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针对普外科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围绕存在问题制定干预措施并实施干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模式。方法调查2014年第一季度(即干预前)和2014年第三季度(即干预后)普外科Ⅰ、Ⅱ类切口手术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从适应证、给药时机等方面做出用药合理性评估,比较干预前、后的相关指标,评价干预效果。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围术期预防用药在适应证、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等方面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通过临床药师的用药教育和监督管理及相关行政部门的共同协作等一系列干预措施对指导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作者:刘振胜;杨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5型腺病毒注射液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PLC)介入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512例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观察组加用重组人5型腺病毒注射液,观察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及近期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FP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重组人5型腺病毒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PLC是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史光军;许评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施行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 TACE)治疗后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 CEUS)表现,并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评价肝细胞性肝癌施行治疗后残留/复发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HCC患者共47个病灶行TACE治疗,在低机械指数状态下进行实时CEUS,并进行评价疗效;采用时间-强度量化分析软件检测治疗后残留病灶内血流灌注的信息。结果HCC病人施行TACE治疗后,超声造影显示,8个病灶三期无增强,39个病灶局部有增强。以同期DSA结果为对照标准,超声造影诊断TACE治疗后残留/复发的灵敏度为97.4%,特异度为87.5%,准确度为95.7%。CEUS时间-强度量化分析表明,38个残留、复发灶治疗前后,增强强度与达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US可以作为HCC病人TACE治疗的疗效评估的可靠方法,时间-强度量化分析有助于客观评价残留/复发灶的血供。
作者:类婷婷;滕鑫;韩彤亮;褚强;刘连娟;吴凤云;唐国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温热生理盐水冲洗液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愈合的影响。方法将6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依据湿性愈合理论换药,并应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实验组使用温热生理盐水,对照组使用常温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并应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换药时的疼痛程度。结果使用温热生理盐水组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患者疼痛减轻,和对照组相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热生理盐水不降低伤口局部温度,能够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有利于伤口愈合;并且换药时的疼痛程度明显降低。
作者:李谦;徐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绵阳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于2014年进行的2例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手术顺利,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分别370min、420min,术中出血分别450ml、350 ml,术后4天肠功能恢复,术后5天进食,分别于术后20天、25天出院。结论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但是手术操作者必须具有熟练的腹腔镜下操作技术。
作者:熊永福;杨培;李敬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应用胚胎和成人胰岛细胞联合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经验。方法将纯化后的胰岛收集于室温的移植培养基中,准备移植。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主干置管,将胰岛悬液输注移植于患者肝窦内。移植后应用免疫抑止剂。定期检测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C-肽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移植后患者餐前血糖达到正常水平,波动幅度较移植前下降71.5%。胰岛素用量仅为原来的26.7%~40%,移植后一个月内未出现低血糖。血清C-肽、胰岛素明显回升,糖化血红蛋白下降。结论通过人胚胰岛在体内增殖提供长期胰岛素来源。人胚胰岛免疫源性低,排斥反应较弱,可以减低术后免疫抑止剂用量。人胚胰岛和成人胰岛联合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技术上可行,移植后患者体内胰岛素储备明显增加。
