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0-1174
  • 国内刊号:37-1167/R
  • 影响因子:0.13
  • 创刊:1981
  • 周期:月刊
  • 发行:山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ASPT来源刊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7年8期文献
  • 改良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

    为探讨改良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83例慢性肛裂患者资料,其中采用改良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42例(观察组),采用传统内括约肌切开术治疗41例(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总体疗效、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显示,观察组痊愈37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2%(40/42);对照组痊愈25例,好转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8.0%(32/41).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9.6±0.7) d]明显短于对照组[(18.3±0.6) d],P<0.05.观察组术后肛门疼痛、肛缘水肿情况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改良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疗效确定,创面愈合快,并发症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殷克;孙哲;宫爱民;李明辉;孙特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壳聚糖凝胶(Ⅲ型)在TST术后换药中的应用研究

    为探讨壳聚糖凝胶(Ⅲ型)在开环式微创痔吻合术(TST)术后换药中的应用效果,将行TST治疗的100例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采用相同的手术方法治疗,对照组术后常规换药,治疗组加用壳聚糖凝胶(Ⅲ型)纳肛.比较2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疼痛、出血、肛门坠胀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疼痛、出血、肛门坠胀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壳聚糖凝胶(Ⅲ型)用于TST术后换药,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出血、肛门坠胀等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方丽英;季利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疮灵液对肛瘘及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

    为探讨疮灵液对肛瘘及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将2016年4~12月于我科拟行手术治疗的40例肛瘘、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术后应用涂有黄芩油膏的纱条换药,观察组应用浸有疮灵液的纱条换药,直至创口愈合.对比2组患者术后创面渗液情况、创口皮肤温度、腐肉脱落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第3天和第7天创面渗液情况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天、第7天、第11天创口皮肤温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腐肉脱落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肛瘘及肛周脓肿术后应用疮灵液纱条进行换药,可减轻创面渗液及炎症反应,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许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太宁膏联合太宁栓在混合痔术后的应用效果

    为探讨太宁膏联合太宁栓在混合痔术后的应用效果,将136例混合痔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8例,治疗组术后应用太宁栓纳肛、太宁膏外涂换药,对照组术后应用痔疮宁纳肛换药.对比2组便秘、疼痛、出血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表明,治疗组术后1周便秘、疼痛、出血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应用太宁膏和太宁栓换药可减轻混合痔术后便秘、疼痛、出血症状,促进患者恢复.

    作者:陆新建;胡兰萍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4种套扎法治疗混合痔的疗效对比分析

    为比较4种套扎法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选择2010-2016年收治的652例混合痔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套扎方法不同分为A~D 4组,A组给予直肠黏膜环形错位套扎术治疗,B组给予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C组给予痔基底部套扎术治疗,D组给予母痔上黏膜弹力线柱状套扎术(CMH)治疗.比较4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有效率和复发率.结果显示,治疗后,D组患者术后出血、肛门狭窄、异物残留下坠感、控便能力下降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而且术后3个月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术后3年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CMH治疗混合痔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极少,复发率极低,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作者:傅彦春;徐振锋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上海市奉贤西区5个农村社区居民肛门病流行病学调查

    为探讨上海市奉贤西区5个农村社区居民肛门疾病的发病情况及主要发病因素,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奉贤西区5个农村社区6 000位普查居民进行肛肠疾病患病情况筛查,采用肛肠科专科检查进行临床诊断,并分析影响肛门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调查范围内,人群肛门疾病总患病率为55.13%(3 251/5 897),其中女性患病率为63.64%(2 149/3 377),男性患病率为43.73%(1 102/2 520). 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χ2=95.55,P<0.01.肛门疾病的患病率与吸烟、饮酒、静坐时间、饮食辛辣刺激食物、排便习惯密切相关,P<0.01.结果表明,肛门疾病患病率比较高,是目前人群中常见的、多发的疾病.生活中应避免吸烟、饮酒、久坐、饮食辛辣刺激食物,并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降低肛门疾病发病率.

