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生殖医学杂志

生殖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生殖医学
  • 主办单位: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国际刊号:11-4645/R
  • 国内刊号:11-4645/R
  • 影响因子:1.24
  • 创刊:1992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0-419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1996全国计划生育科技期刊质量评比获优秀期刊
  • 妇产科学
生殖医学杂志   2014年5期文献
  • 卵巢过度刺激高风险患者全胚冷冻后择期移植妊娠结局分析

    目的 于体外受精(IVF)超排卵周期取卵后及移植前,对根据血液指标和超声指标诊断为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高风险患者,在充分知情同意下由患者自行选择新鲜胚胎移植或全胚冷冻后择期冻胚移植,观察比较两种情况下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期间进行IVF且有OHSS高风险的患者共374例,分为鲜胚胎移植组(A组)65例和全胚冷冻后择期冻胚移植组(B组)309例,比较两组妊娠结局的相关指标.结果 A组的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分别为41.5%(27/65)、30.0%(39/130)、7.4%(2/27)、3.7%(1/27),B组分别为69.6%(215/309)、50.2%(310/618)、7.0%(15/215)、3.7%(8/215),两组间妊娠率和种植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OHSS发生率A组为10.8%,而B组仅为1.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有OHSS高风险的患者应该果断选择全胚冷冻并择期行冻胚移植,可减少甚至杜绝OHSS的发生,从而提高IVF安全性并可获得更为满意的妊娠结局,且可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

    作者:侯晓妮;王俊霞;王玢;孙海翔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姐妹胚胎体外囊胚形成能力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结局的预测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姐妹胚胎(sibling embryo)体外囊胚形成能力对Day 3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 ET)临床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在本中心行Day 3 IVF ET后剩余姐妹胚胎继续培养囊胚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有无囊胚形成分为A、B组,比较两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流产率.根据囊胚形成率将A组分为3个亚组(Group 1:囊胚形成率<25%;Group 2:25%≤囊胚形成率<50%;Group 3:囊胚形成率≥50%),比较3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流产率的差异.分析Day 3移植胚胎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与姐妹胚胎体外培养形成囊胚个数的相关性.结果 有囊胚形成组(A组)1 109例,无囊胚形成组(B组)474例.两组平均年龄、不育年限、移植胚胎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临床妊娠率(58.3%)和胚胎种植率(38.1%)均显著高于B组(46.4%、30.2%)(P<0.01),两组流产率(11.9%vs.11.4%)相似(P>0.05).Group 3胚胎种植率高,流产率低;Group 1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低,流产率高,三组间临床结局无统计学差异(P>0.05).Day 3植入胚胎临床妊娠率与姐妹胚胎体外囊胚形成个数呈显著正相关(r=0.725,P<0.05),种植率与囊胚形成个数相关性不显著(r=0.489,P>0.05).结论 姐妹胚胎(sibling embryo)体外囊胚形成能力是预测Day 3 IVF-ET临床结局的有效因子.

    作者:宋成;万才云;鲍忠剑;成金泉;黄菊;黄丽施;曾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三胎妊娠的临床分析及预防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后三胎妊娠发生的原因及危害,为临床预防多胎妊娠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行IVF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妊娠的36例三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分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6例患者平均年龄(29.61±4.74)岁,≤37岁的患者占97.2%.(2)7例双卵三胎患者,年龄均≤35岁,其中6例为第一次胚胎移植,移植2枚胚胎;1例为重复周期移植,移植3枚胚胎.29例3卵三胎患者,均移植3枚胚胎.28例年龄≤37岁,22例为重复周期移植,6例为第一周期移植;仅1例3卵三胎患者,年龄为40岁,第一周期移植.(3)29例三胎患者孕早期因多胎妊娠行减胎术,无流产、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4)已分娩的26例患者,6例为单胎,17例为双胎,3例为三胎.3例双胎孕中期早破水,发生死产.多胎妊娠早产率高达53%.三胎分娩新生儿平均体重(2 175±278)g,明显低于双胎及单胎妊娠.结论 (1)IVF中,若患者年轻,年龄≤35岁,虽移植2枚胚胎,但仍有发生双卵三胎的较高风险,故以选择单胚胎移植为好.(2)患者较年轻,年龄≤37岁,移植3枚胚胎时,发生三卵三胎的风险较大,以两枚胚胎移植为好.(3)三胎妊娠早期行选择性减胎术可降低三胎分娩的发生,且是相对安全可靠的.(4)三胎妊娠易导致早产及新生儿低体重,应采取措施,杜绝三胎分娩的发生.

