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
  • 国际刊号:2095-5308
  • 国内刊号:11-9331/R
  • 影响因子:0.19
  • 创刊:2013
  • 周期:季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1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15年2期文献
  • 脾动脉部分栓塞后脾功能亢进复发采用脾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究采用脾切除术治疗脾动脉部分栓塞后脾功能亢进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于2004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脾动脉部分栓塞后脾功能亢进复发患者28例,全部患者采用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治疗方法,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中见脾脏与周围结肠、胃、膈肌等组织有明显粘连,手术时间为(165.73±48.79) min,术中分离时出现胃损伤2例,膈肌损伤1例;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100±200)ml,术后出血量为(840.25±209.86)ml;切除脾脏重量为(375.81±108.37)g,术后出现反应性胸腔积液14例、胰瘘1例.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有下降,但下降程度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患者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与治疗前相比有很大程度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脾切除术治疗脾动脉部分栓塞后脾功能亢进复发效果良好,术中需仔细分离,小心周围器官的副损伤;术后能够有效消除脾功能亢进症状,对肝功能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晓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乳腺组织中miR-126的表达水平

    目的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miR-126在乳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miR-126在乳腺癌疾病中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运用ABI-7900HT实时荧光定量仪对20例已由病理确诊的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的miR-126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 采用配对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将乳腺癌与正常组织表达量相比较,发现了miR-126在所有被检测的乳腺癌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水平下调,且结果有显著差异(P<0.0001).结论 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存在上述miR-126表达水平的改变,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miRNA-126水平在乳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崔明;肖茗耀;乔丹;何越峰;杨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自体组织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的长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自体组织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自1998年2月至2001年12月本院施行的自体组织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手术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均采用腹直肌前鞘鞘膜片翻转加强腹股沟管后壁同时加强腹横筋膜的方式,观察此种手术方式治疗腹股沟疝的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平均时间为27min,所有患者的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随访2~12年复发1例,无慢性疼痛.结论 采用腹直肌前鞘片修补腹股沟疝,可达到无张力修补的效果,此种手术方式简单、经济,复发率低,无异物反应,是一种值得选择的疝修补方法.

    作者:韩宏光;郑向群;孙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肝胆管囊腺瘤9例诊治体会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肝胆管囊腺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从而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总结我院2004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9例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囊腺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外科手术治疗情况及术后病理结果,回顾性分析各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 7例肝脏囊腺瘤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布在42~76岁之间,平均62岁,影像学肿瘤病灶7例位于肝左叶,为囊实性.9例病变均施行手术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囊腺瘤.5例随访2年,未见复发、恶变.结论 肝脏囊腺瘤多好发于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易误诊,PTC胆道造影结合CT及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上首选手术治疗,准确病变定位是手术切除的关键,推荐病变肝叶或肝段的完整切除.

    作者:江志杰;尹昌生;胡寒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脏透明细胞癌的CT影像表现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脏透明细胞癌(primary clear cell of liver, PCCCL)的CT影像学表现及特征,为术前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6例PCCCL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3例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3例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男性2人,女性4人,5人有乙肝病史, AFP阳性2例.病灶数6个,83%(5/6)位于肝右叶,17%(1/6)位于左内叶.50%(3/6)病灶边界不清,动脉期增强扫描病变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多呈轻度持续性强化,1例等-低混杂密度病变呈持续性渐进性强化,并见假包膜.结论 PCCCL的CT动态增强呈持续性不均匀强化,三期扫描均低于正常肝实质,具有较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能够为术前诊断提供重要诊断价值.

    作者:马千里;李晓莉;邵晓栋;冯磊;邢杰;郁万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8月间收治的15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者术后皆有肠功能一度恢复的表现,后大多数在两周内又出现梗阻症状,其中腹胀明显,腹痛相对较轻.14例患者经胃肠减压、抗炎、应用生长抑素等保守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18.5d,无1例肠坏死.1例保守治疗2周不见缓解,出现腹膜炎征象行剖腹探查,术中见小肠粘连导致血运障碍而行部分小肠切除术,术后2周治愈出院.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有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结合腹部X线及CT检查有助于其诊断,其中全腹CT检查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治疗上应首先给予生长抑素为主的保守治疗,并严密观察,如出现肠坏死、腹膜炎征象时则应及时中转手术.