作者:许评;周毅;金心;宋纯;邢军;陈艳波;冯金发;吴舰宇;刘瑞;石玉波;刘晓岭;宋春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口服添加精氨酸对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病人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75例,随机分为口服精氨酸剂量组A组(10g/d)、B组(20g/d)和对照组C组,采用等氮量、等热卡的营养方案,在患者术后排气后连续应用7天,测定患者第1天及第7天的白蛋白、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并记录患者的感染情况。结果B组在第7天前白蛋白高于C组,C反应蛋白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补充精氨酸能促进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术后恢复。
作者:王林林;邓乃梅;万国华;石芳;薄友玲;张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总结亚甲蓝染色法前哨淋巴结活检在乳腺癌手术中应用时亚甲蓝注射的适宜剂量、注射后的等待时间及前哨淋巴结的定位及追踪经验。方法66例乳腺癌病人,以1%亚甲蓝注射剂为示踪剂,肿瘤位于外上象限者,则注射于肿瘤表面皮下,若肿瘤位于其他部位,则注射于乳晕或者外上象限皮下。九分法定位切取前哨淋巴结。结果66例患者施行保乳手术17例,改良根治术49例,均成功检出前哨淋巴结,共检出前哨淋巴结210枚,平均每例3.2枚(1~8枚),成功率为100%。结论选择亚甲蓝剂量为2ml,根据肿瘤位置选择注射位置,皮下弥漫浸润注射,注射后按摩5min,等待5min,九分法定位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成功率高。
作者:罗国庆;胡宁东;夏旭;刘秋华;郭远峰;郑辉;周晶晶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手术切除和射频消融治疗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性小肝癌(≤3cm)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小肝癌患者,手术切除25例,射频消融27例,分析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全组中位随访时间27(8~43)个月。手术组与射频组比较1、2、3年无瘤生存率为76.0%、48.0%、32.0%vs 77.8%、51.9%、37.1%,平均无瘤生存时间为21.4个月vs 23.5个月,总1、2、3年累积生存率为92.0%、80.0%、68.0%vs 92.6%、74.1%、63.0%,平均生存时间为35.8个月vs 32.7个月。无瘤生存率与累积生存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对于直径≤3cm的切除术后复发性小肝癌疗效确切,近远期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可以考虑作为其首选的治疗手段之一。
作者:步向阳;陈斌;李洪;乐嘉芳;王一;葛忠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放射性粒子肿瘤内植入治疗属于放射治疗中的内放疗,是永久性植入组织间近距离放射治疗。目前应用放射性粒子治疗适用于胰腺癌、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癌、复发性直肠癌、肺癌及肺转移癌、前列腺癌、脑肿瘤、颌面部肿瘤、骨转移瘤等恶性肿瘤已经取得较好疗效,可以明显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亦可使许多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放射性粒子植入是在CT或超声的导向下,将放射性粒子精确地植入肿瘤区域,放射性粒子植入区域与肿瘤外形高度一致,可让肿瘤靶区得到相当高的根治剂量,确保大限度的杀伤肿瘤组织。
作者:李清春(综述);盖保东(审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简要阐述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肝细胞癌(HCC,hepatocellular carcinoma)是致死率高的肿瘤之一,该病的现有诊疗手段效果并不理想。miRNA是一类新的内源性非蛋白质编码的微小RNA。近20年来的研究发现,miRNA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这使得miRNA在临床应用方面呈现出广阔的研究前景。肝细胞癌特异性相关miRNA的发现为肝细胞癌基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作者:李永健(综述);史光军;陈孝平(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持续的HBV慢性感染还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中HBV X基因编码的X蛋白作为一种多功能蛋白,不仅在HBV的复制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通过其反式激活作用激活、调节细胞内的信号通路以及使抑癌基因失活等作用共同来诱导HCC。因此,近年来针对(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HBx)在HBV复制和致HCC中的作用机制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从HBx的细胞定位,调节HBV复制,反式激活作用,影响细胞凋亡,诱导HCC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以下综述。
作者:李鑫(综述);史光军(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是妊娠合并外科急腹症死亡率的首位因素,虽然发病率低,但由于其发病急、进展快、临床过程凶险,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对母婴危害极大。高血脂及胆道系统结石是引起本病的主要病因。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近几年该病的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它可发生在妊娠的各个时期,以妊娠晚期为常见。因疾病发作时处于女性妊娠期,其症状、体征均不典型,极易造成临床上的忽视或误诊,从而导致抢救时机的丧失。因此,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及时有效的产科及外科联合诊治,是保证母婴安全的关键。
作者:陶红;王金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肝门部胆管癌近几年有发病率逐渐增高的趋势,由于肝门部解剖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肿瘤对肝门区的淋巴管、血管、神经周围间隙的侵犯特性,再加之肿瘤对放疗、化疗不敏感,因此预后较差。施行手术根治性切除是唯一能够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的治疗手段。近年来,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根治性扩大切除术、毗邻肝门区大血管(门静脉和肝固有动脉)受累者行血管切除后重建、尾状叶切除术、肝移植术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肝门部胆管癌的R0切除(指完全切除肿瘤及转移的区域)的概率,从而延长了患者的术后存活时间。
