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甲状腺手术技巧结合微创理念提高复杂甲状腺手术效果。方法通过手术轻柔操作,术中综合无血技术的应用,引流的合理应用,粘连的预防以及减少手术并发症的措施等微创理念的应用,改进手术技巧对124例复杂甲状腺手术进行分析,并与普通手术组对比观察各项指标。结果同普通手术组相比较,复杂手术组在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率、服用优甲乐的比率明显高于或长于普通手术组,在术后复发率方面明显低于普通手术组( P<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对切口满意度方面两组则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提高手术技巧并应用微创理念可以使复杂手术变得简单,从而获得佳手术效果。
作者:周毅;冯景;任洺;刘晓岭;宋春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我院收治的5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5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或腹部强化CT检查确诊。1例因反复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诊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例既往已行脾切除加断流术后再出血者再次断流后行限制性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2例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脾肾静脉分流术。1例上消化道出血经非手术治疗好转后放弃手术。5例患者随访1~6年,除1例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再次复发出血外,其余患者术后情况均稳定。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门静脉海绵样变的首选诊断方法;脾切除加断流联合分流术是门静脉海绵样变的首选术式,但需具体病人具体分析。
作者:信明军;王占春;于江;类成刚;许评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伴发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14例妊娠中晚期合并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患者在密切观察病情的前提下,根据孕周分别予以药物保守治疗,或及时采取手术终止妊娠、清除胰腺坏死组织,术后应用血液净化联合血浆置换治疗。结果1例母婴死亡,13例母亲痊愈出院,保胎成功9例。结论妊娠中晚期合并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根据孕周及病情变化合理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董汉光;张东生;王占春;信明军;类成刚;于江;栾绍海;许评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通常采用 Child-Pugh 分级和吲哚氰绿(ICG)清除实验等综合评价肝实质功能,肝脏体积可作为反映肝脏储备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能够客观反映肝脏的大小和肝实质的容量,间接反映肝脏的血流灌注和代谢能力,客观评估患者肝脏对手术的承受能力,有助于指导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肿瘤直径>3cm的肝癌,可以采用CT或MRI扫描,计算预期切除剩余肝脏的体积,标准残肝体积则是评估肝切除术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有效简便的方法,对预测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及避免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采用 CT 扫描测定国人的标准残肝体积(standard remnant liver volume,SRLV)<416ml/m2者,肝癌切除术后中、重度肝功能代偿不全发生率比较高。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国近10年来腹膜后纤维化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诊疗经验。方法总结中国1998-2007年间的腹膜后纤维化文献资料。结果中国10年来共报道652例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男女比例为1.81:1,平均年龄48.6岁;该病分布广泛,其中31.7%分布在华北地区,22.2%分布在华东地区;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70.7﹪患者是以腰背痛,腹痛为主要表现,影像学表现以B超、CT、静脉肾盂造影(IVP)、逆行尿路造影为主,病理检查可以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结论腹膜后纤维化主要分布在华北和华中地区,术前诊断困难,IVP 和逆行尿路造影是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松解粘连和带蒂大网膜包裹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邱法波;张圣林;蔡亦军;孙大伟;黄飞龙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结合二期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进展期肝癌的价值。方法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结合二期手术切除治疗53例进展期肝癌。结果肿瘤直径为5~17cm,其中大者为20cm。14例肿瘤待手术时直径缩小30%~40%。53例均获二期手术切除。术后1、3、5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9.8%、45.3%、15.1%,中位无瘤生存期为32个月,1、3、5年总体累积生存率为90.5%、60.3%、33.9%,中位累积生存期43个月。结论 TACE结合二期手术切除对进展期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和提高远期生存率具有一定的价值,是一种有效地治疗措施。
