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以家兔为实验动物模型,探索卵母细胞生发泡(GV)互换的可行性。方法:在注射第一针卵泡刺激素(FSH)72 h后,取大耳白兔卵巢内GV期卵母细胞,用显微操作和电融合的方法,对兔初级卵母细胞进行异卵间GV互换,将重构卵培养于TCM-199加10%FCS中,对重构卵进行成熟培养,后对成熟重构卵进行卵胞浆内精子注射(ICSI)和胚胎培养。结果:对987枚GV期卵母细胞进行了异卵间GV互换,成功互换272枚(27.6%),电融合后存活230枚(84.6%),在进行成熟培养后,230枚卵有178枚(77.4%)发育到MII期(排出第一极体),将成熟卵进行ICSI后,有126枚(70.8%)受精。结论:对兔初级卵母细胞进行GV互换是可行的,若将此法应用于提高高龄妇女卵母细胞的质量,将有助于解决她们的不育问题。
作者:廉莉;李光鹏;廉颖;王敏康;宋祥芬;陈大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恒定、低剂量微粒化17 β雌二醇(诺坤复)在赠卵助孕术中的应用。方法:1999年1月至2000年7月,应用诺坤复1~2 mg/d和黄体酮为43例接受赠卵的患者准备子宫内膜共51个周期,由40例同期行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IVF-ET)或配子输卵管内移植术(GIFT)的不孕患者和5名正常妇女提供卵母细胞。结果:供卵和接受赠卵者共移植90个周期,妊娠34例,妊娠率为38%。接受赠卵的51个周期中,临床妊娠20例,供卵者移植39例中,临床妊娠14例,妊娠率分别为39%和36%,两组间无显著差别,妊娠与未妊娠患者之间平均年龄、不孕原因和移植的胚胎数等均无显著差别。结论:在等待赠卵期间,用低剂量(1~2 mg/d)诺坤复可有效地刺激子宫内膜生长,为胚胎移植作准备。
作者:朱桂金;李豫峰;靳镭;黄睿;章汉望;罗丽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胚胎质量对体外受精(IVF)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1998年6月~1999年6月间的162对夫妇,195个周期的平均年龄、卵裂率、卵裂球构成比、胚胎形态、移植胚胎数、内膜厚度、种植率及多胎妊娠率进行了分析。结果:妊娠周期与非妊娠周期的平均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胚胎受精率(74.7%∶63.5%)、卵裂率(74.8%∶68.1%)、全部I级胚胎移植数(60.4%∶43.7%)、至少1个I级胚胎移植数(39.6%∶31.7%)有显著性差异(P<0.05),卵裂球数构成比、移植胚胎数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内膜厚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正在妊娠/活婴组与流产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仅不同I级胚胎移植数的多胎妊娠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5)。结论:根据本实验室结果认为,形态学可作为评定胚胎质量的参数,但一旦临床妊娠,根据形态学评定的胚胎质量并不影响妊娠的结局。I级胚胎移植数与多胎妊娠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陈欣洁;孙筱放;黄艳仪;陈元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临床不育症和优生优育提供一种安全、高效的精子分离技术。方法:采用实时精子分离技术(王氏管法)对20份正常精液和40份感染精液标本进行了优质精子分离纯化和去除精浆的杂质和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等)的效果;80例少、弱、畸形精子患者使用王氏管法筛选获得优质精子后对其配偶施行宫内人工授精(IUI)获孕效果进行了观察;与上游法和Percoll梯度法的分离效果和授精成功率进行了比较。结果:王氏管法在筛选优质精子、去除精浆杂质和微生物以及使用筛选后的精子作配偶IUI成功率均明显优于上游法和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结论:实时精子分离技术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作者:徐岚;陆仁康;陈玲;张新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Ru 486)对早孕蜕膜组织中IV型胶原、纤维粘连蛋白(FN)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米非司酮的抗早孕机理。方法:孕<60 d妇女,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药物组。药物组口服米非司酮总量为150 mg。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测定早孕蜕膜组织IV型胶原(对照组15例,药物组20例)和纤维粘连蛋白(对照组25例,药物组30例)的分布状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药物组早孕蜕膜组织中IV型胶原、FN均明显减少(P<0.01,P<0.05)。尤其是 IV型胶原在腺体基膜,FN在蜕膜细胞间质中降低为明显(P<0.01),上皮基膜、血管周围IV型胶原含量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米非司酮明显影响早孕蜕膜组织中这两种细胞外基质(ECM)的含量及分布,可使IV型胶原、FN的含量减少,而起到抗早孕作用。早孕蜕膜组织中这两种ECM成分可能受孕激素及糖皮质激素的调控。
