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生殖医学杂志

生殖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生殖医学
  • 主办单位: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国际刊号:11-4645/R
  • 国内刊号:11-4645/R
  • 影响因子:1.24
  • 创刊:1992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0-419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1996全国计划生育科技期刊质量评比获优秀期刊
  • 妇产科学
生殖医学杂志   2007年4期文献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及其共激活蛋白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表型的关系

    目的 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蛋白1(PGC-1)α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病及生殖激素的关系.方法 收集PCOS患者和非PCOS妇女正常对照的血液标本.记录两组的初潮年龄,身高、体重,分离血清测定生殖激素,分离血液中的淋巴细胞提取总DNA,特异引物扩增后限制性酶切(PCR-RFLP),电泳分离,溴化乙锭(EB)染色.结果 PCOS患者的PPAR-γ2 (Pro12Pro, Pro12Ala和Ala12Ala) 基因型分布(分别为0.910, 0.090, 0)与正常人的分布(分别为0.925, 0.068, 0.007)无显著差异.PCOS患者的PGC-1α (Gly482Gly, Gly482Ser和Ser482Ser)基因型分布(分别为0.328, 0.402, 0.269)与正常人的分布(分别为0.333, 0.374, 0.293)无显著差异.体重指数(BMI)、血清总睾酮 (T)和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LH/FSH、孕酮(P)和雌二醇(E2)在PPAR-γ2和PGC-1α各基因型之间无显著差异.与其他人种比较,中国人PPAR-γ2中Ala等位基因频率较低(4.4%),但PGC-1α的频率较高(48%).结论 结果提示PPARγ2 Pro12Ala和PGC-1α Gly482Ser这两种单核苷酸多态性与PCOS的发病无相关性.

    作者:柯路;王勇;吴效科;曹云霞;易龙;邹颖;侯丽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周期妊娠成功率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周期妊娠成功率(PPR)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生殖中心收治的168例女性不育症患者,接受夫精IUI治疗286个周期.从女方年龄、不育年限、病因、促排卵方案、不育类型、IUI时间及次数、精液洗涤后a+b级精子计数进行分析.结果 PPR在年龄21~25岁组为26.3%、25~30岁组为25.2%、30~35岁组为22.2%、>35岁组为8.9%;不育年限在1~2年为29.4%、2~3年为26.3%、3~4年为16.0%、>4年为10.9%;不育因素男性因素为28.1%、宫颈因素为28.6%、排卵障碍为25.8%、免疫因素为15.6%、不明原因为17.9%及有≥2个不育因素者为9.8%;自然周期IUI为10.8%、枸橼酸氯米芬(CC)周期为11.0%、CC+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周期为23.1%、HMG周期为37.5%;原发不育为17.2%、继发不育为26.3%;排卵前1次IUI为17.8%、排卵后1次为26.5%;精液洗涤后a+b级精子计数 (1~<5)×106为6.1%,(5~<10)×106为25.0%、(10~20)×106为25.7%、>20×106为25.2%.结论 影响IUI PPR的主要因素是:女性年龄、不育年限、不育类型、促排卵方案及精子活动力.

    作者:刘雪双;许玉刚;孙秀芬;卢丽云;常玉婷;张喜凤;江昆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血清孕酮水平对胚胎发育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控制性超促排卵(COH)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血清孕酮(P)水平与胚胎发育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关系.方法 收集分析2004年8月至2005年12月在本中心接受IVF-ET治疗的395名患者,共429个周期,根据COH中hCG注射日血清P水平分为,P 0~2.86(A)、>2.86~6.36(B),>6.36~9.54(C)及>9.54(D)4组,计算比较各组的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结果 各组间的年龄、移植胚胎数及受精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A组的获卵数、优质胚胎率及妊娠率均显著升高(P<0.05),D组的卵裂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hCG注射日血清P水平明显升高可影响IVF-ET的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并引起妊娠率的明显下降.

    作者:徐玉萍;曹云霞;丛林;魏兆莲;周平;章志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去甲二氢愈创木二酸对乳腺癌细胞系Erα和ERβmRNA表达水平的调节及对增殖的影响

    目的 探讨植物雌激素木质素类物质去甲二氢愈创木二酸(NDGA)对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雌激素受体(ER)α、 ERβ mRNA的调节作用,及对其增殖的影响,探讨木脂素类植物雌激素是否通过选择性ER调节剂的机制起作用.方法 培养乳腺癌细胞系MCF-7,用不同浓度NDGA处理细胞系3 d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观察不同剂量NDGA对两种ER亚型表达的影响.结果 NDGA中等、较大剂量时对MCF-7细胞系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NDGA处理细胞系3 d后ERα表达先下降后上升,ERβ表达渐上升.结论 木脂素类植物雌激素NDGA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系MCF-7的增殖,且能够改变其ER不同亚型的表达,ER表达趋势改变提示NDGA具有ER调节剂的作用.

