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结构逐渐老龄化,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日渐增多,并成为威胁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关的治疗与护理也引起医护工作者的关注.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快速康复理念已经逐渐在临床上广泛开展.作为快速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疼痛管理在老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对老年骨折患者的疼痛管理、评估及管理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史冬立;贺宇;毕丛丛;周东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病率较高且病情复杂,是临床中处理的难点.目前以手术内固定治疗为主,其围手术期的辅助治疗尤为重要;本文概括了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辅助治疗进展,包括术前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合并症的治疗,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围手术期镇痛及麻醉处理等,以期为老龄髋部骨折的辅助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周武;高飞;米博斌;刘国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股骨近端抗螺旋型髓内钉(PFNA)治疗90岁以上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骨科收治的26例采用PFNA治疗的90岁以上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进行术后随访并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26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为(9±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1例患者术后发生髋内翻,按Harris评分标准,优8例,良12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76.92%.结论 PFNA治疗90岁以上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较好.
作者:覃宇宙;蔡贤华;林开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多轴锁定钢板倒置与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4月至2015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应用髓内钉与多轴锁定钢板倒置治疗的股骨粗隆下骨折82例,男性51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为(69±10)岁.根据固定方式分为钢板组(n=40)和髓内钉组(n=42).随访并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C臂机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结果 76例患者获满意随访,随访率为92.7%,随访时间为(30±9)个月.钢板组与髓内钉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钢板组的手术时间[(66±11)min]、透视次数[(4.1±2.5)次],显著低于髓内钉固定组[(78±20)min、(12.1±3.2)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10,t=8.452,P<0.05),而髓内钉组的术中失血量[(190±27)ml]显著低于钢板组[(446±2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48,P<0.05).髓内钉组出现并发症较多(X2=7.121,P<0.05),但是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于股骨粗隆下骨折,如果外侧壁完好,两种治疗方法均可达到很好的疗效.如果外侧壁冠状面破裂,尤其伴有内侧柱骨折,多轴锁定钢板倒置治疗老年股骨粗隆下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C臂机透视次数少的优势.
作者:喻鑫罡;郭彦杰;高悠水;柴益民;陆男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前合并急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病例,术前常规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记录并分析脑梗塞和无脑梗塞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脂水平、骨折部位、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吸烟史、饮酒史和使用抗凝药物史,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术前合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49例患者,其中45例(13%)出现急性脑梗塞.单因素分析显示组间高血压病史(X2=15.382,P<0.01)、高血脂(X2=5.382,P<0.05)、糖尿病史(X2=7.108,P<0.01)、房颤病史(X2=12.678,P<0.01)及抗凝药物使用史(X2=43.107,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髋部骨折术前合并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史,OR值为1.144(95%CI:0.087~0.182);糖尿病史,OR值为1.724(95%CI:0.176~0.914);高血脂,OR值为2.843(95%CI:0.226~0.863);房颤病史,OR值为2.126(95%CI:1.281~3.528).结论 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和房颤病史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前合并脑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类患者应常规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以明确有无合并急性脑梗塞.
作者:沈浩;王伟;何继业;张翔;陈晓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及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76例老年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FN组(n=40)和DHS组(n=36).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住院费用以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76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12~23个月,平均(17±4)个月.两组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组发生2例髓钉远端骨折,DHS组术后出现髋内翻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FN组患者的住院费用[(3.2±0.6)万元]高于DHS组[(2.2±0.4)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71,P<0.05).结论PFN和DHS两种内固定术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各有优、缺点和适应证,应用DHS治疗老年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个可行的选择,手术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且可获得满意的内固定效果.
作者:卢冰;王跃;刘攀;鲜爱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解剖型股骨近端髓内钉(ZN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初步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Evans-Jensen分型中,Ⅱ型8例,Ⅲ型6例,Ⅳ型骨折4例;所有入组患者均采用闭合牵引复位ZNN内固定术治疗.记录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Harris评分系统以及Charnley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患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8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67±21)min,术中出血量为(75±29)ml,住院天数为(14±6)d.末次随访时,12例患者达到骨性愈合的平均时间为(16.0±1.5)w,Harris评分优8例,良4例,优良率100%;Charnley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6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1.7%.结论 解剖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操作简单,出血少,固定牢固,可作为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选方案.
作者:刘中砥;徐海林;陈建海;薛峰;党育;张培训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围手术期舒适护理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关节活动度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厦门市中医院骨三科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48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舒适护理组(各24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及舒适护理.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髋关节屈曲活动度和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结果 常规护理组有2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91.67%,随访时间25~48个月,平均(34±7)个月,舒适护理组有2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95.83%,随访时间22~52个月,平均(35±8)个月.舒适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舒适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术后2 d、7 d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17,t=13.169,P<0.05);舒适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术后7 d、14 d的髋关节屈曲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60,t=7.267,P<0.05);舒适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4,P<0.05).结论 围手术期舒适护理能显著减轻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患者髋关节屈曲活动度,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洪丽红;薛丽珍;肖厦厦;张文美;沈慧芳;陈光美;方秀珍;张建新;周毅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对比分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60岁以上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及病案查询系统,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21所医院收治的60岁以上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其中,北京市、甘肃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2所医院为北方组,广东省、广西省、湖南省、贵州省和云南省9所医院为南方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侧别、各年龄段骨折例数及骨折Garden分型等.结果共收集到60岁以上的股骨颈骨折病例1945例,其中南方组1039例,男性361例(34.7%),女性678例(65.3%);北方组906例,男性320例(35.3%),女性586例(64.7%).年龄构成方面,南方组和北方组均为76~80岁年龄段所占的比例高,分别为23.6%(245/1039)和23.5%(213/906),南方组86岁以上的年龄段占比例低,为9.5%(99/1039);北方组61~65岁年龄段占比低,为11.5%(104/906).南方组和北方组各个年龄段均是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南方组的总体高发骨折类型为GardenⅢ型,占77.7%(807/1039),北方组的总体高发骨折类型同样为GardenⅢ型,为65.0%(589/906),占比较南方组低(X2=4.147,P<0.05).南北方各骨折类型都是女性多于男性,但GardenIV型北方组女性占比高于南方组(X2=3.902,P<0.05).结论两个地区均为76~80年龄段的患者所占的比例高,并且各个年龄阶段女性患者均多于男性.两个地区的骨折构成比高的类型均是GardenⅢ型,但南方地区该型所占比例更高.
