,在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诊断、鉴别和预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高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活体荧光成像技术在MR肿瘤分子影像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影像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一种无创检测手段,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核医学成像、各种分子靶向对比剂、荧光成像,可在细胞和(或)分子水平检测活体分子的主要事件,了解体内特异性基因或蛋白质表达的部位、水平、分布及持续时间[1].传统的影像学技术,如超声、常规CT、常规MRI等主要显示细胞和组织学水平的病理解剖学改变.分子影像学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靶因子和特异性靶点的结合后进行显像,探查疾病在细胞内外及其表面的分子水平的异常,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个性化治疗提供确切依据.但在进行分子影像研究中,特别是进行MR靶向对比剂的动物实验研究中,由于影像成像的复杂性和高成本性,在动物实验研究似乎得不偿失,如果动物实验部分先用荧光成像技术做前期试验,再用MR成像进一步研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江少凡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对先天性心脏病结构与功能成像的研究进展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通道未能闭合而致的畸形,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病,且常合并其他的多种畸形,多数患者需要手术矫正,因此术前对其做出正确的影像学诊断,对手术方案制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系统阐述多层螺旋CT在CHD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谌丹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磁共振靶向对比剂的研究现状和未来

    磁共振(MR)靶向对比剂,称MR分子探针,是在现有非靶向性对比剂的基础上,开发的能够显示人体内部生理或病理过程特异性靶分子的对比剂,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疾病,以及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分子水平的信息.MRI的分辨率己达到微米级,可同时获得解剖、生理和分子生物学信息,这正是核医学、光学成像所欠缺的,但与PET显像相比,MRI的敏感性较低,因此,MR分子成像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作者:涂蓉;李韩建;尤晓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的肾功能声学造影评价

    目的 探讨移植肾急性排异(AR)反应的声学造影图像、时间-强度曲线(TIC)以及曲线参数变化的意义.方法 采用编码反相脉冲谐波造影技术,观察30例肾功能稳定期、18例AR受检者的造影图像,分析两组受检者造影效果、TIC及曲线参数值之间的差异.结果 移植肾AR组,造影剂分布不均,肾轮廓清晰度降低,整个移植肾的造影剂充填较肾功能稳定组稀疏(P< 0.05),造影剂上升时间约(12.3±2.05)s,平均通过时间约(65.8±21.6)s、排空时间约(280±23.4)s,TIC第二峰低平与肾功能稳定组比较P<0.05.结论 移植肾发生急性排异反应时,造影显影效果、TIC质量不同程度降低,造影剂灌注时间、排空时间延长.

    作者:朱建平;孙立;徐荣全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大鼠脑创伤SPIO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磁共振成像活体示踪研究

    目的 探讨大鼠脑创伤(TBI)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PIO)标记及活体磁共振成像(MRI)示踪的可行性.方法 参照Feeney法制作大鼠左侧TBI模型,右侧大脑立体定向注射移植SPIO标记的BMSCs.实验组大鼠注射移植SPIO标记BMSCs,对照组TBI大鼠分别注射等量的无SPIO标记的BMSCs和PBS,均分别于注射细胞前及注射BMSCs后1、3、7、14和21d进行NSS评分及MRI扫描,观察脑实质内信号变化及其迁移情况,并与对侧正常脑实质信号进行对比.每次MRI扫描结束后立即各处死1只,取脑组织切片进行HE及普鲁士蓝染色.结果 MRI扫描观察到实验组TBI模型大鼠脑实质内低信号区,并逐步向病变区迁移,与对侧脑实质内信号减低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154.19,P< 0.05),病理切片普鲁士蓝染色见蓝染颗粒.BMSCs移植组NSS评分低于PBS移植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大鼠TBI模型立体定向注射SPIO标记的BMSCs活体示踪有一定价值,BMSCs对TB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彭德新;陈自谦;倪萍;白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肺外结核病的18F-FDG PET/CT显像

    目的 肺外结核可累及多个器官,其18F-FDG PET/CT表现形式多样,本文通过分析总结25例肺外结核的18F-FDG PET/CT影像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例肺外结核患者的18F-FDG PET/CT图像,进行视觉及半定量分析.结果 ①淋巴结结核8例,表现为体部单发或多发淋巴结肿大,部分可见融合或钙化,FDG显著浓集,部分病变可见FDG呈环形摄取;②胸、腹膜结核7例,胸膜、腹膜增厚,部分为结节样增厚,FDG显著不均匀浓集并以边缘及厚处为著;③骨结核5例,不同程度溶骨性骨质破坏,部分脊柱结核椎旁软组织增厚,大部病灶FDG可见环形摄取;④肠结核3例,均累及回盲部,肠壁环形或偏心性增厚,FDG呈局灶、弥漫性或小于增厚肠壁多种浓集形式;⑤双侧肾上腺结核、肝结核各1例,分别表现为双侧肾上腺肿块样增厚,肝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均可见FDG高摄取.结论 18F-FDG PET/CT体部检查有助于结核与肿瘤,特别是转移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淋巴结结核、骨结核FDG的环形摄取可能是其较为特异性表现.

