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危重症医学(电子版)杂志

中华危重症医学(电子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4-6880
  • 国内刊号:11-9297/R
  • 影响因子:1.29
  • 创刊:2008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杭州市庆春路79号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中华危重症医学(电子版)杂志   2017年02期文献
  • 运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左室形态和功能变化及其与N端脑利钠肽前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运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左室形态和功能变化,及其与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相关性,并探讨利用二尖瓣舒张早期E波峰值流速与舒张早期二尖瓣环心肌运动峰值速度之比(E/Ea)、收缩期二尖瓣环心肌运动峰值速度(Sa)评价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早期左室功能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3月在绍兴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140例孕妇,其中观察组89例分为三个亚组:妊娠期高血压组(25例)、轻度子痫前期组(28例)、重度子痫前期组(36例),血压正常孕妇51例为对照组.运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各组孕妇左室形态参数,包括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末期左室前后径(LVDd)、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d)、相对室壁厚度(RWT)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以及左室功能参数,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流速与舒张晚期血流峰值流速比值(E/A)、收缩期二尖瓣环左室侧壁、室间隔处心肌运动峰值速度(Sa1、Sa2),舒张早期二尖瓣环左室侧壁、室间隔处心肌运动峰值速度(Ea1、Ea2),计算E/Ea1和E/Ea2.同时检测各组血浆NT-proBNP浓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NT-proBNP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重度子痫前期组左室形态各参数包括IVSd[(0.79±0.09)cm vs.(0.91±0.12)cm]、LVDd[(4.61±0.38)cm vs.(4.84±0.27)cm]、LVPWd[(0.80±0.10)cm vs.(0.90±0.15)cm]、RWT[(0.35±0.04)vs.(0.38±0.05)]和LVMI[(58±8)g/m2 vs.(72±13)g/m2]均显著增加(P均<0.01);同时,轻度子痫前期组Sa1[(10.7±2.3)cm/s vs.(9.7±1.9)cm/s]、Sa2[(9.2±1.6)cm/s vs.(8.4±1.5)cm/s]均降低,E/Ea1[(6.5±1.9)vs.(7.8±2.6)]、E/Ea2[(8.3±2.1)vs.(9.6±2.5)]均升高(P均<0.05);同样,重度子痫前期组Sa1[(10.7±2.3)cm/s vs.(9.4±1.7)cm/s]、Sa2[(9.2±1.6)cm/s vs.(8.2±1.4)cm/s]均显著降低,E/Ea1[(6.5±1.9)vs.(8.0±2.6)]、E/Ea2[(8.3±2.1)vs.(10.6±2.4)]均显著升高(P均<0.05),E/A[(1.30±0.26)vs.(1.15±0.29)]减小(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血浆中NT-proBNP与E/Ea1、E/Ea2、IVSd、LVDd、LVPWd及LVMI均呈正相关(r=0.58、0.42、0.25、0.27、0.20、0.25,P均<0.05);NT-proBNP与Sa1、Sa2均呈负相关(r=-0.69、-0.30,P均<0.05).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以导致患者左室形态和功能发生变化,并且左室功能可先于左室形态发生改变,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E/Ea、Sa与NT-proBNP相关性良好,可以作为评价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左室功能的早期指标.

    作者:寿列军;解左平;孙雪东;谭乳燕;谢乐燕;袁华;汪惠琴;李红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构建老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过程中和谐医患关系的管理思路探讨

    本文以医院管理的视角探讨构建和谐急危重症老龄患者医患关系的新思路,提出可以通过建立多学科救治模式,健全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全程化安全管理,规范医患沟通制度,增加老龄患者的多重保险制度等措施,以达到构建急危重症老龄患者和谐医患关系,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现状下,促进医院发展、社会稳定之目的.

