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子冻存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冻存的卵母细胞体外发育的成功率很低,因为卵母细胞冻存与许多因素有关,成熟的卵母细胞对冻存非常敏感,很容易出现非整倍体现象.为了提高卵母细胞的受精率,人们已着手研究不成熟卵母细胞及卵巢的冻存.要建立一个方法,使生长完全的生殖泡(germinal vesicle,GV)和MII卵母细胞暴露于与冻存有关的物理和化学逆境后,仍然具有很高的存活率、受精率和发育率.目前还没有一个简单可行的冻存方法,而且主要困难在于如何使原始卵泡中的未成熟卵母细胞发育为成熟的卵母细胞.
作者:陈荪红;吴明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枢性性早熟是指女孩8岁、男孩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身高增长和骨骼成熟加速的生殖内分泌疾病,缘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系的提前发动,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升高,发育呈进行性直至发育成熟为具有生育能力的个体.当不能证实有中枢器质性疾病时称为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1,2].作者以连续测定ICPP儿童的尿卵泡刺激素β亚单位(β-FSH)排泄及其波动情况,探讨其在ICPP临床分类诊断和病理生理机制研究中的实用价值.
作者:崔毓桂;杨小芳;冯婷;狄福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生殖医学杂志>是由北京协和医院与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性刊物,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生殖医学领域的科技人员及医务工作者.创刊于1992年.当年出版2期,1993~1999年为季刊,2000年起改为双月刊.现根据有关资料,对各医学专业杂志1992~1997年引用<生殖医学杂志>文献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刘彤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性医学的概念性医学是研究人类的性心物学、性生理学及性临床学的一门学科,与其它许多学科有广泛的联系.性医学研究的主题是性健康,分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三大部分.性医学包括:性发育主物学与遗传和优生;性器官的解剖与生理;性化学;神经、激素及神经递质;性心理发育与性健康教育;儿童期及青春期与性;人类性反应与性行为及其年龄变化;性卫生与性保健;老年性医学;性取向与相关问题:性心理障碍;性功能障碍;性传播疾病与艾滋病;精神疾病与人格障碍、躯体疾病与性;生育、不育、避孕与性;药物与性(含性药学);性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传统性医学;性人文因素、社会及环境因素对性健康的影响(含性犯罪中的医学问题).
作者:马晓年;杨大中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着床是人类和哺乳动物生殖过程中重要步骤之一,也是决定妊娠成功与否的关键.如能控制此环节,就可控制人类生育,避免或减少对妇女健康的损害.着床机制涉及胚胎与母体子宫间极其复杂而精细的多因素协同作用,长期来对着床的基础研究受到国内外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历年来制定的各类研究规划中均有涉及着床基础研究的课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在80年代初,开始实行研究基金申请制度时,首次被批准的课题中就有哺乳动物胚泡着床机制研究.此外,世界卫生组织(WHO)多年来对人类生殖的特别研究计划中就包括了研究着床机制的项目.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和免疫学的技术创新,为着床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开拓新颖而广泛的探索内容.现就10年来国内有关着床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五个方面予以概述,其目的为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作者:曹咏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睾丸分泌的雄激素中重要的是睾酮,睾酮对胚胎时期生殖导管和尿生殖窦的分化、精子发生、第二性征的发育和维持、青春期身体的直线生长、性功能以及对下丘脑-垂体的反馈调节等均起着关键性作用.近年来对睾酮在非性器官的生理性和病理性作用产生了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状况的改善和人均寿命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已成为人类的主要杀手,因此,对雄激素代谢作用的关注也在情理之中,现将近几年关于雄激素代谢作用的研究成果介绍如下.
作者:李江源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当前世界各国流产率很高.由于人工流产(人流)不仅损伤妇女的身心,而且可能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就人流的现状以及技术的发展作一综述.
作者:裴开颜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引文分析是利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采用比较、归纳、抽象及概括等逻辑方法,研究文献利用规律、进行客观评价、科学预测、揭示科学和社会关系中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文献计量研究方法.自20世纪20年代诞生,80年代引入我国,已经引起我国图书情报界的高度重视,也有相当一批论文采用此种方法评价论文、科学家、学术机构的水平;评估期刊质量、确定核心期刊、开展情报用户研究等工作.
作者:杨晓光;韩桂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宫内节育器(IUD)是我国育龄妇女使用广泛的避孕方法,具有长效、简便、可逆、经济的优点,对于调节育龄妇女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起到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者研制活性IUD以期提高临床避孕效果,减少出血副反应.我国在研制活性IUD方面作了大量工作,通过试用不同剂量的铜、缓释孕激素类药物左旋18甲基炔诺酮、缓释前列腺素抑制剂药物消炎痛和探索抗纤溶酶元活性戊烷脒的IUD等,以降低副作用及加强避孕效果.现对10年来本杂志刊登有关IUD的文章作一综述.
作者:孙亦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鉴于当今仅一个细胞即可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研究[1-4];动物或少精症患者也可通过单个精子或生精细胞用于胞质内精子注射(ICSI)获得妊娠和胎儿出生[5.6];将小鼠的精子保存在70%的乙醇中1 d[7]或将小鼠的精子经冷冻处理后再进行ICSI也可完成受精并获得后代[8-9].因此,在某些情况下贮存或发送单个胚胎、精子或细胞供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及治疗是必要的.为此,我们采用拉长的细玻璃毛细管进行了胚胎、部分分割的半透明带、单个及数个精子和体细胞贮存在玻璃毛细管中邮寄到千里之外的实验.
作者:王敏康;刘冀珑;李光鹏;廉莉;陈大元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葛秦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葛秦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冯淑萍;姚秀珠;蒲以森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王一飞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