    作者:刘桂超;高硕;陈秋松;蔡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肿块和非肿块性病变中应用价值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ADC),探讨DWI在乳腺肿块性病变和非肿块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术前行乳腺MR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210例乳腺病变,测量病变的ADC值,应用t检验比较良、恶性病变ADC值的差异,采用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良恶性病变的ADC界值;比较ADC值在肿块和非肿块性病变中定性诊断的效能.结果 210例乳腺病变中肿块性病变150例,非肿块性病变60例,肿块性病变中恶性100例,平均ADC值为(1.0±0.3)×10-3mm2/s,良性50例,平均ADC值为(1.5±0.3)×10-3mm2/s,ADC界值为1.2×10-3mm2/s,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和82%.60例非肿块性病变中恶性40例,平均ADC值为(1.2±0.3) ×10-3mm2/s,良性20例,平均ADC值为(1.5±0.4)×10-3mm2/s,ADC界值为1.4×10-3mm2/s,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和72%.结论 乳腺恶性病变的ADC值低于良性病变,根据ADC界值可以鉴别良、恶性,对肿块性病变和非肿块性病变应采用不同的ADC界值,DWI对肿块性病变的诊断效能优于非肿块性病变.

    作者:张静;程流泉;安宁豫;蔡幼铨;张爱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18F-FLT和18F-FDG早期检测肺癌放疗、化疗疗效的实验研究

    目的 与肿瘤显像剂18F-FDG对比,研究18F-FLT早期检测肿瘤经放疗、化疗后的反应.方法 荷LA-795肺癌细胞的小鼠,分别接受放疗和化疗.放疗单次剂量为20 Gy,分对照组(A组)、放疗后ld组(B组)、放疗后2d组(C组);化疗剂量为腹腔注射0.1 mg/ml顺铂/每鼠,分为对照组(D组)、化疗后1d组(E组)、化疗后2d组(F组).以上各组再分为2亚组,分别注射18F-FDG和18F-FLT,注射后60 min处死,测ID %/g和增殖细胞抗原(PCNA)值.结果 LA-795肺癌对18F-FLT摄取ID %/g低于18F-FDG.18F-FLT检测结果表明,LA-795肺癌无论经放疗还是顺铂化疗,1~2 d后肿瘤摄取18F-FLT的ID%/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放疗1、2d,肿瘤摄取18F-FLT分别下降到对照组的53.8%和30.5%;顺铂化疗1、2d,肿瘤摄取18F-FLT分别下降到对照组的65.6%和29.6%.放化疗后肿瘤摄取18F-FLT的下降与肿瘤PCNA值下降呈正相关;放疗组的r=0.880 (P< 0.001),顺铂化疗组的r=0.930 (P< 0.001).放疗、顺铂化疗1~2 d后LA-795肺癌摄取18F-FDG的ID %/g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且ID %/g与肿瘤的PCNA相关性不大;放疗组的r=0.359 (P=0.085),顺铂化疗组的r=-0.136,P=0.538.结论 18F-FLT是一种与肿瘤增殖相关的显像剂,在早期评价肿瘤放疗或化疗疗效方面比18F-FDG更有价值.

    作者:张锦明;朱虹;姚树林;郭喆;柳羲;周乃康;田嘉禾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磁共振T2WI和波谱成像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

