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降调节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冻融胚移植周期临床结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9例常规激素替代冻融胚胎移植周期未妊娠尚有冷冻胚胎的PCOS患者,再次移植时随机分为两组,A组88例常规激素替代准备内膜,B组51例降调节联合激素替代准备内膜,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 A、B两组间患者年龄、不育年限、基础性激素、体重指数、黄体酮转化日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优胚率、复苏率、异位妊娠率、多胎率、早期流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间激素替代日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临床妊娠率(34.1% vs.52.9%)、种植率(23.2%vs.3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降调节联合激素替代方案准备内膜具有临床操作简便,对于PCOS患者可获得高妊娠率、高种植率、低取消移植周期率等优点,可作为有效、便捷的冻融胚胎移植内膜准备方案.
作者:解迪;陈枝岚;周蓉;庹平;陈矾;谢守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对上海地区绝经女性生殖健康状况的调查,探讨对绝经女性的健康保健措施. 方法 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来自全市多个社区企事业的员工并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健康体检的绝经妇女,以问卷方式调查绝经女性的人口学特征、自然绝经年龄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对绝经相关症状进行评估.资料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 065例绝经妇女纳入研究,平均绝经年龄为50.76岁,平均生育年限为35.71年.<60岁、60~65岁和>65岁3个年龄组的平均绝经年龄分别为(51.17±3.26)岁、(51.02±3.55)岁及(50.54±2.98)岁.初潮年龄早、未生育、患慢性疾病者的自然绝经年龄较早(P<0.05).绝经相关症状发生频率高的前5位依次为疲乏(71.50%)、骨关节痛(64.75%)、失眠(55.84%)、潮热出汗(48.79%)、以及易激动(43.96%),早期主要以潮热、失眠为主,晚期主要以骨关节痛、泌尿生殖道症状为主. 结论 上海地区妇女平均绝经年龄呈逐渐推迟趋势,且初潮年龄早、未生育、患有慢性疾病与绝经年龄提前相关.但尚需进一步验证.绝经早晚期主要症状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应有所差异.
作者:邵红芳;孙东梅;刘杰;陶敏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电子阴道镜在宫颈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募集我院妇科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门诊或住院治疗妇科疾病患者共800例,均采用电子阴道镜检查,其中600例与金标准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评价电子阴道镜筛查宫颈疾病的价值. 结果 本文中行电子阴道镜筛查共800例,检查结果为慢性宫颈炎565例、CIN Ⅰ 120例、CINⅡ55例、CINⅢ12例、宫颈癌8例、宫颈湿疣10例、宫颈肥大囊肿16例、正常宫颈14例,其中600例取活检作病理诊断.将电子阴道镜检查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比较:电子阴道镜对宫颈疾病诊断灵敏度为94.6%,假阴性率为5.3%;特异度为85.7%,假阳性率为14.3%;正确指数为0.803;电子阴道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一致率为94.5%,阳性预测值为99.8%,阴性预测值为15.8%. 结论 电子阴道镜在宫颈疾病的筛查中具有重要作用,此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并且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率高,值得在临床诊断中采用.
作者:黄会林;殷安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免疫治疗(LIT)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M)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94例uRM患者进行3次LIT治疗,治疗前后均在其黄体中期采集外周血,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Th1/Th2型细胞因子. 结果 94例患者中26例失访,7例生化妊娠,2例异位妊娠,48例成功分娩,11例再次自然流产.所有患者3次LIT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CD3+ CD4+ CD8T细胞和CD3+CD4 CD8+T细胞分别占CD3+T细胞的比例,以及产生γ干扰素(IFN-γ)的Th1细胞占Th细胞比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产生肿瘤坏死因子a(TNF-α)的Th1细胞占Th细胞的比例、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比值和TNF-α/IL-10比值在治疗后均显著性降低(P<0.05).进一步研究显示,LIT治疗前后成功妊娠患者和再次流产患者的T细胞亚群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Th1/Th2比值在成功妊娠患者中显著下降(P<0.001),而再次流产患者中并无显著性变化(P>0.05). 结论 LIT改变uRM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功能,降低Th1/Th2比值,使患者趋于以Th2为主的免疫状态而有利于成功妊娠.
