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病,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造成顽固性腰背痛、后凸畸形、神经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因此需要早期采取个性化治疗手段,包括保守治疗、微创手术、开放内固定手术及抗骨质疏松药物等.本文就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发病特点、手术选择及技术进展等进行综述.
作者:雷涛;申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从膝关节的应用解剖和生物力学方面详细阐述膝关节骨关节炎(KOA)发病的失平衡与应力集中机制.分析临床中三种治疗KOA手术方法(胫骨高位截骨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腓骨近端截骨术)的机制与疗效,三种手术均做到了重塑膝关节平衡并逆转了应力集中,有效阻断了疾病进展,进一步证实了KOA发病的失平衡与应力集中机制.
作者:王建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微创SuperPath入路与传统后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上海市浦东医院骨科收治的6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微创SuperPath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传统组(传统后路人工股骨头置换).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48 h引流量、开始负重活动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定患者术前、术后1 w及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8.3±2.1)个月.与传统组相比,微创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较小[(7.1±0.6)VS(17.1±1.9)cm,t=28.816,P<0.01],术中出血量较少[(132±29)VS(156±28)ml,t=3.392,P<0.01],术后48 h引流量较少[(86±19)VS(177±18)ml,t=19.895,P<0.01],开始负重活动时间较短[(2.6±1.0)VS(5.5±1.6)d,t=8.841,P<0.01),但手术时间较长[(56±7)VS(52±6)min,t=2.830,P<0.01].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 w、6个月的Harris评分均显著提高(F=8880.318,F=3702.211,P<0.01),其中微创组术后1 w Harris评分[(80.2±2.6)分]高于传统组[(67.7±5.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266,P=0.026).术后2 w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期间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坐骨神经损伤麻痹、术后关节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微创组有1例患者出现术后髋关节脱位.结论 与传统后路相比,SuperPath入路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可有效减少手术损伤、加快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贾建波;禹宝庆;吴良浩;支中正;潘利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407例,记录患者的一般特征、骨质疏松情况、伴发疾病、内固定治疗方式、随访期间功能锻炼情况和治疗依从性等情况,采用Kaplan-meier曲线描述术后累计对侧髋部再骨折的情况.以单因素Log-rank时序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368例患者获得成功随访,随访率90.4%.随访时间(24±6)个月,其中21例(5.7%)患者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再骨折和未发生再骨折的两组患者在骨质疏松、脑卒中、老年痴呆及白内障等特征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2=4.181,c2=0.678,c2=5.657,c2=4.965,P<0.05);而在性别、年龄、吸烟情况、酗酒情况及骨折类型等情况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rank检验和Cox模型显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如果伴发骨质疏松、脑卒中、老年痴呆及白内障,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机会将增加(P<0.05).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存在一定的对侧再骨折可能,而伴发骨质疏松、脑卒中、老年痴呆及白内障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对于此类患者,术后应给予重点关注,防止再骨折的发生.
作者:刘雅克;王洪;朱鸣镝;陆跃;徐华;陶然;周振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复位丢失的原因、预防措施和疗效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采取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II)治疗的13例术中出现二次复位丢失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析术中出现复位丢失的原因.术中处理方法:(1)克氏针在主钉位置的前方后方临时固定,然后扩髓;(2)以骨折复位器械把持转子间骨折的骨折端后扩髓.统计患者骨折的分型、手术方法、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率、Harris评分.结果 术中出现二次复位丢失的13例患者均有以下特点:骨折线通过髓内钉开口,髓内钉开口内侧皮质坚硬;采取本研究中处理方法,13例患者均圆满完成术中操作,手术时间平均(48±6)min,术中出血量(194±10)ml,术后卧床时间(30±3)d,骨折愈合率为100%,无延迟愈合、骨不连,Harris评分:优10例,良3例.结论 复位丢失是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的一个陷阱,对于骨折线经过髓内钉开口且内侧皮质坚硬的患者,采取本研究处理方法可有效预防置钉过程中出现的复位再丢失,从而更好的进行复位固定,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
作者:佟大可;刘培钊;丁晨;刘康;贺倩芸;秦升;丁文彬;章浩;吴雪琳;唐昊;纪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股骨干转移瘤病理性骨折切除后骨干缺损进行骨干假体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院骨肿瘤科2011年7月至2016年3月采用骨干瘤段切除假体置换手术治疗的股骨干转移病理性骨折患者15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57~81岁,平均年龄(68±9)岁.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截骨长度,对其预期生存时间及实际生存时间进行评估与对比,并依据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手术用时70(30)min;出血量800(200)ml;术中平均截骨长度(9.5±2.4)cm,范围:7~16 cm.病理回报:结肠癌转移1例,肺癌转移5例,乳腺癌转移3例,肾癌转移3例,肝癌转移2例,未知来源腺癌转移1例.随访2~2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6)个月,其中14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仍存活.死亡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5(5)个月.实际生存时间大于预期生存时间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Z=-2.935,P<0.01).末次随访时,15例患者患肢功能良好,均无局部复发及假体松动,MSTS术后评分平均为(26.0±1.8)分,范围:22~30分.结论 肿瘤瘤段切除骨干假体重建术是治疗股骨干转移病理性骨折的有效术式之一,该术式能够达到安全的外科边界,降低局部复发率,并保留良好的肢体功能.