作者:王玉贤;李翘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了探讨细胞凋亡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对早期自然流产的影响。方法:应用末端缺口标记法(TUNEL)检测自然流产(流产组)绒毛组织中滋养细胞的凋亡,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NOS的表达,利用计算机CMIAS系统,滋养细胞凋亡及原位杂交阳性表达指标以光密度(D)及数密度(N/S)表示,免疫组化阳性表达指标以N/S及阳性单位(Pu)表示,检测结果与正常人工流产(对照组)比较。结果:滋养细胞凋亡阳性指标D、N/S流产组(分别为0.48±0.04及0.045±0.002)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35±0.06及0.031±0.003),差异有显著性(均为P<0.01);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同时显示阳性细胞表达指数流产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凋亡与iNOS表达呈正相关。结论:滋养细胞凋亡和iNOS的表达在早期自然流产中具重要作用,细胞凋亡的发生和iNOS表达有关。
作者:夏革清;孙永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和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两种助孕技术处理后的胚胎形态和临床结果。方法:90对夫妇进行93个ICSI/IVF治疗周期(ICSI 45周期,IVF 48周期),比较两组周期平均获卵数,正常受精数,A、B级胚胎数和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结果:ICSI组周期平均获卵数及正常受精数(分别为11.25,6.60)与IVF组(分别为10.67,6.90)相类似(P>0.05);周期A、B级胚胎数ICSI组3.31,IVF组3.19,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周期临床妊娠率ICSI组42%,IVF组44%,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周期“抱婴回家”率ICSI组36%,IVF组31%,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ICSI技术治疗严重男性因素引起的不育症可取得与常规IVF治疗主要由女方不育因素引起的不育症相似的临床效果。
作者:周颖;叶碧绿;黄学峰;林金菊;郑菊芬;赵军招;周红卫;历小;陈亦红;周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胚泡着床是妊娠建立的第一步,须经过胚泡的定位、粘着和穿透三个阶段。近年的研究表明,滋养细胞侵入子宫内膜的方式与恶性细胞相似,一些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降解有关的酶类参与了此过程。 子宫内膜基质由胶原蛋白分子构成网架,主要成分是中性粘多糖和酸性粘多糖,内有大量星形或梭形的基质细胞。在胚胎着床的过程中,子宫内膜首先发生蜕膜化反应,内膜胶原纤维部分降解,排列分散而疏松;内膜间质的组织液增多,呈暂时性水肿。胚泡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一系列蛋白酶类,降解内膜的ECM,使胚胎能够进入子宫内膜,完成着床。
作者:谭宗建;李尚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哺乳动物卵透明带(zona pellucida, ZP)是由卵母细胞及颗粒细胞分泌并覆盖于卵母细胞及着床前受精卵外的一层基质,人和许多动物包括猪、鼠、兔等在内的ZP都是由3~5种糖蛋白组成,称为ZP1、ZP2、ZP3等。ZP蛋白在精卵结合及精子穿透卵透明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受精过程的成败。ZP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原性,主动免疫动物可诱发产生抗体,其相应抗ZP抗体与ZP结合能干扰卵子和卵泡细胞间信息交流,使卵子失去与同种精子结合的能力。ZP是一个不影响激素水平的特异性的抗生育阻断位点,国内外已对ZP避孕疫苗进行多层次的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无疑将为人类生殖避孕、鼠类等有害动物不孕控制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本文就ZP疫苗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周飞;彭景木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以绝经后骨量迅速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生殖健康领域中的重要问题。