作者:陈增银;杜鹃;赵业民;史光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方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病人资料,共治疗病人619例632条患肢。结果全组病人无手术死亡,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无皮下血肿形成;皮肤激光烧灼伤23例,切口感染12例,经换药均痊愈;静脉性溃疡均愈合;局部少许曲张浅静脉遗漏2例;24例出现小腿足靴区皮肤麻木感。随访409例,随访1~36个月,平均16个月,浅静脉曲张复发4例(1.0%),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个体化方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具有治疗彻底、复发率低且兼具美观的优点。
作者:李大林;颜京强;张鲲;陈允惠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甲状腺切除手术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就是误切甲状旁腺,从而引起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病人发生低钙抽搐,需要终生服药,严重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甲状旁腺自体移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重点介绍甲状旁腺自体移植的手术方法、手术时机并对移植效果进行评价。
作者:张碧楠(综述);王亚军(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2期
PTEN是1997年3月由美国两个研究小组克隆得到的继P53基因之后的一种常突变的肿瘤抑制基因,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个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PTEN 对人体细胞多种分子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转换起决定性作用,影响细胞间信号的传递,它的突变失去了对细胞增长的负调控,导致多种肿瘤的发生。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酶复合物,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是端粒酶的催化亚基,具有逆转录酶的活性。hTERT的表达和端粒酶的活性是平行的,人正常体细胞一般不表达,而在恶性肿瘤中表达活性增高。端粒酶能使细胞永生化,它的激活促使了肿瘤的发生。但对 PTEN、人端粒酶逆转录酶与肝细胞肝癌的关系研究甚少,本文就二者与肝细胞肝癌的关系及靶向抑癌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代学强(综述);周旭(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居于恶性肿瘤的第5位,死亡率位居肿瘤相关死亡的第3位。我国肝癌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是我国第2位的癌症杀手。近年来,肝癌诊治领域出现了许多重大进展,包括肝癌诊断设备的不断更新、诊断手段的日益丰富完善、外科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控制出血方法的日臻成熟、断离肝实质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分子靶向药物的开发应用、对循证医学观念的重视、综合治疗模式的更新等。现将肝癌诊治方面的一些进展进行评述。
作者:李哲夫;李杨;陈孝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近年来,有统计认为全球癌症患者年发病率已达1200万,死亡700余万,其中消化道肿瘤约占60%。消化系统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2009年的一项统计数据研究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超过10万的结直肠癌新发病例,五年生存率约50%,而胃癌位居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的第四位,在亚洲,日本和我国更是胃肠道肿瘤的高发区。目前,消化系统肿瘤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辅以局部放疗和全身化疗,而以肿瘤免疫治疗为基础的肿瘤生物治疗作为现代肿瘤治疗的新型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LAK细胞到 TIL 细胞,再到 DC、CTL、CD3AK、CIK、γδT细胞,科学家们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细胞治疗的类型和效果都有了很大改进。