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并不是单指一种疾病,而是一个对症状的描述.导致慢性疼痛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器质性疾病所致的慢性疼痛以及心理因素所致的慢性疼痛,也有很多以上两类病因共同存在的情况.在器质性疾病所导致的慢性疼痛里,例如三又神经痛、颈腰椎病痛、血管性头痛和各部位的外伤后肌肉骨骼痛等,都是常见的疾病.而心因性的慢性疼痛,是指没有躯体疾病的,因心理原因导致的主观真实感受的躯体疼痛.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碰到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因身体的各种疼痛而长期苦苦地守在综合性医院内反复检查身体,却查不出任何原因,服用各种止痛药物似乎也很难奏效.为此,笔者在这里特别建议,如果您存在找不到明确医学证据的疼痛症状时,不妨考虑去看看精神科门诊或心身门诊,也许您已经抑郁了.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对于一个书香浸润的女人来说,一杯淡淡的清茶,一本怡情悦性的书,一把木椅或者藤椅,就可以开启一段美丽愉快的阅读时光之旅.不必刻意去寻找很奢华高大上的茶屋,也不必一定非得是精致的雅室,在自家的阳台上,随意一片野外的草地,或者公园的某个幽静之地,或者河风轻吹柳枝成荫的河岸也可以.如果大多时间在家里读书,那么阳台不需要很大,关键在布置.铺上原木色的地板,几束干花,一把藤编椅,一方茶几,这样布置的阳台,有内涵而不张扬,朴实而高贵,极合书香女人的情致与雅兴.
作者:杜珈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即使入了冬,南方正午的阳光也让我畏惧.白天出门,喜欢挑下雨的日子,尤其雨过之后,空气清新如水.走在河涌旁一排茂盛的小叶榕树下,枝叶连绵如云,翠色欲滴.每片树叶上都缀着露水,密密重叠,重力作用下,枝叶颤巍巍向下垂着.乍抬眼望去,天与树的颜色,令人想起一句诗,天青色等烟雨.天青色等烟雨,不是真的等雨来,它的原意等的是一种瓷器的颜色.
作者:云翦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小时候,在老家,很多人家没有大门,大都以篱笆代替.它们一般是用荆棘条编织的,加上几根木棍做框架,看起来是门,实际上形同虚设,只挡君子,不挡小人.大概因为那时的乡村民风格外淳朴吧,很少听到有偷盗的事情.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这种篱笆门所带来的方便,简直数不胜数.一群小伙伴,在村外疯跑一通,感觉口渴了,随便推开哪一家的篱笆门,走到水井边,拿起水瓢,咕咚咕咚喝上一气儿,抹抹嘴巴就走.
作者:张军霞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趁着夜色,走出村子.这个叫盐坡尾的村落一下子仿佛隐入虚无.其实也并非虚无,是一片模糊的背景把村子挪到身后了.走着走着,便上了山坡.脚下软软的,是在夜色中依然精神的草.它是牛们、猪们、鹅们的灶房.这时我回头望望盐坡尾,这个村子却反而清晰起来了.高高而柔弱的竹子,一株连着一株,不知多少株连在一起,它们摆成一个椭圆的阵势,把一间间房子圈在里面.房是砖瓦房,砖是青砖,瓦是黄瓦,清清爽爽的三三两两结伴而坐.房子旁,或是黄麻,或是竹子,或是丝瓜,甚至是一垄葱、几株生菜.都清清楚楚.
作者:一春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有人说,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的确,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对孩子影响大、深的人.可以说,成就孩子的是父母,毁掉孩子的也是父母.既然家庭教育如此重要,那如何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只要你能成为以下几类父母.
作者:周礼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一赵田实在是不喜欢苏州的冬天,湿漉漉的冷,他更喜欢家乡东北的冬天,虽然严寒,却似乎可以抵御,何况有火炕和暖气.冬天来时,街巷里的藏书羊肉店格外火爆.羊肉香味,混着热气徘徊在小小的店里.一大碗羊汤,伴着黄酒,放着姜片和红糖,可以暖到心里去.
作者:袁恒雷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燕子是我的学妹,大鹏是我的死党,燕子和大鹏认识是我介绍的.燕子看似大大咧咧的,其实心很细,会做饭,懂得照顾人,是居家过日子的那种好女孩.我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就把她介绍给了大鹏.
作者:黑王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1吕游买房钱不够,第一个便想到好友白浪,他有两个原因认定白浪会帮他.一是他们以前是同事,关系非同一般;二是白浪当初辞职干餐饮,他帮忙找门面,办手续,还在微信圈里做宣传,不遗余力.慢慢地,白浪生意越来越好.果然,正如吕游所料,白浪非常爽快地借了他5万元.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半年后,白浪的餐馆突然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重新修缮时,他想到了借给吕游的那笔钱.
作者:高小宝 刊期: 2015年第11期
A假期,全家一起自驾游,在成都的高速路服务区遇见一个请求搭便车的男孩.男孩自我介绍名叫宋晓松,是一名大三学生,他还主动给我们看了他的身份证和学生证.宋晓松讲话很有礼貌,给我们留下了很不错的印象.再者,车上也还有空位,我们便答应了他的搭车请求.
