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危重症医学(电子版)杂志

中华危重症医学(电子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4-6880
  • 国内刊号:11-9297/R
  • 影响因子:1.29
  • 创刊:2008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杭州市庆春路79号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中华危重症医学(电子版)杂志   2013年3期文献
  • 远程医疗在现代急救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远程医疗作为有利于偏远地区患者的一种诊疗方式,目前已应用于急救医学领域.它使得不同区域和机构间的医务人员交流更便捷,也实现了急危重症的诊断、户外抢救与信息服务的一体化,从而使抢救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得以提升,因此成为危重症领域新的急救模式.而在抢险救灾、紧急救援、反恐维稳、境外值勤等重大或突发事件中,远程医疗还承担着极端状态下的医疗保障任务.

    作者:陈屹一;顾国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将27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骨盆骨折组)和1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采用双抗体标记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测定对照组和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在入院当时、伤后第3天、第5天和第7天4个时间点的外周血CD4+亚群、CD8+亚群的百分率及两者比值CD4+/CD8+. 结果 本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CD4+亚群和CD4+/CD8+比值.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外周血CD4+亚群和CD4+/CD8+比值在伤后第3天和第5天均处于低值,而至伤后第7天,上述指标虽然未完全恢复正常,但已经明显有所改善.结论 对于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患者,免疫调节功能在伤后第7天才开始恢复,因而对于这一类患者,至少在创伤后病情稳定一周以上方能考虑进行内固定手术,这样可能有助于减少患者的免疫损害.

    作者:姚晓聪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急诊患者实验室危急值的数据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急诊患者实验室危急值的发生情况,为急诊患者的危急值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获取2012年急诊室的所有实验室危急值项目数据,数据预处理后计算危急值的构成比和重复危急值分布.结果 12个危急值项目中,有2021个患者发生4049次危急值.危急值数量多的项目是钾(20.84%),其次是血小板计数(18.08%)和二氧化碳分压(13.58%).发生多个项目重复危急值的患者341例,其中两个项目危急值患者244例(71.55%). 结论 急诊患者易发生实验室危急值,应优先处理并加强留观,以促进患者安全.

    作者:胡国仙;周云仙;杨大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高危胃肠道间质瘤42例CT影像分析

    目的 探讨中危和高危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CT影像特征之间的区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中危和高危GIST患者42例,分析两组间CT特征如肿瘤大小、形状、生长方式、强化程度、边界、液化坏死、钙化和转移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 中危组患者22例,平均年龄(51±8)岁,50% (11/22)直径≤5 cm; 72.73% (16/22)呈圆形或类圆形;50%(11/22)腔内生长;63.63% (14/22)中度强化,36.36%(8/22)轻度强化;36.36%(8/22)边界欠清晰;54.55%(12/22)有液化坏死,31.82%(7/22)有钙化,1例发生远处转移.高危组患者20例,平均年龄(51±8)岁,55% (11/20)直径≤5 cm; 20%(4/20)呈圆形或类圆形;25%(5/20)腔内生长;55%(11/20)中度强化,40%(8/20)轻度强化,5%(1/20)明显强化;65% (13/20)边界欠清晰;85%(17/20)有液化坏死,5%(1/20)有钙化,15%(3/20)发生远处转移.两组比较,在肿瘤大小、生长方式、边界、强化程度及转移率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46,0.096,0.064,0.808,0.249),高危组中分叶状或不规则状肿瘤和液化坏死发生率高于中危组,钙化发生率低于中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303,0.027).结论 CT特征中肿瘤形状、坏死和钙化发生率有助于鉴别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肿瘤大小在鉴别中危组和高危组方面意义有限,肿瘤生长方式、强化程度、边界清晰度等CT特征在鉴别中、高危患者方面的价值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

    作者:黄朝晖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患者自主神经症状评估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患者自主神经症状评估的临床研究.方法 应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R-R间期变化率(RRIV)及自主神经功能量表(ASP)对29例CIDP患者(实验组)和30例健康对照组分别进行评估,并分析CIDP患者SSR、RRIV及AS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SSR、RRIV及ASP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有自主神经症状的患者与无自主神经症状的患者SSR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2),而RRIV及ASP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此外,实验组患者SSR、RRIV及ASP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均<0.05). 结论 SSR、RRIV与ASP均可用于CIDP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估,且SSR对CIDP患者自主神经症状的检测敏感性较高.

