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卵母细胞发育潜能与颗粒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28~30 h后,取其颗粒细胞,采用TUNEL法进行凋亡率的分析,并与卵子的成熟情况和卵子的评分及形成胚胎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经培养后,随着卵母细胞成熟度的降低,凋亡率升高;而且随着卵母细胞评分和发育潜能的降低,颗粒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结论卵子发育潜能与颗粒细胞凋亡密切相关,通过测定颗粒细胞的凋亡率可预测未成熟卵母细胞的发育潜能.
作者:李媛;曹义娟;姜晶晶;马水英;李梅;胡京美;陈子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雌、孕激素对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调节器(CFTR)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FTR 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的变化. 结果RT-PCR结果显示单纯雌二醇、雌二醇与孕酮合用、对照组均扩增出特异的CFTR mRNA条带,孕酮组则未见到;原位杂交结果也证实雌二醇刺激CFTR mRNA的表达(P<0.05),孕酮则抑制CFTR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CFTR蛋白质含量表明雌二醇显著刺激其生成.结论卵巢性激素雌二醇上调、孕酮下调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CFTR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从而调节月经周期不同时相宫腔液微环境中水与电解质含量,适应不同的生殖阶段.
作者:郑晓英;陈贵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育妇女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在本中心行IVF-ET或ICSI的PCOS不育患者作回顾性分析,A组为55例PCOS不育患者72周期,对照组(B组)为输卵管阻塞性不育患者95例共100周期,比较两组妊娠率、流产率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结果临床妊娠率A组为40%,B组为49%,流产率分别为7%及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OHSS发生率A组10%、B组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对于经常规治疗无效的PCOS不育患者,IVF-ET不失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OHSS发生率较非PCOS不育妇女高.
作者:邵明君;叶碧绿;赵军招;林金菊;林文琴;黄学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HOXA-10作为雌、孕激素直接调控的多效性核内转录因子,介导胚胎种植的多个环节,如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胚胎的定位及粘附、胞饮突形成、蜕膜化、血管通透性等.然而HOXA-10调节的下游分子知之甚少.差异显示技术,将有助于阐明其在着床中的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并可能为生殖调节提供分子靶点.
作者:钱坤;朱桂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酪氨酸蛋白激酶(PTKs)是一组酶系,是在正常和异常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癌蛋白和原癌蛋白家族中的成员.多种生长因子受体都有PTKs活性.PTKs途径的激活属于与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有关的信号途径.目前,PTKs抑制剂主要用于抗肿瘤.本文阐述PTKs抑制剂通过三种途径:(1)干扰胚泡与子宫内膜的相互识别及相互作用;(2)干扰激素导致子宫内膜不能接受胚泡着床;(3)通过免疫抑制和诱导细胞凋亡造成对胚胎排斥而产生抗生育效应.
作者:钟兴明;韦相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环磷酸腺苷应答元件调节器(CREM)是cAMP信号途径中的一个主要成分,CREM基因敲除导致小鼠不育,精子发生停止在减数分裂后的精子变态(spermiogenesis)的第一步,减数分裂后的生殖细胞特异的基因表达显著减少,凋亡细胞增多.而CREM突变雌鼠能育,说明CREM对于小鼠精子发生是必须的;同样在精子发生停止在圆形精子阶段的患者中发现CREM基因表达减少或不表达或剪接错误导致产生不正确的产物.本综述主要讨论CREM在精子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万玉立;王介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两种人类体外受精实验培养系统对培养液质量控制的敏感性差别.方法应用小鼠2-细胞胚胎发育实验(MEA)和人精子体外存活实验(HSMA),分别对人类体外受精实验使用培养液进行质量检测,检测结果进行χ2分析.结果2-细胞MEA组,检测20个批次的培养液中,合格10个批次,合格率为50%;相同培养液在HSMA中,合格率为8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细胞MEA对人类体外受精实验室培养液中胚胎毒性物质的敏感性显著高于HSMA,MEA更适合于对培养液进行质量控制检测.
作者:张文红;孙筱放;廖宝平;陈欣洁;周华;朱伟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小鼠卵巢组织在不同降温过程中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取21 d 10只ICR小鼠双侧卵巢,随机均分为对照、快速、中速和慢速4组进行冷冻保存.5 d后解冻复苏,光镜下观察组织切片,比较各组不同发育阶段卵泡的比例以及卵泡、卵子和颗粒细胞形态、分布情况.结果4组不同发育阶段卵泡构成比无明显差异,初级卵泡占5.3%、次级卵泡占7.6%、窦前卵泡占85.7%及偶见少量窦卵泡,均未见典型的原始卵泡.4组皱缩卵子的比例分别为3.9%、42.6%、41.6%和34.9%;卵子保持圆形但胞浆内空泡体积>10%的分别占16.2%、57.2%、59.6%和19.5%;形态基本正常的卵子分别为80.6%、24.3%、23.6%和52.4%,在所有冷冻组中慢速组高,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慢速冷冻结合植冰是小鼠卵巢组织冷冻保存比较有效的方案,但是冷冻方案尚需进一步完善.
