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
  • 国际刊号:2095-5308
  • 国内刊号:11-9331/R
  • 影响因子:0.19
  • 创刊:2013
  • 周期:季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1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13年4期文献
  • 遗传因素蛋白C活性与CYP2C19基因在DVT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急性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外周血中蛋白C活性,及细胞色素P4502C19(CYP2C19)基因表达情况,探讨在DVT患者中蛋白C系统与CYP2C19表达之间的关系,了解这两种遗传性因素在DVT患者发病过程中所起作用及其重要性。方法检测213例DVT患者外周血蛋白C活性及CYP2C19基因表达,掌握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CYP2C19基因突变对DVT发病影响及重要性。结果与126例对照组相比,骨折、外伤、其他手术史的DVT组的患者蛋白C活性原发性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YP2C19基因变异型(中间代谢、慢代谢型)分布未见明显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遗传性蛋白C缺陷对DVT发病起重要作用, CYP2C19基因对于DVT患者的治疗预后关系密切,但对于DVT发病作用未见明显特征。而蛋白C与CYP2C19基因表达在DVT患者中未见明显关联。

    作者:周瑜;张明;乔彤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后进行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与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分析

    目的:比较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和仅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8例行手术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3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给予观察组患者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比较和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包括患者手术引起的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一周营养指标、胃肠道恢复情况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等。结果从观察及检测结果来看,观察组比对照组治疗效果更优。其中观察组术后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前白蛋白、白蛋白和体重等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1周观察组患者CD3+、CD4+显著上升(P<0.05)。结论胃肠道手术后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更快地促进胃肠道功能和免疫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更快地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作者:翟丽;刘敏;王娟;周少飞;温成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围术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对乳腺癌合并糖尿病病人术后康复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围术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对乳腺癌合并糖尿病病人术后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住院的乳腺癌合并糖尿病的手术病人120例,术前随机分成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及常规胰岛素治疗组,观察术后引流量、体温、伤口感染情况。结果术后24小时引流量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χ2=1.564 P=0.458);发热及伤口感染情况,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χ2=6.274 P=0.043)。结论强化胰岛素治疗有利于乳腺癌合并糖尿病病人的术后切口愈合,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韩嘉嘉;蔡洁;侯明晖;邵长卿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股浅动脉闭塞84例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本院股浅动脉支架与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股浅动脉闭塞病变的效果。方法以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PTA/S)或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股浅动脉闭塞病变的84个病例(84条下肢)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记录病人的年龄、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TASC分级、住院时间、远端流出道情况、支架或人工血管再狭窄及闭塞情况、有无截肢,以及死亡率等。结果血管腔内治疗(PTA/S)组44条股浅动脉均接受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旁路组40条肢体接受了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病人平均年龄分别为70.3岁(腔内组)和65.1岁(旁路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分别是7.5天和14.3天(P<0.05),接受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主要是TASC C、D级长段闭塞病变;接受血管腔内技术治疗的患者主要是TASC A、B级病变,少数TASC C、D级的病人因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较差,也接受了血管腔内技术治疗;两组病人围手术期死亡率差别没有显著性意义;而术后3年死亡率分别是5.2%(支架组)和2.6%(旁路组)(P<0.05)。切口感染率旁路组(3%)高于支架组(0%)(P<0.05);3年再狭窄或闭塞发生率旁路组(52%)低于支架组(61%)(P<0.05)。结论人工血管动脉旁路移植术能够获得较高的远期通畅率,但住院时间长,个别病人发生切口感染是其缺点;股浅动脉球囊扩张成型+支架植入术有手术创伤小,病人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但是其远期通畅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李大林;张鲲;颜京强;陈允惠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新型低渗透性覆膜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24例报道

    目的:应用新型低渗透性设计EXCLUDER覆膜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11年4月至2013年10月,24例腹主动脉瘤患者应用新型低渗透性设计的EXCLUDER覆膜支架行腔内修复术。结果24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及术中死亡病例,2例术后住院期间死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后脑梗塞。手术时间为(130.23±12.45) min,术中出血量为(180.23±20.76)ml,均无输血。术中Ⅰ型微内漏2例,Ⅱ型内漏2例,Ⅲ型内漏1例,均术中处理满意。术后随访22例,随访时间3~32个月,21例存活,1例术后22个月死于糖尿病并发症。随访患者复查CTA显示支架贴壁满意,无移位,无与支架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新型低渗透性设计的EXCLUDER覆膜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明显降低了手术风险,适合于大多数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治疗,近期效果满意,其中、远期效果尚需大宗病例进一步观察。