    作者:逄锦忠;李宁波;徐超;王光军;孙文娟;薛建东;柴春;李政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36例开腹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经验总结

    目的 评价开腹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取石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3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扩张或结石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人均行胆囊切除及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结果 3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或取石术,全组均无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 开腹经胆囊管途径行胆总管探查或取石减少留置T管的痛苦,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江志杰;史长涛;荆信彬;胡寒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射频消融技术在腹腔镜下肝切除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技术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行射频辅助腹腔镜下肝切除术的10例病人,先在腹腔镜下行切缘射频,然后边射频边切肝,逐步切除病灶.结果 10例均顺利完成射频辅助腹腔镜下肝切除术,射频治疗时间为(26±10)min,术中出血(60±22)ml,术后随访3~6个月,未见有切缘残留或复发病例.结论 射频消融术作为腹腔镜下肝切除术切缘的处理手段,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可能降低术后切缘癌残留及复发的概率,在腹腔镜肝切除手术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建;袁庆忠;潘国政;丁鹏鹏;薛庆泽;朱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癌的临床价值(附144例报告)

    目的 探讨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壶腹周围癌中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03月至2011年03月外科手术治疗的144例AVC患者的临床资料,可分为姑息性手术组96例、手术切除组48例.结果 手术切除组术后第1年、3年及5年生存率较姑息性手术组明显提高(P<0.01),但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升高(P<0.05),70岁以上年龄的围手术期病死率与70岁以下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治疗的不同部位肿瘤中,胰头癌患者根治切除率较胆总管下端癌及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显著性降低(P<0.01),并且胰头癌患者第1年、3年、5年手术生存率也明显低于胆总管下端癌及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P<0.05, P<0.01).术前减黄治疗组与术前未减黄治疗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第1年、3年、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壶腹周围癌的重要手段,尤其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愈壶腹周围癌的唯一有效的治愈方法,受侵犯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的联合切除,或联合半肝切除的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提高了治愈壶腹周围癌的机会.

    作者:刁同进;赵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基质金属蛋白家族中明胶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全球第5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恶性肿瘤致死原因的第3位,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 HCC的生物学行为包括生长、浸润、转移,三者均是HCC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约90%患者死于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依赖于多种因子和信号传递途径,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中明胶酶(MMP-9、MMP-2)在HCC的侵袭、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过程中,癌细胞必须突破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ar matrix, ECM)和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ce, BM),而二者组成成分几乎都能被明胶酶分解,因此,明胶酶可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记物判断患者转移、复发、预后情况,此外明胶酶作为药物作用的靶点应用于临床的前景日益广阔.本文旨在对明胶酶的结构、生物学特性、活性调节机制等方面,以及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作者:庄培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全直肠系膜切除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超低位吻合保肛手术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通过完整的切除盆筋膜脏层包绕的直肠及其周围淋巴、脂肪和血管,同时切除的直肠系膜达提肛肌水平,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分离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深部与内括约肌间隙,游离外括约肌全层达齿状线.采用双吻合技术,完成吻合.结果 78例低位直肠癌成功地完成了前切除超低位吻合保留肛门的手术,预防性造瘘9例,4例吻合口瘘,3例局部复发,1例腰椎转移,5例肝脏转移.随访1~5年,控便情况:完全自制56例,便频11例,排气失禁4例,偶尔漏稀便3例,因便频不能耐受而手术3例,局部复发而手术1例.结论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超低位吻合,达到了根治的目的,成功保留了肛门及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效果尚满意.

    作者:韩松;陈伟;吕永亮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无水乙醇在肝癌综合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发病率很高,许多原发性肝癌病人就诊时已经处于晚期,失去手术切除机会.介入治疗技术是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无水乙醇是一种良好的血管栓塞剂和人体组织消融剂,应用无水乙醇的血管内外介入治疗能有效地控制肿瘤局部的生长,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安全、价格低廉,广泛应用于肝脏外科临床,具有很大的社会现实意义.本文讨论近年来无水乙醇在肝癌介入治疗和消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祁波;徐后莹;王艳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近颅底颈内动脉动脉瘤切除并左颈内动脉重建患者的护理体会

    近颅底的颅外段颈内动脉瘤因位置特殊致手术视野小、解剖复杂,神经丰富,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术后极易并发偏瘫,颅脑神经损伤,从而影响预后.笔者在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进修期间该院于2014年12月成功救治1例近颅底颅外段颈内动脉真性动脉瘤患者,术后治疗、护理效果满意.

    作者:徐永娟;马玉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一例长期口服华法林患者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病例分析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房颤患者围手术期个体化抗凝治疗与用药监护中的工作要点.方法 参与普外科1例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房颤患者预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用药方案的制订与用药监护.结果 确定符合患者特点的抗凝强度,围手术期的桥接治疗方法,通过临床药师的用药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监测和对影响因素的关注.结论 临床药师与医师密切合作,设计个体化用药方案,并积极开展药学监护,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冯传雪;刘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2015年订阅办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