破骨细胞(osteoclast)作为骨吸收的主要细胞,对于骨量的变化具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破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骨吸收的机理对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等代谢性骨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综述着重论述破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骨吸收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机理,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的相关因素,以期进一步推动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研究,加强骨质疏松等骨代谢疾病的治疗。
作者:李东;薛延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年来,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溶脲脲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不仅造成广泛的生殖道感染,并导致不育,发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为此,对140对不育夫妇作UU、CT检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来自我所不育门诊140对夫妇280例不育患者。女方排除先天性不育因素及排卵障碍、内分泌失调;男方排除无精、少精症。其中原发不育74对夫妇148例,婚后夫妇同居,有正常性生活,未采取避孕措施2年不育,年龄21~36岁;继发不育66对132例,末次足月产或流产后未采取避孕措施2年未育,年龄23~38岁。同时选择近2年内有生育史的健康妇女69例及男性51例(其中51对夫妇),年龄21~34岁作为对照组。 2.方法:UU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试剂由首都儿科研究所提供,取空腹静脉血2 ml,分离血清,存于-20℃待测,每块测定板均有阴、阳血清对照,1∶8稀释度出现红细胞凝集为阳性。CT检测采用英国Unipath公司单克隆抗体快速免疫法(简称C-C法)检测CT抗原,用棉拭子分别取男、女受检对象的尿道分泌物、宫颈粘液,15 min后观察结果,蓝色线条为阳性。 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χ2检验。 二、结果 1.男、女不育组UU、CT阳性率:男、女不育组的UU、CT及UU、CT混合感染率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05),原发不育与继发不育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1,2)。三、讨论 男女生殖道的急、慢性感染及炎症粘连、阻塞是引起不育的主要原因。它可以由多种微生物所引起,常见的有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1]。男女性感染CT、UU后常表现为隐匿性,均可引起生殖道的炎症。女性感染UU、CT始发于下生殖道,后沿粘膜上行累及子宫、输卵管及盆腔等脏器,引起宫颈炎、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导致梗阻性输卵管炎或盆腔炎引起女性不育[2]。女性宫腔内的UU可吸附于精子头部和体部,影响精子的运动功能,影响精子与卵子的接触和受精[3]。男性感染CT、UU可引起前列腺炎,导致前列腺分泌功能障碍,可使精液液化不良。UU、CT对精子吸附作用既干扰精子的发育又使精子流体阻力增大,运动速度降低从而影响了精子的密度和活动率,可致男性不育[4]。本结果显示,不育组UU、CT男女阳性率分别为23.2%、31.8%及24.3%、33.6%,明显高于对照组7.5%、6.7%及8.3%、10%。未行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对UU、CT的检测,是本资料的不足之处。项裕财等[5]对1 198例不育患者UU、CT分别作分离培养法和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检测,CT、UU阳性率为25.5%、35.3%,谷翊群等[6]用PCR对不育人群检测UU感染率为21%,Soomg等[7]用DNA探针对不育妇女CT感染率为28.3%。本结果不育组CT、UU阳性率以及混合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05),而CT、UU原发不育和继发不育组感染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CT、UU感染是影响男女不育的因素之一。有报道,CT、UU检出率与性伴侣有关,男性CT感染传给女性,女性CT感染传给男性比例分别为40%、32%,女性感染UU而男性伴侣感染为56.3%[1,8]。本组结果CT、UU经夫妇配对检验,UU、CT感染在夫妇间有相关性(P<0.01),这可能与夫妇性生活易同时感染有关。跟踪治疗(夫妇双方治疗)后复查80对不育夫妇,其中转阴者49对,妊娠28例(占57%),未转阴31例中仅2例妊娠(占6%),转阴者妊娠明显高于未转阴者(P<0.01)。提示CT、UU感染致男女不育的因素不容忽视。对不育夫妇进行CT、UU检测有利于不育原因的分析,防治CT、UU的感染有助于提高育龄夫妇的生殖健康水平,降低不育的发生率。
