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附睾或睾丸来源及其不同活力精子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在本生殖中心经皮附睾精子抽吸术(PESA)、睾丸精子抽吸术(TESA)助孕的218例无精子症患者的资料,比较附睾和睾丸及其不同活力精子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早期流产率.结果 附睾精子组与睾丸精子组比较,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早期流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优质胚胎率附睾精子组显著高于睾丸精子组(P<0.05).附睾活动精子、睾丸活动精子和睾丸不活动精子的正常受精率显著高于附睾不活动精子(P<0.01);睾丸活动精子的正常受精率显著高于睾丸不活动精子组(P<0.05);以上各组间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ESA操作简单且不影响妊娠率,无精子症患者行ICSI治疗时可首选附睾精子;附睾或睾丸不活动精子影响ICSI的受精率,应优先选择活力较好的精子,若无活动精子则选择睾丸不活动精子.
作者:冯双苗;苏迎春;孙莹璞;郭艺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经阴道卵泡穿刺术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临床效果.方法 46例PCOS 不育患者分为两组, A组(n=21)行B超引导卵泡穿刺术, B组(n=25)卵泡穿刺术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观察穿刺术前后血内分泌水平和卵巢窦卵泡数变化及比较术后3个月两组内分泌水平和妊娠率.结果 穿刺术前后比较,两组两侧卵巢的窦卵泡数均显著减少(P<0.01);A组血黄体生成素(LH)和睾酮(T)水平有所下降, B组LH和T水平则显著降低(P<0.05);穿刺术后3个月, 两组空腹胰岛素(FINS)、LH和T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妊娠率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B超引导下经阴道卵泡穿刺术联合二甲双胍治疗PCOS, 能更有效改善PCOS患者内分泌异常.
作者:邵明君;胡美旭;胡旻;何云芹;童月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应用3.0磁共振对长期低剂量激素替代疗法(HRT)的绝经后妇女的脑实质变化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经筛选北京协和医院155名绝经后健康妇女纳入本研究,其中71例采用低剂量HRT且使用时间超过4年,为HRT组.对照组84例为未经HRT的志愿者.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检测精神状态.用酶联免疫反应测试仪测定血浆性激素水平.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磁共振平扫、包括轴位自旋-自旋时间加权象(T2WI),对应层面轴位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自旋点阵弛缓时间加权象(T1WI),斜冠状与海马体部垂直层面(3 mm无间隔)及覆盖全脑的3D图像.结果 HRT各年龄段血浆雌二醇(E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MMSE两组未见明显差异;脑深部白质高信号(DWMH)在70岁以上者对照组明显高于HRT组(P=0.015),其他年龄组无显著差异.脑室周围高信号(PVH)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长期低剂量HRT者血中高水平雌激素可保护高龄绝经后妇女脑组织,延缓其脑深部白质随增龄导致的损害.
作者:胡凌;左萍萍;岳赟;刘雁勇;杨楠;金征宇;洪霞;葛秦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初步建立适用于中国不同地区社区人群的中老年男性生殖健康评估体系,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信息及合理化建议.方法 通过对38名专家采用咨询法并结合54名基层生殖健康服务管理者、提供者以及中老年男性生殖健康接受者的问卷调查,按3级评分结果对备选框架各项指标进行排序、遴选,形成评估体系,供进一步研究.结果 综合考察总分和平均分,以总分高分数段(≥210分)的11个指标作为必备指标,次之分数段(180~209)的15个指标作为补充指标,总分<180分的14个指标作为参考指标.结论 本研究遴选的指标覆盖面广、代表性强,初步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农村和城市的中老年男性生殖健康评估体系.
作者:周善杰;卢文红;李鸿;袁冬;谷翊群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继发不育男性患者泌尿生殖系解脲支原体(UU)的感染状况,探讨UU各基因型与临床病原学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UU多带抗原基因(MBA)与16S-rRNA基因和尿素酶基因结构设计10对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继发不育男性患者572例泌尿生殖系感染的UU进行生物变种和基因型分型鉴定,并与培养结果比较.结果 UU培养阳性278例,阳性率48.6%;PCR基因扩增检测UU-DNA阳性311例,阳性率54.4%.其中生物变种1(biovar 1)212例,占37.1%;生物变种2(biovar 2)99例,占17.3%;基因分型结果:生物变种1血清变种1 71例,占12.4%;血清变种3/14 98例,占17.2%;血清变种6 43例,占7.5%.生物变种2亚型1(subtype 1)32例,占5.6%;生物变种2亚型2(subtype 2)51例,占8.9%;生物变种2亚型3(subtype 3)16例,占2.8%.结论 UU感染是男性继发不育的主要危险因素,多带抗原基因与16S-rRNA基因和尿素酶基因分型鉴定具有简便、快速、敏感、特异之优点.