作者:董天华;李石伦;于沂阳;李佳;刘勃;刘松;陈霄;杨光;张英泽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腓骨近端截骨联合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行腓骨近端截骨联合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32例(35膝),其中男性7例(22%),女性25例(78%).年龄43~71岁,平均(53±3)岁;左膝13例(41%),右膝16例(50%),双膝3例(9%),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分级Ⅰ级0例(0%),Ⅱ级5例(16%),Ⅲ级20例(62%),Ⅳ级7例(22%),分别在术前、术后一个月对患膝进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膝关节内侧间室高度变化的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9±2)个月.HSS评分术前(52.7±1.3)分改善至术后末次随访(80.5±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30,P<0.01),其中优26膝、良7膝、可2膝,术后优良率达94.3%.VAS评分术前的(6.59±0.21)分降至术后一个月的(2.34±0.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55,P<0.01),内侧间室高度由术前的(2.90±0.12)mm提高至术后的(5.97±0.21)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921,P<0.01).所有患者中4例出现腓浅神经损伤,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腓骨近端截骨联合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及影像学表现,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霍丽丽;颉朝阳;崔小雷 刊期: 2017年第05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髋部骨折已成为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目前国内外对于髋部骨折术后早期负重锻炼的优点已达成共识,但术后早期负重具体细则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及规范.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负重时机的选择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作一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王东;周君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双反牵引微创方法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收治的14例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48±11)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张氏牵引复位器闭合复位治疗骨折,骨折复位后采用经皮微创置入接骨板固定.采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等数据.术后随访行影像学检查,末次随访根据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功能评分评估患侧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平均(6.8±1.3)个月的随访.手术平均时间为(63±21)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05±21)ml.Rasmussen影像学评分优良率达100%.膝关节HSS评分为(86±6)分;IKDC评分为(80±11)分.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切口不愈合、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复位丢失等并发症.结论 在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时,双反牵引微创技术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简单快捷的治疗方式.
作者:邵佳申;郑占乐;吕红芝;常恒瑞;于沂阳;张英泽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中老年患者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解剖分布特点及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接受初次TKA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老年患者137例.根据年龄段分为A组(51~60岁)、B组(61~70岁)以及C组(71~80岁),分别于术后第3~5天行下肢深静脉彩超,观察三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及其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为1~2个月.A组中,混合型血栓2例(3.8%)、周围型血栓47例(90.4%)、中央型血栓3例(5.8%);B组中,混合型血栓8例(13.5%)、周围型血栓50例(84.8%)、中央型血栓1例(1.7%);C组中,混合型血栓8例(41.7%)、周围型血栓14例(50%)、中央型血栓4例(8.3%).三组患者的血栓类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8.403,P<0.05).A组患者易累及的深静脉为肌间静脉(79.2%),其次是腓静脉(15.1%)、胫后静脉(13.2%)、腘静脉(7.5%)、髂股静脉(1.9%);而B组,易累及静脉为肌间静脉(91.5%),其次为腘静脉(16.9%)、胫后静脉(15.2%)、腓静脉(11.8%);C组易累及的深静脉为肌间静脉(61.5%),其次是腓静脉(42.3%)、腘静脉(34.6%)、胫后静脉(23%)、髂股静脉(7.7%),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024,P<0.05).在孤立性血栓中,以肌间静脉血栓形成为多见.在多支静脉血栓中,三组均以累及胫后静脉、腓静脉、肌间静脉血栓中的两支或三支常见.结论 肌间静脉是行膝关节TKA术后DVT患者易累及的静脉.TKA后不同年龄组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解剖分布不同.随着患者年龄增加,更易发生混合型DVT,同时中心静脉血栓发生率也会提高.
作者:扈鑫;高石军;董江涛;李彤;王娟;郑晓佐;康凯;余青洲;程轩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术前合并症对老年晚期骨性踝关节炎关节融合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经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的老年晚期骨性踝关节炎患者66例,年龄66~79岁.根据患者是否有术前合并症(主要指慢性内科基础疾病及长期大量吸烟史)分为有术前合并症组(n=50)和无术前合并症组(n=16).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AOFAS)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足踝部功能,统计患者的满意度、软组织并发症和骨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12~49个月,平均(32±7)个月.术前两组患者的AOFAS及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无术前合并症组的AOFAS评分高于有术前合并症组,VAS评分低于有术前合并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3,t=1.205,P<0.05).且组内比较两组患者AOFAS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57,t=40.214,t=8.674,t=6.342,P<0.05).术前合并症组中14例患者术后发生切口并发症,8例患者部分骨性融合但达到负重要求.结论 老年晚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经关节融合术可取得良好疗效,但合并糖尿病和长期大量吸烟的病例术后切口和骨愈合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作者:曲文庆;张俊勇;董圣杰;王振海;王丹;李文亮;郑燕平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