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早孕期D-二聚体水平及临界值. 方法 收集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妇科就诊患者2 975例,按本次生育意愿及既往有无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史分为三组:其中门诊行人工流产术、既往无稽留流产史的早孕患者为早孕组(NEP组,n=1 160);此次为宫内早孕、单活胎、既往有≥2次稽留流产的患者为复发性流产早孕组(AEP组,n=673);既往稽留流产史的早孕患者且此次未孕患者为复发性流产未孕组(ANP组,n=1 142).所有患者均行D-二聚体水平检测,AEP及NEP患者同时进行血同型半胱氨酸(Hey)、活化蛋白C抵抗试验(APC-R)、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查,分析各个指标的组间差异,采用GraphPad 6.0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T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计算临界值,计算D-二聚体及其它各指标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再次妊娠中的临界值. 结果 (1)三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孕次及基础FSH、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三组患者D-二聚体的临界值分别为0.65 mg/L、0.51 mg/L、0.57 mg/L,与AEP组相比,NEP及ANP组显著降低(P<0.05).(3)AEP和NEP组各指标的比较统计结果显示:D-二聚体的临界值是0.65 mg/L,D-二聚体AUC曲线下面积是0.89,阳性预测值90.24%,阴性预测值72.67%,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PT临界值分别是9.75 μmol/L、12.85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PC-R、APTT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预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早期复发性流产早孕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存在血栓形成倾向,检测D-二聚体可预测复发性流产患者发生血栓的可能性,改善妊娠结局.
作者:林涛;沈晓露;潘豪杰;吴雪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HCG扳机日大卵泡(直径>20 mm)的比例对IVF/ICSI助孕结局的影响,以寻找更加合适的HCG扳机时间.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本院生殖中心进行IVF/ICSI助孕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182个周期,根据HCG日大卵泡(直径>20 mm)在成熟卵泡(直径≥14 mm)中占有的百分比分为三组,低比例组≤10%;中比例组10%~30%;高比例组>30%,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以及妊娠结局. 结果各组患者的年龄、不育类型、不育年限、体重指数、基础性激素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基础窦卵泡数在高比例组[(11.10±4.11)个]显著低于中比例组[(12.91±4.90)个]和低比例组[(12.91±5.06)个](P<0.05);高比例组的Gn使用剂量[(2 445.89±850.87)U]明显高于中比例组[(2 227.74±699.90)U]、低比例组[(2 201.32±740.72) U](P<0.05),且使用时间[(11.33±2.25)vs.(10.83±1.75)d]较低比例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G日三组患者的激素水平[FSH、LH及孕酮(P)]、内膜厚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HCG日每成熟卵泡雌激素水平高比例组[(1 669.48±631.53) pmol/L]显著高于中比例组[(1 451.71±501.2) pmol/L]和低比例组[(1 407.48±582.14)pmol/L] (P<0.001);与高比例组相比,中、低比例组的成熟卵泡数、获卵数及优质胚胎率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妊娠结局:高比例组的生化妊娠率(49.04%)显著低于中比例组(61.93%)(P<0.05),与低比例组(58.68%0)无显著性差别;高比例组的临床妊娠率(43.31%)明显低于其余两组(58.98%,54.96%)(P<0.05).各组患者的卵母细胞成熟率、受精率、移植胚胎数、移植周期率、取消移植率以及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卵泡比例过高会降低卵母细胞的发育潜能,影响妊娠结局,临床上进行HCG扳机时应将大卵泡比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作者:谢燕秋;李松;林海燕;焦雪丹;杨茜;张清学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肌肉注射黄体酮及肌肉注射联合阴道给药三种不同黄体支持方案的不良反应和对冻融胚胎移植(FET)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本中心接受FET的患者临床资料,共914个周期.根据患者使用的黄体支持方案,分为3组:A组295个周期,使用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B组313个周期,采用黄体酮针剂肌肉注射;C组306个周期,采用黄体酮针剂加阴道用安琪坦.比较3种黄体支持方案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和妊娠结局. 结果 A组药物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1);A、B、C 三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1.86%、51.44%、50.98%)、胚胎种植率(分别为35.84%、36.20%、36.47%)、早期出血率(分别为11.12%、10.86%、11.44%)、早期流产率(分别为9.49%、8.62%、9.80%)、异位妊娠率(分别为4.75%、4.79%、4.24%)、多胎妊娠率(分别为15.93%、14.38%、16.01%)、及活产率(分别为38.98%、37.15%、38.56%)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对于FET患者,选择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肌肉注射黄体酮及肌肉注射联合阴道给药三种方案中的任意一种作黄体支持,都能取得一致的、较好的妊娠结局.