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评价腹膜外结肠造口并一期开放在直肠癌Miles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159例直肠癌Miles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101例行腹膜外结肠造口并一期开放术(治疗组),58例行传统的腹膜内结肠造口分期开放术(对照组),比较两组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排便功能改善情况。所有病例经2年以上的随访,治疗组有2例出现造口周围皮肤炎,1例发生造口旁疝,并发症发生率为2.97%,35例病人获排便感觉。对照组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为31.03%,其中造口周围皮肤感染1.72%(1例),造口回缩3.45%(2例),造口狭窄率13.79%(8例),腹腔内疝3.45%(2例),造口旁疝5.17%(3例),造口脱垂3.45%(2例),无1例病人有排便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表明,Miles手术时采用腹膜外结肠造口并一期开放术,较传统术式并发症少,术后管理容易,术后排便功能好。
作者:王红军;杨毅军;禹建军;韩朝阳;谢树民;付艳忠;郑军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对78例低位直肠癌行根治术后,使用上海产XF-60型线型闭合器及GF-1型管型吻合器行低位结直肠端端吻合术,肿瘤下缘距肛缘6~12cm,其中<8cm41例,均吻合良好。术后发生吻合口漏2例,吻合口狭窄2例,均对症治愈。随访无局部复发,2例因远处转移死亡。结果显示,双吻合器的应用提高了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的成功率,局部复发未见增加,手术方便简捷,安全可靠。
作者:李德群;孙团起;鲁令传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为比较低位前切除术(LAR)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效果,探讨直肠系膜全切除低位吻合术在直肠癌根治性切除、保留肛门中的意义,对距齿状线以上3~10cm直肠癌患者132例,在直肠系膜全切除的基础上,分别行LAR和APR两种不同术式,随访资料进行比较分析。LAR组与APR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Dukes分期、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距肛门平均距离具有可比性。结果表明,两组术后并发症、局部复发率、病死率差异均无显著性。在直肠系膜全切除达到根治性切除的前提下,LAR手术的疗效满意,与APR手术的效果相似。直肠系膜全切除低位吻合术既能达到根治性切除,又能保留肛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黄耀;黄汉荣;张卫星;黄清南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为提高对肛周Paget病的诊治水平,结合文献对收治的4例肛周Paget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认为肛周Paget细胞来源于腺上皮,临床表现为肛周瘙痒或灼痛感,对于久治不愈的肛周湿疹应尽早行病灶活检,一经确诊应积极行手术治疗。
作者:陈贵平;曹浩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为分析用吻合器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回顾性分析68例用吻合器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病例,本组共发生吻合口漏4例(5.9%),吻合口漏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术前准备不充分,吻合器使用不合理,结肠断端血供不足及骶前感染。结果表明,为预防吻合器行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术前要有充分的肠道准备;正确使用吻合器;近端结肠要有足够的长度,使吻合口无张力;要保证两侧肠切缘血供充分;术后骶前腔持续负压吸引,防止积液、感染和肛管肠腔内减压。
作者:王巍;杨永生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为研究大肠癌患者血浆缩醛磷脂、总磷脂、总胆固醇和糖脂含量变化,并探讨其应用价值,对临床确诊的34例大肠癌患者(肿瘤组)术前和术后30d及36例正常人(正常组)分别测定其血浆缩醛磷脂、总磷脂、总胆固醇和糖脂中的总唾液酸(TSA)及脂结合唾液酸(LSA)的含量。结果肿瘤组术前较术后30d及正常组血浆缩醛磷脂含量明显增加,但血浆总磷脂含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总胆固醇,TSA,LSA含量均有显著增加,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大肠癌患者术前血浆缩醛磷脂、总胆固醇和糖脂含量显著增高,而总磷脂的含量降低。
作者:杨红;吕灿群 刊期: 2002年第10期
观察5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男性的肛管直肠标本,对其12个直肠瓣进行了测量(其中2瓣结构3例,3瓣结构2例)。结果表明:(1)直肠瓣的数目、位置、发育程度变异很大,分布模式不甚恒定;(2)长度、宽度、厚度及该处直肠管壁水平挤压厚度、垂直挤压厚度(即大挤压厚度)平均值分别为:2.35cm,0.73cm,0.31cm,0.69cm,0.93cm。提示,应用闭合器/吻合器行直肠前切除术时,应注意:(1)术前应尽可能了解病灶远端直肠瓣的分布模式,尤其是直肠下瓣的位置;(2)术中上闭合器时应尽可能避开直肠瓣或选择水平挤压位置(多半为矢状位),以获得较高的安全系数,避免闭合崩解;(3)吻合完成后则应在直肠瓣浆膜相应位置缝合数针以减少吻合口渗漏发生率。