    作者:阮韦淑怡;陆远强;何文炯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认知障碍的改善作用

    目的 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认知障碍是否具有改善作用.方法 将急性脑梗塞合并认知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16例)和治疗组(18例),其中两组中各有两例治疗期间因主动要求出院中途退出.对照组进行急性脑梗塞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30 IU/kg的rHu-EPO皮下注射,每周3次,疗程4周.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神经认知功能的变化,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通过磁共振扫描计算梗死灶的体积.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MoCA总分(t=1.684,P=0.035;t=3.622,P=0.011)、语言(t=2.258,P=0.025;t=3.472,P=0.019)、延迟记忆能力评分(t=2.665,P=0.018;t=4.826,P=0.026)较治疗前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且治疗组治疗后的MoCA总分[(20.21±2.63)分vs.(16.99±2.28)分;t=4.183,P=0.011]、语言[(2.76±0.83)分vs.(1.66±0.71)分;t=4.865,P=0.008]、延迟回忆[(4.66±1.38)分vs.(3.12±1.02)分;t=2.643,P=0.025]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的NIHSS均显著低于治疗前(t=3.506、8.126,P=0.018、0.002),且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更低(t=2.508,P=0.026).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脑梗塞灶体积有所减小[(12.8±3.5)cm3 vs.(8.2±2.3)cm3;t=6.204,P=0.001],且治疗组患者脑梗塞灶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小(t=3.268,P=0.022).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Hu-EPO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尤其是在语言功能和延迟回忆能力方面改善明显.

    作者:于代华;李伟;杨倩;孙绪德;高昌俊;柴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肝脏保护作用及其抗肝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肝脏保护作用及其抗凋亡机制.方法 30只雄性大鼠分成假手术组、脓毒症组及乌司他丁组,每组各10只.以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假手术组除不结扎和穿刺盲肠外,其余手术步骤相同.建模成功后15 min乌司他丁组大鼠尾静脉注射乌司他丁(200000 U/kg),假手术组和脓毒症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6、12、24 h尾静脉采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于术后24 h取大鼠肝组织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组织病理变化.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ax、Bcl-2和Caspase-3在肝组织内的表达情况.结果 术后6、12、24 h乌司他丁组及脓毒症组大鼠IL-1β(F=5.723,P=0.018;F=12.969,P<0.001;F=4.956,P=0.027)、TNF-α(F=5.618,P=0.020;F=20.002,P<0.001;F=17.869,P<0.001)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且脓毒症组更高(P均<0.05).HE染色发现脓毒症组大鼠肝细胞肿胀明显,汇管区可见炎症细胞浸润,而乌司他丁组大鼠肝细胞及肝小叶仅结构出现轻度破坏现象.同时,乌司他丁组及脓毒症组Bax[(17.6±2.2)、(30.2±4.2)、(1.5±0.8)]、Caspase-3蛋白[(10.54±1.44)、(22.60±1.86)、(0.86±0.24)]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抗凋亡蛋白Bcl-2[(21.6±1.6)、(10.2±1.5)、(42.4±2.9)]表达均低于假手术组,且脓毒症组Bax、Caspase-3表达更高,Bcl-2表达更低(P均<0.05).结论 乌司他丁具有抑制炎症因子释放与抗凋亡双重功效,对脓毒症大鼠的肝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李雪娇;陈俊杰;王磊;王立峰;康健;李永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锚重复蛋白与高敏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I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心锚重复蛋白(CARP)水平变化并探究CARP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0例,在发病≤6 h、>6~12 h、>12~24 h、72 h分别抽血比较各时间段hs-CRP、CK-MB、cTnI、CARP水平变化,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各时段内血清CARP水平与hs-CRP、cTnI、CK-MB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急性STEMI患者各时间点血清hs-CRP、CK-MB、cTnI、CA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87.534、683.673、666.447、1121.437,P均<0.05),且hs-CRP水平在发病>12~24 h和72 h均明显高于发病≤6 h及>6~12 h[(29±26)、(43±28)、(8±7)、(8±7)mg/L,P均<0.05],CK-MB水平发病≤6 h、>6~12 h、>12~24 h、72 h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0±16)、(124±53)、(374±98)、(108±40)μg/L,P均<0.05].cTnI水平在发病>6~12 h、>12~24 h和72 h均明显高于发病≤6 h[(7.3±3.4)、(10.3±5.3)、(6.5±3.5)、(3.6±2.4)μg/L,P均<0.05],而CARP水平仅发病>12~24 h显著高于≤6 h、>6~12 h及72 h[(1991±538)、(1391±471)、(1385±407)、(1347±429)kU/L,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各时段内CARP与CK-MB均具有正相关性(P均<0.05).结论 CARP在急性STEMI患者中明显升高,可作为急性STEMI患者辅助诊断新指标.