作者:陈淑颖;吴晓云;陈华;何志英;汪玉宝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C57Bl/6J小鼠妊娠早-中期子宫自然杀伤(UNK)细胞的数量和分布特征分析.方法应用DBA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和Optimas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对小鼠正常妊娠UNK细胞进行分析.结果C57Bl/6J小鼠在妊娠第0、3天未见DBA染色的UNK细胞,第6天子宫中膜区发现未成熟UNK细胞,第10天于子宫蜕膜区和中膜三角区UNK细胞数量达峰值,第12天开始减少并伴有子宫螺旋动脉变粗等形态改变.结论UNK细胞作为一种大颗粒淋巴细胞,在小鼠正常妊娠过程中数量变化明显,组织分布发生变化.
作者:张建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对36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不育患者,采用达英-35和二甲双胍治疗2个月后再促排卵的二步联合治疗方案,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陈美英;吕玉珍;王娟;平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VM)培养主要用于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1]及诱导排卵中卵巢反应不良等症.虽然IVM在临床已实践了10多年,但IVM卵母细胞的妊娠率远低于常规卵母细胞的妊娠率[2].本研究旨在实验一种可用于临床的IVM培养液,改善临床妊娠率.
作者:章志国;魏兆莲;曹云霞;丛林;周平;赵济华;王艳玲;李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国中西部地区宫颈癌的发病和死亡长期居高不下[1].为了解该地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病情况和相关因素,对甘肃省徽县1000名已婚妇女进行了宫颈癌及相关因素的调查.
作者:黄俊;吕阳;王俊明;耿力;董兆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子宫内翻,又称子宫翻出,是子宫底壁向宫腔方向内陷致子宫翻出.子宫翻出的发生率约为1/2000~1/45万,平均2~3万例分娩中见1例[1].75%发生于第三产程,15%则发生在产后24 h.我院于1993年10月至1994年4月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廖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中获得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高效分泌表达,并鉴定其抗原活性.方法将β hCG基因亚克隆入pPIC9K表达载体,线性化后转化GS115酵母细胞,经G418抗性筛选获多拷贝重组子并诱导表达.表达产物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Western blot、酶链免疫吸附试验(ELISA)鉴定. 结果经甲醇诱导,酵母细胞表达出β hCG,此蛋白在SDS-PAGE电泳上显示为一条分子量为32×103阳性条带,在Western blot试验中能被β hCG多抗识别,在竞争抑制性ELISA中能抑制β hCG单抗与hCG全分子的结合.结论β hCG在毕赤酵母中得到高效表达,并形成正确的蛋白结构.
作者:郑俊峰;王桂玉;于和鸣;马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新的小鼠卵母细胞透明带膨胀(ZPD)辅助去核法的可靠性.方法本实验用ZPD辅助去核法与其他常用方法对小鼠卵母细胞进行去核操作,比较其去核操作效率.结果ZPD辅助去核方法显著提高去核操作后卵母细胞存活率,减少去核操作时间,经卵丘颗粒细胞核移植构建重构胚胎,激活后原核形成率达62.8%,经体外培养可发育至4细胞期.结论ZPD辅助去核方法是一种适用于小鼠卵母细胞操作的快速、简单、实用的去核方法.
作者:白照岱;刘凯;邴鲁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宫颈癌在全世界妇女常见的癌症中居第二位,每年诊断出的新病例大约有50万,死亡25万.几乎80%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许多发展中地区宫颈癌是妇女常见的癌症.该疾病唯一可以使用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和放射疗法,但这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患病妇女是不易得到的.因此控制宫颈癌的主要途径是预防.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一个可引起癌症的主要HPV类型的有效疫苗对全球宫颈癌的负担产生了一个有意义的影响.预防HPV感染的疫苗目前正进行临床试验并且预计在2006年可以使用.关于可能阻止已患感染的进程,或阻止已经存在宫颈非典型增生或癌症妇女的复发,或者使癌症的进展变慢的疫苗研究正在进行.已逐渐达成共识:即一个安全、有效、可负担得起的HPV疫苗将提供好的方法,长期显著降低宫颈癌的死亡率,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对于避孕的关注还纯粹是将其视为间隔生育或限制生育的手段.然而,随着HIV/AIDS的流行,使用避孕措施,尤其是采用屏障法就有了一种全新的含义.避孕套是目前仅有的可以预防HIV通过性交传播的方法.因而,在夫妻生活中协商采用避孕套就有了某些弦外之音,而不仅仅为了避免妊娠那么简单.那么,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到夫妻的使用决策呢?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近关于雌激素或雌孕激素联合治疗和临床心血管保护、乳腺癌风险和脑早老关系的报道引起女性、医护人员和媒体的极大困惑和关注.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其他国家药品安全机构,如欧洲药品评估处(EMEA)对女性健康启动(WHI)和百万妇女研究(MWS)的研究结果所采取的行动也引起了关注.国际绝经协会(IMS)执行委员会在2003年2月国际绝经协会第四次会议上发表了慎重的立场申明,回顾了已获得的观察研究、随机临床试验(RCTs)和临床前研究的结果,指出以下各点:
作者:阎凤亭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