    作者:乔敬华;宋宝明;何佳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血清特异性microRNA与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有效性的相关性研究

    为探讨血清特异性microRNA与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肛肠外科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的资料,选取符合标准的18例,患者均于新辅助放化疗1个周期后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新辅助放化疗的有效性和无效性,并基于基因芯片技术分别对相应患者的18份血清标本进行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新辅助放化疗有效组(6例)和无效组(12例)相比,共筛选得到显著上调基因217个,下调基因73个,无显著差异基因1 162个,其中差异倍数≥5.0000的上调基因26个,差异倍数≥0.3000的下调基因26个.结果表明,血清microRNA可用来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的有效性,并且差异表达的血清microRNA在直肠癌预后评估及治疗效果评价等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杜斌斌;吴德望;杨熊飞;张维胜;王涛;王小英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高渗硫酸镁湿热敷、太宁栓纳肛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产后痔急性发作的临床研究

    为探讨高渗硫酸镁湿热敷、太宁栓纳肛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产后痔急性发作的效果,将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我科收治的90例产后痔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和太宁栓纳肛治疗,观察组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太宁栓纳肛、红外线照射治疗.治疗7 d后,比较2组患者首日治疗后和治疗第7天的止痛率,以及总体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首日治疗后止痛率和治疗第7天止痛率(93.33%和100%)明显高于对照组(55.56%和8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5%)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P<0.05.结果表明,高渗硫酸镁湿热敷、太宁栓纳肛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产后痔急性发作疗效显著,可快速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韩秀茹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不同入路LIFT手术治疗低位括约肌间瘘的临床研究

    为探讨不同入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治疗低位括约肌间瘘的临床效果,将2012年10月至2015年6月于我科拟行LIFT治疗的30例低位括约肌间瘘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15例.A组经括约肌间沟入路进行手术,B组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入路进行手术.对比2组手术指标及复发率.结果表明,2组在手术时间、切口深度、术后疼痛程度、切口感染率、切口处成瘘率、术后6个月复发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经括约肌间沟入路与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入路行LIFT均安全有效,无明显差异.

    作者:蒋守龙;吴佳;谢俊;曹俊;朱俊飞;唐怡心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不同方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陈旧性肛裂患者的疗效比较

    为探讨不同方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陈旧性肛裂的疗效,将2014年6月至2016年9月拟行手术治疗的60例陈旧性肛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行肛裂原位切除、内括约肌侧切术,对照组行肛裂原位切除、后正中位内括约肌切断术,对比2组患者手术近期疗效、术后肛门疼痛程度、创面愈合时间和复发情况.结果显示,2组手术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肛门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陈旧性肛裂优于后正中位括约肌切断术.

    作者:樊喜垚;王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肝动脉置管化疗栓塞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研究

    为探讨肝动脉置管化疗栓塞治疗结肠癌肝转移患者肝内转移灶的疗效,回顾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采用肝动脉置管化疗栓塞治疗的30例结肠癌肝转移患者(A组)资料,以及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的30例结肠癌肝转移患者(B组)资料,并对2种方法治疗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后1、2、3年生存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A组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20例,稳定(SD)5例,进展(PD)0例,有效率为83.3%(25/30);B组CR 3例,PR 11例,SD 9例,PD 7例,有效率为46.7%(14/30).A组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P<0.05.2组患者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1、2、3年生存率(93.3%、63.3%和43.3%)均明显高于B组(60.0%、33.3%和16.7%),P<0.05.结果表明,肝动脉置管化疗栓塞治疗结肠癌肝转移患者肝内转移灶,无论近期疗效还是生存期均优于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

