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案例某男,26岁,某日与他人发生争执被推搡后倒地,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死后24h进行尸体检验.尸表检查:额部左侧见1.8 cm×0.5 cm表皮剥脱,左眉弓外侧见3.2 cm×0.5 cm表皮剥脱,左颧部见3.5 cm×2.2 cm表皮剥脱伴皮下出血.左肘部见1.0 cm×0.4 cm、0.6 cm×0.3 cm两处皮下出血.右肘部见3.6 cm×l.4 cm表皮剥脱.左膝部见1.0 cm×0.5 cm表皮剥脱.余体表未见损伤痕迹.尸体解剖:颅骨、胸骨、肋骨及四肢长骨均未检见骨折.脑组织及胸、腹腔内各器官均未检见损伤.心脏质量380 g,心外膜光滑,见少量脂肪组织沉积,房间隔于卵圆窝下方见1.0 cm×0.7 cm缺损.右心房、右心室扩张,左心室壁厚1.4 cm,右心室壁厚0.4 cm.室间隔厚1.2 cm,左心房壁厚0.4 em,右心房壁厚0.3 cm,乳头肌明显增粗.二尖瓣周径9 cm,三尖瓣周径11 cm,肺动脉瓣周径7 cm,主动脉瓣周径7.2 cm,各瓣膜未检见明显异常.冠状动脉未检见狭窄及发育异常.
作者:祝志伟;葛延昌;马开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1案例1.1简要案情某日中午,在某镇一水泥桥北面200m处河道内发现一具男尸.经调查,死者系张某,男,21岁.该河道近期刚行清淤、拓宽,日常仅有垃圾船航行.1.2尸体检验死者全身衣着整齐、自然(仅左足所穿的棉鞋脱落);衣裤无破损、纽扣完整,未见搏斗、拉扯痕迹.尸体已腐败,角膜高度混浊,体表皮肤易脱落,手足皮肤苍白、皱缩,尚未形成手足套样改变.全身体表末检见开放性创口.头面部、颈项部及胸腹部体表均未检见明显损伤.
作者:李凯;葛延昌;马开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1案例某男,21岁,被木棒打击致四肢、头部受伤.CT片示:左顶枕部、左颞顶部及右颞顶部头皮软组织肿胀、挫裂创,颅内未见异常;腹腔肠管积气,余未见异常.X线片示:右尺骨、右肱骨外踝、右手第2掌骨、第3掌骨、左手第2掌骨多发性骨折,右胫骨、左胫腓骨骨折.入院时查体:P60次/min、R 14次/min、BP 8.00/5.33 kPa( 60/40 mmHg),神志谵妄,生理反应消失.双颞枕部肿胀、多处挫裂创;右肘、右前臂、右手背软组织肿胀,均触及骨擦感及反常活动;右手虎口、左肘各1处创口;双小腿皮肤广泛挫伤、挫裂创;皮肤湿冷,双足苍白,末梢毛细管充盈反应延迟.
作者:谢良兴;罗浩;于晓军;朱光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1案例1.1案情及简要病史某男,53岁,某日因工作时二氧化氮(NO2)蒸汽喷出致双眼熏伤,同时吸入少量NO2.至乡村卫生所治疗,医生连续2d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呋辛钠和克林霉素治疗后,出现全身性皮疹及水疱,病情加重,送往医院抢救.查体:T 38℃,HR 104次/min,R 24次/min,BP 16.7/12.0 kPa(125/90 mmHg).全身皮肤黏膜见广泛皮疹、烫伤样水疱形成.双眼结膜水肿并充血明显,右眼角膜见分泌物,左眼角膜白色混浊,口唇黏膜溃烂,黏性液体流出,口腔内有脓性分泌物,生殖器及肛门黏膜均见表皮剥脱;全身可见广泛疱疹形成,前后躯干及颈部、颜面等处疱皮松脱呈片状分布,可见水疱形成及疱液流出,四肢皮疹呈点、片状分布.入院诊断: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入院后予以创面换药处理、对症支持及抗感染治疗.
