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2096-0263
  • 国内刊号:11-9364
  • 影响因子:
  • 创刊:201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外科学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18年3期文献
  • 皮质厚度在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中的应用研究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作为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并发症,是临床医生重点关注的问题.临床中多通过骨密度来评价脆性骨折的发生风险.而通过常规影像学检查获得的皮质厚度,在预测髋部骨折风险方面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特别是结合骨密度、股骨近端几何结构以及多种生化指标时,可明显提高骨折风险评估的准确率.而对于骨折的治疗,皮质厚度在术式、内固定选择以及术中强化内固定稳定性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广泛认识.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治疗的效果评价同样可以通过皮质厚度来评估.本文对皮质厚度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状况进行综述.

    作者:梁伟;吴斗;赵恩哲;田亮;郜振武;邢浩;刘强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腓骨近端切除术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腓骨近端切除术多被应用于四肢骨缺损的植骨重建手术治疗,腓骨参与构成膝关节及踝关节,为下肢部分韧带、肌肉及骨间膜的附着部位.腓骨近端切除术后可能会伴有膝关节不稳、腓总神经损伤、踝关节不稳、腓骨截骨远端骨质疏松、腓骨截骨远端再生及足趾肌力减弱等并发症的发生.术中重建附着于腓骨头的韧带及肌腱,规范手术操作,可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现对腓骨近端切除术相关并发症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并发症的预防提供参考.

    作者:吴啸波;许博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2010至2011年我国华北和华东地区老年Colles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中国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老年Colles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及病案查询系统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39家医院诊治的老年Colles骨折患者资料.将华北地区18家医院资料定义为华北组,华东地区21家医院资料定义为华东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等.结果 共收集老年Colles骨折2610例,其中男性466例(17.85%),女性2144例(82.15%),男女比为1:4.60;年龄中位数为70岁;左侧(1372例,52.57%)多于右侧(1238例,47.43%).华北组1777例,其中男性349例,女性1428例,男女比为1:4.09;华东组833例,其中男性117例,女性716例,男女比为1: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02,P=0.001).华北组和华东组年龄中位数分别为69岁和7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72,P<0.001).华北组和华东组均为60~65岁年龄段构成比高,分别占35.34%(628/1777)和29.05%(242/833),两组60~65岁、81~85岁和≥86岁3个年龄段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94,x2=5.028,x2=24.885,P<0.05),其他年龄段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北组和华东组老年Colles骨折均为左侧多于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Colles骨折女性多于男性,左侧多于右侧,60~65岁年龄段构成比高,约占1/3.与华东地区相比,华北地区老年Colles骨折患者年龄低,男女比高,60~65岁年龄段构成比高,81~85岁和≥86岁年龄段构成比低.

    作者:刘松;李佳;韩志刚;李石伦;陈伟;朱燕宾;张飞;孙家元;张英泽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3D导航下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中老年Tilt骨盆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3D导航下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中老年Tilt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解放军武汉总医院骨科应用3D导航技术微创(经皮或小切口)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35例中老年Tilt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性15例(42.9%),女性20例(57.1%);年龄45~73岁,平均(57±4)岁.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B2.1型23例,B2.2型9例,B3型3例.其中,单侧耻骨支骨折32例,双侧耻骨支骨折3例;骶骨骨折:DenisⅠ区23例,DenisⅡ区12例.记录手术切口、置钉时间、置钉出血量,根据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Majeed骨盆骨折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9±1.9)个月;手术切口长约1~4 cm,平均(2.7±1.5)cm;每枚螺钉置入耗时20~38 min,平均(29.4±1.7)min;置入每枚螺钉的出血量较少,无法计算.骨盆前环复位质量根据Matta标准评定,优27例,良4例,可4例,优良率88.6%.骨盆后环复位质量根据Matta标准评定,优27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91.4%.末次随访根据Majeed骨盆骨折功能评分,优23例,良6例,可6例,优良率82.9%.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长期疼痛、伤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异位骨化、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3D导航下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中老年Tilt骨盆骨折精准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可选择的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刘曦明;陈龙;汪国栋;童飞飞;陈家;李智;黄明;蔡贤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应用下腔静脉滤网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前合并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网在髋关节骨折伴有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髋关节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65~82岁,平均年龄(73±5)岁.术前置入下腔静脉滤网后再行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评价患者静脉血栓、Harris评分、影像学改善等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发生肺栓塞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所有髋关节骨折患者均实现了骨性愈合,股骨柄稳定,均未见松动.血常规、血沉及C反应蛋白均未见感染征象.Harris评分由术前的(16±12)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94,P<0.001).所有患者均未见滤器周围血栓形成及相关并发症.其中10例血栓消失,5例血栓缩小,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术前下腔静脉滤网植入应用于伴有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的髋关节置换术,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帮助患者早日下床活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赵清斌;王利;赵巍;哈巴西·卡肯;袁宏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不同氨甲环酸应用方法对老年股骨头置换术引流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氨甲环酸应用方法 对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术后引流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的75例行股骨头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三组各25例.A组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1%氨甲环酸1 g+关节周围软组织局部注射5%氨甲环酸20 ml+缝合伤口后经引流管推注5%氨甲环酸20 ml浸泡2 h,B组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00 ml+关节周围软组织局部注射5%氨甲环酸20 ml+缝合伤口后经引流管推注5%氨甲环酸20 ml浸泡2 h,C组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00 ml+关节周围软组织局部注射生理盐水20 ml+缝合伤口后经引流管推注生理盐水20 ml浸泡2 h.观察术后24 h三组患者伤口引流量,术后48 h血红蛋白变化值.结果 A组术后24 h引流量[(47±10)ml]、48 h血红蛋白变化值[(10±4)g/L]均低于B组[(110±25)ml、(16±5)g/L]及C组[(131±22)ml、(18±6)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24 h引流量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241,P<0.05),B组术后48 h血红蛋白变化值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关闭切口时静脉滴注1%氨甲环酸1 g+关节周围软组织局部注射5%氨甲环酸20 ml+缝合伤口后经引流管注射5%氨甲环酸20 ml浸泡2h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引流量及血红蛋白变化值.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关节周围软组织局部注射氨甲环酸+缝合伤口后经引流管推注氨甲环酸浸泡2h可减少术后引流量,对血红蛋白变化值无影响.

