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危重症医学(电子版)杂志

中华危重症医学(电子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4-6880
  • 国内刊号:11-9297/R
  • 影响因子:1.29
  • 创刊:2008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杭州市庆春路79号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中华危重症医学(电子版)杂志   2018年6期文献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破裂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破裂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内科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收治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患者10例,分为IABP组和药物组,每组各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多巴胺、硝酸甘油、呋塞米、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治疗,IABP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植入IABP.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心肌梗死特点、心功能、循环以及尿量等进行比较.采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药物组患者胸痛时间[(153±67)h vs.(34±13)h]较IABP组显著延长(t=1.591,P=0.023).治疗后,IABP组和药物组患者平均动脉压[(76±7)mmHg vs.(66±5)mmHg]及尿量[(42±15)mL/h vs.(23±8)mL/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20、2.551,P=0.031、0.034).生存曲线结果显示,IABP组患者的生存情况显著优于药物组(χ2=280.400,P=0.041).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破裂患者早期使用IABP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血压以及尿量,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为手术争取时间,从而降低病死率,是手术前重要的过渡手段.

    作者:周晓茜;马晓烨;杨智蕴;李凤;蔡英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老年肌少症患者骨骼肌质量指数与肥胖、骨质疏松及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肌少症患者骨骼肌质量指数(SMI)与肥胖、骨质疏松的相关性,并分析不同SMI老年肌少症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方法 将103例老年肌少症患者根据入选者SMI的均值(男5.1 kg/m2,女4.3 kg/m2)分为低SMI组(男38例,女11例)与极低SMI组(男43例,女11例).对不同性别两组肌少症患者SMI、体质量指数(BMI)、全身脂肪百分比、髋关节密度及股骨颈密度进行比较,并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SMI与上述指标间的相关性.同时,采用PCR技术检测患者肠道菌群的含量.结果 在老年男性患者中,极低SMI组的SMI[(4.4±0.5)kg/m2 vs.(5.8±0.5)kg/m2]与BMI[(21.6±2.9)kg/m2 vs.(24.8±3.1)kg/m2]显著低于低SMI组(t=12.062,P<0.001;t=4.740,P<0.001).在老年女性中,极低SMI组的SMI显著低于低SMI组[(3.8±0.3)kg/m2 vs.(4.8±0.8)kg/m2,t=7.065,P<0.001].同时,在老年男性中,SMI与BMI成正相关(r=0.521,P<0.001),普拉梭菌[2.87(0.42,10.86)×106拷贝数/g vs.9.57(1.33,36.04)×106拷贝数/g]、梭菌属Ⅰ族[3.03(0.39,20.47)×104拷贝数/g vs.15.94(3.57,48.88)×104拷贝数/g]在极低SMI组的含量均显著少于低SMI组(Z=1.987,P=0.047;Z=2.943,P=0.003).在老年女性中,SMI与全身脂肪百分比成负相关(r=-0.447,P=0.029);与低SMI组比较,极低SMI组患者肠球菌含量显著减少[2.56(0.20,54.82)×104拷贝数/g vs.0.28(0.01,1.55)×104拷贝数/g,Z=2.068,P=0.040],梭菌属Ⅰ族含量显著增加[1.18(0.37,11.73)×104拷贝数/g vs.16.88(5.22,66.79)×104拷贝数/g,Z=2.134,P=0.034].结论 老年肌少症患者SMI与BMI及全身脂肪百分比显著相关,且肠道菌群在不同程度的SMI间有所差异.

    作者:李姝敏;汪晶美;李晗宇;吴月;杨霁;杨云梅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尿胰蛋白酶抑制剂对重症结核病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

