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新声会、重庆市残疾人康复协会听力言语残疾专业委员会、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联合主办的“2016无喉言语康复进展及复声培训计划”活动于2016年5月6~8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隆重举行。来自香港新声会的20余位专家和志愿者,与重庆无喉者及重庆的志愿者们一起共襄盛举,为无喉者复声训练、重新融入社会做出了积极努力。
作者:曾继红;傅然;贾雯碧 刊期: 2016年第03期
2016年初夏,由全国多位学科知名睡眠专家发起的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睡眠医学分会于北京隆重成立。5月23日18时,北京大学医学部跃进厅迎来了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的219名委员代表,庄严议事,共襄盛举。
作者:高雪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加强上气道管理在减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术后并发症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室48例行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PPP)患者,根据术后是否采用主动干预措施分为两组。观察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主动干预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夜间血氧饱和度及生活质量提高,平均住院日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主动干预,加强上气道管理,能有效降低OSAHS行H-UPPP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杨曦;钟玲;何晓光;刘慧;徐弘扬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扁桃体是人体的重要淋巴组织和免疫器官,易受到外界病原菌的侵袭,长期、反复的感染常导致扁桃体肿大或肥大,并可能致风湿热、肾炎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等严重疾患。已有多种物理技术,如微波、激光及等离子等应用于扁桃体手术。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是近20年崛起的一种新型无创治疗技术,其在各种实体软组织肿瘤性疾病中临床应用广泛,并已应用于慢性宫颈炎和变应性鼻炎(AR)的治疗。本研究通过聚焦超声辐照普通灰狗扁桃体,观察其局部体征、全身症状变化,及扁桃体体积改变和病理学变化,旨在初步探索聚焦超声技术应用于扁桃体消融治疗的初步经验,以期能够为临床提供一种简易、有效、安全、无创的扁桃体全部或部分切除的消融方法。
作者:吴显文;李东;王熙;李莹;陈文直;胡国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治疗变应性鼻炎(AR)引起的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简易性及安全性。方法对50例由AR引起的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者按随机原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所有病例确诊后,随机分为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地氯雷他定片(成人和12岁以上儿童5 mg/天)口服,1次/日,共7 d;鼻用血管收缩剂(呋麻滴鼻液)3滴/次,2次/日,共7 d;口服甘草远志合剂20 ml,3次/日,共7 d;口服抗生素1周,首选克拉霉素缓释胶囊、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桉柠蒎肠溶软胶囊,0.3 g/次,3次/日,餐前30 min用较多凉开水送服,7 d为1个疗程(4~10岁儿童0.12 g/次)。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用2个疗程(第2个疗程停服呋麻滴鼻液),直至临床症状缓解,观察临床疗效、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占92%。治疗中治疗后均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均经1年以上随访,效果满意;对照组治愈率占68%,部分患者仍有咳嗽等不适症状。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果比较:两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χ2=4.50,P<0.05)。结论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治疗AR引起的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由于是口服制剂,大大减少了输液反应的并发症。
作者:李谊;麻文来;张素娜;张灵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3.0TMRI动态增强扫描在鼻咽癌诊断及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月在我院诊断的120例鼻咽癌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分别进行CT和MRI检查。比较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测局部/区域病灶范围情况和对TMN分期情况。结果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口咽、鼻腔、茎突前间隙、咽后淋巴结、鼻窦、颅底、喉咽部、颞下窝、颈椎方面的显示强度均优于CT扫描,两种诊断方法在检测局部/区域病灶发面差异显著(P<0.05)。MRI动态增强扫描在T2、T3、T4、N2分期上的比例明显高于CT扫描,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MRI动态增强扫描相比传统CT扫描,诊断部位明确,对TNM分期准确率提高。