近年来DC-CIK 细胞治疗及γδTcell 经过很多临床研究证实是新一代抗肿瘤过继细胞细胞免疫治疗(adoptive cellular immunotherapy,ACI)的首选方案,通过体外诱导,将有功能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γδTcell与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混合培养,产生一种更强的抗肿瘤效应细胞,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研究表明,这些新型的免疫细胞能促进IL-12和IFN-γ干扰素的分泌,提高细胞毒性,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还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强放化疗的敏感性。现将自体免疫细胞在消化系统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许评;李刚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是 E.菲尔德于1972年提出的。由于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可公平的评价和处理各种期刊。通常,期刊的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门静脉动脉化(portal vein arterialization, PVA)是一种为防止因各种原因导致肝脏缺失动脉血后引起肝功能不全及缺血性胆管病,将动脉血导入门静脉的一种手术方法。供血动脉可为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脾动脉、胃右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等,应用肝总动脉及肝固有动脉较多,受血静脉一般为门静脉。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完全的门静脉动脉化和部分门静脉动脉化(arterio-portal shunt,APS),完全的门静脉动脉化及初的PVA,是由Cohn等[1]于1952年在治疗门静脉高压行门腔分流手术时,为预防门腔分流术后肝脏供血大量减少而导致肝功能衰竭和肝性脑病而提出的;部分门静脉动脉化(APS)是Suzuki等[2]于1999年在治疗中晚期肝胆恶性肿瘤行扩大根治性切除时,当肝动脉受侵需切除或术中收到损伤无法修复,应用APS 的方法重建肝脏血流而提出的。目前国内外多数文献对门静脉动脉化和部分门静脉动脉化未严格的区分开来。近年来国内外较多的学者对其进行了基础研究,并将其应用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肝移植术、肝门部复杂外伤和其他肝胆恶性肿瘤的治疗中。从众多的文献报道来看,多数学者认为PVA可改善肝功能、促进肝再生、预防肝功能不全及缺血性胆管的发生等多种临床意义。但有学者认为该术式可引起门静脉高压等不良反应。本文拟从门静脉动脉化对肝功能的影响、对胆管的影响、在肝移植术中的应用、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以及门静脉动脉化后门静脉高压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作者:陈永亮;辛宪磊 刊期: 2013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病人男性,69岁,因左乳无痛性肿块进行性增大半月入院。查体:双乳不对称,左乳增大明显,无皮肤发红、破溃,无乳头溢血和溢液。左乳乳晕下可触及三枚樱桃大小不规则肿块,活动度可,边界清,有囊性感,无压痛,挤压未见液体自乳头溢出。双侧腋下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各一枚。右乳未见异常。乳腺彩超:腺体增厚,左侧乳头下方可见三个相邻的以囊性为主的混合型占位,大小分别为0.3cm×0.4cm、0.8cm×1.0cm、1.2cm×1.3cm,边界清,其内及周边可见少许血流信号。双侧腋窝可见淋巴结,右侧大小为1.5cm×0.6cm,左侧大小为1.2cm×0.8cm。2011年5月6日在全麻下行左乳腺体切除术,术中见肿块形状不规则,质软,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快速冰冻报告:男性乳腺发育,伴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后病理回报告:男性乳腺发育,男性导管内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免疫组化染色:CK5/6(+),Calponin(+),34βE12(部分+),SMA(部分+),P63(+),CD34(血管+)。
作者:薛双峰;段秀庆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诊断水平和诊断技术的提高,能够在术前做出正确的诊断。现将我院收治的肾上腺髓样脂肪瘤误诊为单纯脂肪瘤典型病例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乌庆友;高海晟;乌宁;王洪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1病例资料病人男性,60岁,因脾切除术后3个月,进行性加重全腹胀痛1个月余入院。入院前3个月因上腹胀在当地医院就诊,B超检查提示腹腔积液、脾肿瘤破裂,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诊断脾肿瘤破裂出血,行脾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多结节性血管瘤。入院前曾在当地医院予输血等治疗。入院时查体:血压103/92mmHg,脉搏90次/分,神志清楚,痛苦面容,贫血貌。腹部膨隆,左肋缘下见陈旧性手术瘢痕,腹壁张力高,全腹压痛,肌卫,无明显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活跃。B超提示腹腔内大量积液并多发实性占位,怀疑来源于网膜;血常规:WBC 14.2×109/L , RBC 2.79×1012/L,Hb 84/L,PLT 54.2×109/L;腹腔穿刺抽出大量不凝血,积血涂片见大量嗜中性粒细胞。考虑腹腔内多发肿瘤破裂出血,给予止血药物、输血等治疗,但病人腹胀继续加重,且出现呼吸困难。为明确诊断、解除症状并控制出血,急诊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大量积血及血凝块共约6000ml,小肠系膜及浆膜表面满布广泛、多发、质软、外观类似血凝块样的肿物,大小0.5~20cm不等,形状呈菜花样、球形或椭圆形,颜色呈深褐色,表面覆盖透明包膜,较大者包膜多已破裂或不完整,表面仍有活动性出血。包膜破裂者外观、颜色、质地与血凝块无异。肿物基底部宽窄不一,较小者多有蒂,较大者基底部较宽,且与肠壁浸润。左上腹及下腹部两个较大肿物,直径分别为20cm、15cm,边界不规整,形状不规则,侵及肠系膜根部及腹膜,无法切除。术中将能够切除的肿物一一切除,不能切除者予以缝扎止血。术后病理报告:肠系膜窦状血管瘤。术后腹腔内仍继续出血,给予止血、输血、抗感染等治疗,术后12天,病人因肾功能衰竭临床死亡。
