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在结直肠癌中临床意义。方法比较53例结直肠癌患者与50例对照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结直肠癌组淋巴细胞计数、百分比低于正常对照组(t=2.017, P=0.038; t=2.055, P=0.042),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百分比均显著高于正常组(t=2.222, P=0.029; t=2.494, P=0.014)。结论周围血中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在结直肠癌的肿瘤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勇;张影;宋镇;孙少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在胃肠道恶性肿瘤化疗过程中的保肝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64例胃肠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对照组分别应用异甘草酸镁、甘草酸二铵各150mg,静脉点滴,1次/天,7日后复查肝功能情况。结果两组化疗后复查肝功能,异甘草酸镁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能够有效改善胃肠道恶性肿瘤化疗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是临床比较理想的保肝药物。
作者:逄锦忠;徐林;王光军;徐超;李宁波;孙文娟;柴春;李政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新辅助化疗(NAC)对乳腺癌患者行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新辅助化疗后行 SLNB 为观察组(n=40),未行新辅助化疗直接 SLNB 为对照组(n=42例),采用亚甲蓝示踪法进行 SLNB,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前哨淋巴结(SLN)的检出率、准确率、假阴性率、灵敏度。结果观察组 SLN 检出率为90.0%(36/40),SLNB 预测腋窝淋巴结状况的准确率、假阴性率、灵敏度分别为94.4%(34/36),11.1%(2/18)和88.9%(16/18);对照组检出率为90.5%(37/42),SLNB 预测腋窝淋巴结状况的准确率、假阴性率、灵敏度分别为94.6%(35/37),10.0%(2/20)和90.0%(18/20);两组比较,检出率、准确率、假阴性率、灵敏度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后 SLNB 临床意义未见明显改变。
作者:张晓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 TNF-α重组溶瘤腺病毒 PPE3-F35-TNF-α对 SGC-7901和 MRC-5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采用重组溶瘤腺病毒 PPE3-F35-TNF-α和空载体腺病毒载体 AD/CMV-EGFP 感染胃癌 SGC-7901细胞株和人成纤维细胞株 MRC-5,通过 TCID50法测定 PPE3-F35-TNF-α和AD/CMV-EGFP 的滴度及其体外繁殖能力;荧光显微镜下检测2组细胞中 EGFP(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MTT 法检测 PPE3-F35-TNF-α和 AD/CMV-EGFP 对6组不同细胞杀伤情况;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感染 PPE3-F35-TNF-α和 AD/CMV-EGFP 的 SGC-7901和MRC-5上清液中 TNF-α表达量。结果病毒增殖实验结果显示48小时后在光镜下见 PPE3-F35-TNF-α感染的 SGC-7901出现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有明显的 EGFP 表达,7天后取以上细胞裂解液感染 SGC-7901,结果显示用感染 PPE3-F35-TNF-α的 SGC-7901裂解液再次感染48小时后仍可见明显的 CPE 及 EGFP 表达,其他实验为阴性结果。MTT 实验示不同滴度的 PPE3-F35-TNF-α和 AD/CMV-EGFP 感染 MRC-5及 SGC-7901、MGC-803、BGC-823、MCF-7、DCD1,7天后 MTT 法测定其细胞活力,结果表明 PPE3-F35-TNF-α对MRC-5没有杀伤作用,而对 SGC-7901均有明显的杀伤作用,而且杀伤作用与病毒浓度存在剂量依赖关系,AD/CMV-EGFP 对以上肿瘤细胞都无明显的抑制作用;MOI 为1的两种病毒分别感染上述细胞株后,在第3、5、7、9天测定细胞活力,结果显示 PPE3-F35-TNF-α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随作用时间增加而增强,而 MRC-5的相对活力与感染时间不存在相关性。ELISA 检测两组细胞上清液中 TNF-α表达量示 SGC-7901感染 PPE3-F35-TNF-α和 AD/CMV-EGFP 后细胞上清液中 TNF-α的表达量分别为(1463.44±53.47)pg/ml 和(16.06±1.52)pg/ml(F=5849.310, 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GC-5感染 PPE3-F35-TNF-α和 AD/CMV-EGFP 后细胞上清液中 TNF-α的表达量分别是(17.96±1.52)pg/ml 和(17.19±1.17)pg/ml(F=1.355, 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PE3-F35-TNF-α能选择性增殖、杀灭胃癌细胞,同时大量表达具有抗胃癌作用的 TNF-α,发挥多重抗瘤作用。
作者:宋学志;马贵亮;毛伟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用 TST 器械,以伞形吻合的方法行 PPH 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2015年2月至2015年7月,对118例无选择性患者实施经改良过的 PPH 手术(TST 器械及伞形吻合应用于 PPH)。结果全部手术顺利完成,118例手术无一术中及术后大出血,无肛门狭窄等并发症。结论经改良过的 PPH 手术(TST 器械及伞形吻合应用于 PPH)在有适应证的痔疮患者的手术治疗是安全的,其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作者:方锡明;杨晓东;王华;黄林;邱瑞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膜前置补片修补法治疗腹壁切口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及本市另外两家医院收治的腹壁切口疝患者2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36例采用 Inlay 法治疗,74例采用 Onlay 法治疗,90例采用 Sublay 法治疗。