    作者:孙丽君;杨恒;秦伟;刘景;于晓娜;孙革青;胡继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究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本院508例行剖宫产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可能与剖宫产产后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508例剖宫产分娩的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的有45例(8.9%,45/508).不同病理特征分组的组间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多胎妊娠、多次流产史、妊娠期高血压、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和子宫切口撕裂均是产妇行剖宫术分娩后产后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置胎盘、多胎妊娠、子宫切口撕裂和胎盘早剥是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前置胎盘、多胎妊娠、子宫切口撕裂和胎盘早剥是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海涛;郭蓝蓝;王乐乐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夫精人工授精失败患者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夫精人工授精(AIH)失败的原因.方法 对2009年0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行AIH失败的患者随访2年,分析对比原发不育组和继发不育组2年内治疗及妊娠结局,分析影响AIH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 原发不育组AIH失败自然妊娠率明显高于继发不育组;继发不育组腹腔镜下盆腔粘连发生率显著高于原发不育组.结论 继发不育组盆腔粘连是影响AIH失败的主要原因,对于继发不育AIH失败的患者应及时对盆腔尤其是输卵管进行检查并治疗.

    作者:刘新;陈志云;王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囊胚发育速度对冻融移植结局的影响

    目的 比较D5和D6的冻融囊胚移植后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和流产率,为囊胚复苏日的胚胎选择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辅助生殖中心进行复苏囊胚移植的178个周期的患者资料,按照冷冻前形成囊胚的时间(D5或D6)进行分组,比较两组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和流产率.结果 共复苏178个周期,复苏囊胚303个,复苏后所有囊胚腔均扩张,复苏成活率100%.平均移植囊胚数(1.70±0.46)个.178个周期均进行了胚胎移植,囊胚种植率为59.4%(180/303),临床妊娠率70.8%(126/178),失访5例,活产率55.6%(99/178),流产率17.5%(22/126).D5冻融囊胚的临床妊娠率(78.0%),显著高于D6冻融囊胚的临床妊娠率(64.6%)(P<0.05).D5冻融囊胚的种植率(64.3%)、活产率(63.4%)高于D6冻融囊胚的种植率(51.0%)和活产率(4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89和0.053).D5的流产率(14.3%)要低于D6 (20.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4).结论 D5和D6的囊胚冷冻复苏后均有较好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但是D5的囊胚临床结局要优于D6的囊胚,囊胚复苏移植时可以优先考虑选择D5的胚胎.

    作者:王雪;甄璟然;孙正怡;郁琦;邓成艳;周远征;王含必;何方方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血脂代谢的分析

    目的 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和血脂代谢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随机在临床门诊就诊的患者中抽取82例未经药物治疗的PCOS患者,PCOS的诊断参照鹿特丹标准,体重指数(BMI)<23为PCOS体重正常组,BMI≥23为PCOS超重组;对照组选择因男方无精子症在生殖中心就诊的42例非PCOS妇女.月经期或无排卵期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卵巢功能、血浆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血常规、血脂代谢.结果 PCOS超重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CRP、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cholesterol)、载脂蛋白B(Apo-B)明显高于PCOS正常体重组和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载脂蛋白A(Apo-A)明显低于PCOS正常体重组和对照组.PCOS体重正常组CRP、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COS患者体内存在慢性炎症,体重超重的PCOS患者表现在白细胞升高和血脂代谢异常,而体重正常的PCOS患者则表现在淋巴细胞升高.

    作者:熊永崂;杨桂艳;杨嫦玉;赵曼林;梁晓燕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年龄、移植胚胎数量、质量与临床妊娠率的关系