作者:许冰;王宇;张忠涛;李建设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为探讨低位直肠癌实施保肛手术的可行性,回顾性分析1996~1999年对124例低位直肠癌行保肛根治术的临床资料。术后上方淋巴结转移率56.4%,侧方淋巴结转移率19.3%,下方淋巴结转移率0。随访2~5年,吻合口复发3例,盆腔复发1例,局部复发率3.2%。因肝转移死亡6例,脑转移死亡1例。结果表明,影响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生存率主要原因是血行转移,不是局部复发。低位直肠癌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及扩大淋巴结清扫,在保证根治前提下,合理选择手术适应症,积极施行保肛手术是可行的。
作者:孙立群;柳晓东;姬忠义;吴凌云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为探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合理性和提高手术成功率,回顾分析5年间65例中低位直肠癌行局部切除或采用吻合器行Dixon手术的临床资料。65例中低位直肠癌中局部切除4例,Dixon手术61例,其中8例单纯应用PCEEA管状吻合器,53例采用双吻合器进行吻合。局部复发4例,吻合口漏3例。结果表明,直肠癌病期的术前评估可为各种保肛术式的选择应用提供依据;肿瘤大、粘连明显、骨盆狭窄是保肛手术的难点,但不是保肛手术的禁忌症。直肠系膜全切除与术后严格的随访制度是减少复发与复发后得以再切除的关键。
作者:苏志明;魏剑锋;曾剑锋;李子奈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为评估用国产反复使用型吻合器替代进口一次性使用产品,在直肠保肛手术双吻合器吻合法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回顾总结2年中采用该技术在57例直肠保肛手术中应用的体会。直肠癌50例,直肠脱垂2例,慢性顽固性便秘5例。吻合口距肛缘的平均距离为(5.2±1.5)cm(2.0~8.0cm)。在50例直肠癌中,肿瘤下缘距肛缘平均距离为(7.8±1.8)cm(4.0~12.0cm)。肿瘤大平均直径为(5.3±1.2)cm3.0~6.0cm)。结果:46例患者吻合一次成功,其余11例(19.3%)第1次吻合失败,均为切割圈切割不全。术后无1例发生吻合口漏,但有2例术后吻合口轻度狭窄,经肛门扩肛后缓解。结果显示,国产吻合器价格低廉,但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尚待进一步提高,适合于吻合口较高的保肛患者,低位或超低位吻合时应用进口吻合器吻合更加安全。
作者:傅传刚;张卫;王汉涛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为总结应用圆形吻合器对中低位直肠癌行保肛手术的价值,探讨术后吻合口漏的预防措施,对应用PROXIMATEILS圆形吻合器和荷包缝合器行直肠前切除保肛手术的中低位直肠癌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35例病人无手术死亡,均一次吻合成功。全部病人吻合器切除的肠圈均完整,术后肿瘤远端切除圈病检未见癌残留。术后发生吻合口漏2例(5.7%),分别经非手术治疗1周和3周后痊愈。结果表明:重视全身情况改善,充分的肠道准备,正确的操作,可降低应用吻合器行保肛手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作者:徐长禄;邓中慧;曲刚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将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Soave法改良应用于18例中下段直肠癌根治术中,即直肠下段粘膜剥离,经直肠肌套结肠拖出,经肛门行结直肠粘膜吻合。18例术后效果均理想。本术式无高难度的盆腔吻合,无术后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减少了对直肠下段周围组织的破坏性操作,对排便、排尿及性功能无影响,值得推广。
作者:王义勇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为探讨国产分离式多次用直管状吻合器在Dixon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对25例使用国产分离式多次用直管状吻合器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5例均一次吻合成功,无吻合不全及漏钉情况。术后发生吻合口漏2例,吻合口狭窄5例。结果表明,国产分离式多次用管状吻合器具有操作简便快捷、吻合成功率高的优点,提高了直肠癌保肛的成功率,其能重复使用,价格低廉,适于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尹华;马钢;郭权;司晋龙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为探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原因及治疗,对134例直肠癌手术后18例局部复发病例作回顾性分析。复发部位:吻合口6例,淋巴结5例,盆腔4例,会阴部2例,腹壁切口1例。属Dukes A期1例,B期6例,C期11例。低分化腺癌8例,粘液腺癌6例,高分化腺癌4例。18例局部复发病例再次手术切除10例,切除率55.6%,其中根治性切除4例,占40%,姑息性切除6例,占60%。结果表明,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与肿瘤Dukes分期、细胞学类型、远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不足,肠旁组织切除不足、术中无瘤操作等多种因素相关。对局部复发病例主张再次手术切除,尽量争取作根治性切除。