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中可以单独应用,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姚娟;郑洁;吴蔓;张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围产儿死亡的原因,以预防和减少围产儿死亡的发生.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孕周满28周的死胎死产及出生7d内新生儿死亡的1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死亡原因进行分类及分析. 结果 7年间围产儿死亡率为11.0‰,其中死胎死产89例(6.5‰),早期新生儿死亡62例(4.5%).各年度围产儿死亡率及死胎死产率、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均在一个低水平波动.死胎死产的前三位死因分别为:母体疾病(38.0%)、脐带因素(1 9.7%)和胎盘因素(18.3%).早期新生儿死亡的前三位死因分别为:母体疾病(62.7%)、胎儿因素(11.9%)和胎盘因素(11.9%). 结论 我院围产儿死亡率稳定在相对低水平,主要死亡原因是母亲的妊娠并发症,特别是妊娠高血压疾病.对于死胎死产病例,建议行胎盘病理、尸检及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推荐进行胎母输血(FMH)筛查,并选择性进行其他相关的检查.
作者:周莹;高劲松;胡静;戚庆伟;周希亚;宋英娜;宋亦军;马良坤;蒋宇林;刘俊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早卵泡期长方案促排卵过程中对于血清LH值低的患者给予重组人黄体生成素(r-LLH)处理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行早卵泡期长方案促排卵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 331个周期),按照促排卵后第8天(D8)是否补充r-LH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89个周期):D8开始每天补充r LH至HCG注射日;对照组(642个周期):不添加r-LH,仅FSH促排卵至HCG注射日.比较两组患者的抱婴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等妊娠结局. 结果 两组患者降调节后血FSH、LH、E2水平,HCG日LH水平、HCG日内膜厚度,Gn天数、Gn总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HCG日P水平、E2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获卵数、每周期平均冷冻胚胎数及全胚冷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MⅡ卵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每周期抱婴率均略高于对照组,但是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对于早卵泡期长方案促排卵过程中LH水平过度抑制(LH≤0.5 U/L)的患者,添加r-LH有提高临床妊娠率的趋势,但仍需更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加以验证.
作者:田莉峰;伍琼芳;谭俊;苏琼;李游;许定飞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辅助生殖技术中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与肌肉注射黄体酮两种黄体支持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副反应评价.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NKI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与肌肉注射黄体酮进行黄体支持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时间为数据库建立至2017年12月1日.由2人分别按纳入/排除标准检索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提取资料,RevMan 5.2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RCT 14个,患者4 386例.妊娠结局对比:两种给药方式进行黄体支持对改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RR=0.99,95%CI(0.92,1.07),P=0.86]、改善继续妊娠率[RR=1.06,95%CI(0.94,1.19),P=0.32]、降低异位妊娠率[RR=0.84,95 %CI(0.48,1.47),P=0.54]、降低流产率[RR=0.92,95%CI(0.75.1.14),P=0.45]、提高活产率[RR=0.99,95%CI(0.89,1.09),P=0.76]均无统计学差异;副反应发生率:与肌肉注射黄体酮相比,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副反应发生率较低[RR=0.23,95%CI(0.05,0.93),P=0.04]. 结论 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与肌肉注射黄体酮在辅助生殖技术行黄体支持均有较好的疗效,但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副反应发生率较低,患者满意度较好,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曹羽明;杜二球;张颖;张元珍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冻融胚胎移植是否增加早期妊娠胚胎流失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中心接受胚胎移植的6 834周期临床妊娠患者的资料,根据移植胚胎分为新鲜胚胎移植组(鲜胚组)和冻融胚胎移植组(冻胚组),比较鲜胚组与冻胚组种植胚胎流失率、流产率和活产率.另外根据移植胚胎级别分为卵裂期胚胎移植(D3组)和囊胚期胚胎移植(D5组),分别比较D3组鲜胚和冻胚以及D5组鲜胚与冻胚的种植胚胎流失率、流产率和活产率. 结果 鲜胚组和冻胚组患者年龄、不育年限无显著性差异(P>0.05);胚胎流失率分别为18.9%和24.3%,流产率分别为14.4%和17.1%,活产率分别为85.6%和8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3组患者鲜胚与冻胚种植胚胎流失率、流产率和活产率分别为19.4% vs.30.0%、14.5 %vs.19.6%和85.5% vs.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5组患者鲜胚与冻胚种植胚胎流失率、流产率和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新鲜胚胎移植周期相比,冻融胚胎移植可能会增加妊娠早期胚胎流失率和流产率,降低活产率;因此在IVF周期中应尽量选择新鲜胚胎移植,如果选择冻融胚胎移植,应尽可能选择冻融囊胚期胚胎移植.
