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手辅助腹腔镜手术(hand-assisted laparoscopic surgery, HALS)和传统开腹手术对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根治性和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病理学确诊的112例直肠腺癌患者,分别用HALS和传统开腹手术完成直肠癌保肛手术。其中HALS组49例,传统开腹手术组63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肠管浸润环周度、大体类型、肿瘤大直径和腹部手术史有无统计学差异。再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根治手术切除范围,术式种类,淋巴结取材和阳性淋巴结个数,环周切缘,全直肠系膜切除的评估,临床病理学分期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切口长度和术后胃肠功能和排尿功能恢复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临床资料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肠管浸润环周度、大体类型、肿瘤大直径和腹部手术史有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HALS组与传统开腹手术组术后各项参数:手术时间,输血例数,保肛术式选择,根治性切除范围,根治率,术后病理学检查淋巴结个数和阳性淋巴结个数,分化程度和病理学分期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以及拔除导尿管时间也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HALS组腹部切口长度短(P=0.001),术后肠道功能恢复(P=0.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选择HALS进行直肠癌保肛手术不影响根治性,切口长度短,肠管功能恢复快,是可选择的外科技术,近期疗效和传统开腹手术没有统计学差异。
作者:韩方海;赵志;吴建海;华立新;詹文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病变位于膝下(below-the-knee,BTK)合并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PTA治疗的临床效果;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踝肱指数(ankle branchial index,ABI)。分别对技术成功率、保肢率和一期通畅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统计患者术后30天的穿刺部位、介入治疗部位和全身的相关并发症。结果共治疗33例(58条肢体)。全组术前ABI平均值为0.24±0.04,术后9天为0.76±0.03。其技术成功率为94.8%,保肢率为87.9%;6个月、1年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72.6%及49.1%;本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1%。结论PTA治疗合并严重肢体缺血的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可行、安全、有效的措施。推荐PTA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张曙光;秦士勇;李桂杰;王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描述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SMAS)的多层螺旋CT特征。方法我们对4例反复发作的餐后上腹饱胀感、呕吐及体重下降的病人均行MSCT、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和内镜检查诊断为SMAS;4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结果手术证实本组有3例为SMAS,1例为十二指肠腺癌。3例SMAS病人经MSCT确诊,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诊断出SMAS1例,内镜检查未能作出诊断。SMAS的CT表现:胃及十二指肠扩张,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间距离分别为5mm、7mm、7.8mm,其夹角分别为22°、20°、21.5°。结论多层螺旋CT对SMAS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成为诊断SMAS的首选方法。
作者:吴承先;于安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价值及疗效。方法采用内膜下成形术治疗43例长段髂动脉、股浅动脉闭塞患者,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初始通畅率、后期随访通畅率进行分析。结果43例SIA成功41例,技术成功率95.3%,术后6、12、24、36个月的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7.6%、84.2%、68.8%和53.8%。41例中无截肢患者,保肢率100%。术中、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2例动脉穿孔,未发生严重后果;1例术中血栓形成;术后2例穿刺部位血肿,1例假性动脉瘤形成,经局部压迫后消失。结论SIA是治疗长段髂动脉、股浅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中期随访效果满意。
作者:李大林;陈允惠;张鲲;颜京强;齐浩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CT灌注成像的各项参数对直肠癌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施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直肠癌病人3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于术前行CT灌注成像扫描,准确记录血容量(blood volume,BV)、强化峰值(peak enhancement image ,PEI)、强化峰值达到时间即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enhancement image ,TTP )、血流量(perfusion, PF),并在术后准确确定TNM分期,并对TNM分期中各CT灌注参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T分期中,各组PF、TTP、BV的参数值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EI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各分组中,PF有逐渐减少的趋势,TTP、BV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在淋巴结转移分组中,无淋巴结转移组的PF、BV要多于有淋巴结转移组的PF、BV,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TP、PEI无意义(P>0.05),在远处转移组中,同时肝转移组的PEI、PF要少于无远处转移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TTP、BV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的分化程度分组中,分化程度越高的肿瘤,其血流量越多于分化差的肿瘤,参数表现为PF、TTP渐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淋巴结灌注的表现为转移淋巴结的PF要多于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数据上有统计学的差异(P=0.0001),TTP、BV、PEI无意义(P>0.01),证明被转移的淋巴结其血流量要多于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结论直肠癌患者CT灌注成像中的各项参数对直肠癌进行术前分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使术前分期更加准确,从而采取更合理的治疗策略。
作者:李现红;郁万江;臧金林;柳晓东;周东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目前我国发病率在十万分之五左右,其中50%~60%的结直肠癌病人需做永久性结肠造口,绝大部分康复和预防并发症的工作需要在院外实施。本文就永久性肠造口病人出院后的现状、出院后需求、采取的对策与方法进行综述,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李伟;季艳艳(综述);刘志梅(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epatoma-derived growth factor, HDGF)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HDGF是从人肝癌细胞系HUH-7培养的上清液中分离得到的一种促生长因子,在人体内有广泛的分布。HDGF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组织器官生长发育、损伤后组织修复等,HDGF在肝癌、非小细胞肺癌、胰腺癌等肿瘤组织中表达增高。众多国内外的研究表明HDGF的表达与一些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及预后紧密相关,可能会是一些恶性肿瘤的分子标志物,对HDGF的研究可能为恶性肿瘤尤其是肝细胞癌的治疗提供一些启迪和帮助。