结果20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但 Inlay 法患者12例出现切口下血肿与积液或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 Onlay 法患者8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0.81%,Sublay 法患者6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仅为6.67%。Sublay 法治疗的患者随访1年内复发率为4.44%,远低于 Onlay 法12.16%复发率及 Inlay法30.56%的复发率。结论腹壁切口疝患者应用腹膜前置补片修补法(Sublay 法)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谢万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评估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搜集本院2010-2015年肝胆外科所有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结扎术的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男性患者40人,女性患者36人,平均年龄为(53±8)岁。术前患者 Child-Pugh 分级为 A~B 级,常规围术期准备,术中先行脾脏切除术,随后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第3天、7天、3个月分别复查血常规、肝功能情况,运用 t 检验对手术前后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术后第3天、7天、3个月,患者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较术前显著升高(tWBC =27.42,45.47,50.82; tPLT=37.71,101.95,7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红细胞含量未见显著变化。术后第7天、3个月患者血清 ALT、AST、TB 较术前下降(tALT=6.16,3.54; tAST=4.36,3.22; tTB=4.82,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患者脾亢症状的疗效显著,同时可改善患者肝功能情况,提高肝功能储备。
作者:张亚东;白国立;朱继军;史光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对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手术对机体血清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接受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88例,其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44例作为研究组,开腹手术者4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各项机体应激指标的变化,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皮质醇、肾上腺素、CRP、TNF-α、IL-6与血糖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开腹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机体血清应激指标的影响更小,安全性更高,适于临床应用。
作者:江红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疝钩针在缝合腹腔镜穿刺孔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腹腔镜小儿疝手术所用的钩针,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0例腹腔镜手术行穿刺孔缝合关闭。结果术后无穿刺孔出血、穿刺孔感染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至1年无穿刺孔疝形成。结论应用疝钩针行腹腔镜穿刺孔缝合关闭,明显降低穿刺孔出血、穿刺孔感染、穿刺孔疝形成等穿刺孔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是一种安全性高、效果确切的有效手段,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作者:王新涛;段文飞;邢燕来;李吉利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究大肠息肉青年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表现与病理的相关性与规律。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共3580例青年患者,所有病例的标本均是完整的病理活检或者手术后摘下的息肉,而且进行了完整的电子结肠镜检查,对病理结果和内镜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过检查发现有683例患者有大肠息肉,检出率为19%,其中男性患者为392例,女性患者达到291例。年龄为22~45岁,平均年龄为(35.8±8.3)岁。共检查出912枚息肉,其中单发息肉有531枚,比例为58.2%;而多发息肉则检出有381枚,比例为41.8%;青年大肠息肉患者的病理类型以炎性、增生性和腺瘤性为主,分别有218例、225例以及205例,比例分别占有31.9%,32.9%,30.0%;大肠息肉分布多的位置位于直肠,占到34.3%,而其余的部位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以及盲肠,分别占的比例为24.0%、14.3%、12.3%、10.7%和4.4%。结论大肠息肉青年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表现与病理结果息息相关,通过对大肠息肉青年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表现与病理的相关性与规律的探究,可以让医务工作者更好地对大肠息肉的类别进行诊断,以达到及时发现和治疗的目的,从而可以降低息肉癌变的概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马镇坚;王小忠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分析 miR-335在乳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 miR-335在乳腺癌疾病中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运用 ABI-7900HT 实时荧光定量仪对20例已由病理确诊的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的 miR-335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将乳腺癌与正常组织表达量相比较,发现了 miR-335在所有被检测的乳腺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水平下调,且结果有显著差异(P<0.0001)。