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危重症医学(电子版)杂志

中华危重症医学(电子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4-6880
  • 国内刊号:11-9297/R
  • 影响因子:1.29
  • 创刊:2008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杭州市庆春路79号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中华危重症医学(电子版)杂志   2015年2期文献
  • 超声双重造影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意义

    目的:分析双重超声造影在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166例胃癌患者为纳入研究,术前对其行双重超声造影检查,分别用胃窗超声造影与双重超声造影结果进行术前分期,精确分期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准。结果双重超声造影T分期诊断符合率(82.2%)高于胃窗超声造影术前T分期(6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499,P<0.05)。双重超声造影T1、T2、T3、T4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9%,82.8%,86.0%,88.7%,其中T2、T3和T4分期双重造影诊断符合率优于胃窗超声造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0、4.150、11.257,P=0.011、0.042、0.001)。结论超声双重造影对胃癌术前分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倩;周华玲;张东东;李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检测对重症结核病患者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重症结核病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变化情况。方法将2713例结核病患者根据病情分成普通结核组(2557例)及重症结核组(156例),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B细胞、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补体C3及补体C4的水平。结果重症结核组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NK细胞及B细胞较普通结核组患者均明显下降(P均<0.05),而CD8+T细胞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重症结核组患者外周血IgA、IgG、IgM、补体C3及补体C4均较普通结核组患者均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重症结核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比普通结核病患者受到了更大程度的损害。

    作者:毛敏杰;汪彩红;潘蕾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浓度的检测及临床价值

    目的:分析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水平与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外伤严重程度及6个月死亡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STBI患者(外伤组)及1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回顾性研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血浆8-iso-PGF2α浓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其与外伤严重程度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浆8-iso-PGF2α浓度对外伤后6个月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外伤组血浆8-iso-PGF2α水平高于对照组(t=17.682, P<0.001)。血浆8-iso-PGF2α水平与STBI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呈负相关(t=-5.780,P<0.001),且是外伤后6个月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7,95%CI=1.004~1.010,P<0.001)。血浆8-iso-PGF2α水平可预测外伤后6个月死亡(灵敏度:0.82,特异度:0.64,曲线下面积=0.826,95%CI=0.747~0.889)。结论 STBI患者血浆8-iso-PGF2α水平升高,且与其外伤严重度及长期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程振宇;陈亦华;林小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长期液透析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透析维持时间对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选取169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并同期以肾功能正常体检者125例为对照组。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对两组患者在透析开始前进行HP检测,并根据是否有胃肠道症状给予内镜检查。同时对血液透析组患者分别在透析开始、透析后第二年、透析后第五年进行HP检测。结果血液透析前,两组患者的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0,P=0.815)。其中行内镜检查的患者为179例,对照组82例,血液透析组97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胃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血液透析组(χ2=9.220,P<0.05),而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患病率显著高于血液透析组(χ2=5.024、3.211,P均<0.05)。169例血液透析患者中,由于死亡、转腹膜透析、肾移植或转院,21例没有完成三个时间点的HP检测。余148例血液透析患者中HP感染率在透析开始时、透析后第二年、透析后第五年分别为69.6%(103/148)、54.7%(81/148)及45.3%(67/148),感染率随着透析治疗时间逐渐下降(χ2=18.111,P<0.001)。结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HP的感染率明显降低,且HP感染率随着血液透析时间呈下降趋势。

    作者:柯颖杰;王莹;郑丹;王文龙;程勇军;戴再友;李云生;张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肠内营养启动时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早期肠内营养(EEN)和延迟肠内营养(DE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预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截至2014年5月,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Cochrane Library、Embase、WanFang、CNKI,收集肠内营养治疗SAP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共纳入6个RCT,合计723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 EEN组其SAP患者病死率[OR =0.29,95%CI(0.13,0.65),P =0.003]、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OR =0.48,95%CI(0.27,0.86),P =0.010]、胰腺感染[OR =0.35,95%CI(0.16,0.77),P =0.009]、胰腺外周感染发生率[OR =0.60,95%CI(0.38,0.95),P =0.030]及呼吸衰竭发生[OR =0.35,95%CI(0.16,0.77),P =0.009]明显优于DEN组患者,但是两组患者间外科手术干预[OR =0.58,95%CI (0.25,1.39),P =0.220]及肺炎发生率[OR =0.86,95%CI(0.54,1.37),P =0.53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 DEN 组相比, EEN可以降低病死率,MODS、呼吸衰竭、胰腺及胰腺外周感染的发生率,对SAP患者进行早期营养支持治疗,48 h内启动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临床结局。

