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睾丸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年间诊治的8例睾丸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年龄9个月~ 47岁,病理诊断为单侧睾丸畸胎瘤3例,单侧睾丸纤维瘤、表皮样囊肿、腺瘤样瘤、多房性囊肿各1例,双侧皮样囊肿1例.对其中5例行睾丸肿瘤切除术,3例行睾丸根治性切除术.随访9个月至23年,平均8.37年,均无复发.结论 睾丸良性肿瘤并不罕见,值得重视,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手术是有益的.
作者:李永强;李汉忠;王惠君;刘广华;肖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对三种颗粒细胞剥除方式在常规体外受精(IVF)中对卵母细胞受精率及胚胎发育影响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 2004年1~12月,因输卵管因素不育在我院生殖中心行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患者54例,患者年龄均小于35岁.采用随机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8例,共818个卵母细胞.对三组卵母细胞在IVF后采取不同的颗粒细胞剥除方式:第一组在受精后4 h完全剥除颗粒细胞;第二组在受精后4 h部分剥除颗粒细胞,受精后16~18 h再将颗粒细胞完全剥除;第三组在受精后16~18 h完全剥除颗粒细胞(即传统的过夜培养方式).对三组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进行比较.结果 第一组及第二组的优质胚胎率高于第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受精率及囊胚形成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别.结论 第一组的颗粒细胞剥除方式好,即缩短精-卵共培养时间可以提高胚胎质量,长时间的精-卵共培养对优质胚胎的形成有不利影响.较短时间(12~14 h)的颗粒细胞与卵细胞的共培养可能对胚胎发育的质量无显著影响.
作者:甄璟然;孙正怡;郁琦;邓成艳;何方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开展流行病学现况调查,了解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避孕节育知识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下一步在该人群中开展咨询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结构式问卷,调查了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71名计划生育工作者,对他们的避孕节育知识状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71名调查对象的避孕知识平均得分为74.6分,得分>80分的对象占40.2%;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组、不同职业以及不同文化程度对象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避孕知识得分比管理人员的知识得分高,OR值为2.70,95%CI为1.36~5.35;文化程度越高,研究对象的避孕节育知识得分越高.结论 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避孕节育知识总体状况良好,但存在职业、文化程度间的差异.今后应加强宣教的针对性,以提高计划生育领域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作者:李玉艳;武俊青;王瑞平;姜综敏;史远明;吴尚纯;Ming Ji;Melbourne Frank Hovell;Ding Ding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黄体期添加小剂量雌激素的必要性及其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16个长方案控制性超促排卵(COH)IVF-ET周期的治疗结果,根据其黄体期支持用药情况分为两组:A组:97个周期,单用黄体酮(P)60 mg/d及口服地屈孕酮20 mg/d;B组:119个周期 ,对ET日血清雌二醇(E2)水平下降≥30%的89个周期,采用P 60 mg/d+戊酸雌二醇3 mg/d.结果 (1)216个治疗周期中,各组的取卵数目、受精率、卵裂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E2水平、优质胚胎数、内膜厚度和移植胚胎数目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A组ET日血清E2下降≥30%时,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下降差异有显著性 (P<0.05);B组E2下降≥40%时,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差异仍有显著性 (P<0.05);说明给予补充3 mg/d戊酸雌二醇,可改善E2下降30%~40%的患者,而下降≥40%的患者需更大剂量的雌激素补充.(3)两组整体相比, B组胚胎种植率明显高于A组(P<0.05),而妊娠率稍高于A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15).结论 (1)长方案COH、IVF-EF中,当移植日血清E2水平下降≥30%时,黄体期支持应给予雌激素补充以改善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2)雌激素补充的剂量要根据E2下降幅度而定,E2下降越大补充剂量也应越大.