    作者:丁锦辉;刘光;李维敏;陆信武;黄新天;陆民;殷敏毅;施慧华;刘晓兵;叶开创;崔超毅;黄英;蒋米尔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射频消融辅助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在肝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本院施行射频辅助肝切除术的20例肝癌病人,其中12例为切缘射频治疗后行肝切除,8例为切肝后肝断面射频治疗,肿瘤平均直径为(4.7±2.7)cm。结果20例均顺利完成射频辅助肝切除术,射频治疗时间为(24.4±15.3)分钟,术中出血(130.7±22.5)ml,术后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顽固性腹水、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随访12~24个月,5例出现肝内新发病灶,1例切缘复发,2例出现门脉癌栓,2例发生肺转移。结论射频消融辅助肝切除作为肝切除的一种手术方式,符合现代无血切肝的理念,具有术中出血少、切缘复发率低的优势,是一种有临床价值的切肝技术。

    作者:张建;袁庆忠;潘国政;郝龙;由法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肝移植新标准

    在国际肝移植领域,近10多年来先后产生过两个国际标准,米兰标准和美国标准。Milan标准规定,病人肿瘤直径超过5cm就不能进行手术,美国标准则把这一数据提高到6.5cm。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郑树森院士于2006年提出了新的“杭州标准”:只要病人累计肿瘤直径小于8cm,或者虽然大于8cm,但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400ng/ml且肿瘤组织学分级为高或中分化,其他检查指标符合要求,也能进行肝移植手术。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继发血栓形成腔内外联合手术临床研究(附86例病例报告)

    目的:总结腔内外联合一站式手术解决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继发血栓的治疗经验。方法对86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继发血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6例患者均在DSA下行腔内外联合手术,根据病变位置不同及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有利的个性化手术治疗,植入支架64枚,人工血管转流23例次,86例患者均伴有远端流出道或流入道病变,均在术中使用球囊扩张。86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保肢率100%,1例术后3天死于肺梗。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随访率为93%(80/86),疗效满意。结论根据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继发血栓形成的部位及狭窄或闭塞程度的不同,所以不能采取固定的模式去处理每位患者,腔内外联合一站式手术因为可以根据手术中具体情况而及时修订手术方向,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继发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

    作者:范胜家;徐屹立;吴红军;栾贻涛;张强;吕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腔内外联合治疗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39例

    目的:探讨、分析腔内外联合治疗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对39例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行腔内外联合治疗的方法及临床效果。结果本组39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100%,术后症状完全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对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患者实行腔内外联合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强;吴红军;栾贻涛;范胜家;张学帅;吕静;徐屹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超声定位下激光闭合小腿交通支静脉对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治疗效果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腔内激光闭合治疗小腿交通支静脉对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皮肤营养性障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接受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超声引导下交通支闭合术的98例患者(104条肢体),观察术后皮肤溃疡及色素的愈合情况。结果104条肢体经超声证实均存在1~3支交通支病变,通过激光闭合后1~12个月的随访发现交通支均已闭合,皮肤溃疡愈合。结论通过超声定位下对交通支静脉的闭合可有效减少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术后溃疡的复发,同时也是安全可重复性高的一种治疗方法。

    作者:施慧华;陆民;蒋米尔;刘晓兵;陆信武;李维敏;刘光;叶开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血管腔内技术联合超声清创机治疗糖尿病足21例分析

    目的:观察和分析血管腔内技术联合超声清创机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对21例糖尿病足患者,行下肢动脉造影及腔内治疗,并联合应用超声清创机清创,观察溃疡愈合速度及时间。结果21例患者下肢动脉血供均得到明显改善,除1例小腿膝下截肢、1例小趾截肢外,余19例溃疡均在20~50天内愈合。结论血管腔内治疗能改善糖尿病足血液灌注,超声清创机能对溃疡局部进行有效清创,二者结合能更快促进糖尿病足的愈合。

    作者:张强;吴红军;栾贻涛;范胜家;张学帅;吕静;徐屹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的研究进展

    随着乳腺癌治疗的进展,乳房重建是乳腺癌完整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保证肿瘤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合理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乳房切除后的重建手术,对及早恢复病人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

