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8日,北京听力协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作为我国第-个听力行业协会,它的成立对于进一步团结动员广大听力康复工作者,努力为听力障碍患者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同仁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数十家医疗单位成为北京听力协会首批单位会员.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胡新渝、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刘晓勘、北京市民政局社团管理办公室肖翠岩处长等相关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并为北京听力协会揭牌.
作者:薛惠文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自20世纪70年代单道人工耳蜗出现并帮助患者提高唇读能力后,如今的发展已经令人刮目相看,从1981年仅两位数到2007年达到上限,历代多道人工耳蜗系统的效果获得了持续增长(图1).这些数据显示了声音处理策略的推动作用,其中技术革新对效果的贡献中包含25年来人工耳蜗筛选标准拓宽所起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早期行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患者基本是长期全聋患者.
作者:郑曼怡;邬子犁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已经成为治疗双侧重度感音性聋的常规方法.虽然人工耳蜗产品质量有很好的治疗保证,但我国95%以上的人工耳蜗使用者为儿童,很难保证终身使用,多数儿童使用者可能在一生中至少更换一次人工耳蜗.所以进一步探讨手术技术,减少再次植入的困难很有必要.1 再次植入的原因1.1 第1次手术未能将植入或植入在错误部位.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术前曾经有多次中耳手术史,缺乏可靠的解剖标志或耳蜗畸形患者.
作者:余力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1 引言人工耳蜗作为当今成功的人体功能替代器件之一,通过将声音处理转换为电刺激信号,绕过内耳毛细胞之前的听觉通路,直接刺激听神经,并终在大脑中产生声音的感知与理解.截止2010年12月,全球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implantation,CI)患者总数已近20万例,人工耳蜗使他们的听觉得到不同程度恢复,并使儿童患者逐步获得言语和语言的发展.当前人工耳蜗已经可以让大部分患者获得在安静条件下进行基本言语交流的能力,某些效果显著的患者交流与学习水平甚至可以接近正常人水平.
作者:龚树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随着接受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的幼龄聋儿人数快速增加,儿童时期的多发病--中耳炎也同样常见于CI患儿中.CI患儿由于手术导致中耳和内耳结构发生了改变,如乳突骨皮质部分缺失、乳突气房开放、面神经隐窝开放及内耳开窗等,加之有植入体从颅骨侧面骨膜下经乳突、面神经隐窝、中耳至内耳鼓阶,致使他们发生中耳炎时与正常儿童相比有特殊性.因此,CI患儿中耳炎的发病机制、治疗、预后及预防与正常儿童的异同亟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充分了解,以利于临床诊治.
作者:郑虹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随着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技术的成熟和装置选择的多样化,作为治疗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有效手段,CI技术在我国迅速展开.目前,全国有100家以上的医疗机构可以行CI,本文就植入年龄、适应证扩大、双侧植入、残余听力保存、术中监测等相关议题做简要的评述.
作者:韩东一;申卫东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前,有关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相关的文章很多,涉及面很广,由于手术精度要求高、费用昂贵及关键环节处理技巧高,所以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相应的耳科学、听力学和人工耳蜗知识、丰富的耳显微外科手术经验及具备良好心理素质.作者根据实践体会和复习文献,就10年来我院开展CI的几个问题进行再思考,并与同道共享.
作者:张榕;陈曦 刊期: 2011年第02期
21世纪初随着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适应证范围逐渐扩大,许多有一定残余听力的患者成功进行了CI[1~3].他们在恢复听力、言语理解能力大幅度提高后,希望能进一步欣赏美妙音乐、聆听大自然各种声音,更高层次的融人这个社会,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因此,对残余听力大限度保存已成为耳神经外科医师和耳蜗制造商共同追求的目标[4].
作者:吴皓;黄琦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人工耳蜗是重度、极重度及全聋患者恢复或获得听力的一种电子装置.多道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是我国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1995年在国内实施首例CI.目前,CI已被公认为全聋患者恢复听觉的唯一有效方法.近几十年,随着人们对CI相关理论、技术认识的加深及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CI适应证明显拓宽,接受治疗的患者数量与日俱增,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重新融入主流社会.
作者:殷善开;陈正侬 刊期: 2011年第02期
1 定义和装置的演变电声联合刺激(electric acoustic stimulation,EAS)是将人工耳蜗电极的电刺激与非电极的声音刺激结合用于同侧耳以恢复听力的技术.该技术已作为常规方法用于中低频率范围听力正常或仅呈中度损失但在更高频率呈陡降型重度至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的听力康复.具有这种听力图的患者单用传统的助听器受益甚微[1],因为传统助听器对语音理解至关重要的高频辅音的听力难以提高.然而,各种关键的语音信息均由低频率的所有元音和少数辅音构成,因此保护低频残余听力十分重要.