    作者:石志敬;刘虹;张勇勇;程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化脓性肝脓肿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细菌性肝脓肿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流行病学、病原学、治疗现状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将符合化脓性肝脓肿诊断标准的272例患者分成糖尿病组(131例)和非糖尿病组(141例),并根据治疗手段分成保守治疗及侵入性治疗两个亚组。观察并比较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原菌感染情况及感染途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化脓性肝脓肿对糖尿病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糖尿病组患者的发病年龄高(t=2.276,P=0.031),住院时间长(t=2.163,P=0.018)。两组患者均以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为主,且糖尿病组患者该菌的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患者(39/131 vs.18/141,χ2=11.855,P<0.001)。在感染途径上,糖尿病组以隐源性感染为主(53/131,40.5%),非糖尿病组以经胆道感染为主(38/141,35.5%)。与非糖尿病组患者比较,糖尿病组隐源性感染率及经肝动脉感染率较高(χ2=5.565,P=0.018;χ2=4.430,P=0.035),经门静脉感染率较低(χ2=6.372,P=0.012)。感染性休克、既往恶性肿瘤史为糖尿病组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胆红素血症(血清总胆红素>20μmol/L)、感染性休克为非糖尿病组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而及时行侵入性治疗为两组患者的共同保护性因素(P均<0.05)。结论对于化脓性肝脓肿合并糖尿病患者应在积极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及时予以侵入性治疗。

    作者:李萌芳;刘国栋;赵光举;洪广亮;邱俏檬;吴斌;卢中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B7-H4表达情况及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B7-H4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淋巴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11年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就诊的164例患者,其中142例为DLBCL患者(DLBCL组),9例患者为正常淋巴结(对照组),13例患者为炎症性淋巴结(炎症组),对所有患者淋巴结组织进行样本采集,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B7-H4蛋白表达,分析B7-H4在三组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将DLBCL组按照B7-H4的表达情况分为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分析其表达高低与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DLBCL在三组患者中阳性率表达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946,P<0.001)。与对照组相比,DLBCL组B7-H4表达水平较高,DLBCL组与炎症组相比表达水平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2)。DLBCL组的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在年龄(χ2=0.009,P =0.932)、性别(χ2=0.007,P =0.925)、临床分期(χ2=0.534,P =0.465)及结外侵犯(χ2=1.932,P=0.165)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患者中位随访40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无论经联合或未联合利妥昔单抗的CHOP化疗,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45,P=0.557;χ2=1.001,P=0.317)。结论 DLBCL 患者的肿瘤组织中 B7-H4表达明显增高,提示 B7-H4的表达与DLBCL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郭淑萍;童茵;倪万茂;沈丹;童向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肾上腺素α1受体激动剂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乳酸林格氏液的液体动力学影响

    目的:探讨小剂量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苯氧肾上腺素)对全身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乳酸林格氏液的液体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4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和苯氧肾上腺素组(P组),每组各20例。所有患者在30 min内输入20 ml/kg的乳酸林格氏液,P组患者给予0.01μg·kg-1·min-1持续输注3 h,C组以相同速度输注生理盐水。持续监测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并计算累计尿量及尿液生成速率。采用Matlab 4.2软件包,通过血红蛋白计算输入液体后30、60、120及180 min 的血浆稀释度,并对患者的液体动力学参数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的心率均呈下降趋势,但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Z =-0.639,P =0.523)。非手术期间,P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C组(Z=-2.491,P=0.020),而手术期间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Z=-1.571,P=0.235)。P组患者在非手术期间累积尿量和尿液生成速率均高于C组(Z=-2.456、-2.978,P=0.013、0.002),但是两组患者手术期间的累积尿量和尿液生成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Z =-1.143、-1.558,P =0.253、0.127)。在输入液体后180 min,P组患者的血浆稀释度低于C组(Z =-2.691,P =0.007)。与C组比较,P组清除速率常数(k10)明显升高(Z =-2.312,P =0.020),而和中央室到外周室转运速率常数(k12)和外周室到中央室两组转运速率常数(k 21)明显降低(Z=-0.870、-2.313,P=0.004、0.020)。结论小剂量苯氧肾上腺素可减缓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乳酸林格氏液体从血浆向组织间液转移,同时又可以促进液体从尿液排泄,因此苯氧肾上腺素既可以提高液体治疗的效率,同时减少对肾功能损伤的风险。

    作者:单跃;郑晓铸;茹国美;李玉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腹膜后脂肪肉瘤14例诊疗分析

    腹膜后脂肪肉瘤(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 RPLS)在腹膜后软组织肉瘤中为常见。其缺乏临床特异性,早期发现比较困难,外科手术仍是治疗的首选方式,且对放化疗不敏感。因为后腹膜解剖复杂,PRLS沿着间隙生长,与周围血管及邻近组织器官分界不清,故有很大的手术风险,术后容易复发。现将平湖市第一人民医2003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14例RPL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报道如下。