    作者:张思浩;孙梅;崔童星(综述);李杨(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血管生成素-2抑制肿瘤生长作用的研究进展

    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是血管生成素家族的组成成员之一,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促进供应血管生成的重要作用, Ang2在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与Ang1相拮抗的作用,能够抑制Ang1的作用并促进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2(tyrosine-protein kinase receptor , TIE-2)信号转导过程,这对于血管发育的成熟和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Ang2在调节血管生成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与另一种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 VEGF-A)产生协同作用。遗传学研究证明在淋巴管形成过程中,Ang2亦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新的证据表明,在肿瘤进展期间,即肿瘤供应血管生成及癌细胞浸润的生理过程中,Ang2扮演着更为复杂的角色。本文旨在探讨新近关于Ang2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以及Ang2作为潜在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进展。

    作者:张大伟(综述);邢雪(审校)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当今我国血管外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1世纪以来,外周动脉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的发病率正以迅猛的速度逐年增长,病情也越来越复杂。静脉疾病发病率基本稳定,但基数比较大,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害性也不可小觑,肺栓塞的风险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国内血管腔内介入技术的兴起,血管外科的发展趋势从“巨创”走向“微创”。当前庞大的病源为微创血管外科提供了极佳的发展机遇。

    作者:蒋米尔;刘晓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人肝癌细胞培养中CCK-8法与BrdU-ELISA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比较

    目的:比较CCK-8法与BrdU-ELISA法检测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可靠性。方法待细胞贴壁生长融合度分别达60%及80%时,以10-7mol/L浓度AngⅡ刺激细胞增殖,24小时后分别用CCK-8法和BrdU-ELISA法,以及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细胞60%汇合时CCK-8检测组和BrdU-ELISA检测组与各自的对照组比较,比值分别为1.30和1.59,检测值近似;细胞80%汇合时二者分别为1.02和1.40,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ngⅡ刺激组的增殖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与CCK-8法相比,BrdU-ELISA更能客观地反映细胞增殖情况。

    作者:张大伟;邢雪;邓乃梅;谭雪莹;汤海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2014年订阅办法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青岛市市立医院承办。吴孟超院士、黎介寿院士、夏穗生教授担任顾问,赵玉沛院士、陈孝平教授担任名誉主编,李杨教授担任主编。本杂志集70余名全国著名专家担任编委并且共同推出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胃肝样腺癌1例并文献综述

    胃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 HAS)是具有腺癌和肝细胞癌样分化特征的原发性胃癌。1970年Bourreille[1]报道首例AFP阳性并伴有肝转移的胃癌,1985年Ishikura[2]等报道胃腺癌具有肝细胞癌样分化,血清及肿瘤组织中检测出AFP增高,首次将该病单独提出,诊断为HAS,由于HAS的发病率比较低,至今为止,HAS的病例报道多为个案或者小样本病例报道,此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尚未完全被人们所认识。本文就本院收治的1例胃肝样腺癌病例进行分析探讨,旨在加深临床对这一少见病的认识,以提高诊治水平。

    作者:周少飞;毛伟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血清CEA、CA199、CA724与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近年来胃癌发病率逐年升高,术后复发转移率较高,复发转移患者临床诊断时往往期别较晚,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近年来肿瘤标志物对肿瘤早期诊断及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正逐步提高,CEA、CA724及CA199近年来在胃癌诊断方面的应用已得到学者的公认[1-4],但在胃癌术后监测复发和转移方而的报道较少,因此我们结合临床对胃癌患者术后血清CEA、CA724及CA199进行动态观察,探讨其与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相关性。

    作者:王栾秋;程晓磊;陈耀坤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腹主动脉瘤EVAR术后并发分支狭窄并血栓形成的诊治

    腔内治疗技术使得腹主动脉瘤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目前,对于符合特定解剖标准的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术是佳治疗方式。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与开放手术相比,施行血管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 EVAR)的患者,明显减少了术后30天死亡率、缩短了恢复时间以及住院周期[1-3]。但是仍不可小视EVAR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内漏、肾动脉闭塞、缺血性肠炎、分支狭窄或闭塞等[4]。我科2例腹主动脉瘤患者施行EVAR术后并发分支狭窄及血栓形成,经导管溶栓等治疗,收到了良好效果。

    作者:秦士勇;李桂杰;王明海;王坤;李光新;张曙光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