    目的 探究尿胰蛋白酶抑制剂(UTI)对重症结核病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选取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84例重症结核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UTI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UTI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入住ICU第2天给予UTI 10万单位静脉注射,每8小时1次,连续治疗7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和外周血液中白细胞介素2(IL-2)、IL-6、IL-10、IL-12、干扰素γ(INF-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Tregs细胞及诱导性共刺激分子(ICOS)+Tregs细胞表达水平.结果 治疗后,UTI组及对照组重症结核病患者APACHEⅡ评分[(22.5±2.2)分vs.(25.8±1.5)分,t=2.025,P=0.043]、IL-6[(137±33)ng/L vs.(116±42)ng/L,t=2.785,P=0.045]、IL-10[(29±6)ng/L vs.(26±5)ng/L,t=2.143,P=0.039]、IL-12[(84±26)ng/L vs.(65±22)ng/L,t=2.009,P=0.043]、TGF-β[(8.5±2.3)ng/L vs.(9.8±2.8)ng/L,t=1.613,P=0.045]、CD8+T淋巴细胞[(43±13)%vs.(38±12)%,t=1.856,P=0.043]及Tregs细胞[(5.8±1.1)%vs.(5.1±0.9)%,t=1.645,P=0.045]比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IL-2[(835±188)ng/L vs.(744±324)ng/L,t=0.656,P=0.458]、INF-γ[(200±88)ng/L vs.(203±78)ng/L,t=0.912,P=0.061]、TNF-α[(854±256)μg/L vs.(808±213)μg/L,t=0.956,P=0.785]、CD4+T淋巴细胞[(48±8)%vs.(49±14)%,t=0.756,P=0.985]及ICOS+Tregs细胞[(1.0±0.7)%vs.(1.0±0.9)%,t=0.956,P=0.089]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UTI能够调节危重症结核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减轻重症结核病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改善其APACHEⅡ评分及预后.

    作者:毛敏杰;汪彩红;潘蕾;徐节坤;潘晓鸿;邱君克;黄晓庆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脓毒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脓毒性休克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并寻找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及重症监护室符合脓毒性休克诊断标准的294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AKI,将294例患者分为AKI组(194例)及非AKI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性休克致AKI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中脓毒性休克患者AKI的发生率为66.0%(194/294).AKI组患者院内病死率较非AKI组显著升高(70.6%vs.22.0%,χ2=26.327,P<0.001).AKI组及非AKI组患者年龄[60(43,73)岁vs.43(28,67)岁,Z=2.095,P=0.036]、平均动脉压[(60±14)mmHg vs.(67±16)mmHg,t=2.175,P=0.032]、心率[(124±23)次/min vs.(112±23)次/min,t=2.369,P=0.020]、氧合指数[(166±113)mmHg vs.(254±150)mmHg,t=2.820,P=0.003]、乳酸[(4.6±3.0)mmol/L vs.(2.5±1.9)mmol/L,t=3.026,P=0.006]、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13±4)分vs.(8±4)分,t=4.936,P<0.001]、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32.5%vs.8.0%,χ2=4.334,P=0.037)、C反应蛋白[(210±104)mg/L vs.(145±71)mg/L,t=2.923,P=0.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92(41,345)U/L vs.36(18,65)U/L,Z=3.794,P<0.001]、血肌酐[(239±164)μmol/L vs.(71±22)μmol/L,t=5.729,P<0.001]、血尿素氮[(26±16)mol/L vs.(10±8)mol/L,t=5.212,P<0.001]、肾小球滤过率[(38±29)mL·min-1·1.73 m-2 vs.(101±28)mL·min-1·1.73 m-2,t=9.944,P<0.001]、肌钙蛋白I[0.39(0.08,1.60)μg/L vs.0.05(0.01,0.20)μg/L,Z=3.437,P=0.001]、D-二聚体[3538(1348,9310)μg/L vs.2333(653,4169)μg/L,Z=2.458,P=0.049]、去甲肾上腺素(66.0%vs.39.0%,χ2=1.309,P=0.007)、日呋塞米大使用剂量[40(20,98)mg vs.10(0,20)mg,Z=3.992,P<0.001]、机械通气(59.8%vs.25.0%,χ2=0.145,P=0.001)、血液净化(12.9%vs.0%,χ2=76.945,P=0.030)及深静脉置管(67.5%vs.47.0%,χ2=4.400,P=0.041)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动脉压[OR=1.035,95%CI(0.997,1.075),P=0.032]、乳酸[OR=1.065,95%CI(0.982,1.102),P=0.028]、SOFA评分[OR=1.232,95%CI(1.013,1.455),P=0.049]、机械通气[OR=1.942,95%CI((1.461,4.191),P=0.036]、日呋塞米大剂量[OR=1.123,95%CI(0.884,1.793),P=0.013]是脓毒症致AKI的危险因素.结论 平均动脉压、乳酸、SOFA评分、机械通气及日呋塞米大剂量的检测有助于临床早期识别脓毒性休克发生AKI的高危患者,从而早期采取预防措施.