    目的 探讨重复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胚胎移植数量、质量对不同年龄阶段妇女IVF-ET妊娠率和多胎妊娠率的影响.方法 772个行第二次IVF ET的取卵周期,按年龄分三组(<35周岁、35~37周岁和≥38周岁),以移植胚胎数量不同分为两组(A组,移植2个胚胎;B组,移植3个胚胎);再根据移植优质胚胎的个数将A组分别细分为A0、A1和A2组(优质胚胎移植数分别为0、1和2),同法B组分为B0、B1、B2和B3组(优质胚胎移植数分别为0、1、2和3).比较临床妊娠率、多胎发生率等多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1)<35周岁组:A组和B组临床妊娠率无显著差异(49.4%vs.42.5%,P>0.05);A组的单胎妊娠率显著高于B组(75.3% vs.55.6%,P<0.05),而3胎妊娠率显著低于B组(0%vs.9.8%,P<0.05),其中B2组和B3组的单胎妊娠率低于A2组(P<0.05),而3胎妊娠率高于A2组(P<0.05).(2)35~37周岁组:A、B两组的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单胎妊娠率显著高于B组(86.7% vs.54.8%,P<0.05),双胎妊娠率显著低于B组(6.7% vs.35.7%,P<0.05); A0组无胚胎种植,B0组获得11.1%种植率和29.2%妊娠率(P<0.05);A1组无双胎妊娠发生,但B1组双胎妊娠率为45.5%(P<0.05);B2组双胎率显著高于A2组(53.3% vs.11.1%,P<0.05).(3)≥38周岁组:A、B两组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但B组妊娠率相对较高(23.7% vs.10.0%,P>0.05).结论 年龄≥38周岁及无优质胚胎可移植的年龄35~37周岁妇女,增加移植胚胎数至3个,可能增加临床妊娠率;而对于<38周岁尤其是<35周岁的重复IVF ET不育妇女,临床上有优质胚胎可移植时,移植胚胎数由3个降至2个可能并不降低临床妊娠率,但可以降低多胎妊娠率.

    作者:罗燕群;刘风华;易艳红;吴敬之;黄翠玉;朱秀兰;张曦倩;董梅;周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观察低雌激素闭经患者骨密度情况及性激素治疗对其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 了解年龄16~40岁低雌激素闭经患者骨密度情况及激素替代治疗(HRT)对其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北京协和医院妇科内分泌中心就诊的低雌激素闭经病例共86例,其中原发性闭经患者40例、继发性闭经患者46例;选择同期的社区志愿者中月经正常者5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法测量三组的骨密度.对18例原发性闭经患者及12例继发性闭经患者,进行HRT治疗,1年后复查骨密度.结果 原发性闭经组和继发性闭经组与对照组比较,普遍存在腰椎和股骨骨密度显著性降低(P<0.01),Z值的均值示骨量减少,且原发性闭经组降低尤为明显.经HRT治疗1年后原发性闭经组骨密度增加(0.034±0.046)g/cm2,Z值增加(1.08±0.81);继发性闭经组骨密度增加(0.017±0.048)g/cm2,Z值增加(0.75±0.91),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按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分组,高促性腺素组和正常(或)低促性腺素组的骨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促性腺素分组之间骨密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低雌激素闭经患者的骨密度均明显降低;HRT可增加骨密度,在原发性闭经组疗效尤为明显.

    作者:王亚平;陈蓉;林守清;暴蕾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雌激素依赖型Ⅰ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进展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确诊时多数为雌激素依赖型Ⅰ期子宫内膜癌,经规范化手术及术后辅助治疗,预后较好.近年来年轻患者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随着对疾病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化,对年轻患者保留生理及生育功能的治疗越来越备受妇科医生的关注.本文就雌激素依赖型Ⅰ期子宫内膜癌的个体化手术、腹腔冲洗液阳性处理及年轻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杨露;刘海元;史宏晖;樊庆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反复自然流产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在育龄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3%~5%,其中,近50%的RSA属不明原因的反复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近年来表观遗传学及其相关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研究表明表观遗传调节不仅参与基因表达调控,而且在胚胎植入和胎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深入揭示其在RSA发病中的作用及其调控途径,将有助于阐明RSA的发病机制,并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思路.

    作者:张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基因与卵泡发育及脂类代谢的研究进展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ANGPTLs)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分泌蛋白,其隶属于广义的血管生成素家族,目前较明确的家族成员有ANGPTL1、ANGPTL2、ANGPTL3、ANGPTL4、ANGPTL5、ANGPTL6及ANGPTL7等7个家族成员.随着研究深入,此家族成员的队伍正在日益扩大.本文简要介绍了ANGPTLs家族成员的基因特点及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组织表达特性后,又综述了其对卵泡发育以及对于内分泌代谢的影响.

    作者:薛茜文;黄鑫;郝翠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锌指蛋白KLF12抑制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体外蜕膜化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表达