    作者:靳金龙;杜自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PET/CT SUV值、WB-DWI ADC值与结直肠癌病理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为探讨结直肠癌患者PET/CT SUV值和WB-DWI ADC值的相关性,以及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癌SUV值、ADC值的差异,回顾分析31例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资料.患者均先完成18F-FDG PET/CT显像检查,然后48 h内完成WB-DWI显像检查,分别测量病变SUV(SUVmean、SUVmax)值和ADC(ADCmean和ADCmin)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原发病灶SUV值与ADC值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腺癌与黏液腺癌SUV值、ADC值差异.结果显示,31例患者中,腺癌25例,黏液腺癌6例.原发病灶SUV值与ADC值之间无相关性:SUVmean与ADCmean无线性相关关系(r=-0.147,P=0.429);SUVmax与ADCmin亦无线性相关关系(r=-0.336,P=0.065).腺癌与黏液腺癌的SUV值、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UVmax:P<0.0001;SUVmean:P<0.0001;ADCmin:P<0.01;ADCmean:P<0.01).腺癌表现为较低ADC值,较高SUV值;黏液腺癌表现为较高ADC值,较低SUV值.结果表明,结直肠癌患者原发病灶PET/CT SUV值和MR-DWI ADC值在黏液腺癌和腺癌中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葡萄糖代谢及水分子弥散与肿瘤组织病理类型有一定的关系,两者联合应用可以为分析结直肠癌组织病理类型提供参考,为结直肠癌患者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提供指导和依据.

    作者:崔兰兰;蒲竞;王玉斌;陈晓红;王慧春;杨熊飞;徐香玖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RPH结合外痔剥切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研究

    为探讨自动痔疮套扎术(RPH)结合外痔剥切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拟行手术治疗的20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行外剥内扎术,观察组行RPH和外痔剥切术.对比2组总体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肛门疼痛、肛缘水肿、肛周瘙痒评分,术后出血、尿潴留、肛门狭窄、肛门坠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7.0%)明显高于对照组(88.0%),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肛门疼痛、肛缘水肿、肛周瘙痒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RPH结合外痔剥切术治疗混合痔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苗军;李毓敏;侯漫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自拟中药洗剂外洗联合分期换药在肛门病术后的应用效果

    为探讨自拟中药洗剂外洗联合分期换药在肛门病术后应用的效果,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科行手术治疗的400例肛门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换药,观察组分期进行换药,并予自拟中药洗剂外洗.对比2组创面感染率,创面疼痛、渗出、水肿消失时间,以及创面愈合时间和换药满意度.结果表明,观察组创面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创面疼痛、渗出、水肿消退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换药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对肛门病术后患者予以自拟中药洗剂外洗联合分期换药,可以加快创面疼痛、渗出、水肿消退,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任晓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RPH辅以外痔切缝封闭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研究

    为探讨自动痔疮套扎术(RPH)辅以外痔切缝封闭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回顾2015年3月至2016年11月我科行手术治疗的165例混合痔患者资料,其中80例行RPH辅以外痔切缝封闭术治疗(治疗组),85例行外剥内扎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治愈率、手术时间、术后尿潴留和Ⅱ级以上疼痛发生率、术后出血评分、肛门坠胀消退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为97.5%(78/80),对照组为95.3%(81/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肛门坠胀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尿潴留和Ⅱ级以上疼痛发生率、术后出血评分、创面愈合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与外剥内扎术相比,RPH辅以外痔切缝封闭术治疗混合痔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创面愈合快,更加微创.

    作者:刘君德;刘彬;魏小森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

    为探讨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16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行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对照组行外剥内扎术.对比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消失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消失时间,以及术后肛缘水肿、尿潴留、肛门疼痛、肛门狭窄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治疗混合痔效果显著,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张波;王环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RPH加外痔剥离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

    为探讨自动痔疮套扎术(RPH)加外痔剥离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10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行RPH加外痔剥离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的外剥内扎术治疗.对比2组治愈率、手术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痔核脱落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痔核脱落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01.但是2组治愈率、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研究组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结果表明,RPH加外痔剥离术治疗混合痔,虽术后痔核脱落时间延长,但术后疼痛轻,创面愈合时间短,而且治愈率与传统手术无差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董大海;曲岩;相凤;赵雪峰;孙壮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舒适护理模式在肛周脓肿术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为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在肛周脓肿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将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肛周脓肿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一组术后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另一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段疼痛程度、睡眠质量及焦虑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4 h、12 h、24 h及48 h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焦虑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对肛周脓肿患者术后进行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使其获得舒适的体验,进而提高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

    作者:李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改良式内口处理置管负压引流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分析