正常组织中的 miR-335表达水平与怀孕次数之间的关系提示:怀孕次数越多,正常组织中的 miR-335表达越高(P=0.0371;相关系数=0.59242)。结论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存在上述 miR-335表达水平的差别,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方法检测miRNA-335水平在乳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崔明;肖苠耀;何越昆;乔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混合痔为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手术是目前治疗混合痔的重要手段[1]。混合痔术后常见疼痛、出血、尿潴留、肛管狭窄、切口生长迟缓等并发症,特别是疼痛较常见,使多数患者因恐惧而延缓手术时机,造成病情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本院于2015年6月至2015年7月共手术治疗混合痔46例,分别采用PPH 术、外剥内扎、肛门整形、同时配合术前、术后疼痛护理。术后患者情绪稳定,自诉疼痛感不明显或无疼痛感,生活质量较高。
作者:葛芬;闫桂芸;陈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手术是胃癌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传统观念认为胃癌术后过早进食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影响吻合口愈合,一般术后禁食直至肛门排气后才开始给予清流质饮食。而丹麦外科医生Kehlet 早在2001年就率先提出了加速康复外科[1,2],在我国这一理念于2007年始开始推广,其中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EN)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3]。江志伟等指出加速康复关键的3个技术环节是优化术后镇痛、早期离床活动及促进肠功能的恢复[4]。由于文化习惯的不同,在我国术后病人大多倾向于床上静养,惧怕或拒绝进行各种功能锻炼。而胃肠手术患者由于腹部暴露过久、手术刺激或麻醉抑制等原因,术后并发腹胀、肠黏连和肠梗阻是临床常见问题。在加速康复外科框架下,如何将早期肠内营养与功能锻炼结合,促进肠功能恢复是临床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作者:李谦;唐坤宏;郑翠玲;黄迎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1病例资料患者,女,67岁,因便血半月余入院。入院查体:血压:130/80mmHg,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全腹平软,无压痛,无反跳痛,肌抵抗,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肘膝位直肠指检示距肛缘2cm 约10点钟位置触及1肿块,大小约2cm×3cm,突入肠腔,基底较宽,表面凹凸不平,质韧,活动度差,指套退出少量染血。血常规检查:RBC 3.27×1012/L,血红蛋白106g/L,AFP、CEA 正常,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电子结肠镜检查可见约距肛缘4cm 见一隆起,表面充血,呈暗红色,溃疡形成,质韧,活动度差,触之易出血(图1)。全腹部 CT 平扫可显示直肠中下段左侧壁增厚,见一不规则软组织肿块突向腔内,增强扫描显示静脉期肿瘤明显强化,平扫及增强扫所示层面盆腔均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图2)。MRI 平扫显示肿块T1加权像呈略低信号,T2加权像呈中等信号, DWI 呈高信号(图3)。结合 CT、MRI 及临床表现,考虑直肠癌。全身骨扫描显示直肠中下段高代谢灶。行直肠癌根治术中见1大小约3.5cm×3cm×1.5cm 肿瘤,位于左侧壁,占1/2肠周,未侵及浆膜层,位于腹膜反折以下5cm,齿状线以上2cm 处。病理:(直肠)小圆细胞恶性肿瘤,免疫组化:CD56灶性(+), P53(+),HMB45(+),Melanoma 部分(+),S-100(+),综合 HE 染色及免疫组化考虑恶性黑色素瘤(图4)。
作者:卢俊;华广美;尹化斌;崔永胜;刘磊;杨新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制剂内服联合灌肠治疗直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诊治的直肠炎患者210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5例。实验组患者给予自拟中药丸剂口服联合中药煎剂灌肠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西药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及柳氮磺胺吡啶栓剂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实验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复发率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拟中药制剂内服联合灌肠对直肠炎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疗效显著,较西药治疗更安全持久,治愈后复发率低,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徐文正;王用涛;栾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医院静脉配制中心不合理用药的情况,降低用药风险,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性和合理性。方法归纳分析静脉药物配制过程中产生差错的原因。结果静脉配制药物差错原因包含外部环境、配制人员因素、医嘱不合理、管理因素。结论通过对差错原因制定相应防范措施来减少差错的发生,保证输液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
作者:曹杰;朱文静;李志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的学术性电子期刊,创刊于2013年1月,现为季刊,CN11-9331/R,ISSN 2095-5308,出版形式为光盘版,紧密结合国内外医学学科的前沿进展,充分发挥电子出版物的互动性和多媒体优势,是现有纸版专业期刊的有益补充。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国内外临床科研工作的前沿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回盲瓣综合征(ileocecal valve syndrome)又名回盲括约肌综合征。系指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回盲瓣非特异性水肿而言。临床表现为反复腹泻、右下腹疼痛及体重减轻。青壮年男性及肥胖女性多见。如回盲瓣与突出的回肠黏膜一起脱入盲肠,可称回盲瓣脱垂综合征(ileocecal valve prolapse syndrome),又称回盲部脂肪过多症。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