作者:谢小毛;黄开淑;李文华;陈红娟;张文权;胡兰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保守治疗宫角妊娠的效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宫角妊娠行腹腔镜手术保守治疗1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1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无一例转行开腹,平均手术时间53.5 min(40~75 min),平均失血量128 ml(50~400 ml),无一例输血,平均住院3.7 d(3~6 d).患者术后血β-hCG 4周内均降至正常,术后30~60 d月经正常复潮,复查B超子宫肌层回声尚均.随访所有患者无任何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1+年再次妊娠,现妊娠3月一切正常.结论 腹腔镜下保守治疗宫角妊娠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且可行的方法,能很好地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 在有条件的医院,合理选择病例,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未破裂的宫角妊娠患者可积极开展此项手术.
作者:韩肖燕;冯凤芝;万希润;向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使用达那唑海藻酸钠微球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和肌腺瘤的安全性和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对16例子宫肌瘤和(或)肌腺瘤患者行达那唑海藻酸钠微球子宫动脉栓塞术,并于术后随访月经相关症状以及子宫和病灶体积的改变.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11.1个月,失访1例(6.3%).15例患者术后月经量均较术前明显减少,痛经患者的VAS分级术后均下降II级以上,痛经症状评分平均下降8.8~10.4分.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均值分别为(98.2±21.0)和(118.6±17.1)g;子宫体积分别为(375.6±251.7)和(276.1±286.0) cm3,子宫体积平均缩小(27.7±31.9)%.大肌瘤或优势肌腺瘤体积分别为(164.0±175.57) 和(116.7±199.0) cm3,平均缩小(49.0±37.6)%;差异均有显著性.主要副反应栓塞后综合征,平均4周恢复正常生活.手术前后的卵巢功能测定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使用达那唑海藻酸钠微球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和肌腺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尚有待扩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作者:韩冰;向阳;李晓光;有慧;雷呈志;冯凤芝;万希润;洪宏;金征宇;郎景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玻璃化冷冻对卵母细胞体外受精、胚胎发育以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193枚玻璃化冷冻卵母细胞解冻复苏,采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法受精,观察胚胎发育形态,经72 h体外培养后移植.结果 成熟卵母细胞解冻复苏率为75.6%,正常受精率为72.6%,卵裂率为88.7%,优质胚胎率为48.9%.共移植19例,9例妊娠,已分娩2例,临床妊娠率为47.3%.新鲜周期与冻卵解冻周期相比,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和优质胚胎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玻璃化冷冻方法对成熟卵母细胞的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无显著影响.
作者:严正杰;蔡令波;冯婷;马龙;陈娟;王媁;冒韵东;刘嘉茵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表观遗传过程主要以DNA甲基化形式进行修饰,其中基因印迹在女性生殖和辅助生殖技术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表观遗传修饰的方式、与女性生殖的相关性、表观遗传异常对女性生殖和辅助生殖技术后代的影响等进行阐述,表观遗传的调节尚需深入研究.
作者:高敏芝;赵晓明;张慧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VM)培养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胞核和胞质成熟的不同步直接影响了卵母细胞的发育能力,从而影响了IVM的成功率.在探讨人未成熟卵母细胞IVM的各种影响因素时,对细胞质成熟一直缺乏有效的观察、评价指标,从而影响了研究进程.本文就IVM中卵母细胞成熟胞质的一般形态、超微结构以及可能影响胞质成熟的特异性表达基因做简要综述.
作者:胥玉梅;张梅心;李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线粒体基因是独立于核基因外的遗传物质,其独特的结构功能、遗传特性以及与个体胰岛素抵抗之间的相关性,可能与导致生育期妇女不孕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联,从而有可能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复杂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开辟一条新途径,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胡志萍;王颖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IRS)-1、-2表达的影响.方法 收集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9例PCOS患者(PCOS组)和12例排卵正常的输卵管性不育患者(对照组)促排卵后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行体外培养,并用罗格列酮处理48 h,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测定颗粒细胞IRS-1、-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COS组患者颗粒细胞IRS-1的表达升高,IRS-2表达降低(P<0.05);罗格列酮可显著降低PCOS患者黄素化颗粒细胞IRS-1 的表达(P<0.05),增加其IRS-2 的表达(P<0 05).结论 罗格列酮可以通过调整IRS-1/2的表达失衡,改善PCOS卵巢局部胰岛素抵抗.