作者:青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临近大学毕业,很多同学都在为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到处奔走着,我也加入到了竞争异常激烈的求职大军中,希望能有一位伯乐相中我,给我一个展现才能的舞台.那时候,我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每天辗转于这个城市的各个招聘会.有时候,为了一个职位,我甚至连夜坐火车赶到几百里外的城市去应聘.
作者:蒋光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那一年大学毕业后,我选择一家大公司的分公司开始创业.本来我是可以留在公司总部的,但我觉得,我应该到一线去,在那里,我可以熟悉更多的事务,那里有更合适我的舞台,更能锻炼我.一晃两年过去了.我越来越感觉当初的决定是对的.因为,此时,除了我所在的城市比较偏僻外,我的工资待遇、我在公司的重要性等等,都要超过同期进入公司的其他人,我已成为公司的骨干,而他们还是职场新人,每天奔波于琐事当中.
作者:程刚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王奶奶今年70多岁,老伴因病辞世已经一年多了.老伴在世的时候,老两口经常会为一点点小事儿争吵不休,磕磕绊绊是家常便饭,不过那时,王奶奶从没感到过孤独和寂寞.但是,如今老伴儿没了,家里突然安静起来,王奶奶也逐渐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了.她感到自己终日无所事事,不再像往常那样忙来忙去了,特别不爱动弹,行动起来也非常缓慢.儿女来看她,她也不怎么讲话,总是坐在床上发呆,还常常记不住事情,丢三落四.刚开始,儿女们以为是王奶奶岁数大了,脑子不好使了.后来他们觉得不对劲,因为王奶奶忘事的情况越来越重,而且还常常一个人待在黑屋子里独自落泪;饭吃得越来越少,消瘦了许多.儿女们以为王奶奶得了老年痴呆,带她去了好几家大医院检查,也没有查出太大的问题.
作者:杨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田某,男,38岁,自小性格内向老实,成绩优异,重点高校毕业,毕业后分配到当地公安部门信息科工作,工作能力强,由于不善于人际交往,与同事关系一般.2002年,田某渐渐出现一种被周围人排挤的感觉,总认为有人害他,认为有人用电磁波干扰他的生活,凭空谩骂.他整日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奋笔疾书,对家人发脾气,认为父亲及自己的哥哥都不是自己真正的家人,认为他们要迫害他,他在家不吃饭,整日不睡.家人曾带他看病,反复多次住院.近几月,上述在家人看来怪异的表现再次出现,田某也再一次被送入精神科医院.
作者:田璐 刊期: 2015年第11期
1过完短暂的假期,离别慌乱来袭,我明明已有心理准备却还是被伤得措手不及.2月份这个青黄不接的季节,冬末的脚步还未走远,春的温暖也还姗姗来迟.度过漫长的不眠之夜熬到了天亮,看着房间一点点亮起来,心里那种沉重感也慢慢地加重.
作者:孙惠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每个人都有心理自愈的能力在灾难发生以后,幸存者的心路历程一般会经历这样四个阶段:否定阶段,防御阶段,解决阶段和成长阶段.对幸存者来说,心理自助在这几个阶段都有体现,只不过自助的方式和程度不一样.强调灾难者的心理自助,其实反映了我们心理干预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理念:我们要信任经历灾难的当事人都有心理自愈的潜能.无论他们经历了多么深重的灾难,多么强烈的应激,他们总会尝试寻求各种各样的方式从失衡和失控的状态中走出来,所以,在灾难发生以后,危机干预人员应该理解大部分当事人所表现出来的异于平常的一种心理反应,是源于非常态事情发生后所引起的种种正常反应.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1与他相识是在去年秋天,他刚刚升入高一年级,而我是他的心理老师.说实话,尽管已经上过四节心理课,但我并不认识他——这个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十分奇怪的男生.直到有一天,他的班主任找到我,向我描述了他的具体情况:他不主动与同学交往,即使有人主动接近他,他的话也极少;课堂上被老师发现作业没交后,他会蹲在地上哭泣,如果被老师批评,他还会跑出教室躲起来.在集体中默默无闻的他给老师和同学留下的印象是胆小、脆弱、极其内向、不会和人交往.
作者:韩婷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在校园里,经常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本该是上课或自习的时间,却总有几个学生在校园内游动,他们不是打扫卫生区,就是倒垃圾;不是清理厕所,就是满校园捡纸屑;不是整理自行车,就是替老师打水、浇花、搬东西……我心生疑惑:难道这几位同学不用上课吗?
作者:朱艳萍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稍稍关注一下新闻,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年,关于孩子离家出走的报道太多了,每一次出走事件背后都有一串揪心的故事.出走的孩子身心受损,孩子的家长心急如焚,学校老师四处奔忙.下面两个案例中的家长就备受煎熬:
作者:牛锐;杨思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抑郁症作为精神科的一个常见病,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许多出现抑郁情绪的人们,会主动来医院进行咨询,接受药物或者心理治疗.作为一名与抑郁症打了多年交道的医生,看到整个社会对抑郁症有了很多认识,从心里感到欣慰.但是同时,笔者也发现很多患者对抑郁症的理解以及治疗仍然存在诸多误区,比如有些患者被诊断患了抑郁症,经过多种药物治疗仍然不理想,很多患者从此丧失了治疗信心,一蹶不振了.像这种难治性抑郁症,真的是束手无策了吗?
作者:王威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