作者:郑文琦;于江;许评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黏蛋白Muc-5ac基因和多重耐药因子3(MDR3)在胆囊结石形成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Muc-5ac和MDR3在36例胆囊结石、20例胆囊炎和12例正常胆囊的胆囊黏膜和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Muc-5ac黏蛋白在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的胆囊黏膜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6.7%(24/36)和40%(8/2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3.3%(4/12)(P<0.01),Muc-5ac 黏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在胆囊结石组又显著高于胆囊炎组(66.7%vs 40%)(P<0.05)。胆囊结石的肝组织中MDR3 mRNA的表达量(1.14±0.31)极显著低于胆囊炎的肝组织(1.89±0.83)和正常肝组织(1.97±0.71)(P<0.01),但MDR3 mRNA的表达量在胆囊炎的肝组织中与正常肝组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1.89±0.83 vs 1.97±0.71)(P>0.05)。胆囊结石的胆囊黏膜中, Muc-5ac蛋白阳性表达者,其肝组织中MDR3 mRNA 表达量明显减少,与Muc-5ac蛋白阴性表达组相比,MDR3 mRNA的表达量在两组间差异极显著(0.82±0.17 vs 1.45±0.24)(P<0.01)。结论 Muc-5ac基因参与了胆囊结石形成的过程。在胆囊结石形成的后期阶段,MDR3与Muc-5ac基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胆囊结石的形成。
作者:邢艳;宋敏;史光军;李哲夫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计肝脏影像解读分析系统在精准肝切除手术规划的意义。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完成精准肝切除68例,术前均经肝脏影像解读分析系统进行三维定量分析及模拟手术设计。结果68例病人根据残余肝体积量及功能等综合因素考虑,11例改变手术方案,其中8例缩小了切除范围,3例扩大了切除范围,所有病人围手术期无死亡。结论计算机辅助三维定量分析及模拟手术设计系统可精确定位肿瘤,明确和血管的关系,计算残余功能性肝体积,设计优化手术方案,从而降低手术风险,改善预后。
作者:侯建存;王连江;季倩;沈文;张雅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霉酚酸和FTY720在体外对仔猪胰岛簇样细胞毒性的大小。方法采用机械消化方法获取仔猪胰岛簇样细胞团,体外培养5天后分别与不同浓度的霉酚酸和FTY720混合培养24小时,然后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经药物作用后的胰岛细胞在低糖(2.7mmol/L)和高糖加茶碱(16.7mmol/L 和10.0mmol/L)刺激下胰岛素释放量,并计算即刺激指数。结果对照组胰岛细胞在低糖和高糖刺激下胰岛素释放量分别为(0.09±0.01)μIU/30IEQ 和(0.36±0.03)μIU/30IEQ,刺激指数为4.06±0.35。与对照组相比,在低糖刺激时,添加不同药物浓度的霉酚酸和 FTY720胰岛素释放量均无明显下降。在高糖加茶碱刺激时,添加高浓度霉酚酸组胰岛素释放量明显下降(P<0.05),刺激指数亦明显下降,而添加中、低浓度组无明显下降(P>0.05);添加高浓度FTY720组胰岛素释放量明显下降(P<0.05),刺激指数也明显下降,添加中低浓度组无明显下降(P>0.0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较,在体外高浓度霉酚酸和 FTY720对仔猪胰岛细胞有明显毒性作用,而中、低浓度对仔猪胰岛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胰岛移植后,选择免疫抑制方案应遵循低剂量原则。
作者:马克强;信明军;王占春;于江;吴晓平;许评 刊期: 201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家卫生部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青岛市市立医院承办。吴孟超院士、黎介寿院士、夏穗生教授担任顾问,赵玉沛院士、陈孝平教授担任名誉主编,李杨教授担任主编。本杂志集70余名全国著名专家担任编委并且共同推出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常设栏目有院士论坛、评述、专题笔谈、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个案报道、指南导读、继续医学教育、医海拾零、前沿快讯、会议报道、百家病例讨论、手术视频等。重点报道普通外科领域先进的科研研究成果、临床诊断技术、临床治疗技术、临床新的手术技术措施及其手术改进、治疗经验和教训,以及与普通外科密切相关的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等。主要的面向对象为普通外科医生、肝胆外科医生和血管外科医生、研究生等。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