作者:秦志强;李正东;张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1案例1.1简要案情某日,某区民警接到报警称,李某(女,9岁)被家人送至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要求检验尸体了解死因.经尸表检查分析为颈部受压(扼颈)导致机械性窒息死亡.死者母亲(有精神病史)交代,死者系被其扼颈致死.家属不同意尸体解剖,仅行尸表检查后将尸体冰冻保存.于15d后家属同意,进行尸体检验.
作者:陈鹏;许岁生;罗良鸣;刘建锋;卞蕾;谢耀耀 刊期: 2012年第05期
1案例1.1简要案情某年6月30日,在某高铁一涵洞北侧地面发现一名昏迷男性,送医院抢救无效,7月2日凌晨死亡.1.2尸体检验尸表检查:成年男性尸体.枕部偏右侧见片状头皮擦伤(结痂).左颧部及左口角处见小片状皮肤擦伤.右下颌见小片状皮下出血.左肩峰见片状皮肤擦伤.尸体解剖:帽状腱膜下广泛性出血.颅骨发育异常,冠状缝仅有左侧部分,止于矢状缝,右侧冠状缝缺失.矢状缝较平直,S状弯曲不明显,且向前延伸,将额骨二分,右侧额、顶骨联合成一块(图1),右侧顶骨与枕骨之间出现一顶间骨.颅骨矢状缝完全哆开,额骨左右见线性骨折,骨折线起自矢状缝并向左、右颅前窝延伸.大脑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左额、颞、顶叶散在脑挫伤、出血.余器官未见异常.毒(药)物检验阴性.
作者:康智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1案例1.1简要案情及病历资料李某,女,39岁,身高148 cm,某年3月8日与他人发生争执后被打伤胸腹部,当即感到胸闷、胸痛伴心慌,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人当地医院就诊.查体:BP 18.1/9.6 kPa( 136/72 mmHg).超声示肝淤血、多囊肝、多囊肾、心包积液.院方建议留院观察,患者拒绝并自行离院.次日,李某感到胸闷、胸痛、心慌等症状加重,再次入院.查体:心相对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率90次/min,律齐,主动脉瓣听诊可闻及双期杂音.心脏超声示:左心室明显增大,室间隔与左心室壁稍厚,室壁各节段运动弥漫性偏低;主动脉窦部明显扩张,呈瘤样改变,内径约73 mm,以右冠状窦扩张明显,大小约45 mm×41 mm,主动脉瓣叶开放正常,关闭不佳;心包腔见无回声区.多普勒检测:各瓣膜口血流速度正常,主动脉见中量反流.李某在医院接受治疗数日,于3月15日9∶50突然倒地,呼之不应,查体呼吸、心搏骤停,经抢救无效于10∶29临床死亡.诊断:闭合性胸外伤,主动脉窦瘤破裂,心功能不全.
作者:陈志刚;赵欢欢;胡晓飞;郭恒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大鼠心肌缺血早期(6h内)缺氧诱导因子- 1α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alpha,HIF-1α)的表达规律及法医学意义.方法 随机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心肌缺血(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15 min组、30 min组、1h组、3h组、6h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以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缺血心肌中HIF-1α的表达情况. 结果 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未见HIF-1α的阳性表达;缺血15 min组在心内膜下心肌中可见微弱的阳性表达;随着心肌缺血时间的延长,染色由心内膜下心肌逐渐向心外膜扩展,在3h左右达到高峰,6h左右有下降趋势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部分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在右心室可检测到HIF-1α阳性着色,分布于右心室全层且无时间规律性.结论 HIF-1α可作为早期心肌缺血所致心源性猝死的一个敏感鉴定指标,并可能有助于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法医学鉴定.