作者:杨来虎;高德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系统性护理干预于鼻内镜下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之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9月我院接诊的240例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进行研究,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对患者施行不同护理方式,分别为观察组施行系统护理干预法共计120例患者,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法共计120例。在两组患者进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后进行不同护理并记录患者术前焦虑度、术后并发症、术后焦虑度以及患者整体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合并症发生率(1.6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的合并症发生率(14.17%)(χ2=9.0725,P=0.0026);两组患者术前焦虑度无明显差别(t=0.5953,P=0.5522),具有可比性,术后焦虑度差异显著,观察组患者术后焦虑度明显小于对照组(t=6.3541,P=0.0000);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整体满意度(t=21.2267,P=0.0000)。结论实施系统护理干预能够更好的促进患者康复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具有很好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蔡清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波子哥-廖新波】儿科医生降低标准录取了,什么时候轮到其他专业。--令人担忧!【罩得住他爸】上午门诊遇见一美女妹妹,看完病出了诊室,不久手捧鲜花再次进来说,罩爸,其实我是您的粉丝哈,不过,这花不是送给您的,是送给您母亲的,祝她早日康复!说心里话,我老激动了,但我只是很稳重地表示感谢,其实如若身边没有其他患者,我说不定要上去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多好的菇凉,多温暖的医患啊!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国产与进口荧光素钠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使用中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门诊自2014年7月~2015年11月1009例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临床表现。按患者使用国产或进口的荧光素钠注射液分为A、B两组,A组798例,B组211例;A组患者使用国产浓度为20%荧光素钠3 ml/支,B组患者使用美国进口浓度为10%荧光素钠5 ml/支,在检查过程中仔细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有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及时的处理并详细记录当时的症状体征。结果1009例造影患者中有101例患者发生了不良反应,A、B两组均无重度不良反应发生;其中A组74例,轻度不良反应70例,中度不良反应4例,B组27例,轻度不良反应26例,中度不良反应1例。A、B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Z=-1.507)。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检查方法,国产与进口两种荧光素钠造影剂在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范俊;龙陟罡;莫雄钧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孟鲁司特钠联和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AR)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接诊的100例AR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孟鲁司特钠治疗,观察组给予孟鲁司特钠联和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治疗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C反应蛋白水平(5.03±1.02)mg/L小于对照组(18.92±3.02)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喘憋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2.52±0.71、4.56±0.63、6.93±1.31、4.52±1.01、7.53±1.24)d均小于对照组(3.92±1.03、5.80±0.82、10.39±2.04、5.31±1.30、12.49±2.0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8.00%(49/50)优于对照组80.00%(4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和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AR合并支气管哮喘疗效显著,能够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
作者:郭良斌;江永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究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病例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慢性鼻窦炎患者66例,按随机抽签划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鼻内镜手术,观察组则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鼻内镜手术。对比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满意度、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护理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及格率为96.97%(32/33),明显高于对照组78.79%(26/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3.94%(31/33),明显高于对照组75.76%(2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8.65±2.12)vs(11.56±2.54)d]及住院费用[(6789.52±1499.75)vs(8297.31±1581.62)元]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82.69±6.95)vs (70.08±6.6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中,能够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满意度及对护理的依从性,减少住院时间,从而降低住院费用,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贾玉梅;张中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1%丁卡因在减轻鼻内镜术后抽取膨胀海绵时疼痛的疗效。