    作者:范忠诚;曹亮;张寿;王琮仁;金旭红;邢势;吴多庆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个体化围手术期方案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个体化围手术期治疗方案在高龄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08年7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7例复杂高龄(8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资料,入院后评估患者心肺及认知能力、术前活动能力、骨折类型、个体化制定手术放案(髓内钉,髓外固定或外固定架)及麻醉方案(腰麻或筋膜阻滞),如无法手术则行保守治疗,记录患者入院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30 d内死亡率、1年内死亡率、术后Harris评分及SF-36评分等来总结个体化治疗高龄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 78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5±8)h(12~78 h),平均手术时间为(63±14)min(15~98 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263±121)ml(47~795 ml).随访1年,8例患者伤后30 d内死亡,30 d死亡率为9.2%,另15例患者伤后12个月内死亡,1年内死亡率为26.4%,15例患者死于肺部感染,5例心功能衰竭,2例泌尿系感染,1例肺栓塞;2例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从而导致内固定失效,无医源性骨折发生;术后1年平均Harris评分为(73±4)分(66~87分),SF-36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结论 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通过个体化术前合并症评估,制定个体化麻醉及手术方案,并尽可能伤后48 h内手术,有望降低死亡率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张晟;余斌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798例年龄≥65岁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营养状况较差,营养不良患者约占34.80~78.43%.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营养状况比股骨颈骨折患者更差,血红蛋白[(108±18)g/L(,123±16)g/L,t=11.617,P<0.001]、白蛋白[(34±6)g/L(,36±5)g/L,t=5.133,P<0.001]两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龄老年患者术前营养状况比普通老年患者更差,血红蛋白[(112±18)g/L,(121±18)g/L,t=6.772,P<0.001]、总淋巴细胞计数[(1.1±0.7)cells/ml,(1.3±0.6)cells/ml,t=3.247,P=0.001]和白蛋白[(34±5)g/L,(36±6)g/L,t=4.57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OR:0.567,95%CI:0.419~0.768,P<0.001)和脑梗塞(OR:0.699,95%CI:0.500~0.980,P=0.037)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营养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术前营养状况较差,特别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和高龄老年患者,年龄和脑梗塞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营养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鲁攀攀;马彬彬;李荥娟;邹继红;任利群;王宸;陈辉;芮云峰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老年腓骨近端骨肉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 分析老年腓骨近端骨肉瘤影像表现,总结腓骨近端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6例腓骨近端骨肉瘤的X线、CT和MRI,分析影像学表现,包括:肿块的形态、骨质破坏情况、病变内的骨质密度、骨膜反应及周围侵犯范围等.结果 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为50岁~72岁.溶骨型2例,混合型3例,成骨型1例;发生在骨端的为2例,干骺端的4例.6例患者仅2例有骨膜反应,其中1例为Codman三角,1例为平行状骨膜反应,发生在骨端的骨肉瘤未发现骨膜反应.MRI表现T1WI为中、低混杂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6例患者均有软组织肿块.结论 老年人腓骨近端骨肉瘤以混合型为多见,Codman三角和骨膜反应少见,特别是位于骨端的骨肉瘤.溶骨型骨肉瘤无骨膜反应时,需注意与好发于腓骨骨端的骨巨细胞瘤和软骨母细胞瘤等良性肿瘤相鉴别.