    作者:刘晓原;裴源源;朱继红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呼气末正压通气对伴有低血容量趋势行机械通气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呼气末正压(PEEP)对低血容量趋势患者行机械通气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例伴有低血容量趋势需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基础呼吸模式上分别加用PEEP 0、5、10、15 cmH2O,每次持续约30 min.记录所有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肺动脉嵌压(PAWP)、每搏指数(SVI)、心排血量(CO)、心指数及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中心静脉压(CVP)、髂总静脉压(CIVP)及ΔCVP等静脉回流梯度指标,吸气峰压(PIP)、气道阻力(RAW)、用吸气暂停键测出平台压(Pplat)、气道平均压力(Pmean)及肺循环血管阻力指数(PVRI)等呼吸力学指标.结果 随着PEEP水平的增加,患者心率、PAWP及SVRI均显著增加,而MAP、CO、心指数及SVI则逐渐下降(F=20.311、15.100、32.915、15.100、198.635、435.100、17.000,P均<0.001),且CO于PEEP为5 cmH2O时与PEEP为0 cmH2O时比较,已经出现显著降低[(5.31±0.11)L/min vs.(5.46±0.24)L/min];患者的CVP、CIVP的水平逐渐升高,而ΔCVP逐渐下降(F=47.879、27.578、21.393,P均<0.001);患者的PIP、Pplat、Pmean、PVRI水平均逐渐升高,且PEEP为15 cmH2O时达高(F=67.152、74.025、818.208、31.141,P均<0.001),而RAW在不同PEEP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82,P=0.131).结论 对有低容量趋势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当PEEP≥5 cmH2O即出现CO明显下降,因此对于有低容量趋势患者尽量使用小PEEP来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冯棋佳;陈学清;王晨;娄林娟;马瑜菲;刘长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辛伐他汀纳米粒通过调节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系统对小鼠脓毒症相关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纳米粒对脓毒症相关急性肺损伤小鼠肺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平衡的调节以及对脓毒症小鼠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90只C57/BL6小鼠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组、灌胃组、静脉制剂组及纳米粒组,每组各18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灌胃组小鼠通过灌胃针,给予辛伐他汀口服制剂灌胃治疗后进行CLP术;静脉制剂组及纳米粒制剂组小鼠CLP术后,立即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预配置好的辛伐他汀静脉制剂和辛伐他汀纳米粒制剂.其中每组12只小鼠用于7 d生存评估,另外6只用于24 h时间点标本采集.每24小时观察小鼠的生存情况,然后记算各组小鼠每日生存情况.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5组小鼠病理变化并计算肺损伤病理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组小鼠肺组织iNOS、eNOS表达水平.结果 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5组小鼠7 d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0,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脓毒症组及灌胃组小鼠的7 d生存情况均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P均<0.001),而纳米粒组小鼠的7 d生存情况显著优于脓毒症组(P=0.001).HE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小鼠肺组织未见明显病理征象;脓毒症组小鼠肺组织弥漫性中性粒细胞浸润、肺泡腔变小、肺泡间中隔增厚、肺间质弥漫性水肿、细胞排列紊乱、部分肺组织完整性遭破坏;灌胃组小鼠病理所示与脓毒症组相似;静脉制剂组及纳米粒组小鼠中性粒细胞渗出均较脓毒症组损伤减少、肺泡完整性较好、损伤程度较轻.5组小鼠肺损伤病理评分、iNOS及eNOS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89.200、9.633、6.918,P均<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脓毒症组小鼠的肺损伤病理评分、iNOS及eNOS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静脉制剂组及纳米粒组小鼠病理评分、iNOS及eNOS表达水平与脓毒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纳米粒组小鼠的肺损伤病理评分较静脉制剂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不同的辛伐他汀制剂具有不同的效应,其中纳米粒制剂对于脓毒症相关的肺损伤具保护价值,建立eNOS与iNOS之间的平衡,可以成为具有保护效应的重要处理位点.