作者:江成龙;张昌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息肉(EP)与IVF助孕妊娠结局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生殖专科医院行IVF-ET助孕、术前行宫腔镜检查的536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宫腔镜检查情况分为EP组(363个周期)和正常内膜组(1 73个周期),其中EP组又根据促排卵方案的不同分为长方案组(235个周期)和超长方案组(128个周期),分析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及临床数据的差异. 结果 EP组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P<0.001);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活产率等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化妊娠率EP组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P<0.05).EP患者中,与长方案组比较,超长方案组Gn总量显著增多(P<0.001)、HCG日E2显著降低(P<0.05)、获卵数显著减少(P<0.001)、优质胚胎率显著降低(P<0.05);临床妊娠率、生化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及活产率等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EP患者宫腔镜治疗后与正常子宫内膜患者的IVF结局相似.EP患者行超长方案与长方案促排卵的IVF结局相似.
作者:张莉莉;马晓玲;石馨;赵丽辉;贾学玲;张学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对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miscarriage,RM)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的调节作用. 方法 收集99例RM患者黄体中期的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NK细胞的数量和细胞毒性.根据患者体内维生素D水平将其分为三组:维生素D正常组(vitamin D normal.VDN)、维生素D不足组(vitamin D insufficiency,VDI)和维生素D缺乏组(vitamin D deficiency,VDD).对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RM患者补充1,25(OH)2D,分析维生素D补充对RM患者的NK细胞的调节作用. 结果 CD3 CD56-NK细胞比例在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VDI组中NK细胞毒性在效靶比(effector-to target ratio,E∶T)为50∶1(51.6±8.8 vs.45.3±12.4)(P<0.05)、25∶1(43.2±9.1 vs.35.8±11.8)(P<0.01)和12.5∶1(30.2±10.3 vs.23.0±10.6)(P<0.01)这三个条件下均显著高于VDN组.补充维生素D后,可显著降低E∶T为50∶1(41.6±14.0 vs.51.0±10.5)(P<0.01)、25:1(34.9±14.3 vs.43.1±10.8)(P<0.01)和12.5∶1(22.6±11.4vs.29.9±10.7)(P<0.01)的NK细胞毒性. 结论 低水平维生素D的RM患者外周血 NK细胞毒性增加,而补充1.25(OH)2D可在一定程度上降调NK细胞毒性.