    作者:张福伟;谢倩;陈漠水;张忆雪;任良强;邢波;李大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脓毒性休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相关因素分析及其预后影响

    目的 探讨影响脓毒性休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LVDD)的相关因素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ICU收治的127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按照舒张功能分为LVDD组(49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为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患者.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于入ICU 24 h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合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和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流速/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E')作为评价脓毒性休克患者LVDD的指标.运用Pearson简单相关分析探讨影响脓毒性休克患者LVDD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63±14)岁vs.(58±18)岁]、入ICU时收缩压[(90±18)mmHg vs.(99±18)mmHg]、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15/49 vs.12/78)、血肌酐[(188±96)μmol/L vs.(116±92)μmol/L]、急性病生理学与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21±5)分vs.(17±6)分]、血浆脑利钠肽(BNP)[(178±84)ng/L vs.(355±128)ng/L]、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34±8)mm vs.(31±5)mm]、室间隔厚度(IVST)[(10.1±1.9)mm vs.(9.4±1.4)mm]、左室后壁厚度(PWT)[(10.2±1.5)mm vs.(9.6±1.2)mm]、左室侧壁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峰值速度(S')[(9.0±3.0)cm/s vs.(11.4±3.6)cm/s]、E'[(7.3±2.3)cm/s vs.(12.3±3.6)cm/s]及E/E'[(11.6±4.0)vs.(6.8±2.6)]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CHD、血浆BNP和APACHEⅡ评分与E/E'呈正相关(r=0.302、0.289、0.277、0.418、0.290,P均<0.05);而入ICU收缩压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E/E'呈负相关(r=-0.239、-0.284,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年龄[OR=1.040,95%CI(1.020,1.071)]、血乳酸[OR=1.492,95%CI(1.176,1.732)]、血浆BNP[OR=2.051,95%CI(1.232,2.964)]、E/E'[OR=1.362,95%CI(1.122,1.534)]和APACHEⅡ评分[OR=2.370,95%CI(1.131,3.674)]是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年龄、入ICU收缩压、高血压、CHD、血浆BNP、APACHE Ⅱ评分和LVEF与脓毒性休克患者LVDD存在相关;而年龄、血乳酸、血浆BNP、E/E'和A-PACHEⅡ评分是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呼邦传;王宇佳;葛伟东;李锋之;孙仁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妊娠晚期合并急性主动脉夹层二例

    急性主动脉夹层是妊娠期罕见的并发症,该病病情凶险且威胁母儿生命,约22%~53%的孕妇因发生心血管事件而导致死亡 [1-2].妊娠合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孕妇病死率风险以每小时1%~3%的速度递增,24 h内病死率约25%,1周内 病 死 率 约 70% ,2 周 内 病 死 率 约80%[3-4].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于2015年7月28日和2016年2月4日收治的妊娠晚期合并急性主动脉夹层二例孕妇得到成功救治且母婴平安,本文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晚期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的诊治方案.

    作者:蔡英;周晓茜;马晓烨;杨智蕴;李凤;李莹;冯孚卿;刘中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老年男性急性脑出血患者的CT特征及临床预后