作者:刘毅;徐克森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血管生成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其对肿瘤预后的判断价值以及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巨大临床潜力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抗血管生成治疗是新的抗癌治疗策略之一,对胃肠肿瘤病人正在进行的临床实验结果令人振奋。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血管生成抑制剂对延缓消化系统肿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作用,临床应用仍存在很大的拓展空间。本文综述近年有关血管生成以及抗血管生成在胃肠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杨 刊期: 2013年第03期
NOTES技术是指经自然孔道内镜外科下的结、直肠癌扩大根治术,经典的结、直肠癌手术由于存在大的腹部切口创伤大等缺点,NOTES技术逐渐取代开放或单纯腹腔镜下的结、直肠癌根治术。此种术式具有手术创伤小,保持机体免疫和内环境稳定,术后快速康复,减少病人心理压力,明显减少腹壁手术切口引起的切口并发症,近年来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华立新;韩方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Gardner综合征是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一种,为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综合征。表现为结肠息肉病、硬纤维瘤、骨瘤三大特征[1],而结肠息肉恶变、腹腔内硬纤维瘤成为Gardner综合征病人的重要死因。我们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治的一个家系3例病人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利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姜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间位结肠综合征又称Chilaiditi综合征,是指结肠肝曲或横结肠由肝前间隙或肝后间隙嵌入肝脏与膈肌之间引起的综合征[1]。其原因并非结肠本身,而是由肝脏下垂、发育不良和结肠位置异常导致的。此病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样,容易造成误诊。我们近期收治间位结肠综合征1例,报告并总结如下。
作者:张鹏;李伟;闫桂芸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扁豆凝集素亲和型甲胎蛋白异质体(lentil lectin-reactive alpha-fetoprotein, AFP-L3)、α-L-岩藻糖苷酶(alpha L fucosidase, AFU)水平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PL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PLC、158例良性肝病患者、40例非PLC恶性肿瘤患者以及40例健康查体者进行AFP、AFP-L3和AFU进行联合检测。结果 PLC组的AFP、AFP-L3、AFU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肝病和非PLC恶性肿瘤组( P<0.01),PLC患者血清AFP、AFP-L3、AFU三者之间无相关性,联合检测对PLC有互补诊断价值,敏感性达94.6%,高于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P、AFP-L3、AFU独立检测对PLC诊断的敏感性相似,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对PLC的诊断敏感性,降低漏诊率。特别是针对PLC高位人群,可作为临床上新的常规检测手段。
作者:王杰;赵业民;陈增银;史光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乙状结肠癌、直肠癌根治术中上方淋巴流向不同清扫平面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到2008年12月之间的资料完整的716例接受乙状结肠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不同的肠系膜下动脉结扎水平分为高位结扎组(high ligation,HL)和低位结扎组(low ligation,LL),随访并比较两组的预后情况,分析影响两组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HL组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为74%,LL组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为72%,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765)。根据Dukes分期和N分期作分层分析,Dukes各分期和N0、N1分期的两组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没有差异,N2期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1%vs.43%, P=0.034)。HL组和LL组的复发和转移率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3.2%vs.3.2%, P=1.0;8.5%vs.8.5%,P=1.0)。结论不同水平结扎不影响乙状结肠癌、直肠癌的总体生存率。但是淋巴结转移个数大于4个者,高位结扎可提高术后生存率。
作者:李洪明;韩方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T0乳腺癌的诊治方法。方法对28例T0乳腺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就其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结果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及腋下肿块,治疗上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化疗、放疗。结论T0乳腺癌患者普遍预后较好,早期明确诊断并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联合术后化疗、放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陈耀坤;邵长卿;王琪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脆性三联体(FHIT)表达与奥沙利铂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胃癌组织标本FHIT表达水平,ATP-TCA检测奥沙利铂药敏,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6例FHIT强阳性表达胃癌奥沙利铂体外敏感1例(16.7%),13例阳性表达胃癌5例敏感(38.5%);13例弱阳性表达胃癌敏感者10例(76.9%);28例阴性表达组敏感者19例(67.9%),两者差异明显(P<0.05),并且呈负相关。结论 FHIT表达水平有望成为胃癌奥沙利铂敏感性的预测指标。
作者:牟洁;苗庆展;金明新;宋滨;刘凤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总结成人乙状结肠冗长症的诊断与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21例成人乙状结肠冗长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1例患者的主要症状均为顽固性便秘,其中15例(71%)有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急性肠梗阻表现。21例中14例(67%)经X线钡剂灌肠透视确诊,7例(33%)经急症剖腹探查证实为本病。14例择期手术患者行乙状结肠切除一期肠吻合;7例急症手术患者中5例行乙状结肠扭转复位、减压及固定术,2例因肠管绞窄坏死、穿孔行乙状结肠部分切除,远端封闭、近端造瘘术。结果围手术期死亡2例。19例术后随访3年,14例择期手术患者疗效满意,5例急症手术患者仍出现反复发作的顽固性便秘。结论成人乙状结肠冗长症主要表现为顽固性便秘和反复发作的急性肠梗阻;X线钡剂灌肠可确诊;外科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措施。
作者:梁忆波;崔超;周东风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