作者:胡晓东;梁佩燕;黄春宇;李观贵;陈现;刘翠翠;刁梁辉;曾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卵泡期联合黄体期促排卵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进行辅助生殖技术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患者,第一周期用常规改良短方案促排卵失败,第二周期采用卵泡期联合黄体期促排卵方案,比较两种促排卵方案的结果. 结果 卵泡期联合黄体期促排卵方案周期共获得1 61枚MⅡ卵母细胞,改良短方案周期共获得11 4枚卵母细胞,两组平均获MⅡ卵母细胞数[(4.4±2.8)vs.(3.1±1.9),P<0.05],MⅡ卵母细胞平均受精数[(3.51±0.35)vs.(2.11±1.56),P<0.05],平均优质胚胎数[(1.65±0.28)vs.(0.81±0.19),P<0.05]中,联合组均显著高于改良短方案组.在联合卵泡期和黄体期促排卵周期中,卵泡期促排卵共获得65枚MⅡ卵母细胞,黄体期促排卵共获得96枚MⅡ卵母细胞,黄体期平均获卵数显著高于卵泡期[(2.6±1.9)vs.(1.8±1.5),P<0.05];而受精率[(83.1%)vs.(79.2%),P>0.05]和平均优质胚胎率[(51.9%)vs.(53.9%),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患者,卵泡期联合黄体期方案促排卵方案能够在短期内获得更多的成熟卵和优质胚胎,这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李玉梅;巴林林;刘冬娥;赵梓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36岁以上高龄、卵巢低反应(POR)不育患者适宜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促排卵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36~45岁POR患者接受IVF-ET助孕治疗的临床结局,根据患者前后促排卵方案的不同分为常规促排卵方案34个周期和灵活微刺激方案34个周期.比较前后两种不同方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助孕结局. 结果 (1)微刺激周期、常规促排卵周期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的雌二醇(E2)水平、获卵数、MⅡ数、优胚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微刺激周期的基础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高于常规促排卵周期,窦卵泡数则少于常规促排卵周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常规促排卵周期的促性腺激素(Gn)天数、Gn总量大于微刺激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微刺激周期的受精数、可利用胚胎数、优胚数、冻存胚胎数、MⅡ率及正常受精率均高于常规促排卵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高龄POR妇女,微刺激方案与常规促排卵方案相比,可以获得较多的受精数、可利用胚胎数、优胚数和冻存胚胎数,MⅡ率和正常受精率也有提高,且微刺激方式更加温和,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减少了Gn的用量和医疗费用,提示对于高龄POR不育症患者可能更宜用微刺激促排卵方案.
作者:曹蓓;李艳萍;刘冬娥;刘能辉;张琼;郝洁;朱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重组卵泡刺激素-β注射笔(普丽康注射笔)给药与传统重组卵泡刺激素注射液给药,对临床促排卵效率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 将98例患者随机化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重组卵泡刺激素-β注射笔给药,对照组给予传统重组卵泡刺激素注射液,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长方案进行促排卵治疗,获卵后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 ET),对比两组不同给药方式在获卵数、周期卵泡刺激素消耗量、启动周期妊娠率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发生率. 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不育年限、基础内分泌状态无统计学差异;但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刺激天数分别为(8.6±1.9)d vs.(9.7±2.1)d,P=0.013;使用卵泡刺激素为(1 412±266)Uvs.(1 546±356)U,P=0.007;而获卵数、MⅡ卵数、优胚数、临床妊娠率、继续妊娠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0±6.7)个vs.(9.2±5.5)个,(7.1±2.8)个vs.(7.3±3.2)个,(4.8±0.6)个vs.(4.6±0.4)个,54.0% vs.56.2%,以及46.0%vs.45.8%. 结论 采用重组卵泡刺激素-β注射笔进行控制性促排卵治疗可以提高促排卵效率,与传统注射组比较,促排卵时间平均减少1d,每个周期卵泡刺激素使用量平均减少100 U左右,而两组获卵数及妊娠率未见明显差异.