作者:苏兰;葛争明;焦云萍;马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多胎妊娠是促超排卵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等辅助生育技术治疗不育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对三胎及三胎以上的多胎妊娠可考虑在孕早期进行选择性减胎治疗,以改善妊娠结局[1]。我们对10例IVF-ET后的三胎及四胎妊娠者,术前知情同意下,在阴道B超的引导下经阴道进行减胎,效果满意。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自1998年10月至2000年5月,在我院接受IVF-ET后获多胎妊娠者共30例,占常规IVF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临床妊娠总数的45%(30/67)。三胎及四胎妊娠12例,其中1例三胎妊娠者拒绝减胎,孕3个月复查自然减为双胎,现已分娩,新生儿无异常;另1例三胎因漏诊于孕33周早产,其余10例施行选择性减胎术。患者年龄平均29.7岁,胚胎移植数平均4.33个。10例中合并子宫小肌瘤2例,瘤体大小为15 mm×13 mm及18 mm×13 mm,分别位于子宫浆膜下和肌层;合并体质瘦弱2例,其中1例伴有中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四胎2例。患者均要求减成双胎,手术分别选择在末次月经后60~68 d进行,术前3 d无腹痛及阴道出血。
作者:苏迎春;孙莹璞;乔玉环;陈秋菊;刘新贵;陈爱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为了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的服务质量,借鉴国外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领域的规范化管理的经验,根据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双方签署的《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的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领域合作的战略框架(1998~2003)》和2000年度计划,由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北京市妇产医院承办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技术服务规范国际研讨会于2000年12月2~5日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生殖健康研究署(WHO/RHR)的官员、国际家庭健康(FHI)、志愿者外科结扎协会(AVSC)、霍普金斯大学的非赢利机构(JHPIEGO)、国际卫生培训项目(INTRAH)以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等国际机构的代表,以及来自老挝、柬埔寨和国内11个省、市、自治区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领域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领导也参加了会议。
作者:黄俊;陈振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月经周期末,黄体萎缩致使雌孕激素水平下降而来月经。 月经来潮的机制,目前认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血管活性的变化源于1940年Markee在恒河猴中所观察到月经前内膜血管收缩,继而扩张,导致组织缺血、坏死而出血。有学者认为子宫内膜特有的螺旋动脉是月经出血的基础。近年研究表明血管活性的变化主要受前列腺素、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等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二是组织破坏。1961年Hisaw等发现,灵长类子宫内膜萎缩,螺旋动脉不复存在时仍有月经来潮,从而对前述观点提出异议。1991年Ludwing等发现在正常周期第28日,子宫内膜腔上皮显示灶性病变并迅速蔓延致内膜功能层大部退变,血管破口及腺体暴露。该论点在90年代开始才引起关注。近年研究认为,子宫内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其组织抑制物间的平衡失调是导致组织破坏的原因。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月经是妇女具特征性的生理事件。月经初潮是女性成年开始的象征,而绝经则标志生育期的结束。月经期子宫内膜脱落又重新修复、不留瘢痕为一种特殊有控制性的组织重建,不同于其它组织的修复。 由于初潮年龄逐渐提前,生育次数减少,现代女性一生中平均行经350~400次。1966年,Hallberg等的研究表明,每次月经平均失血量为43 ml,超过80 ml为月经过多,但临床上常难以准确估计经血量。月经使妇女失血,并带来生活上的不便,然而从进化角度看,行经时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有利于清除内膜上的病原体及发育不良的孕卵。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