    目的 通过对分别应用T2加权成像(T2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两种成像方法及其综合应用对前列腺癌进行定性诊断的比较,以病理结果为参照,探讨两种方法各自及综合应用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42例患者在1.5 T磁共振仪上采用体部矩阵线圈结合脊柱矩阵线圈行T2WI扫描及磁共振波谱(3D CSI 1H-MRS)扫描,所有病例均经直肠穿刺活检证实.按照前列腺6分区法将所得图像数据分区评估测量,采用5分制针对各分区评分并将所得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利用SPSS 11.5软件对3种方法各自所得数据以及2种方法综合评分分别做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比较,计算各组方法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等.结果 42例病例中15例经穿刺证实为前列腺癌,27例为前列腺良性病变.252个分区均得到病理证实,其中201个为良性,51个为恶性.各组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ROC曲线下面积(Az)如下:T2WI:88.2%、67.2%和0.848±0.030,佳诊断界值为3;MRS诊断:84.3%、98.0%和0.961±0.016,佳界值为5;MRS结合T2WI诊断:92.2%,94.5%和0.971土0.011,佳界值为4.结论 通过独立评估T2WI及MRS 2种方法均可以有效诊断前列腺癌.两种成像方法结合诊断前列腺癌的准确性显著高于2种成像技术独立诊断,其诊断结果与病理分析一致性较好.

    作者:李春媚;陈敏;李飒英;王文超;赵伟峰;杨正汉;刘明;周诚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淋巴瘤的增殖活性、恶性程度和预后的评估

    目的 通过分析淋巴瘤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与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指数、侵袭性和国际预后指数的关系,探讨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WB-DWI)评估淋巴瘤的增殖活性、恶性程度和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30例初治或复发淋巴瘤患者行WB-DWI检查,测量手术或活检标本区病灶的ADC值.根据Ki-67指数、世界卫生组织(WHO)淋巴瘤侵袭程度分类、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国际预后指数(IPI)将患者分组,比较各组间ADC值的差别.结果 Ki-67低表达组的ADC值显著高于中表达组(P<0.01);中表达组的ADC值显著高于高表达组(P<0.01).霍奇金淋巴瘤的ADC值显著高于侵袭性淋巴瘤和高侵袭性淋巴瘤(P<0.01),与惰性淋巴瘤的ADC值无显著差异(P>0.05);惰性淋巴瘤的ADC值显著高于侵袭性淋巴瘤和高侵袭性淋巴瘤(P<0.01);侵袭性淋巴瘤的ADC值稍高于高侵袭性淋巴瘤(P<0.05).按照国际预后指数分类,各组间的ADC值无显著差异(P=0.1436).结论 淋巴瘤的ADC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肿瘤的增殖活性,肿瘤增殖活性越强,ADC值越低;淋巴瘤的ADC值与其侵袭性相关,即肿瘤侵袭性越强,ADC值越低;淋巴瘤ADC值与IPI之间无相关性.

    作者:徐贤;马林;张爱莲;窦丽萍;周振鸿;张金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重复时间对激励回波采集模式1H-MRS定量脑组织代谢物浓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重复时间(TR)对于激励回波采集模式(STEAM)单体素1H-MRS定位测量脑组织代谢物绝对和相对浓度的影响.方法 正常志愿者30名,采用3.0 T超导型MR成像系统进行STEAM单体素1H-MRS扫描,取右侧大脑半球半卵圆中心区,体素1.8 cm×1.8 cm×1.8 cm,体积5.8 cm3,TR分别采用2000和6000 ms,其他扫描参数相同.采用线性拟合模型(LCModel)处理原始数据,测量肌酸和磷酸肌酸(tCr)、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ln)、甘油磷酸胆碱(GPC)、肌醇(mI)和N-乙酰天冬氨酸(NAA)等的绝对浓度和相对浓度,并采用配对t检验对不同TR下各代谢物的浓度进行比较.结果 右侧大脑半球半卵圆中心区代谢物tCr、Gln、Clu、mI、NAA和GPC在TR为2000 ms时绝对浓度分别为(3.7土0.3)、(1.8±0.3)、(3.5土0.6)、(1.2±0.1)、(2.5±0.4)和(5.8±0.4)m mol/L; TR为6000 ms时分别为(5.2±0.4)、(2.5±0.5)、(4.5±0.7)、(1.5±0.2)、(3.2±0.6)和(7.2±0.5)m mol/L.TR为2000 ms时,Glu、Gln、mI、NAA和GPC的相对浓度分别为0.48±0.08、0.87±0.10、0.29±0.03、0.62±0.11和1.38±0.17;TR为6000 ms时分别为0.37±0.05、0.66土0.08、0.21±0.02、0.49±0.08和1.12±0.13,不同TR时,各代谢物绝对浓度和相对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短TE水标法可有效地定量脑组织代谢物浓度,较短的TR可低估代谢物的绝对浓度.

    作者:任广;耿道颖;诸毓文;汤伟军;杨忠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