作者:杜中波;毛瑞明;高卫民;米丽;曹志鹏;朱宝利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光谱技术观察窒息死大鼠肝、脾组织的光谱变化规律,寻找推断死亡时间的新方法. 方法 将大鼠机械性窒息处死后,尸体保存于(20±2)℃的环境下,提取死后15d内各时间点肝、脾组织样本,进行红外光谱测量,运用统计软件推导大鼠死后肝、脾组织不同区域的吸收峰吸光度(A)比值(x)对死亡时间(y)拟合的数学模型. 结果 吸光度比值随大鼠死亡时间的延长呈上升、下降及保持稳定3个趋势.佳拟合曲线为三次方曲线,肝较脾的拟合相关系数高,其中肝A1541/A1396的相关系数高(r=0.966).大多数吸光度比值从死后6~7 d开始呈平台期. 结论 FTIR 光谱技术作为推断死亡时间的新方法,在推断7d以内的死亡时间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黎世莹;邵煜;李正东;邹冬华;秦志强;陈忆九;黄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无电流斑电击伤后大鼠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及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HSP 60)的变化水平,探讨其变化与电流损伤时间的相关性,评估电击后相应组织细胞损伤情况. 方法 利用110V交流电电击大鼠,建立大鼠无电流斑电击损伤模型.取大鼠的血液进行血清CK-MB全自动生化检测,心肌和肝左叶组织进行HSP 6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电击组大鼠血清CK-MB在电击损伤早期即升高,在30 min达到峰值,此后递减,3~5 h下降趋势减缓,于电击后6 h 趋于平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电击后大鼠心肌和肝细胞中HSP 60表达水平产生一定的规律性改变.结论 电流损伤后大鼠血清CK-MB和组织HSP 60水平发生一定的规律性改变,对于电击损伤的诊断和电击后内部器官损伤的评估具有辅助意义.
作者:刘慧通;付高文;赵泽;丁素真;王乔峰;陈蕾;谢亚男;王振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中国人青壮年猝死综合征(sudden manhood death syndrome,SMDS)病例是否存在KCNQ1、KCNH2、KCNE1和KCNE2基因的变异. 方法 应用直接测序技术对116例SMDS散发病例的血样和125例健康者血样进行KCNQ1、KCNH2、KCNE1和KCNE2基因变异的检测. 结果 发现14个突变位点,14个多态性位点,其中2个编码区的非同义突变为新发现的突变,而对照组中未发现非同义突变. 结论 中国人SMDS病例存在KCNQI、KCNH2、KCNE1和KCNE2基因变异,这些变异可能与部分SMDS的发生相关.
作者:赵乾皓;刘超;卢龙武;吕国丽;刘宏;唐双柏;权力;成建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冷冻研磨联合超声波技术在毒(药)物分析中,作为指甲样品前处理方法的可能性,并比较该技术与其他传统前处理方法的优劣.方法 考察5种指甲前处理方法,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方法从微观结构观察指甲变化.结果 碱处理后指甲显微结构被完全破坏,酸水解后指甲内部层级式结构更为明显且略紧致,甲醇浸泡后层级结构模糊.超声波处理的剪碎指甲呈被击碎状展开,冷冻研磨联合超声波处理后指甲粉末保持原形,且粒径较剪碎指甲小100倍. 结论 冷冻研磨联合超声波技术能提高样品前处理过程中毒(药)物的释放效率,并保证毒(药)物稳定性,该法适用于指甲中的毒(药)物分析.
作者:陈航;向平;孙其然;沈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甲醛固定组织中士的宁与马钱子碱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方法.方法 甲醛固定组织经匀浆、离心后,上清液用SCX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在SB-C18液相色谱柱上以V(0.1%甲酸溶液):V(0.1%甲酸乙腈溶液)=75∶25为流动相进行分离,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检测、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 甲醛固定肾、肝组织中士的宁与马钱子碱色谱分离良好,在0.002~2.0 μg/g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r>0.996);肾组织中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检出限分别为0.06 ng/g和0.03 ng/g,肝组织中均为0.3 ng/g;提取回收率均>74.5%,日内及日间精密度均小于8.2%.结论 所建LC-MS/MS方法灵敏度高,可用于甲醛固定组织中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检测,以满足法医毒物分析的鉴定需求.