    作者:姜雅芬;范伟女;余建军;尹厚民;洪文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治疗:手术时机与预后

    目的 探讨超早期和早期手术对老年组和中年组高血压脑出血(ICH)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老年组(60~83岁,57例)和中年组(39~59岁,46例).老年组中26位患者(45.6%)及中年组中22位患者(47.8%)行超早期手术治疗(发病7h内);而老年组中31位患者(54.4%)及中年组中24位患者(52.2%)则接受了早期手术治疗(发病7~ 48 h).术后通过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表(ADL)对患者的预后进行x2分析及评价.结果 在老年组患者中,超早期手术的病死率较早期手术低(7.0% vs 32.2%,x2=5.134,P<0.05).经超早期手术的患者中ADL评分为Ⅰ级的为12人,明显高于经早期手术的6人(46.1% vs 19.3%,x2=4.7,P<0.05).尽管如此,在中年组患者中,超早期和早期手术的预后无明显差别.结论 对于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与早期手术相比,超早期手术可获得更好的预后.但此结论不适于中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作者:叶科;徐庆生;兰平;童鹰;詹仁雅;周永庆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对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作用

    目的 探讨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对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儿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应用效果. 方法 纳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儿56例,所有患儿在气管切开前均无肺部感染.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8例.实验组采用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对氧气进行加温湿化,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人工气道湿化法.观察两组气管切开后痰液粘稠度,痰痂形成的例数及肺部感染率,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pO2). 结果 实验组痰液粘稠度I°、Ⅲ°例数及痰痂形成例数、吸痰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初两周内实验组肺部感染率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且感染时间迟,(P均<0.05).比较两组氧疗后24 h及48 h PaO2、PaCO2、SpO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 结论 使用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减少了下呼吸道感染率,提高了患儿氧疗舒适度和疗效.

    作者:张丹如;黄建芬;张丽萍;金海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重度肝外伤112例诊治分析

    肝脏是腹腔内大的实质器官,质脆,在腹部创伤中容易受到损伤.肝外伤的发生率仅次于脾破裂而位居第二位,约占腹部损伤的15% ~ 20%[1].重度肝外伤的病死率高达50%[2].因此,如何提高重度肝外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降低病死率,仍然是我们医务人员的一项重大科题.仙居县人民医院自1990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肝外伤215例,其中重度肝外伤占112例,现对112例重度肝外伤的诊治分析如下.

    作者:李林华;郑树森;李伟军;朱才秀;姚永庭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早期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治疗中的应用

    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动脉瘤约占全部颅内动脉瘤的20%[1],40%的MCA动脉瘤破裂后发生颅内血肿,一旦发生颅内血肿,病残率高达80%[2],对于Hunt-Hess评分Ⅳ到Ⅴ级的患者若不及时收入治疗,病死率几乎为100%[3],多数学者认为早期或急诊清除颅内血肿并夹闭动脉瘤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目前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是全脑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raction angiography,DSA),但多数医院开展急诊DSA较困难,而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3D-CTA)方便、快捷,便于急诊操作,对MCA动脉瘤的分辨率高,临床使用意义大,现将浙江萧山医院自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16例术前经3D-CTA检查确诊后的MCA动脉瘤患者行早期颅内血肿清除及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作者:赵冬青;张海栋;李玉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冠脉注入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AMI的首选治疗方法,该法能迅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心肌有效灌注,是降低AMI患者病死率的有效措施[1-2].而PCI术中出现的无复流现象可导致微循环障碍[3],不能实现心肌组织的有效再灌注,已成为影响其近期预后和远期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4].

    作者:王剑锋;王兴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神经内窥镜辅助经侧脑室额角入路清除重度自发性脑室内出血

    自发性脑室内出血分为原发性脑室出血(primary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IVH)和继发性脑室出血(second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SIVH).PIVH指完全局限于脑室系统内的出血或局限于室管膜下1.5 cm区域内的出血,SIVH是由于脑实质内血肿破入脑室系统所致,临床以SIVH多见[1-2].重型脑室出血是指Graeb评分在9~12分的脑室出血,多为双侧侧脑室出血、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均充满血液或铸型的类型,患者病死率比较高,内科保守治疗的病死率几乎为100%.

    作者:杨明;周岩方;陶崇清;陈敏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肾损伤的影像学研究

    影像学检查对肾损伤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尤其是对危重症的严重肾损伤.即时、合理的影像学检查对临床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如内科保守治疗、血管导管造影栓塞治疗或外科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本文中,描述了肾损伤多种影像学成像方式如CT、静脉尿路造影、血管造影、逆行肾盂造影、超声检查、放射性核素肾显像及MRI等在肾脏损伤中发挥的作用.此外,本文重点描述了CT检查在肾损伤的应用,强调肾损伤的影像学分类,并讨论说明肾损伤与可能存在的肾脏异常有关.

    作者:雷伟;余日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2版)

    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自2013年2月以来,上海市、安徽省、江苏省先后发生不明原因重症肺炎病例,其中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33例,9例死亡.均为散发病例.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加强重症病例救治,注意中西医并重,是有效防控、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多磺酸黏多糖乳膏预防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分析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临床常用侵入性操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操作中.但PICC置管常伴有并发症,其中机械性静脉炎常见,发病率高达10%~30%,不仅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而且会影响穿刺导管的使用寿命,严重者甚至不能耐受而终采取非计划性拔管.因此,积极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1-2].多磺酸黏多糖乳膏是一种外用的非激素类软膏,具有明显的抗炎、抗血栓及促进伤口修复的作用.

    作者:王黎红;刘玲芬;叶晓玲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