    作者:崔熠;陆彩玲;谭赛男;马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第3天移植胚胎细胞数与妊娠率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第3天移植的不同细胞数目的 胚胎,其妊娠率有无差别;并进一步分析哪些分裂阶段的胚胎不适合于体外培养后第3天移植.方法 以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在本中心接受IVF-ET治疗的788对夫妇,共792个周期为研究对象.ET后4周B超测到胎心搏动视为妊娠.将所有移植胚胎按细胞数目的不同分为4组:移植胚胎细胞数≤4(a组);移植胚胎细胞数为5~6(b组);移植胚胎细胞数为7~9(c组);移植胚胎细胞数≥10(d组).通过计数胎心数标定每一组胚胎的种植率,分析4组胚胎种植率有无差异.结果 c组胚胎其种植率(34.0%)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其中8细胞胚胎的种植率高(34.8%),其次是9细胞胚胎(34.3%)和7细胞胚胎(31.6%),再次是10细胞的胚胎(14.3%),后是5~6细胞胚胎(8.7%);在对所移植的胚胎全部种植或全部不种植的周期分析中,移植≤4细胞胚胎或移植≥11细胞胚胎发生种植的可能性为0.结论 在IVF-ET周期中第3天移植7~9细胞的胚胎其妊娠率显著高于移植其他细胞数的胚胎;选择胚胎时应首选8细胞的胚胎,然后是9、7、 10细胞的胚胎,后是5~6细胞胚胎;体外培养第3天≤4或≥11细胞胚胎不适合移植.

    作者:王贺;李蓉;郝桂琴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激活素-抑制素-卵泡抑素系统研究进展

    抑制素、激活素和卵泡抑素主要由垂体细胞和卵巢颗粒细胞分泌,是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成员.通过内分泌及自/旁分泌调节作用参与了女性体内众多的生殖生理活动.本文综述关于抑制素、激活素和卵泡抑素的研究进展,包括生物合成、信号传导的调节、生理作用机制,在女性生殖生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相关临床研究及应用.

    作者:陈颖;徐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可溶性腺苷酸环化酶介导精子获能及其信号转导通路

    研究证明,精子中存在一种可溶性腺苷酸环化酶(sAC),在获能中起重要作用.精子获能过程中存在着Ca2+、cAMP及sAC的调节系统.本文综述sAC的来源、结构及其作用机制,旨在探讨sAC在精子获能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信号转导通路.

    作者:徐璐;王根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在生殖细胞DNA损伤检测中的应用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是一种快速检测单个细胞DNA损伤的实验技术,在生殖细胞DNA损伤的检测中广泛应用.本综述系统介绍了SCGE在睾丸生精细胞、支持细胞、间质细胞、卵巢细胞以及卵母细胞等生殖细胞DNA损伤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并对SCGE在生殖毒性检测中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作者:宋春英;杨建一;高宝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体外腹腔巨噬细胞对小鼠卵受精率和囊胚形成率的影响

    目的 利用昆明小鼠体外受精模型观察巨噬细胞对小鼠卵受精率和囊胚形成率的影响.方法 (1)预冷生理盐水注射小鼠腹腔,诱导巨噬细胞渗出,用贴壁法富集巨噬细胞.(2)取卵后随机把卵分成3组:对照组:小鼠卵单独培养,培养过程中无巨噬细胞共培养;实验组1:取卵后即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实验组2:受精50~55 h后与巨噬细胞共培养.观察各组小鼠卵受精率和囊胚形成率.结果 受精率实验组1(72.0%)明显低于对照组(91.0%)和实验组2(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受精卵的囊胚形成率实验组2(78.2%)明显高于对照组(6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总囊胚形成率实验组2(73.2%)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1(分别为54.8%和50.0%),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巨噬细胞降低小鼠卵子的受精率,增加囊胚形成率,在8细胞形成前后添加巨噬细胞共培养,能大程度增加囊胚形成率.

    作者:陈梅;孙正怡;郁琦;何方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重组人钙调素对小鼠胚胎发育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外源重组人钙调素(rhCAM)对小鼠早期胚胎体外发育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小鼠超促排卵,收集2-细胞胚胎置于含不同浓度rhCAM的IVF-30培养液中,观察并记录胚胎形态,TUNEL法检测囊胚细胞数及囊胚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20 μg/ml rhCAM组的胚胎体外培养48、72 h的囊胚形成率和孵化囊胚率均高于对照组,该组体外培养72 h囊胚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200 μg/ml rhCAM组的胚胎囊胚形成率低于对照组,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一定浓度的rhCAM可促进胚胎体外发育并可抑制胚胎细胞的凋亡.

    作者:章汉旺;李慧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宫腔镜下治疗早期未破裂宫角妊娠21例

    子宫角妊娠是一种特殊部位的妊娠,在妊娠过程中可发生子宫角破裂,造成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以往多采用开腹、腹腔镜、B超监视下刮宫术等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但易造成宫角瘢痕、盆腔粘连、子宫内膜损伤等.宫腔镜是诊治宫角妊娠比较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肖琳;孙爱军;朱洪全;熊小英;林霞;叶育芳;林钰叶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经阴道未成熟卵泡穿刺治疗前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抗苗勒管激素变化的研究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患者由于复杂的内分泌环境使其对各种促性腺激素的反应不敏感,需要较大剂量促卵泡成熟而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

    作者:范媛媛;李媛;陈子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不孕不育夫妇染色体异常核型分析

    对我院将实施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患者行细胞遗传学检查,检出的与不育相关的染色体异常核型作分析探讨.