作者:徐彬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全身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方法 用特异性荧光标记素,通过流式细胞术对38例CIN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 结果 随着病变级别加重,CIN患者的CD4+T细胞比例逐渐下降,而CD8+T细胞比例逐渐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对照相比,CIN2患者和CIN3患者的CD4+T细胞/CD8+T细胞的比值下降,分别是(1.46±0.43)、(1.05±0.52)和(0.99±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T细胞的激活亚群,CD4+ T细胞和CD8+T细胞的纯真亚群、记忆亚群在各组之间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CIN3患者的CD4+T细胞中的激活亚群[(17.8±6.1)%]与健康对照组[(11.5±5.4)%]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CIN患者的全身细胞免疫功能出现异常,为免疫治疗干预癌前病变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吕江涛;孙婷婷;陈飞;谭先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宫腔粘连分解术后患者妊娠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83例宫腔粘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妊娠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包括年龄、病程、刮宫次数、粘连程度、手术方式、术后月经模式、术后内膜厚度、再粘连与否、术后治疗、活性内膜分布. 结果 术后总体月经改善率79.5%,总妊娠率为56.6%,活产率为6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程、粘连程度、术后内膜厚度是影响术后妊娠的独立因素. 结论 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解术是宫腔粘连的主要治疗手段,病程、粘连程度、术后内膜厚度是影响生殖结局的主要因素;在进行宫腔粘连分类的同时,评估宫腔内活性内膜的分布,可以更好地预测患者的生殖预后.
作者:秦琰;王蔼明;王明凯;赵勇;尹善德;黄影;付鑫;高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使用克罗米芬(CC)微刺激促排卵方案,在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IVF-ET)患者中比较CC不同使用时机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使用了CC微刺激促排卵方案新鲜取卵患者共456周期.按CC不同使用时机分为持续使用组(184周期)、后期使用组(203周期)、早期使用5d组(69周期),比较三组患者一般情况、促排卵情况及妊娠结局的差异. 结果 后期使用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内膜厚度、获卵数、种植率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持续使用组及早期使用5d组(P<0.05);三组之间HCG日雌二醇(E2)水平、黄体生成素(LH)水平及大于14 mm以上卵泡数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不育年限、基础卵泡刺激素(FSH)、HCG日孕酮(P)水平、未获卵周期率及可移植胚胎数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对于使用CC的微刺激促排卵患者,后期使用CC相对能获得较好的获卵情况及妊娠结局.
作者:贾楠;张少娣;张翠莲;徐晓航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一种内分泌及代谢紊乱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肥胖、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表现、持续性无排卵以及卵巢多囊样改变等.近年来发现肥胖与PCOS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对脂肪细胞的内分泌作用进一步了解,逐渐认识到脂肪所产生的脂肪细胞因子可能是导致PCOS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就国内外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付鑫;王蔼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过去30年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产前筛查从单纯的孕妇年龄筛查到不同模式的母血清学筛查,检出率和准确度均逐渐提高.近三年,采用大规模平行测序技术对母血浆胎儿游离DNA进行测序的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被用于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产前筛查领域.本文回顾了传统血清学筛查方案的进展,并阐述了无创DNA产前检测方法的发现、临床应用、局限性及应用前景.
作者:黄赛琼;宋亦军;刘俊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香烟烟雾中所含外源活性氧物质(ROS)对小鼠精子活力的影响. 方法 香烟燃点后烟雾溶于二甲亚砜,配制成高ROS含量的香烟烟雾浓缩物(CSC).采用4周龄C57BL/6J小鼠45只,实验设置对照组(0 mg/ml CSC)、低剂量组(0.2 mg/ml CSC)和高剂量组(2.0 mg/ml CSC).连续饲喂含有CSC的饮用水4周,观察小鼠的生殖系统发育情况和可能的全身毒性反应,并检测肝功能指标.处死小鼠后即刻检测精子浓度和活力,检测睾丸内抗氧化酶类的表达水平,并制片观察睾丸组织病理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小鼠精子浓度无显著变化,但高剂量组精子活力呈现显著下降.CSC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连续饲喂4周后精子总活动力分别为32%和19%,A级活动精子分别为13%和1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1%和24%)(P<0.05).但在本实验剂量范围内,CSC对小鼠发育和生殖系统无明显毒性损伤,对睾丸抗氧化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 结论 CSC对小鼠精子活力有显著影响,但是对小鼠全身和生殖系统无明显毒性作用.CSC饲喂法可推荐用于诱导小鼠弱精子症模型.