作者:詹兰芬;刘明东;颜有仪;叶懿;王薇;王智慧;赵俊红;廖林川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表观遗传学指DNA序列无变化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改变,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基因组印记、X染色体失活以及非编码RNA调控等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表观遗传学逐渐在法医学实践常遇到的特殊问题中发挥作用,如妊娠期胎儿父权的认定、单亲鉴定中亲代必需等位基因的确定、同卵双生子的区分、微量组织来源确定及伪造DNA的鉴定等.本文介绍了表观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并对表观遗传学在亲权鉴定、年龄推断、双生子鉴别及组织来源鉴定和死亡时间推断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杨雅冉;王鹏翔;方向东;严江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由于潜在心脏疾病引起的呼吸及循环突然停止,通常在症状出现lh内死亡.而由遗传性心律失常引起的猝死通常不伴有心脏结构的异常,只以致死性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因此常规尸体解剖及病理检查难以明确死因.遗传性心律失常致死机制是编码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突变导致心电活动的异常,在解剖阴性时借助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死者进行基因层面的检测.本文就遗传性心律失常与心源性猝死的关系及其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以及分子解剖技术在遗传性心律失常猝死鉴定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吕叶辉;李文灿;陈龙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Investigator HDplex试剂盒中所包含的12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在华东汉族人群中的遗传学数据,考察其法医学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Investigator HDplex试剂盒对华东地区484名华东汉族健康无关个体进行常染色体STR基因座分型检测,统计分析12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的频率数据、群体遗传学参数及连锁不平衡状况.结果 12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在本次研究的人群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各基因座之间相互独立.个人识别率(DP)均大于0.8,在群体中的累积个人识别率(CDP)为0.99999999992,在二联体的累积非父排除率为0.99982,在三联体的累积非父排除率为0.9999986.结论 Investigator HDplex试剂盒中所包含的12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在华东汉族人群中具有良好的多态性,该试剂盒可以作为法医DNA鉴定工作的良好辅助分型工具.
作者:张素华;张喆人;孙宽;赵珍敏;李成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16个Y-STR基因座在广西苗族、瑶族、侗族人群中的遗传多态性,考察其法医学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AmpFeSTR(R) YfilerTM PCR扩增试剂盒对广西地区253名健康志愿者(67名苗族、99名瑶族和87名侗族)进行Y-STR基因座分型检测,统计16个Y-STR基因座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和群体遗传学参数,并对3个民族之间的分布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在3个民族中DYS385基因座检到的等位基因数多,而DYS437基因座检到的等位基因数少.苗族人群中基因多样性(GD)在0.2619(DYS438)~0.9417(DYS385),瑶族人群中GD在0.317 0(DYS391)~0.9559(DYS385),侗族人群中GD在0.3053(DYS391)~0.9433(DYS385).DYS391和DYS438基因座在3个民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这16个常见Y-STR基因座在广西地区3个主要民族中具有法医学应用价值,可用于检案和基础研究.
作者:焦伟;刘斐;黎海澜;伍焕秀;蓝娇;肖瑞平;秦岭;江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从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入手,寻找外周血和月经血的特异性指标,并建立对月经血和外周血进行鉴别的新方法. 方法 从检材中提取RNA后进行RT-PCR,通过电泳分离检测特异性的产物. 结果 外周血特异性的标志物膜收缩蛋白β (beta-spectrin,SPTB)和管家基因18S核糖体RNA(18S rRNA)在外周血及月经血中均表达;月经血特异性的标志物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7,MMP7)和阴道分泌物特异性的标志物人β防御素1(human beta defensin 1,HBD1)只在月经血中表达.结论 外周血和月经血的基因表达存在差异,利用荧光标记结合RT-PCR检测特异性mRNA标志物的方法可以区分两者.
作者:王颖希;朱晓君;焦章平;路志勇;王伟妮;刘雅诚;唐晖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法医学是应用医学、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并解决司法实践中有关医学问题的一门医学科学.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将法医学课程列为高等医学教育必修课.在我国,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中也开设了法医学课程,多为选修课,为学生在毕业后从事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工作中能较妥善地处理与法律相关的医学问题打下基础.
作者:王保捷;丁梅;官大威;庞灏;刘兴本;张国华;胡姝;邢佳鑫;宣金锋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