    作者:邬明杰;郑霞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对心功能不全并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指导心功能不全并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住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心功能不全并脓毒性休克患者共41例,分为中心静脉压组(CVP组)和GEDI组,其中CVP组21例,GEDI组20例.CVP组按照脓毒症指南进行常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GEDI组进行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根据GEDI指导液体复苏,使GEDI达到680~800 mL/m2,余复苏目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尿量)同常规EGDT方案.观察两组患者达到复苏目标所需液体总量、24 h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6 h及24 h脑尿钠肽、乳酸清除率、去甲肾上腺素用量.结果 GEDI组达到复苏目标时所需液体总量少于CVP组[(2572±1108)mL vs.(3327±925)mL,t=2.375,P=0.023)].GEDI组24 h EVLWI[7.3(5.5,8.8)mL/kg vs.9.6(8.9,9.8)mL/kg]、6 h脑尿钠肽[889.0(340.3,1270.0)ng/L vs.1746.0(634.0,2160.0)ng/L]与24 h脑尿钠肽[684.5(192.5,749.9)ng/L vs.1120.0(400.5,2480.0)ng/L]均低于CVP组(Z=86.500、120.000、124.000,P=0.001、0.020、0.026).GEDI组6 h乳酸清除率[34.21(15.64,45.87)%vs.20.00(0.00,33.19)%,Z=129.5,P=0.037]优于CVP组,且能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用量[(0.9±0.6)mg/kg vs.(1.9±1.5)mg/kg,t'=2.817,P=0.009].结论 心功能不全患者合并脓毒性休克时以GEDI指导的液体复苏能达到更有效的早期液体复苏目标,所需复苏液体总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相对较少,肺水增加较轻且不明显加重心功能损害.

    作者:金光勇;林乐清;梁栋诚;张烛仙;王白永;王斌;唐文学;郭亮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加味麻杏石甘汤对放射性肺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通路调控的影响

    放射治疗是当下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等胸部恶性肿瘤标准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与放射治疗剂量呈正相关的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响,治疗疗效以及患者预后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限制.而其中放射性肺纤维化(radiation-induced lung fibrosis, RILF)是放射性肺损伤中晚期常见并且严重的主要并发症之一[1].

    作者:林泽晨;吴旭萍;林胜友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内镜下尿道会师术治疗球部前尿道外伤13例

    球部前尿道外伤常见于骑跨伤所致的钝性损伤,大部分病例为前尿道挫伤,留置导尿管后可无并发症地愈合.严重尿道挫裂伤患者需经会阴切口开放手术修补,但该手术损伤大,技术要求高;加之因其发病率较低,国内大部分基层医院仍难以开展.目前,内镜下尿道会师术技术要求不高,有膀胱镜基础即可开展,但由于仅仅恢复尿道的连续性而无法修复尿道断裂形成的间隙,这些间隙术后靠疤痕组织代替,容易形成较大疤痕从而导致尿道狭窄.两种手术方式一直有着争论,焦点在于如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尿道的延续性,减少尿道狭窄的发生率;而对于术后尿道创面自然愈合过程及相应的处理措施一直没有很好的办法.本文总结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内镜下尿道会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用于治疗球部前尿道外伤的手术适应证,术中及术后处理方法.

    作者:张东友;陈岳兵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肌钙蛋白I微量升高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断价值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指由于冠状动脉中的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斑块纤维帽发生破损,继发形成血栓或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冠状动脉管腔进一步狭窄或完全闭塞所产生的一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1-2].临床上,根据患者发病时的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ACS可分为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coronary syndrome,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3-4].其中,由于NSTE-ACS的临床特征多不典型,心电图也大多不特异,易发生漏诊或误诊[5-6].因而,NSTE-ACS的早期识别和规范诊治,对改善ACS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7].但在临床上,心肌损伤标志物微量升高的情况,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研究主要观察血清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c I,cTnI)微量升高、初诊为NSTE-ACS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从而探讨血清cTnI微量升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郭明;杨杰;张宗辉;张亚梅;吴茂林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急性肾梗死16例诊治分析

    急性肾梗死(acute renal infarction,ARI)是肾动脉主干和/或分支因栓子脱落或急性血栓形成,导致肾组织缺血坏死,引起急性肾功能受损的一种疾病.ARI临床少见,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极易被误诊和漏诊,延迟诊断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肾萎缩[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6例AR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进行探讨,以期提高ARI的早期诊治能力.

