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通过凝血及纤溶相关指标建立预测子痫前期产后出血量的模型。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分娩的45例子痫前期孕妇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同期分娩的正常孕妇93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孕妇分娩前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D-二聚体(D-dimer,D-D)、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并准确记录其分娩24小时内出血量。根据出血量分为子痫前期产后出血组、子痫前期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组,并比较组间凝血、纤溶相关指标,及各指标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结果子痫前期产后出血组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血小板计数低于子痫前期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组,产后出血量及D-二聚体高于子痫前期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产后出血组Fib水平与产后出血量之间呈负相关(r=-0.553,P<0.05),D-D水平与产后出血量之间呈正相关(r=0.582,P<0.05)。子痫前期产后出血量预测模型可表示为:Y=659.49+60.14X1-113.33X2(Y:产后出血量,X1:D-D值,X2:Fib值)。结论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对子痫前期患者产后出血量预测有较高价值,可用于建立子痫前期产后出血量模型。
作者:柳之彦;林靓;杨茵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下观察地佐辛和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门诊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5月择期行人工流产术患者48例,随机分为D、S两组(n均为24)。两组患者均在BIS监测下, D组给予地佐辛0.05mg/kg复合丙泊酚麻醉;S组给予舒芬太尼0.10μg/kg复合丙泊酚麻醉。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诱导结束时(T1)、扩宫颈时(T2)、吸宫结束时(T3)、苏醒后即刻(T4)、苏醒后20分钟(T5)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指脉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 ,SpO2)、BIS值;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丙泊酚用量、麻醉效果、麻醉期间不良反应(注射部位痛、体动、呼吸抑制、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等)的发生率,以及患者苏醒后即刻和苏醒后20分钟下腹疼痛的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各时间点的MAP、HR、SpO2、BIS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丙泊酚用量、清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麻醉效果、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苏醒后即刻下腹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苏醒后20分钟下腹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地佐辛0.05mg/kg与舒芬太尼0.10μg/kg复合丙泊酚麻醉均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中,且地佐辛术后镇痛时程要优于舒芬太尼。
作者:黄晶晶;廖燕凌;陈彦青;龚灿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36例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ian-Barre syndrome,GBS)患者早期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检查结果,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GBS患者EMG结果,结合复习文献、总结早期GBS特点。结果运动纤维神经传导检测波幅降低9例,传导速度减慢36例,末端潜伏期延长36例;感觉纤维神经传导检测波幅降低8例,传导速度减慢7例;2例见波形离散和传导阻滞现象;所检108条神经F反应出现率降低38条,潜伏期延长45条。所检108块肌肉中可见自发电位18块,未见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时限明显增宽。结论肌电图尤其是神经传导检测技术对于早期GBS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谢忞之;周瑞玲;陈名峰;陈昂;李宏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分析24小时内原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可能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本院急诊就诊且发病在24小时内的52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资料,按照起病24小时内血肿体积是否增大(超过33%或增大≥12.5 ml),分为血肿扩大组和非血肿扩大组。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就诊时间、血肿体积、血肿位置、破入脑室、中线移位、肾功能不全、随机血糖大于8mmol/L、血凝异常、发病时收缩压、CT混合征等变量的差异,分析24小时内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生血肿扩大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起病24小时内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共52例,发生血肿扩大患者15例,发生率为28.8%。与血肿未进展患者比较,单变量分析显示血肿进展患者就诊时血压高、血肿体积大、中线移位、破入脑室及CT混合征阳性的比率均显著增高(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血肿体积(OR:0.058;95%CI:0.004~0.853;P=0.036)、CT混合征(OR:7.280;95%CI:1.411~37.566;P=0.016)和破入脑室(OR:7.169;95%CI:1.177~43.674;P=0.033)是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初诊24小时内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发生率高达28.8%,尤其血肿大(≥25ml),破入脑室患者,若具备CT混合征,可作为再出血高危患者联合神经外科医师加强严密观察。
作者:李云飞;汪银洲;李永坤;林守华;温巧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提高对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的认识,探讨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围手术期的血压管理及术前准备方法。方法收集本院2002年—2015年经手术治疗并病理证实的61例包括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运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临床表现、术前准备方案及术中血压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术前联合应用钙离子拮抗剂的患者术前3天平均舒张压显著低于单用α受体阻滞剂的患者(P=0.034),但两组术中血压波动情况无明显差别(P=0.755)。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术中血压波动与术前高收缩压(r=0.329,P=0.010)、肿瘤大直径(r=0.256,P=0.046)及术前3天平均舒张压(r=0.356,P=0.004)呈正相关。结论α受体阻滞剂具有良好的降压扩容作用,联合钙离子拮抗剂使用能更好地控制术前血压,但术中血压的较大波动仍有可能在充分术前准备的患者中发生,对于术前血压较高者及肿瘤较大者更应警惕术中出现血压波动的可能,预备应对措施,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林滢;侯建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三腔胃肠管在急性上消化道疾病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收治10例急性上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资料,对三腔胃肠管在上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第8天白蛋白及淋巴结细胞计数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结论三腔胃肠管治疗急性上消化道疾病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廖天然;林炳锵;王荣林;黄政渊;薛超荣;王栋;张俊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诊内镜治疗食管巨大结石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例急诊就诊的食管巨大结石患者临床资料,CT及胃镜检查发现结石嵌顿于食管,需急诊处理。胃镜检查可见食管下段结石阻塞管腔,内镜无法通过,结石固定,空间狭小,无法行碎石取石。经由耳鼻喉科硬式食管镜碎石取石后,取出大部分结石。后由胃镜取出食管下段及胃内的结石。结果经多学科联合治疗,食管结石顺利取出,且无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结论胃镜联合硬式食管镜取石可作为治疗食管巨大结石的方法之一。