    作者:郝胜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胰岛素抵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育患者不同促排卵疗效观察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以高雄激素和持续性无排卵为特征,在育龄妇女的发病率高达5%~10%[1,2],常与胰岛素抵抗(IR)、肥胖、高血压及血脂代谢异常有关.解决IR是治疗PCOS的关键,为此观察了二甲双胍类药物对PCOS患者的疗效.

    作者:张群芳;宋岩峰;刘芸;何凌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氧化亚氮吸入联合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用于人工流产的临床观察

    近几年来,本站在人工流产(人流)术前给予氧化亚氮(N2O)吸入联合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赵爱云;田九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外阴白色病变术后复发中药治疗体会

    外阴白色病变亦称慢性外阴营养不良.本病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根据病史、症状、体征、组织检查可以确诊,但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现将我科中药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张鲜梅;宋瑞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48,XXXX超雌一例

    患者女,14岁,白族.智力低下,语言不清,对数字记忆力特别差.患儿体型偏瘦,身高160 cm,体重31 kg.头较小,头围51 cm,双眼眼裂小,眼间距宽5.6 cm,内眦小,鼻梁扁平.双手(足)指弯曲变形,小指特别短,三个指节.2岁10个月才开始走路,10岁才会说话,对数字计算有障碍,12岁半时初潮,月经量中等.

    作者:马志敏;张励;陈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输卵管切除术后同侧输卵管残端妊娠一例

    患者,34岁,孕6产1,于2004年5月2日因停经37 d,突发下腹痛4 h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周期4/30 d,量中等,无痛经,末次月经于2004年3月25日.既往史:2003年1月23日因右侧输卵管妊娠(流产型)在外院行腹腔镜下右侧输卵管切除术,术中见子宫后壁与盆壁呈膜状粘连,行盆腔粘连分离术.病理:输卵管妊娠.

    作者:杨冬;邓成艳;郁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冻融胚胎移植周期宫内妊娠合并第三次输卵管妊娠一例

    患者30岁,1999年因左侧输卵管妊娠,切除左侧输卵管.2002年因右侧输卵管妊娠行切开取胚手术治疗,术后3年不育.2005年3月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左侧输卵管术后改变,右侧输卵管积液,通而不畅.在本中心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因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取消新鲜胚胎移植,3个月后在自然周期行冻融胚胎移植,移植胚胎3个.

    作者:笪坚;李蓉;郝桂琴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对不育与辅助生殖技术的几点思考

    回顾20世纪医学与生命科学的发展史,在生殖医学/生殖生物学领域内有三个研究成果特别令人瞩目,即50年代末女用口服避孕药的问世,70年代末试管婴儿的诞生,以及90年代末多利羊克隆成功.这三个科研成果的重要意义绝不仅限于是一种科学技术的巨大突破,与此同时也催发酝酿一场生命与医学科学的革命.

    作者:王一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第二届全国不育症研讨会会议纪要

    2007年3月23~25日,由《生殖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不育症研讨会在浙江温州隆重举行.本次会议是继1994年在温州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不育症研讨会以来的又一次全国性盛会,旨在展示近十余年来我国生殖医学领域新进展,交流经验和探讨不育症的规范化诊治等问题.

    作者:《生殖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病因及临床研究——来自山东大学生殖医学中心的报告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目前,与该病相关的一些关键因素,如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和治疗等尚不十分清楚.本文旨在介绍近年来山东大学从基础到临床开展的PCOS相关系列研究.

    作者:陈子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卵泡发育与超促排卵

    人类生殖周期以单卵泡发育排卵为特征.辅助生育技术应用超排卵技术促使多个卵泡发育,获取多个卵子,增加助孕成功的几率.本讲题将以讨论:辅助生育技术为什么要使用超排卵;超排卵的机理;如何进行超排卵;超排卵获得的启示.

    作者:庄广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伴无排卵不育的治疗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无排卵不育常见的原因.高胰岛素血症及高雄激素血症与无排卵有关. 生活方式调整,降低体重、采用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和(或)口服避孕药可改善病理状况,或与其他药物合用诱导排卵.克罗米芬(CC)仍是促排卵的一线药物,如果失败可采用低剂量促性腺激素.芳香化酶抑制剂有可能在未来替代CC.腹腔镜下卵巢打孔术是诱导排卵的另一种方法.也可选择超声下经阴道小卵泡穿刺术治疗耐CC的PCOS不育患者.当所有方法失败,采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可取得良好效果.结论:无排卵不育的PCOS患者经积极治疗多数能获得成功.

    作者:叶碧绿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