作者:张翠莲;谢娟珂;张少娣;乔玉环;王姣峰;王姣峰;王姣峰;王姣峰;张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和总结分泌雄激素卵巢肿瘤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男性化体征卵巢肿瘤的临床症状、手术前后血清激素水平、病理类型、治疗和预后.结果 (1)分泌雄激素卵巢肿瘤发病中位数年龄为27岁,出现男性化100%(25/25),月经稀发40%(10/25)、闭经68%(17/25),平均病程20个月.(2)血清激素水平:手术前后血清总睾酮(T)为16.9±6.8 vs.1.0±1.6 nmol/L,术前92%(12/1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在正常范围,50%(8/16)17-α羟孕酮(17-αOHP)升高,22%(2/9)皮质醇(F)升高,100%(12/12)24 h尿游离皮质醇在正常范围.地塞米松抑制试验,T均无抑制(9/9),ACTH兴奋试验均为阴性(5/5).(3)病理特征:60%(15/25)病理类型为卵巢支持-间质细胞肿瘤,32%(8/25)为脂质细胞肿瘤.Ia期患者23例,Ic期2例.肿瘤直径平均为(4.8±2.8) cm,均为单侧,以实性为主,少数为囊性.(4)治疗及预后:22例年轻患者行保留生育手术,3例无生育要求者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肿瘤分化不良者行辅助化疗(方案PVB或PEB).失访3例,22例患者预后较好,术后2~6个月患者多毛及声音变粗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5例已完成生育.结论 分泌雄激素卵巢肿瘤好发于生育年龄,主要表现为去女性化和明显男性化,病程短,血清总T值显著升高.该类肿瘤一般较小,多为早期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总的预后较好.
作者:龙燕;田秦杰;边旭明;孙爱军;周远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每周一次口服米非司酮避孕的机理.方法 14例有正常月经周期的健康妇女随机分成两组,自月经周期第2~3日开始,每周一次口服米非司酮,共6个月.A组每周口服米非司酮25 mg,共8例,B组每周口服米非司酮50 mg,共6例.两组妇女于服药前1周期和随机选择服药后的1个周期进行阴道超声监测排卵,然后取子宫内膜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MMP-26的表达.结果 A组有6例妇女在取材周期有排卵,B组有3例妇女有排卵.14例妇女对照周期子宫内膜均表现典型的分泌中期特征,服药周期的内膜标本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对照周期相比,服药后两组MMP-9和MMP-26在子宫内膜腺上皮和基质细胞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每周一次口服25或50 mg米非司酮用于常规避孕不能完全抑制排卵,但对子宫内膜的发育产生影响,其机理可能是通过MMP-9和MMP-26表达的改变影响子宫内膜的组织重建和胚胎着床,从而发挥避孕作用.
作者:裴开颜;肖碧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宫内宫外同时妊娠的发病率、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及佳治疗方式.方法 对2001年10月至2006年10月在我院生殖中心行IVF-ET后获宫内宫外同时妊娠(HP)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同期IVF-ET后临床妊娠1,230 例,HP 15例,发生率1.2% .15例均为输卵管因素不育,其中1例合并男性因素;7例有盆腔手术史,3例宫外孕史;14例为宫内合并输卵管妊娠,1例为双侧输卵管切除术后合并间质部妊娠.15例患者均于确诊后手术治疗,其中10例在异位妊娠破裂前确诊,5例于破裂后确诊.术后9例宫内妊娠继续至足月分娩,4例胚胎停止发育,2例继续妊娠.结论 输卵管病变或(和)盆腔手术史是IVF-ET术后HP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IVF术前术中适当处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异位妊娠,有助于挽救宫内妊娠.
作者:靳镭;朱桂金;章汉旺;李豫峰;印贤琴;刘玉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卵巢反应性的预测指标.方法 106例患者超促排卵均采用本中心黄体期长方案.预测指标:年龄、基础卵泡刺激素(bFSH)、FSH/黄体生成素( LH)比值、降调节后抑制素B(INHB)、双侧卵巢内总窦卵泡数(AFC)及双侧卵巢体积.卵巢反应性评价指标:获卵数、促性腺激素(Gn)用量.结果 (1)预测与评价指标二者的相关关系:bFSH、 FSH/ LH与获卵数呈负相关(分别为:r=-0.192,P<0.05;r=-0.227,P<0.05);AFC、 IHNB与获卵数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316,P<0.01;r=0.523,P<0.001).AFC、 IHNB、卵巢体积与Gn用量呈负相关(分别为:r=-0.245,P<0.05;r=-0.241,P<0.05;r=-0.294,P<0.01).FSH/ LH比值与Gn用量呈正相关(r=0.255,P<0.01).(2)预测与评价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INHB值是预测获卵数的佳因素;卵巢体积是影响Gn用量的重要因素,其次是FSH/LH比值.(3)AFC是影响获卵数重要因素.结论 (1)INHB水平是预测IVF-ET中卵巢反应性的佳指标,INHB水平下降是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早期指标.(2)AFC是影响获卵数重要因素,可作为IVF治疗前预测卵巢反应性的首选方法.