    为探讨改良式内口处理置管负压引流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疗效,回顾分析采用缝合创面内留置引流管负压引流冲洗治疗的20例高位肛瘘患者资料.结果显示,治愈19例(95.0%).结果表明,此法治疗高位肛瘘治愈率高,而且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晟玮;陆继宏;张社生;张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中药保留灌肠结合西药口服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为探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味保留灌肠结合西药口服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将60例脾肾阳虚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口服柳氮磺吡啶治疗,每次1 g,每天4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味保留灌肠,每晚1次.2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对比2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和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含量,以及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3.3%),P<0.05.组内比较,2组治疗后腹泻、脓血便、食少纳差、腹痛、里急后重、腹胀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ESR、CRP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各症候评分及ESR、CRP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6.7%)明显低于对照组(16.7%),P<0.05.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果表明,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味保留灌肠结合西药口服治疗脾肾阳虚型UC安全有效,其机理可能与阻断肠黏膜免疫反应、抑制炎症过程、修复损伤的肠道黏膜等作用有关.

    作者:武赞仁;李丰林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不同麻醉方法应用于肛肠疾病手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为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应用于肛肠疾病手术的效果,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于我科行手术治疗的100例肛肠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A组(小剂量腰麻组,34例)、B组(骶麻组,33例)和C组(局麻组,33例).对比3组患者麻醉起效及维持时间、麻醉效果、麻醉满意度、不良反应.结果显示,A组麻醉起效时间较B组、C组短(P<0.05),麻醉维持时间较B组、C组长(P<0.05),麻醉优良率高于B组、C组(P<0.05),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高于B组、C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C组(P<0.05).结果表明,小剂量腰麻应用于肛肠手术颇具麻醉优势,其麻醉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冬;袁媛;何锦;蔡辉;李星辉;刘燕;汪洪晶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隧道式瘘管切除、内口缝闭、外口保留引流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观察

    为探讨隧道式瘘管切除、内口缝闭、外口保留引流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回顾分析绵竹市肛肠专科医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采用此法治疗的28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资料.结果显示,本组28例患者均治愈,术后肛门功能及外观均正常.随访6~30个月,均无复发.结果表明,隧道式瘘管切除、内口缝闭、外口保留引流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安全有效,治愈率高,患者痛苦少,有效保护了肛门功能和外观完整性,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开庸;黄利平;李显军;万国强;蔡用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不同手术体位对老年肛门病患者围手术期生命体征、舒适度及术野暴露满意度的影响

    为比较不同手术体位对老年肛门病患者围手术期生命体征、舒适度及术野暴露满意度的影响,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拟于局麻下手术治疗的80例老年肛门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手术时患者分别采取侧卧位(观察组)和截石位(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围手术期生命体征(血压、心率)波动情况、患者舒适度和术野暴露满意度.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中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有所升高,但对照组升高幅度更大,P<0.05;观察组患者舒适度和术野暴露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局麻下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肛门病患者术中采取侧卧位,生命体征波动小,患者舒适度和术野暴露满意度更高.

    作者:徐继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骶神经电刺激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

    为探讨骶神经电刺激(SNS)治疗慢传输型便秘(STC)的疗效,对35例STC患者行SNS治疗(试验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结肠传输试验结果及生活质量,并与3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结肠传输试验结果、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01.试验组治疗后结肠传输试验结果、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SNS可改善患者便秘症状,促进肠道传输,提高其生活质量,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治疗STC的方法.

    作者:陈璐;王志民;张振;柳凯伦;张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柴黄止痛散熏洗坐浴在痔术后的应用效果

    为探讨柴黄止痛散熏洗坐浴在痔术后的应用效果,将于我科行手术治疗的78例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治疗组术后予以柴黄止痛散熏洗坐浴,对照组予以高锰酸钾溶液熏洗坐浴.对比2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以及治疗前后不同时期肛缘水肿和肛门坠胀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第4天和第7天肛缘水肿和肛门坠胀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痔术后应用柴黄止痛散熏洗坐浴可减轻肛缘水肿、肛门坠胀程度,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高宗跃;席作武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中西药结合防治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的效果观察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药结合法防治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取得较好效果,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选择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行外剥内扎术治疗的82例混合痔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45例,女37例;年龄17~72岁,平均38岁.