作者:王超;刘兰仔;陈见苏;何利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卡铂化疗方案(paclitaxel and carboplatin,TC方案)治疗晚期初治卵巢上皮癌不同疗程期间出现的近期严重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TC 3周方案治疗116例晚期初治卵巢上皮癌患者6~8个疗程期间所发生的近期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采用抗癌药物毒性反应分级(WHO)进行评定。结果在6个疗程及8个疗程后分别有27.6%、36.6%的患者先后出现了严重(Ⅲ~Ⅳ度)的近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血液系统方面,尤其至6个疗程后,与4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且继续化疗,血液学系统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仍有上升趋势。结论多疗程(尤其在6个疗程后)TC方案治疗晚期初治卵巢上皮癌期间应注意患者血液系统可能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作者:林成斌;林鑫;郑祥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对衰老模型大鼠肾脏衰老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鉴定SD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衰老模型组和MSC治疗组。通过每日给予大鼠注射D-半乳糖(剂量为400mg/kg),制备衰老模型。MSC治疗组通过给予衰老模型大鼠输注3×106个MSC,以制备MSC治疗组。采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腺病毒载体标记MSC,观察MSC在肾脏的迁移情况。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的含量;HE染色行肾组织病理学检查;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法检测肾组织中衰老相关基因P53和P21 mRNA的表达。结果GFP标记的MSC细胞移植给衰老模型大鼠后,能向肾组织迁移。与对照组相比,衰老模型组肾组织GSH-Px活性降低,AGEs含量增加(P<0.05);而MSC治疗组GSH-Px活性升高, AGEs含量减少(P<0.05)。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大鼠肾脏损伤严重,而MSC治疗组大鼠的肾脏损伤有明显修复。MSC能够调控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MSC组肾组织P53和P21 m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骨髓MSC能够减少衰老大鼠的肾脏损伤,MSC修复衰老损伤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损伤,降低P53和P21基因的表达。
作者:王志红;林芸;陈为民;尚晋;郑志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长时间室颤中心肺复苏术对恢复心肌ATP的影响背景:关于心肺复苏术(CPR)前短期除颤可提高发生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然而,目前没有关于在长时间室颤过程中,心肺复苏是否恢复心肌能量来源的报道。本文旨在研究长时间室颤中心肺复苏对于恢复心肌高能磷酸盐的影响。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发伤早期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临床研究有效的急救复苏策略。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多发伤早期休克患者103例;根据所有多发伤早期休克患者接受干预方法的不同完成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急救复苏策略组, n=52)以及对照组(常规治疗组,n=51),研究组患者采用急救复苏策略;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处理方法;对两组多发伤早期休克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多发伤早期休克患者救治成功率为78.85%,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多发伤早期休克患者救治失败率为11.53%,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多发伤早期休克患者,临床采用有效的急救复苏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多发伤早期休克患者临床复苏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作者:陈闽希;姚昆;林久饶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足月前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PROM)不同胎龄及破膜时间对早产儿结局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符合纳入标准的101例早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胎龄分成4组:<32周组9例(A组);32~33+6周组16例(B组);34~35+6周组42例(C组);≥36周组34例(D组)。根据破膜时间分成4组,<24小时组60例(E组);24小时≤破膜时间<48小时,14例(F组);48小时≤破膜时间<72小时,10例(G组);≥72小时组17例(H组)。对不同胎龄、不同破膜时间早产儿的新生儿窒息、肺炎、宫内感染、高胆红素血症、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发生率及死亡率进行比较,探讨足月前胎膜早破对早产儿结局的影响。结果①4组不同胎龄早产儿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早产儿肺炎发病率明显高于D组,A组、B组呼吸窘迫综合征、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明显高于C组、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4组不同破膜时间早产儿肺炎、宫内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E组、F组早产儿肺炎、宫内感染发病率明显低于G组、H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胎龄<34周、破膜时间≥48小时的早产儿肺炎及宫内感染发病率显著升高。②不同孕周足月前胎膜早破的处理方法应不同:对于孕周<34周的PPROM,如无明显感染征象,可以积极期待疗法并促胎肺成熟;孕周34~35+6周的PPROM,胎肺已成熟,应在48小时内终止妊娠;孕周≥36周的PPROM,分娩时间及方式可依据足月胎膜早破的原则。
作者:林燕玲;杨茵 刊期: 2016年第04期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常见的并发症,有效降低门脉压有助于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目前临床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急性出血的血管加压素、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以及预防出血的传统及新型β受体阻滞剂,更多新药及其开发有待临床进一步探索。
作者:陈梦诗;林志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疑难急重症,当前对其治疗国内外尚无统一共识。本文总结了当前其外科治疗现状,主要观点如下:对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既往未曾出血患者,原则上不做预防性手术;其合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经规范内科治疗无效者应行手术治疗,可考虑施行门奇静脉断流术或分流术;择期外科治疗首选“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脾切除术”;腹腔镜下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端术联合脾切除术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提供了新的微创治疗手段。临床上应权衡利弊决定是否需要联合脾脏切除术。预防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应早期使用抗凝药物。
作者:邱福南;吴嘉艺;田毅峰;黄晓晓;郑宇;王耀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晚期的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内镜治疗仍是临床可供选择的主要措施,多种治疗方法各有优劣。随着实践的进展,又涌现出新的理论与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并能减少异位栓塞的并发症。
作者:郑金辉;梁玮 刊期: 2016年第04期
门静脉高压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门静脉高压的介入治疗由于创伤小,风险低,并发症低,病死率低等优点,近期和远期疗效较满意,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现就门静脉高压的介入治疗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唐仪;方主亭;吴少杰;蔡森林;杨厚林;陈良生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