作者:林文琴;周颖;叶碧绿;林金菊;杨海燕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卵母细胞是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为重要的一种实验材料,随着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卵母细胞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卵母细胞冷冻保存技术可充分利用各种卵母细胞资源,为细胞核移植、体外受精、转基因生产等提供丰富而方便的材料来源,使这些技术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从而为其走向实用化、商业化发展开辟道路.本文就卵母细胞的冷冻保存技术做一简要的论述.
作者:梁素丽;李向臣;白修云;王有柱;关伟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人类胚胎着床的关键在于具备着床能力的胚胎和接受能力的子宫内膜同步.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胚胎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而子宫内膜容受性成了研究的焦点.子宫内膜容受性具有严格的时空特异性,其机制目前尚未明了.形态学主要表现为胞饮突(pinopode)的出现,其形成需要诸多分子的参与调节,包括卵巢甾体激素、细胞因子、粘附分子、免疫分子、骨桥蛋白、脂类及其他生化分子等.本文就子宫内膜容受性特征性标志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作者:魏丽坤;张雷;王蔼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氰戊菊酯(Fen)对雄性大鼠精子计数、活力以及生殖激素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分别以0、20、40、80 mg/kg剂量的Fen连续灌胃染毒15和30 d,按常规方法进行精子计数和精子活力检测,应用放射免疫法和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雌二醇(E2)和睾丸匀浆中T、E2水平.结果 Fen染毒15 d时,与0 mg/kg组相比,40 mg/kg剂量组精子数量明显减少(P< 0.01),20和40 mg/kg组睾丸匀浆中T水平显著降低(P< 0.01,P< 0.05),血清LH、FSH水平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升高,且FSH水平和染毒剂量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Fen染毒至30 d时,各组间精子数量差异不显著,与0 mg/kg组相比,40 mg/kg剂量组(a + b)级精子活力显著降低(P<0.05),血清LH、FSH水平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升高,但差异不显著.结论 Fen对雄性大鼠有明显的生殖毒性作用,能够改变血清和睾丸中的生殖激素水平.
作者:姚克文;王介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两步活检一、二极体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受精(IVF)和相应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 8~12周龄雌、雄昆明小鼠.雌鼠促排卵,取成熟卵母细胞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序贯培养胚胎至囊胚孵出.分别于ICSI后激光透明带打孔活检第一极体,两步活检一、二极体,在受精后打孔同时活检一、二极体.比较各处理组与对照组受精、卵裂、优质胚胎、囊胚形成、扩张和孵出情况.结果 两步活检一、二极体和同时活检一、二极体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和囊胚形成率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启动孵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完全孵出率虽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一、二极体活检不影响小鼠卵母细胞IVF和相应胚胎发育,而且可能有助于胚胎孵出,是安全可行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活检取材方法,以两步活检法为佳极体活检方案.
作者:曹彤;孙莹璞;张轶乐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不同日龄小鼠颗粒细胞对卵泡刺激素(FSH)诱导的缺氧诱导因子-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HIF-1/VEGF)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超排卵方法取出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进行体外受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常氧和低氧培养条件下,不同日龄小鼠卵丘颗粒细胞对FSH诱导的HIF-1/ VEGF信号通路的应答;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FSH受体的表达水平.结果 雌性小鼠超排卵数和卵母细胞体外受精能力与小鼠日龄数呈负相关;FSH上调小鼠卵丘颗粒细胞HIF-1α的转录活性;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小鼠颗粒细胞中FSH受体的表达水平随着日龄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 小鼠卵丘颗粒细胞对FSH诱导的HIF-1/VEGF信号通路的应答反应随小鼠天日龄数增加而下降,与颗粒细胞表面FSH受体的表达下降相一致.雌性小鼠随着年龄增加引起的生殖能力下降可能与颗粒细胞表面FSH受体表达减少有关.