    作者:卢军丽;包超恩;赵建;于宝海;李石玲;翟福山;张伟;袁军辉;郭智萍;宋国勇;马晓晖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重庆涪陵李志沧中医骨伤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PFNA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股骨近端髓内钉(PFN)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各项临床指标、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4.3±0.8)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为(6.4±2.5)cm、手术时间为(69±10)min、术中出血量为(162±46)ml、住院时间为(18±3)d、术后负重时间为(14±4)d,均优于对照组的(11.2±2.3)cm、(77±11)min、(210±80)ml、(21±5)d、(17±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86.0%(43/50)]高于对照组[68.0%(3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654,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3/50)]低于对照组[18.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57,P<0.05).结论 采取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不仅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临床特征,且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和较高的临床治疗安全性.

    作者:王小波;李雪飞;白晓彬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顺势复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顺势复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87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顺势复位组和切开复位组.顺势复位组应用顺势双反牵引复位器复位,共47例,切开复位组共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6个月时根据Rasmussen影像学评分评估的患侧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8个月,平均为(6.4±1.0)个月,顺势复位组手术时间为(108±15)min,切开复位组为(129±16)min,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95,P<0.05);顺势复位组术中出血量为(67±23)ml,切开复位组为(93±22)ml,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13,P<0.05);Rasmussen影像学评分顺势复位组平均分数为(23±4)分,优良率80.9%,切开复位组平均分数为(20±5)分,优良率为65%,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9,P<0.05).两组患者均得到骨性愈合,均未出现复位丢失、钢板松动及断裂等情况;切开复位组有3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予加强抗感染消毒换药后均愈合良好.结论 顺势复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成功率高,与切开复位比较,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迪力夏提·多力坤;郑龙坡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渐进式抗阻训练治疗女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渐进式抗阻训练(PRE)对女性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康复科及骨科就诊的女性KOA患者92例,年龄40~70岁,平均(55±11)岁.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试验组给予渐进式抗阻训练(PRE)和膝关节松动术,对照组给予膝关节松动术.由一位未参与本项目的康复师在初诊、治疗后6 w及12 w时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评定内容包括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表(WOMAC)、健康调查简表(SF-36)、一次重复大负荷(1RM).治疗结束后应用李科特5级量表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 试验组44例患者获得随访,对照组4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96.7%,随访时间均为12 w.两组术后6 w和12 w VAS评分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6 w:(6.0±1.8)分,12 w:(4.4±3.0)分;对照组:6 w:(7.0±1.5)分,12 w:(6.5±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 w:t=-2.573,P=0.022,12 w:t=-2.721,P=0.001);两组术后6 w和12 w WOMAC评分结果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6 w:(40±14)分,12 w:(31±14)分;对照组:6 w:(24±17)分,12 w:(38±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 w:t=0.001,P=0.017,12 w:t=-4.263,P=0.001);两组12 w 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定结果比较,试验组在生理功能和生理职能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理功能:试验组:(50±22)分,对照组:(32±17)分,t=-3.601,P<0.001;生理职能:试验组:(48±40)分,对照组:(22±17)分,t=-2.093,P=0.001].两组12 w 1 RM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伸膝:(11.1±4.9)kg,屈膝:(8.6±2.7)kg;对照组:伸膝:(6.9±4.2)kg,屈膝:(6.3±2.4)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伸膝:t=-2.571,P=0.001;屈膝:t=-4.882,P<0.001).治疗结束后试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997,P<0.05).结论 渐进式抗阻训练相对于传统康复训练,更有助于改善女性KOA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稳定性,同时减轻关节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倪广晓;韩晓勇;周鸿斌;罗志飞;岳崴;牛彦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创新疗法—腓骨近端截骨术

    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是中老年人群常罹患的骨科疾病之一,其症状呈进行性加重,约30%~50%的患者会出现膝内翻畸形,影响膝关节功能,需作胫骨高位截骨矫形甚至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张英泽教授提出了腓骨截骨术用于治疗KOA,疗效确切.因此,本文拟从解剖学、生物力学、影像学、手术方法及理论依据等方面对腓骨近端截骨进行探讨.

    作者:王坤正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