    脑出血主要指脑实质内的出血,又称作脑溢血或出血性脑卒中,其病死率占脑血管病的首位[1-3].常见的脑出血是由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引起脑小动脉的微型动脉瘤或玻璃样变所致老年患者脑出血[4-7].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脑出血发病率逐渐增加,其致残率、病死率居高不下,老年人脑出血逐渐受到关注[8-9].有研究表明急性脑出血的发病与性别有一定的关系,男性的发病率多高于女性[10-11].因此本文拟对87例老年男性急性脑出血患者的CT征象和特点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为临床治疗、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杜忠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医院获得性和医疗相关性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晚期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肝硬化住院患者中,SBP的发生率为10%~30%,病死率为10%~50%[1-3].此外,首次发生SBP的患者经治疗恢复后,一年存活率仅为30%~40%[4].SBP 的诊断主要依据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PMN)≥ 250 / mm3和腹水培养,且需排除继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作者:方洪;陈静丹;金超男;盛吉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401例急性百草枯中毒病例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类百草枯中毒病例首次被报道以来,该类农药中毒呈明显递增趋势.目前百草枯农药在中国农业生产中应用较广,误服或口服导致百草枯中毒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经口摄入中毒为其常见的中毒方式及途径,也可通过包括气道和皮肤黏膜在内的多种途径.国内外文献中关于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病死率的报道跨度较大,多数认为50%以上[1-2].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可仅表现为口咽部及食道的局部腐蚀损伤,甚至无症状,而后期患者病情迅速进展,可于数小时或数日内死亡,仅小部分患者在度过急性期后可存活.当前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救治实践中,由于没有专用解毒剂,尚未能找到有效治疗方法,患者中毒后多发生死亡.百草枯经消化道吸收入血后,可随循环向全身分布,造成肺部等全身多个器官功能损害.百草枯中毒是急诊科收治中毒病例中常见的类型,因其预后不良,临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致死率高等特点,目前己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为探讨其发病特点,现将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01例急性百草枯中毒病例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孙斌;韩海霞;吴立强;周国军;陈凯;邱建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脑钠肽及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在脓毒症中的作用

    脓毒症是指由局部或全身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美国每年约75万人发生脓毒症感染,其中约22.5万人死亡,是ICU非心脏疾病中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首要原因[1-2].而脓毒症心功能障碍是脓毒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其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3].由于脓毒症缺乏早期特异性识别的生物学标记物,很容易迅速进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其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已经广泛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指导中[4-6].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BNP及NT-proBNP在脓毒症的诊断、评估严重性、预后以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7].现就BNP和NT-proBNP在脓毒症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脓毒症患者早期干预提供确切的理论依据.

    作者:熊琼;王龙;王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是感染导致死亡的首要因素[1].在美国,每年新出现约100万的脓毒症病例,造成20万人死亡[2].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进展,重症脓毒症28 d病死率已从1991~1995年的46.9%降至2006~2009年的29%[3].脓毒症与凝血功能异常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新的脓毒症诊断标准(sepsis-3):将国际标准化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1.5或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60 s和/或血小板减少症列为诊断标准之一[1].目前,关于脓毒症中炎症反应、凝血功能异常、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机制已有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免疫性血栓形成概念的提出,对脓毒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本文将就血小板、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固有免疫与免疫性血栓形成、抗凝治疗等凝血机制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宋立成;韩志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并发心室电风暴22例的救治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可能是目前为有效的救治方法[1-2].但PCI治疗过程中有时会发生心室电风暴(ventricular electrical storm, VES)现象,有时可迅速恶化,导致猝死[3].目前,VES基本定义为:24 h内自发3次或3次以上的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明确室性心动过速和 /或心室颤动,通常需要电复律或除颤等紧急治疗的临床综合征[4].本研究对142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围手术期进行严密的监测与护理,防治VES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霞飞;何丹丹;顾利丹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脑脊液引流救治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引起的截瘫一例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cute aortic syndrome, AAS)是一组严重威胁生命的主动脉性疾病,起病凶险、病死率高,发病24 h内,每1小时病死率增加1% ~ 2%.AAS 包括急性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壁间血肿(intra mural haematoma, IMH)和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penetrating aortic ulcer,PAU),均以动脉中层破坏为特征,其中以AD为常见,其次为IMH.AAS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胸痛或背痛,约占80%,撕裂样,疼痛剧烈,难以耐受[1].由于其影响血液供应及局部压迫效应,常合并神经系统症状,17%~40%的患者表现出神经系统症状,截瘫发生率为2%~8%,发生率虽然低,但长期的康复锻炼与护理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5].本文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一例伴有脊髓损害临床表现的Stanford A型IMH的病例进行成功救治,现报道如下并文献分析.

    作者:陆利冲;葛敏;王东进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