作者:罗运生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为探讨直肠肛管癌腹会阴联合切除肛门成形术外科处理原则、效果和方法,将行腹会阴联合切除肛门成形术的36例低位直肠肛管癌分为A,B两组,A组28例行人工直肠瓣、肛直角成形术,B组8例行近端降结肠套入式加双侧带蒂臀大肌柬环绕下拉、肛管括约肌重建成形术。术后经3个月至2年的临床随访,A组27例术后有便意感,大便控制均满意,1例术后出现结肠远端坏死;B组术后4例出现肛门狭窄及排便困难,需定期扩肛。A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B组。结果表明,低位直肠肛管癌腹会阴联合切除行人工直肠瓣、肛直角成形术在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近端降结肠套入式加双侧带蒂臀大肌束环绕下拉、肛门括约肌重建成形术。
作者:汪桂清;任书伟;尚长海;杨富斌;徐宗全;杜大军;舒运卿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为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p53基因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转移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8例结肠癌标本中VEGF和p53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在结肠癌中VEGF的表达率为68.8%(33/48),p53的表达率为56.2%(27/48);在VEGF表达较高的区域,p53的表达亦较强,二者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且与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结果显示,在结肠癌中,VEGF的表达与p53基因的表达呈正相关,在结肠癌的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高友兵;熊静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为降低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对32例中低位直肠癌术后肛周皮下注射亚甲蓝混合液,结果术后肛管组织持续性松弛达6~9天,且肛周疼痛消失或大幅度减弱,改善了肠吻合口部血液微循环,组织愈合良好。表明术后肛周皮下低浓度、小剂量注射亚甲蓝混合液,能达到长效止痛作用,肛管长时间处于松弛状态,有效促进肠吻合口部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控制炎症,利于创面愈合,降低了肠漏的发生。
作者:李霖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作者:杨维建;易学军;张发宏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作者:姜素玲;管茂祥;孙军席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作者:杨常印;雷树林;杨永忻;孙凤林;郭震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作者:李志彪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作者:王世清;潘绍正;李鹏;王猛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作者:林玲莉;岑加云;施敏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作者:郭成;曹豫湘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作者:干安建;胡世杰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作者:张玉文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作者:陈小莉;王斐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作者:周全胜;赵铁彦;贾志;高春芳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作者:陈卓;周丽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作者:孙军席;郭澎;张维平;颜廷忠;房志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作者:朱晓明;蔡军民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患者男,61岁.外痔切除术后切口不愈3年,大小便均正常。……
作者:黄瑞珍;白玉臣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患者男,28岁.因手掌有和黑褐色斑进行性加重,腹部轻度不适,有时稀便3年就诊。……
作者:申继东;任菲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乙状结肠下垂伴膨出症较少见,……
作者:艾卫民;丁飚;谢大牛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作者:董菲菲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作者:苏云 刊期: 200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