作者:丁明辉;许评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腹膜后脂肪肉瘤是腹膜后软组织肉瘤中常见的病理分型,早期无典型的临床表现。腹膜后腔潜在空间巨大,肿瘤生长至非常巨大时才能触及肿块或产生压迫症状,多数病人肿瘤较大时才被发现,对邻近组织器官易产生压迫或推移作用。本病的临床表现不明显,无典型症状及体征,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及病理证实。此病放化疗无明显效果,手术切除仍是此疾病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切除后多为原位复发,很少远处转移。由于本病恶性程度较低,多数病人可长期生存,早期完整手术切除可显著提高该病的无瘤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
作者:邱法波;徐长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1资料与方法病人男性,73岁。因胆管癌术后1个月余,呕血、黑便2天于2011年2月2日收入院。1个多月前病人因肝门胆管癌(Ⅰ型)施行胆管癌根治、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一种化疗药物缓释剂植入棒腹腔内植入术。病人手术后恢复较好。入院前2天呕血1次,量约10ml,黑便4次,每次量约50ml。入院查体:T36.7℃,P80次/分,R16次/分, BP110/70mmHg。神志清,巩膜轻度黄染,腹软,上腹部压痛。化验:血常规:WBC12.56×109/L,HB77g/L,PLT362×109/L。肝功:总胆红素33.7μmol/L,直接胆红素23.8μmol/L,谷丙转氨酶85U/L,谷草转氨酶70U/L。行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行上腹增强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胆管癌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入院后给予止血、输血、抑酸等治疗,病情一直未得到控制,1个月内先后便血或/和呕血7次,前4次均为暗红色血便,后3次为呕血并便血。出血前有时伴有腹痛,考虑胆道出血的可能性大,先后在DSA下行选择性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2次,均未找到出血点。而出血量逐次加大,间隔时间逐渐缩短,遂于2011年3月3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探查发现门静脉与胆肠吻合口形成一直径约2cm内瘘,瘘口有血栓堵塞,化疗药物植入棒聚集于吻合口周围,其中2枚植入棒位于瘘口血栓内。行门静脉修补术,重新行胆肠吻合术。术后消化道出血完全得到控制,但病人于术后1个月余因肺内感染、感染性休克、DIC临床死亡。
作者:于江;张东生;许评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Mirizzi综合征(Mirizzi syndrome)作为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及其炎症所引起的胆管梗阻性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常见。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裸鼠皮下成瘤与肝内成瘤对肿瘤生物特性的影响。方法将20只裸鼠随机分为2组,皮下成瘤组与肝内成瘤组。皮下成瘤组取对数生长期的肝癌HepG2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行前腋皮下注射。肝内成瘤组开腹,暴露肝脏,用微型注射器直接将浓缩的HepG2细胞悬液注射进入肝脏,逐层关腹。结果连续观察6周后处死裸鼠。前腋皮下成瘤组与开腹肝内成瘤组成瘤率均为100%,第9天前腋皮下成瘤组可见米粒大小结节,开腹肝内成瘤组15天可触及肝脏表面不平整。6周后大体解剖结果显示,皮下成瘤组肿瘤呈外生性生长,局部浸润皮肤,但未见肝、肺等远处转移,开腹肝内成瘤组肿瘤呈较明显的浸润性生长,且出现肝内、肺脏、肠系膜等远处转移。结论前腋皮下成瘤和开腹肝内注射成瘤二者成瘤率无差别。相同时间内,皮下成瘤组肿瘤生长较快,但肿瘤组织HE切片显示,皮下肿瘤血供较差,且远处转移率明显低于开腹组。相比其他肝内成瘤方法,开腹肝内注射成瘤方法简便,对于研究肿瘤的血供、转移以及侵袭性更具有优势。
作者:傅明杰;邢雪;汤海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肠内、肠外营养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肝功能、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60只Sprague-Dawley(SD)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 group, S组,n=20),完全肠外营养组(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group, TPN, n=20),肠内营养组(enteral nutrition group, EN, n=20)。采用胰腺被膜下多点、缓慢、均匀注射3.8%牛黄胆酸钠,建立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模型,分别在造模后第3、5、7、10、12天的5个时间点心脏穿刺取血,部分送检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 ALT)、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acetic transaminase, AST)、内毒素,其余样本及尿液离心后保存于-80℃,以备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IL-6,乳果糖(L)和甘露醇(M)比值检测,同时取胰腺、肝脏、回肠置于4%中性甲醛溶液中固定,后脱水、包埋、切片、HE染色,于光镜下观察胰腺、肝脏组织病理改变及回肠黏膜形态学变化。结果EN组、TPN组SD大鼠营养支持耐受性良好,S组大鼠各项检查指标正常,EN组、TPN组各时间点水平明显改变,较S组差异明显(P<0.05)。SAP模型建成后EN组、TPN组各项检查指标升高,TPN组升高明显。内毒素、AST(5天,P<0.05),IL-6、TNF、L/M、ALT(7天, 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肝脏、胰腺、肠黏膜形态变化明显。结论肠内营养可以改善肠黏膜的通透性,防止菌群移位,减少二次感染发生,降低内毒素血症和炎性因子水平,保护肝功能。
作者:汤海涛;邢雪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