作者:余波澜;蒋露;郑婷;周华;孙筱放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妈富隆)在人工流产后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早孕健康妇女160例,人工流产术后随机分为口服避孕药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口服避孕药组在术后当日即开始口服妈富隆+抗生素+新生化颗粒3d.对照组仅口服同样的抗生素、新生化颗粒3d.观察两组术后阴道流血时间、月经恢复和痛经等情况. 结果 人工流产术后即口服妈富隆的避孕药组术后阴道出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口服避孕药组术后月经正常复潮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个月内口服避孕药组无一例发生重复流产,而对照组重复流产9例.口服避孕药组月经复潮时一例发生痛经症状,对照组月经复潮时21例发生痛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人工流产后即时应用妈富隆能减少阴道出血量、缩短出血时间,促进月经恢复,减少痛经和重复流产的发生,降低人工流产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喻灿阳;王静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不同的授精方式[体外受精(IVF)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D5选择性单囊胚移植妊娠结局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在陕西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助孕的第1周期D5新鲜移植单囊胚的IVF/ICSI患者,其中IVF单囊胚移植组移植288个周期、ICSI单囊胚移植组移植85个周期.分析两组间临床特征、超促排卵情况、胚胎质量、妊娠率、着床率、多胎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 结果 两组间的超排卵情况、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VF组的囊胚形成率高于ICSI组(分别为62.24%和56.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无论授精方式如何,只要囊胚质量好,就可以单囊胚移植;授精方式可能只影响囊胚形成率,对妊娠率等没有明显的影响.
作者:薛侠;张四林;施文浩;赵皖秋;周寒鹰;王敏;师娟子;孙宏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辅助药物治疗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至2010年收治的135例内异症不孕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内异症生育指数的评分标准(EFI)计算生育指数.将治疗结束后的患者分为:A组,单纯腹腔镜手术治疗组;B组,术后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组;C组,术后联合孕三烯酮治疗组.经过3年随访,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率,以及不同EFI分值的患者治疗后的自然妊娠率. 结果 135例患者有11 3例完成随访.A组、B组和C组病例数分别为35例、41例和37例.治疗后半年、1年和3年的累计妊娠率在A组分别为11.4%、31.4%和42.9%;B组分别为0%、19.5%和34.1%;C组分别为0%、16.2%和32.4%.三组间1年和3年累计妊娠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FI 8~10分的53例患者,1年累计妊娠率32.2%,3年累计妊娠率50.9%;EFI 5~7分的56例患者,1年累计妊娠率1 6.1%,3年累计妊娠率25.0%;EFI 0~4分仅有4例,术后1例未用药,其余3例均使用GnRH-a治疗,无一例妊娠.不同EFI分值段的患者比较1年和3年累计妊娠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术后联合药物治疗不能增加自然妊娠率,不推荐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术后辅助药物治疗;EFI对预测治疗后的妊娠率有一定价值,EFI评分7分以下患者治疗后的自然妊娠率较低,建议尽快辅助生育.
作者:杨露;修瑞杰;刘金舫;张怡;王婧;刘秋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系对男性生殖功能起着关键性作用,精子发生是这个轴系精密调节的结果.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脉冲式释放控制了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的波动性分泌,GnRH脉冲频率的变化调节垂体促性腺细胞分泌两种不同的激素,是一种独具一格的机制.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GnIH)于2000年首次从鹌鹑垂体鉴定出来.GnIH的发现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下丘脑激素对垂体促性腺细胞的调节.哺乳动物的GnIH神经元定位于下丘脑背内侧核,轴突延伸至正中隆突.GnIH通过其受体GPR147抑制垂体促性腺细胞的功能.成年男子的精子发生需要FSH和睾酮的共同作用,任何二者之一缺失会损害Sertoli细胞的分化和功能以及生精细胞在精子发生过程的发育.睾酮至少从4个方面促进精子发生:(1)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的形成和功能;(2)附睾的发育和功能;(3)生精细胞的发育;(4)精子释放.在体研究提示,雌激素亦对精子发生起重要作用,雌二醇调节小鼠精原细胞系和精母细胞系调亡和抗调亡之间的平衡.
作者:李江源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