作者:徐士儒;王云霞;连若纯;张諝;陈伟洪;何来宾;陈婉如;陈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不同甲氨蝶呤(MTX)给药途径联合米非司酮及微创保守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效果及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PEP)发生率. 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因输卵管妊娠接受腹腔镜保守治疗的116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所有患者给予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术后口服米非司酮.对照组在术中取出妊娠物后给予MTX 20 mg局部注射于输卵管近端的浆肌层;观察组在术前给予MTX 50 mg/kg单次肌肉注射,24~48 h后行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β HCG恢复时间及术后体温、月经来潮时间及再次妊娠时间及PEP发生率、输卵管通畅率,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素A(INH A)水平.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 结果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β-HCG恢复时间、术后体温、月经来潮时间及再次妊娠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PE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输卵管通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β-HCG、孕酮、VEGF、INH-A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各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生活质量核心简表(QOL-C30)总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MTX术前预处理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更有利于避免输卵管组织结构的二次破坏,保护输卵管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玮;鲁意;金建华;汪晓茜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不同剂量的长效GnRH a降调节对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探讨针对不同人群的佳降调节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在本院生殖中心行IVF ET治疗的3 639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给予GnRH-a剂量的不同分为:A组(0.50~0,70mg)41个周期,B组(0.75~0.80 mg)589个周期,C组(0.90~1.10 mg)64个周期,D组(1.25~1.40 mg)2 873个周期,E组(1.80~2.50 mg)41个周期,F组(3,75 mg)31个周期.比较各组间促排情况、实验室结果及妊娠结局. 结果 HCG日LH水平A组及B组显著高于D组及E组,HCG日E2水平D组显著高于A组、B组及C组,HCG日P水平D组显著高于B组(P<0.05).Gn总用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A组、B组及C组获卵数显著少于其余3组(P<0.05);ICSI的MⅡ卵母细胞率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IVF-2PN率E组显著低于B组、C组及D组(P<0.05);可利用胚胎率F组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ICSI-2PN率、卵裂率及优胚率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首次移植临床妊娠率B组显著低于D组(P<0.005);着床率D组及F组显著高于A组及B组(P<0.05);全胚冷冻率D组显著高于B组及C组(P<0.005);活产率B组显著低于C组及D组,E组显著低于C组(P<0.05);平均移植胚胎数及流产率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个体化剂量的长方案降调节既能有效抑制早发LH峰,又能达到理想的降调水平,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作者:龙惠东;邓伟芬;王凤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升高不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还与男性睾酮素下降、阴茎勃起功能障碍、性功能紊乱有关.本研究将分析男性SUA水平各状态间转移规律,为男性SUA水平的预测及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的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北京小汤山医院2012~2016年的男性体检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物化学指标测量,将SUA水平根据420 μmol/L和540 μmol/L两个切点分为3个等级,分别命名为SUA正常(<420 μmol/L)、HUAI(420 μmol/L≤SUA<540 μmol/L)、HUA2(SUA≥540 μmol/L),运用R软件中的“msm”包对SUA多状态间的转移建立多状态Markov模型. 结果 本研究基线共纳入7 730人,平均年龄为(44.73±13.53)岁,随访时间中位数3年.1年内,SUA正常状态者中有9.2%进展为HUA,其中平均有8.7%进展为HUA1状态,0.5%进展为HUA2状态;HUA1状态者中平均有25.5%缓解到SUA正常状态,4.5%进展到HUA2状态.较高的教育程度[HR=1.12,95%CI(1.03,1.22)]、饮酒[HR=1.13,95%CI(1.03,1.24)]、超重肥胖[HR=1.24,95%CI(1.15,1.33)]、高血压[HR=1.22,95 %%%CI(1.11,1.36)]、血脂异常[HR=1.33,95%CI(1.21,1.47)]均是SUA正常状态进展到HUA1的危险因素;肉食为主的饮食模式[HR=0.88,95%CI(0.80,0.97)]不利于HUA1状态缓解到SUA正常状态;血脂异常[HR=1.34,95%CI(1,07,1.68)]同时还是HUA进展恶化的危险因素. 结论 多状态Markov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血尿酸水平各状态间的转移过程;限制饮酒,均衡饮食,控制体重、血压、血脂有利于降低HUA的发病率和增加HUA的好转率.