作者:王丰;杨雄刚;刘永恒;伦登兴;张浩;杨立;赵立明;张慧林;苗军;胡永成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我国西南地区老年尺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特征构成特点.方法 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及病案查询系统收集我国西南地区11所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诊治的所有60岁以上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年龄构成及骨折分型等指标.结果 共收集病例851例,其中男性218例(25.62%),女性633例(74.38%),男女比为1:2.90,平均年龄(71±8)岁.61~70岁患者所占比例多(462/851,54.29%),左侧多于右侧.骨折高发类型为23-A型(549/851,64.51%),亚型为23-A2型(400/851,47.00%).结论 西南地区11所医院60岁以上尺桡骨远端骨折以女性居多,61~70岁年龄段、23-A型及23-A2亚型骨折占比高.
作者:李佳;刘勃;董天华;张飞;于沂阳;陈霄;杨光;张英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腓骨近端截骨和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2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行腓骨近端截骨结合关节镜手术,n=16)、B组(行单纯腓骨近端截骨术,n=10).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满意度、膝关节内侧间隙增宽情况、力线外移情况及膝关节Lysholm评分.结果 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A组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0±5)个月;B组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9±4)个月.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各时间段满意度均较高(A组:75%、81.25%、93.75%,B组:60%、60%、8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A组与B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内侧间隙均明显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1,t=2.664,P<0.05),下肢力线明显外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964,t=3.484,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1、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均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21,F=3.672,P<0.05),两组均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腓骨近端截骨手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能使下肢力线外移、有效缓解膝关节内侧疼痛,联合应用关节镜可进一步改善膝关节关节功能,效果肯定,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作者:李仕臣;王文革;赵二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髋部骨折是骨科常见骨折类型,因其逐年增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但影响髋部骨折治疗的因素依然存在较多争议.本文从指导临床工作的目的出发,对髋部骨折的治疗方法、手术时机、围手术期抗凝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作者:陈佳;李西成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不同麻醉方式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微创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6年5月至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行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60例,其中男性32例(53%),女性28例(47%),年龄65~85岁,BMI 21~29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手术部位局部浸润麻醉+静脉快通道麻醉组(LP组,n=20)、患侧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静脉快通道麻醉组(NP组,n=20)及蛛网膜下腔阻滞+静脉快通道麻醉组(SP组,n=20).三组患者于切皮前经静脉注射丙泊酚0.5~1 mg/kg,继而持续泵注0.06~0.1 mg/kg/min的丙泊酚至术毕,维持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值50~60.记录并比较各组患者单次操作成功率、术中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BIS值、丙泊酚用量、镇痛药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情况、辅助通气情况、苏醒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三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不良事件.与LP组比较,NP组和SP组术中辅助呼吸应用率(c2=4.263,P<0.05)、镇痛药物应用率(c2=3.392,P<0.05)、丙泊酚用量(q=4.983,q=5.284,P<0.05)及术后苏醒时间(q=3.408,q=54.172,P<0.05)均较少,T1时间点HR和BP较低(q=3.534,q=3.639,q=3.658,q=3.722,P<0.05),SpO2和BIS值较高(q=3.968,q=4.113,q=5.337,q=5.472,P<0.05).与SP组比较,LP组和NP组术后恶心呕吐(c2=5.082,P<0.05)及尿潴留发生率(c2=6.173,P<0.05)较低,一次操作成功率较高(c2=3.893,P<0.05).结论 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及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方式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均可安全应用于老年微创下肢骨科手术,但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效果较好,术后并发症少,更适用于老年下肢微创骨科手术的患者.
作者:李亚南;张琦;霍树平;刘祥;王秀丽;王秋筠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