方法对于鼻内镜手术患者,手术结束时用膨胀海绵均等一致的填塞双侧鼻腔。术后48 h后抽取患者鼻内膨胀海绵时,患者一侧鼻腔内注入1%丁卡因溶液做治疗组,另一侧注入生理盐水做对照组,15 min后,分次抽取膨胀海绵,按照国际疼痛分级标准记录即刻鼻腔疼痛数值。结果实验组鼻腔在抽取膨胀海绵时疼痛明显较对照组轻(P<0.05)。结论鼻内镜术后抽取鼻内填塞的膨胀海绵时在其内注入1%丁卡因溶液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玉丽;樊宏;马世红;郭艳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面神经麻痹是颞骨骨折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回顾多篇中英文文献,对颞骨骨折流行病学资料,生物力学研究数据,骨折分型的历史演变做了总结。对骨折后面神经麻痹的流行病资料,面神经麻痹在骨折后出现时机与预后关系,面神经在损伤后病理生理表现做了分析。介绍了骨折后面神经麻痹的保守治疗情况,早期面神经减压手术时机、径路、操作技巧的演变,远期面神经麻痹的神经转接,跨面神经移植技术等神经修复技术的发展。结论是早期面神经减压手术的时机和径路没有统一标准,晚期的神经转接与跨面神经移植手术难度大,过程较为复杂,终的恢复效果与患者期望值之间仍有差距。
作者:赵亮;李健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侵袭性纤维瘤(Aggrssive Fibromatosis,AF),又称硬纤维瘤、韧带瘤,起源于肌肉连接组织、筋膜、腱膜,由纺锤细胞(类似于纤维细胞)组成,几乎不发生恶变及转移,但却可以向周围组织局部浸润,而且以外科手术治疗后高复发率(25%~65%)著称。侵袭性纤维瘤的病因目前还不明确,常以特发性形式发病,且与某些家族性肿瘤特征有关。发病倾向于女性,男女比例1∶2~1∶5。侵袭性纤维瘤发病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肩腰部及颈胸部表面的非腹部区域;腹壁肌肉;腹腔内的肠系膜及腹膜后间隙[1]。发生于头颈部的侵袭性纤维瘤约占其中的12%~15%[2]。发病部位以颈部、下颌下区为常见,其次是上颌骨、颧部、眶下区、腮腺[3]。现将遇到的鼻根部侵袭性纤维瘤报道如下。
作者:刘慧;何晓光;杨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病例1,男,72岁,2007年8月因声音嘶哑,发现颈部渐大性肿块收住院。查CT示咽喉部可见一占位性病变,大层面为4.1 cm×8.2 cm,肿块向前方突入喉腔,部分环状软骨及杓状软骨被破坏,侧梨状窝消失(图1)。病灶内散在斑片状高密度影,强化后病灶轻度强化,其内有更低密度区,病灶边缘,部分可见包膜。2007年8月全麻下行喉肿块切除术。术后病检为高分化软骨肉瘤。术后患者声音嘶哑无明显改善,2011年8月再次因声音嘶哑加重伴呼吸困难入院,复查CT示声门裂以下至气管上段内软组织肿块,内见点、条状钙化,喉腔闭塞,增强后未见强化,病变向周围浸润性生长(图2)。考虑软骨肉瘤术后复发,遂于2011年9月行喉全切除术及双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检为高分化软骨肉瘤,未见淋巴结转移。术后随访至今未见肿瘤复发。
作者:杨曦;何晓光;王雨;吴晓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以下简称《文摘》)编委会暨咽喉疾病及睡眠障碍研讨会于2016年4月22~24日在北京泰山饭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共300余位编委及业内人士参加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杂志社主办,会上报告期刊目前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为几年来辛苦工作的优秀编委颁奖,同时介绍目前咽喉及睡眠障碍领域中的新技术、新方法等内容,主要涵盖了二氧化碳激光应用、睡眠障碍、咽喉微创外科、嗓音等话题,形式包括全体大会、分会及卫星会。会议同期召开了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医师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第4次常务理事会议。
作者:薛惠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转化医学作为一个新名词正式出现在1996《柳叶刀》的一篇文章,是bench to bedside(从实验室到临床),以及bedside tobeneh(从临床到实验室),即B2B过程。
作者:黄小林;赵辉;金姗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是一种传统的面神经修复手术,早的文献是1903年Korte的论文[1],认为其适用于面神经近心端缺失而颅外段尚存的患者,通过跨接吻合的方式用舌下神经的中枢来支配面肌运动。这一技术问世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是“端端吻合技术”,需要完全切断舌下神经,牺牲了患侧舌下神经的功能,术后会影响进食,甚至还影响语言交流。行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后,患者普遍对面部静态张力比较满意,但对面部运动及言语功能的实际满意度并不高,由于现代社会是个高度依赖语言交流的社会,这个经典手术逐渐被我们束之高阁。
作者:李健东;黄金洪;赵亮;于春刚;李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治疗效果及其初步的治疗机理。方法整理我科从2012年1月~2015年10月对临床确诊为AR的130例患者进行微波治疗,患者符合AR诊断标准(1997年修订,海口)。治疗前后体征、症状得分变化≥51%为显效,50%~21%为有效,≤20%为无效。结果130例患者中,治愈44例,占33.8%;显效31例,占23.8%;有效34例,占26.2%;无效21例,占16.2%;总有效率为83.8%。结论尽管AR目前仍无根治的治疗方法,但微波治疗对该病的短期有效率为83.8%,临床上可作为对该病的常规治疗的手段之一。
作者:郭守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鼻前庭囊肿系指位于鼻前庭底部皮肤下、梨状孔前外处、上颌骨牙槽突浅面软组织内的囊性肿块,治疗以手术为主。近年来揭盖法手术治疗鼻前庭囊肿亦取得良好的效果。我科自2012年10月~2015年9月收治了26例鼻前庭囊肿患者,均予鼻内镜下动力系统揭盖法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杨家富;赵丽丹;黄成彬;历茂刚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