作者:刘伟;Helge Rask-Andersen;Paul Van de Heyning;李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颞骨高分辨率CT等影像学检查能清晰显示耳蜗和内耳道的形态,已成为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CI)前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随着CI的广泛开展,CI术后影像学评估越来越受到关注,检查方法从单一的二维图像向三维影像发展,观察内容从单纯评估耳蜗内电极向探讨电极位置与相关功能关系上扩展.本文就近年来CI术后耳蜗内电极影像学评估进展和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唐安洲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的适应证非常严格,患者的选择有赖于术前耳科学、听力学检查,中耳、内耳的影像学检查及智力、交流能力等综合评估.初手术仅局限于成人语后聋患者,随着CI的发展,手术适应证不断放宽,一些曾被视为手术禁忌证,如耳蜗骨化、内耳畸形及听神经病等患者也接受CI,并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邱建新;余德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2011年1月31日上午,在上海新华医院心胸外科发生一起患者家属袭击医务人员的事件.上午8时,患者刘永华家属为医患纠纷在医院急诊楼及门口设灵堂、拉横幅,医院报警后,110出警.上午10:30,患者刘永华家属约20人,直接冲入心胸外科病区,踢开心胸外科主任办公室的门,发现室内无人,转而攻击隔壁办公室的心胸外科副主任,连续2刀捅向医师的左前胸,致其当场重伤倒地,还将医师拖至八楼窗口,企图将他从窗口推下.其他医务人员见状参与搏斗,过程中有10名医护人员先后受伤.其中6名医师伤情严重住院治疗,伤情重者左前胸伤口深达4 cm,离心脏仅1.5 cm,造成血气胸,险些致命.
作者:胡丹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峰力听力集团是全球昕力行业大的集团公司,可否请您介绍一些集团情况,以便中国的专业医师及相关人员加深对它的了解.我先讲讲Sonova集团,因为峰力听力集团也是Sonova集团一份子,所以我们不仅开展助听器业务,更是涉及了听力、保健及康复等众多领域.我们下属品牌也有很多,峰力是一个主要品牌,还有如Unitron(优利康)等品牌.在收购了美国领先仿生公司(AB公司)之后,我们在人工耳蜗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作者:杨海莹;薛惠文;美国领先仿生公司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lA)指南(简称ARIA 2010版)近由Brozek J和Bousquet J牵头的10位全球知名专家修订小组做了更新后由著名的杂志全文发表.修订的起因是对于目前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研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尽管已经有了区分间歇性AR和持续性AR的标准,但是大多数研究仍是根据变应原的类型或季节性、常年性来分类AR.按其他方法分类的研究也很少,即使有也很少具体说明症状是间歇性或持续性.其次,在治疗AR的过程中,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分类(如组胺H1受体拮抗剂、鼻内糖皮质激素、变应原提取物的免疫疗法等)是一种常规,但这些药物治疗的相对效果具有不确定性.
作者:李华斌 刊期: 2011年第02期
1背景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在全国不断普及和临床听力诊断技术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耳聋婴幼儿,特别是重度和极重度聋婴幼儿在出生后不久即可确诊.近年来,各种助听装置,如助听器、人工耳蜗技术不断提高,选配和调试方法不断改进,已有越来越多的婴幼儿使用这些助听装置获得或改善听力.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已成为可能.随着干预年龄日趋低龄化,如何确定助听装置使用标准及评估助听装置对耳聋婴幼儿听觉功能的帮助,成为听力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作者:陈雪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我国著名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原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委会常委、中华医学会重庆分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委会前主任委员、重庆市政协委员、第三军医大学专家组成员、一级教授刘兆华,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0年11月30日4时30分在重庆逝世,享年72岁.刘兆华教授于1962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疗系,同年参军入伍后,一直在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历任医师、主治医师、科主任,为重庆市耳鼻咽喉学界早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唯一的一级教授.
作者:中华医学会重庆分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我们敬爱的导师刘兆华教授因病仙逝已近百日.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常浮现于我们脑海,他的谆谆教诲仍不断的回荡在学生们的耳旁.此情此景,虽然有些悲楚,却可让我们将恩师的高尚品格、操守与精神对照自身,敦促我们前行.刘教授从事医教研工作近半个世纪,取得了学界和世人公认的突出成就.数年前一位作家在<医者之心菩若水>一文中称赞刘教授在几十年的从医从教生涯中,对患者、同事和学生追求上菩,在利与义之间心静若水,把为人、为医、为师的内涵和境界演绎得既豁达又完美.刘教授作为一位儒雅而低调的学者,一位严谨而慈祥的师长,他那丰富多彩的人生并不为外人所知.作为刘教授的学生,我们愿和大家一起追忆往昔,深切缅怀恩师刘兆华教授.
作者:李朝军;朱瑾;钟时勋;李洪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显示,我国单纯听力残疾人口2004万,占残疾人口总数的24.16%,居中国6类残疾的第2位.使如此之多的听力残疾患者回到有声世界是耳科医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人工耳蜗植入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到2009年4月全球已经有接近188000例患者配戴人工耳蜗,我国有一万多例.
作者:韩德民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