作者:邓小艳;刘义;吕立群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合适玻璃化冷冻保存的小鼠囊胚发育阶段.方法 对575枚小鼠初级囊胚和577枚扩张囊胚分别采用六组玻璃化溶液进行玻璃化冷冻,比较不同阶段囊胚的冷冻保存效果.结果 各组初级囊胚存活率和孵出率均高于扩张囊胚.除ES35组外,各组初级囊胚存活率均显著高于扩张囊胚(P<0.05);EDS35、ESF20和EDSF20组的初级囊胚的孵出率均显著高于扩张囊胚(P<0.05).结论 初级囊胚较扩张囊胚更适合玻璃化冷冻保存.
作者:付敏;章晓梅;李蓉;李永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为研发保护女性生殖细胞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类药物,以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为模型,检测靶向凋亡关键基因酸性鞘磷脂酶1(SMPD1)基因的siRNA对HFF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 设计合成三对靶向SMPD1基因的siRNA并体外转染HFF细胞,转染后48 h用丝裂霉素(MMC)诱导细胞凋亡.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及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siRNA转染后SMPD1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变化,Annexin Ⅴ-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和无干扰siRNA(NT siRNA )作为对照.结果 siRNA1、2、3对SMPD1基因mRNA的抑制效率分别为(67.0±9.0)%、0%、(45.0±2.1)%,以siRNA1高,蛋白水平的抑制也呈现相同变化.siRNA1组细胞凋亡率为15.2%,明显低于MMC组(26.3%).结论 靶向SMPD1的siRNA可以抑制人包皮成纤维细胞凋亡.
作者:高军;马芸;张仁礼;刘彩霞;周灿权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宫腔镜诊断技术的普及、提高,已逐步取代某些开腹手术.我们回顾分析了2006年在我院门诊完成宫腔镜检查的545例患者资料,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徐兰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人工流产术术前给予米索前列醇,近年来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并充分肯定其软化和扩张宫颈的作用.但给药途径各不相同,研究表明舌下含服效果佳,具有用药剂量少、用药时间短、胃肠道反应小等优点[1,2].由于部分患者舌下含服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而计划生育手术明确规定,术前体温应低于37.5℃,所以给手术带来一定影响.为此,我们对无痛人工流产术口服与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后体温的变化进行比较,旨在为临床提供依据.
作者:易慧娟;黄长江;侯丹丹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吉妮宫内节育器(GyneFix IN IUD,天津和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新型固定式无支架宫内节育器(IUD).本站对在三种不同时期放置GyneFix IN IUD的486例育龄妇女进行了60个月的临床追踪观察.
作者:朱雪梅;何建刚;吴秀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子宫穿孔是放置宫内节育器(IUD)严重的并发症.据报道,因放置IUD致子宫穿孔的发生率国外为0.08%[1],国内为0.02%~0.88%[2],放置IUD发现子宫穿孔短时间为12 d[3].但报道术时发生子宫穿孔致节育环异位甚少.本文对我市2002年1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3例,于剖宫产后、哺乳期、未恢复月经在术时发生子宫穿孔致IUD异位进行分析,以期对有高危因素患者放置IUD起到警示作用.
作者:叶彩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21岁,未婚,因外阴不适,疼痛1周,于2007年4月18日就诊.平素白带正常,有性生活史2年,2周前开始白带增多,色淡黄、有腥味,近1周来感外阴不适,疼痛难忍.就诊前自服头孢拉定胶囊,局部外涂金霉素眼膏均无效.查体:体温36.7℃,口腔无溃疡,眼结膜无充血,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作者:胡月南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32岁,孕7月来我院常规产检,超声检查所见:宫内双胎,胎儿一:胎头位于脐左侧,脊柱位于左侧,双顶径8.0 cm,枕额径9.9 cm,股骨长径5.7 cm,腹围30.7 cm,胎心率130次/min;胎儿二:胎头位于脐右侧,脊柱位于右侧,双顶径8.2 cm,枕额径9.2 cm,股骨长径5.1 cm,腹围24.9 cm,胎心率消失,胎儿正常鼻部未显示,前额部分见约2.3 cm×1.6 cm向外突出的中等回声,三维成像示突出位于两个眼眶之间(图1),脑中线消失,两侧侧脑室、丘脑相互融合(图2),胎儿腹内结构依稀可辨.
作者:王彩云;孙新明;吴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吴熙瑞教授于1923年8月16日出生.194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61年留学于苏联医学科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