    目的 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蜕膜化标志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1,IGFBP-1)参与调控月经周期、排卵、蜕膜化、胚胎种植以及胎儿生长等生理过程,本研究旨在探索锌指蛋白KLF12对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体外蜕膜化过程中IGFBP 1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备Ad Flag KLF12重组腺病毒,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合重组腺病毒介导的KLF12过表达实验,阐述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体外蜕膜化过程中KLF12对IGFBP 1表达调控作用.结果 成功获得滴度为2×1011 ifu/ml的重组KLF12腺病毒,该腺病毒可在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高表达Flag KLF12融合蛋白;体外分离培养的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经8 Br cAMP和醋酸甲羟孕酮(medroxy progesterone acetate,MPA)联合诱导蜕膜化后,KLF12的mRNA表达随着诱导时间延长逐渐降低,72 h降低明显,较未刺激降低约70%;过表达KLF12显著抑制8 Br cAMP和MPA诱导的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IGFBP 1 mRNA的表达,并以时间依赖的方式明显抑制IGFBP 1的分泌(P<0.01);过表达KLF12明显抑制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体外蜕膜化过程中IGFBP 1启动子转录活性.结论 锌指蛋白KLF12抑制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体外蜕膜化过程中IGFBP 1的表达与分泌.

    作者:金晓艳;蒋玥;山惠枝;张慧;颜桂军;孙海翔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年龄对配偶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结局的影响

    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本中心接受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的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81例,按男方年龄分为3组(≤30岁、31~35岁、>35岁组),观察男方年龄对无精子症患者配偶ICSI的正常受精率、正常卵裂率、胚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男方年龄≤30岁组正常受精率、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男方年龄31~35岁组及男方年龄>35岁组(P<0.05);男方年龄>35岁组正常受精率、胚胎着床率数值低于男方年龄31~35岁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随着男方年龄的增加,无精子症患者配偶行ICSI治疗时正常受精率、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可能受影响而下降.

    作者:赵曼林;杨桂艳;蔡桂丰;阮永铭;林小民;孔少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胸腹腔置管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伴大量胸腹腔积液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胸腹腔置管引流治疗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导致大量胸腹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 B超定位后采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胸腹腔积液,同时联合扩容和对症处理.结果 置管一次成功率100%,术中无胸闷、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发生,术后无一例发生胸膜反应、肺水肿或气腹等严重并发症.平均置管时间(7.82±3.78)d,胸腔置管长时间17d,短留置时间3d;腹腔置管长时间13d,短留置时间4d.2周后症状消失,经B超检查积液完全消失.31例患者平均住院(14.01±6.88)d,平均引流量(10 719.51±1 877.43)ml.置管前、后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细胞比容和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结论 微创置管闭式引流操作安全、简便,缓解胸腹水压迫症状迅速;感染、损伤等副反应少,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沈兰;李爱斌;曹景云;陈力;牛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圆头精子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成功妊娠并诞生活婴一例报告

    圆头精子症的特征是所有精子头均为圆形(或球形)且无顶体,由于圆头精子无顶体,因此这种精子是不能与卵子的透明带结合和穿透的,常规体外受精(IVF)治疗也不会获得任何受精卵,即使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后,受精率也很低.本文报道一例圆头精子患者通过ICSI后,移植单枚非优质胚胎并成功诞下一名健康男婴的病例.

    作者:朱海波;张志宏;王瑞雪;安娜;彭迪;高久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成功治疗精索静脉曲张致严重少精子症一例报告

    本文详细介绍因精索静脉曲张(VC)致严重少精子症治疗成功一例的诊疗过程,并结合睾丸活检报告,就睾丸生殖功能损伤的睾丸病理、生精上皮变化、生殖激素比值、睾丸大小和治疗成功因素进行探讨.

    作者:曹兴午;乔博义;施长春;王爱民;齐来增;钱海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再论甲状腺功能与女性生殖

    甲状腺功能异常在育龄妇女中较常见,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及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由此增加了孕期流产、早产及降低妊娠的几率,并对妊娠结局及辅助生殖技术(ART)的结局产生不良影响,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甲状腺疾病直接干扰了正常的卵巢功能,间接影响了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分泌.鉴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妇女有明显增加不孕不育和流产的风险,因此建议在高危人群中进行甲状腺功能的筛查,妊娠早期阶段给予适当处理以有效降低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

    作者:吴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宫颈扩张棒联合米索前列醇、利多卡因用于终止10~14周妊娠钳刮术前的临床效果

    钳刮术前软化和扩张宫颈的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根据术前处理不同,将在本站就诊的妊娠10~14周、主动要求终止妊娠的孕妇分为3组,A组(90例)采用一次性宫颈扩张棒联合米索前列醇、利多卡因做术前准备;B组(75例)单纯使用药物米索前列醇和利多卡因;C组(66例)采用宫颈扩张棒联合利多卡因.比较三组手术效果,观察宫颈扩张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镇痛效果以及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等,结果显示A组手术效果总体优于B、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宫颈扩张棒联合米索前列醇、利多卡因用于钳刮术前准备能有效扩张宫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患者接受度.

    作者:程莉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