作者:沈维干;李金兰;朱军;胡本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山羊卵巢组织不同玻璃化冷冻方法对其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及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 采用三种不同的冷冻保护液(I、II、III)保存的卵巢组织吸入0.25 ml麦管中直接投入液氮中冷冻保存.采用慢速解冻法解冻后对卵巢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收集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结果 三种不同冷冻方法冷冻卵巢组织解冻后收集的卵母细胞存活率分别为55.2%、48.9%和46.7%,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成熟率分别为58.5%(I组)、28.9%(II组)、33.3%(III组),I组显著高于II、III组(P<0.01);三组的受精率、卵裂率、8细胞胚胎的形成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卵巢组织解冻后形态学分析表明,I组效果好于II、III组.结论 采用玻璃化方法冷冻卵巢组织,在冷冻保护液中加入卵黄可提高冷冻保护效果.
作者:吴志南;丁家桐;沈宗姬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ED15(15%ethylene glycol,EG+15% dimethylsulphoxide, DMSO)冷冻环玻璃化法冻存小鼠成熟卵母细胞的效果,以及对其纺锤体形态、染色体分布和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 分别以小鼠新鲜成熟卵母细胞为对照组,玻璃化冷冻复苏卵母细胞为冷冻组.玻璃化冷冻以冷冻环为载体,以乙二醇(EG)及二甲亚砜(DMSO)联合作冷冻保护剂.解冻后观察细胞存活情况并对解冻后培养0、1、2 h的卵母细胞行纺锤体及染色体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其余卵母细胞行体外受精培养,计算受精率、囊胚形成率.结果 冷冻组成熟卵母细胞存活率为98.2%,复苏后卵母细胞培养0、1、2 h的纺锤体形态正常率及染色体分布正常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87.0%、90.9%、90.3% vs 95%,P>0.05;91.3%、95.4%、93.5% vs 90%,P>0.05);冷冻组受精率及囊胚形成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81.3% vs 85.2%,P>0.05;76.1% vs 75.4%,P>0.05).结论 ED15冷冻环玻璃化法冻存小鼠成熟卵母细胞复苏存活率高,对其纺锤体形态、染色体分布及发育潜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王增艳;何方方;孙正怡;陈颖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对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方法.由于子宫切除术后可能影响卵巢功能[1].因此,目前对绝经前需要保留子宫的患者尽量采用子宫肌瘤剔除术,越来越受重视.现选择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子宫肌瘤患者100例,分别采用腹腔镜(30°,史赛克,美国)及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对照分析.
作者:王自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胚胎的冷冻保存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常规应用于辅助生殖技术领域,它在预防重度卵巢过渡刺激综合征(OHSS)[1]、提高累计妊娠率[2]、减少移植胚胎数、降低多胎妊娠率[3]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贺;李蓉;付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本文就109例人工流产(人流)后,两年以上不育而就医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期进一步指导人流手术的正确开展.提高人流手术的质量.
作者:岳桂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文登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局于2002年5月13日至6月9日对全市农村494名连续服用避孕药1年以上,目前仍在服用或停药半年内的育龄妇女,进行了调查和免费查体,对查出的疾病给予相应的治疗,并根据育龄妇女的自身状况,指导选择适合的避孕措施.
作者:周相凤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由<生殖医学杂志>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承办、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分会协办的第10届全国女性生殖免疫学习班暨反复胚胎着床和早期妊娠失败专题研讨会于2007年11月29日至2007年12月2日在上海成功举办.
作者:林其德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第10期全国女性生殖免疫学习班暨反复胚胎着床和早期妊娠失败专题研讨会于2007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上海举行,此次研讨会由<生殖医学杂志>编辑部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承办、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学分会协办.
作者:汪希鹏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