    作者:刘淇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139例临床分析

    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行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139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139例患者中,男102例,女37例;年龄18~72岁;病程3~12 d;肛周皮下脓肿115例,坐骨直肠窝脓肿14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3例,蹄铁型脓肿5例,黏膜下脓肿2例.术前行肛周彩超检查确定脓肿部位. 治疗方法:骶管麻醉或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手术巾,肛门指诊、肛门镜检查进一步确定内口位置,于脓肿中心位置做放射状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用止血钳钝性分离至脓腔,排出脓液,手指进入脓腔,打开脓腔间隔,一手食指于肛内作指引,另一只手持肛瘘刀由切口探入脓腔,轻柔探寻至内口探出,若内口与脓腔在同一方位则切开,敞开内口与脓腔;若内口与脓腔不在同一方位,则于内口相对应方位做放射状切口,使内口开放,通畅引流;两切口间瘘管一般挂浮橡皮筋引流.刮匙搔刮脓腔,去除坏死组织.延长切口至正常组织1.5~2.0 cm,修剪两侧皮缘,使之呈梭形,以利引流.术后应用广谱抗生素3~5 d,常规坐浴、换药治疗.

    作者:白云冲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多方法结合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1例

    患者男,45岁.反复肛旁流脓水13年,曾3次因肛周脓肿行切开引流术,术后反复流脓,红肿热痛,伴发热.专科检查:(截石位)6点位距肛门口6 cm处有一流脓水外口,周围都是手术瘢痕.肛门指检:(截石位)6点位内口触摸不明显,6点位旁都是瘢痕组织.肠镜检查:结直肠未见异常.腔内B超检查:(截石位)6点位齿状线处有一内口,管道延伸至齿状线上3 cm左右,并向两边延伸.诊断:高位复杂性肛瘘.遂手术治疗.术中探针探查发现瘘道深达直肠后深间隙,于是先切开后深间隙,直至底部,再沿探针及管道方向向两侧切开所有瘘道,由于瘘道通向8~9点位,距6点位较远,遂于8~9点位处做一切口,与6点位做一拖线,清除所有腐败及多余组织,畅通引流,保证创口愈合.6点位齿状线部内口处用橡皮筋挂线,先虚挂,不收紧,待瘘道长平,再紧线.止血,冲洗,包扎,术毕.患者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作者:吴菊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TST术后继发性出血 2例

    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tissue-selecting therapy stapler,TST)是继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的一种痔改良新术式.与PPH不同,TST选择性切除病变组织,更符合保存肛门上皮和肛垫的痔根治术理论,主要是根据内痔痔核分布及脱垂情况选择性地使用特制肛窥,选择性地切除病理性痔核上方的黏膜及黏膜下组织,以达到减体、断流、止血、上提的治疗效果.该手术开展以来,术后效果满意,但不管采取何种手术方式都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TST术后也不例外.现就临床发生的2例TST术后继发性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义;伍桂友;冯彬;邹智勇;连少雄;林清;吕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张平教授治疗肛瘘学术经验

    张平教授从事肛肠科临床工作40年,对痔、肛瘘、肛裂、肛周脓肿等肛肠良性疾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对重症环状混合痔、复杂性肛瘘、肛周多间隙脓肿等疑难疾病更是研究精深.现将张平教授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作者:蒋应祥;杜仲代;徐利;裴志华;张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婴幼儿肛周脓肿诊治现状

    婴幼儿肛周脓肿是指发生于婴幼儿时期(1个月至3周岁),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产生急、慢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1].该病是婴幼儿肛肠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4∶1[2].临床表现为肛周红肿、疼痛,伴有硬结,有或无波动感,直径0.5~3.0 cm;排便次数增多,便质偏稀,或者大便秘结,排便时哭闹不安;伴或不伴发热.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文献资料,总结婴幼儿肛周脓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现概述如下.

    作者:梁靖华;苏红波;孙兴伟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