    作者:翁辞海;陆照林;陈广平;顾秋忠;俞振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乳腔镜和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后乳腺癌患者淋巴结病理形态的对比研究

    临床上,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是乳腺癌根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确定临床分期、决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等均具有重要意义[1-2]。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conventionally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CALND)的并发症较多,可达5%~20%[3]。近年来,乳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mastoscopic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MALND)在临床上应用日趋增多,该技术使用溶脂液溶解腋窝部的脂肪,并抽吸出(即吸脂法),在腋窝部创建了特殊的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从而清晰地暴露出腋窝的解剖结构及完整的腋窝淋巴结[4-6]。但是,应用吸脂法建立腋窝操作空间,有可能在负压吸引时对淋巴结的完整性和结构造成损伤,从而影响病理学诊断的准确性。本研究着重比较乳腔镜和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对乳腺癌患者淋巴结病理形态的影响,总结如下。

    作者:裴俊烽;金冬春;张前进;周协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老年骨质疏松性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41例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老年患者活动需求的增多,老年足踝部外伤及骨质疏松性骨折逐渐增加。目前治疗方案存在一定争议,随着内固定产品的改进,内固定技术、微创手术理念的更新,以及老年患者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临床上老年踝关节骨折采取手术治疗病例也在逐渐增加,本研究对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4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报告如下。

    作者:陈良;陈巧杰;武少坤;庞清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老年缺血性结肠炎18例诊治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动脉闭塞性疾病发病率日趋增多[1]。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临床上肠道缺血性疾病中常见的类型,也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好发于老年人。IC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某一段结肠血供不足或回流受阻,导致结肠壁缺血缺氧而发生损害[2-4]。由于IC的临床表现往往缺乏特征性,特别是老年患者反应较差,症状更加不典型,早期误诊或漏诊率较高。本文对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绍兴市立医院诊治的18例老年IC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傅苏娜;叶关胜;张建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神经调节蛋白-1/ErbBs系统对脓毒症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

    心肌损伤心功能不全在脓毒症患者中的发生率可高达40%至50%,是导致脓毒症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且一旦出现心功能受损,患者病死率可由20%升至70%,而早期改善心功能可以显著提高生存率[1]。脓毒症心肌损伤心功能不全发生机制复杂,目前认为与心肌细胞凋亡坏死、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内钙调节紊乱、细胞外炎性浸润、内皮功能障碍、心脏局部冠状动脉微循环改变、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心肌抑制因子激活等有关[2]。

    作者:周俊;王龙;周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调节性树突状细胞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是感染诱发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是内外科及烧伤危重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系临床危重症患者主要的死因之一。脓毒症中免疫功能紊乱贯穿于病理过程的始终,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炎症反应的预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作为免疫系统的关键调节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调节细胞之一。而调节性树突状细胞(regulatory dendritic cell,DCreg)作为一类具有负向调节免疫功能的未成熟DC亚型,在保持机体免疫平衡或免疫耐受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已引起免疫学界的高度重视。本文就DCreg在脓毒症中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阐述其与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的关系及作用机制。

    作者:曹超;柴艳芬;寿松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品管圈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新进护士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应用分析

    品管圈为品质质量持续改进小组,由日本石川馨博士在1962年所创,是指同一工作现场的人员自愿组成团队,针对目前工作中存在问题,运用品质管理方法及相关管理手段,全员参加持续质量改进的方式不断进行维护和改善自己工作现场的活动,从而实现管理目标[1]。近年来,由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扩建,ICU短期内新进护士增加20名,加之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自身存在高风险、高难度、高技术的工作要求,而新进护士专业知识及技能不足,出错的概率高,护理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问题突出,且采取一些干预措施后收效甚微[2]。因此本研究应用品管圈活动来解决对PICU新进护士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中的难题和热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雪梅;钏新;顾小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四肢缺损性创面33例护理配合

    目前,由于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 , VSD)技术简单易用且疗效确切,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四肢缺损性创面是急诊创伤诊治中的常见疾病类型,部分创面往往由于皮肤、软组织缺损较多和/或污染严重,无法进行一期缝合,且易出现感染、创面迁延不愈、骨质外露等并发症[1-2]。如何早期有效处置这种类型的创面,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减少感染,是创伤救治中的焦点问题之一。东阳市人民医院骨科于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期间早期使用VSD技术治疗四肢缺损性创面33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其中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许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脑炎致死一例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全球范围内引起婴幼儿腹泻的首要病原,它是一种全身感染性疾病,不仅可致肠道感染,还可致心脏、肾脏、肝脏、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肠外器官及系统损伤[1],其预后较好[2-4]。本文报告RV肠炎合并脑炎致死一例,以期引起重视。

    作者:刘俊举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更正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