作者:王云锋;文静;杨昆;陶丽新;郭秀花;杨兴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IVF问世以来,解决了很多不孕家庭的生育问题.医源性多胎妊娠严重威胁母体和子代的生命健康,是辅助生殖技术主要的并发症.单周期多枚胚胎移植是造成多胎妊娠的主要原因,降低医源性多胎妊娠的根本性防范措施是实行单胚胎移植.然而由于单胚胎移植可能降低妊娠成功率,因此遭到部分生殖中心医生和患者的拒绝.本综述就中外目前实施移植政策、患者选择多胚胎移植原因、多胎妊娠风险、单胚胎移植方案妊娠率和国内推广单胚胎移植方案可行性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为我国临床生殖人员在胚胎移植数量选择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张悦;王蔼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卵母细胞线粒体是评价卵母细胞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与精卵结合、胚胎发育密切相关.本文基于辅助生育技术中存在胚胎质量优良却移植失败的现象,对线粒体的结构及作用、影响因素和卵母细胞线粒体病变在生殖领域的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张建霞;张宁;李子涵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疾病,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包括肥胖、不规律排卵或无排卵、不孕、月经失调以及雄激素过多、胰岛素抵抗等.肥胖PCOS女性不仅表现出生殖功能下降、代谢综合症发生风险增加,而且其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也受到极大影响.助孕前通过饮食及运动疗法等生活方式干预减重,有利于恢复自主排卵功能、提高自然妊娠率,提高助孕治疗的妊娠率及活产率,降低妊娠并发症风险,从而改善妊娠结局.本文将从PCOS临床特征,调整生活方式的实施、临床意义及相关机制,调整生活方式改善肥胖PCOS女性妊娠结局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丁文;郭艺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电刺激治疗对痛经患者症状改善的临床效果. 方法 于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通过天津市妇幼保健网招募和筛选痛经患者60例,根据自愿选择原则分为治疗组(30例)和空白组(30例),使用盆腹动力评估治疗仪PHENIX PLUS ML36对治疗组患者进行电刺激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疼痛缓解情况.疼痛的量化指标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为标准进行疼痛评分,并对两组间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治疗3个月经周期过程中,不同周期治疗组与空白组比较,VAS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不同周期的VAS评分组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依据症状缓解程度(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无效)的比例在治疗1周期时与空白组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治疗2周期和3周期时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3个周期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 结论 电刺激治疗对痛经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随着治疗周期的增加,疼痛症状改善越明显.
作者:高雯;董玲;吕凤君;陈昱;谭玲琳;谭桂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2005~2014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不孕不育门诊男性人群精液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中心不孕不育门诊行精液常规检查的112 715例男性精液标本为研究对象.按照WHO《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标准分析精液体积、精子浓度、总活力、存活率、异常形态率和正常形态率等参数.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精液质量参数10年间的变化. 结果 2005~2014年间精子存活率和精子正常形态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1),精子异常形态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精液体积在2009年前维持在较低水平,而2010年后呈较高水平,10年间数据波动大;精子浓度和精子总活力10年间数据波动较大,变化趋势不明显. 结论 样本人群10年间精子正常形态率和存活率有显著下降趋势,异常形态率有显著增高趋势,提示精液质量有所下降.
作者:莫金桦;赵瑰丽;李思慧;刘桂红;刘敏;周华;余波澜 刊期: 2018年第04期
15%~20%的妇科肿瘤患者处于育龄期,这些患者中有很多仍有生育要求.然而妇科肿瘤治疗中的手术切除、放疗及化疗等均可对生育力产生严重损害,生育力下降或丧失将严重影响肿瘤幸存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在保证肿瘤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护患者的生育力已成为肿瘤治疗中的重要议题.近十年,妇科肿瘤患者生育力保护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保留生育力手术、药物和辅助生殖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应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也逐步得到临床证据的支持.现就妇科肿瘤中各种生育力保护和保存方法进行概述.
作者:高颖;李艳辉;黄佳语 刊期: 2018年第04期
鉴于阴道排液的常见病因是输卵管病变和阴道炎症、宫颈肿瘤等.本例患者大量的阴道排液症状经过一系列鉴别诊断排查始终没有找到症结,直到切除子宫病理发现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伴粘液性化生三,才找到能够解释症状的合理原因,而这种情况少见,且有发展为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风险,值得临床医生借鉴.
作者:王丹;邓姗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