    作者:丁黎敏;徐文婷;郑兰芝;孙志超;陈红波;张卓一;黄小民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超声检查淋巴结短径线对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DTC)是临床常见的甲状腺肿瘤,约占所有甲状腺癌的90%,其中常见的DTC有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和滤泡癌(follicular cancer,FC)[1-3].虽然研究表明,多数DTC预后均较好,但研究发现20%~50%的DTC患者发现时即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4-7].虽然现有资料对淋巴结转移是否影响DTC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尚未达成共识,但已确认淋巴结转移是DTC复发或转移性存在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有研究提示首次手术未彻底清除转移性淋巴结是术后复发或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8-10].因此,术前正确识别出高度疑似转移性淋巴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超声是评估淋巴结大小和性质是否转移的常用且简便的方法[4,11-12].本研究回顾分析并统计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DTC患者,测量其转移性淋巴结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的短径线,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统计并分析鉴别转移性淋巴结的佳短径线值.

    作者:王文栋;顾佳磊;赏金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肠道微生态与脓毒症

    脓毒症是指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而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是导致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全球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死率高达25%,是重症医学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脓毒症发病机制不仅涉及感染、炎症、免疫、凝血等问题,还与肠功能障碍及菌群紊乱密切相关.肠道微生态在脓毒症等危重患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何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来提高脓毒症患者的生存率越来越受到ICU医生的重视.新近,肠道微生态领域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将对肠道微生态与脓毒症的相关研究作以下综述.

    作者:王慧芳;王方岩;常平;刘占国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NOD样受体家族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炎性小体在脓毒症中的作用

    脓毒症是感染、烧/创伤、休克等急危重患者的严重并发症.根据新定义,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所导致的免疫反应失调而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1].脓毒症患者病情重,发展快,病死率高.近的一篇Meta分析指出住院治疗患者脓毒症发病率为437/100000例,病死率为17%;而严重脓毒症的发病率为270/100000例,病死率为26%[2].脓毒症是一个临床综合征,目前尚无治疗脓毒症的特效药物.NOD样受体家族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 3 (NOD-like receptor family,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炎性小体为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炎性小体家族研究中热门的成员,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在炎症反应中,NLRP3炎性小体可促进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依赖性的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和IL-18的成熟,从而在脓毒症中发挥作用.既往研究显示NLRP3炎性小体在脓毒症动物和细胞实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抑制NLRP3炎性小体可以显著改善脓毒症动物生存率和器官功能水平,但其在人体内的作用有待研究[3-4].本文将从NLRP3炎性小体的性质、体外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以及临床研究等方面对NLRP3炎性小体在脓毒症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张飞;李湘民;张方杰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脑科重症监护患者人工气道意外拔管风险的护理对策

    脑科重症监护患者若处于昏迷状态,需要对其进行人工气道,即将导管放入患者的气管或者上呼吸道中,帮助患者呼吸.人工气道意外拔(脱)管是指患者未经医护人员同意及未符合拔管指征自行拔除气管插管(气管套管)或气管插管(气管套管)不慎脱落,为重症监护病房的常见问题之一,其发生率为10.8%[1].此次研究对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80例脑科重症监护患者进行研究,分别从镇静药物、气囊管理、管理固定、舒适性体位等方面进行护理,旨在提高我院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结果如下.

    作者:张勤;黄勤慧;朱金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保护性机械通气在体外膜肺氧合期间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体外膜肺氧合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特殊材质人工心肺旁路氧合后注入患者动脉或静脉系统的方式,用以替代部分心肺作用,维持人体器官组织氧合血供[1].ECMO作为一种有效的心肺功能支持手段,可为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有效的循环支持,为心脏、肺脏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2].ECMO有静脉-动脉体外氧合(veno-arterial ECMO,VA-ECMO)和静脉-静脉体外氧合(veno-venous ECMO,VV-ECMO)两种模式,分别用来支持呼吸功能衰竭和循环功能衰竭.对于有创通气患者,机械通气策略已证实与非ECMO系列研究中的患者生存率有一定相关性,同时在一些ECMO系列研究中也被认为有助于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其中已有证据表明小潮气量机械通气策略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3-4].机械通气的设置对VV-ECMO和VA-ECMO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比如本身存在严重肺损伤的患者很可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VILI)更为敏感[5].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ECMO团队对ECMO期间机械通气患者实施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郑玲珍;王静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下无保护左主干急性闭塞合并心源性休克急诊介入治疗一例

    无保护左主干(unprotected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ULMCA)急性闭塞导致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约占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0.8%,患者往往会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1].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一种抢救危重症患者的新技术,对呼吸和(或)循环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中[2].

    作者:齐疏影 刊期: 201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