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38岁,孕6剖宫产1,因停经33 +2周伴不规律下腹痛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胸廓不对称,双侧乳晕着色,乳头凸出,腹壁膨隆,脐耻间可见一长约10.0 cm纵形手术瘢痕,右侧麦氏点对称点有深压痛,无反跳痛,脊柱右侧弯畸形,右侧肩背部可见一骨性突起包块,四肢无畸形.
作者:赵欣华;庄磊;蒋银花;杨旭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孕妇,27岁,孕1产0,孕22周.孕16周来我院产前超声检查显示两胎儿未见明显异常.后孕妇发现腹部增大较明显,于孕22周来我院第2次超声检查示(图1):增大的子宫内见两个胎儿回声.其中一个胎儿位于右侧腹,位置固定,未见胎动,心率158次/min,胎儿表面见隔膜紧贴;双顶径53 mm,头围194 mm(超声孕周为21+5周),腹围171 mm(超声孕周为22+1周),股骨长径37 mm(超声孕周为21+6周),余肢体显示不清,胎盘附着于前壁;另一胎儿位于左下方,周围见大范围羊水无回声,大深度130 mm,胎动尚可,胎心率146次/min.
作者:王建敏;陈凤玲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患儿女,年龄4个月,发现背部肿物1个月,肿物质地较软,移动度差,表面皮肤颜色正常.超声检查显示:背部胸椎(T8~T10水平)后方皮下见一大小为4.9 cm×1.1 cm的混合回声团,似与脊柱相通,近体表侧软组织增厚,较厚处0.8 cm.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肿物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1,2).
作者:张彧;吴长君;付瑶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患者女,49岁,因上腹部隐痛4年,便血7 d多来院就诊.高血压病史10年,糖尿病史6年.实验室检查:红细胞、白细胞、大便常规阳性.临床申请肝胆脾、胰腺超声检查,排除相关疾病.超声检查:上腹部横切扫查可见肠系膜上动脉起始段闭塞,管腔内充满絮状中等回声(图1a,动态图1),纵切测量闭塞段长度范围约15.2 mm.
作者:王贤明;贺祎;赵珊珊;刘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患者女,33岁,自幼生活在牧区,3年前行左侧附件肿块切除,病理诊断为未成熟型畸胎瘤,术后化疗3次,近日转我院检查.超声检查示:肝右叶近膈顶处可探及一范围71 mm×65 mm异常回声团块(图1),边界清楚,由多个大小不等的强回声团组成,且强回声区呈厚壁不规整,其内可见斑片状钙化灶.
作者:陈凤玲;王建敏;饶忠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孕妇,29岁,孕1产0,既往身体健康,无遗传病史,无放射线及有毒物质接触史,无宠物接触史,无口服避孕药史,孕12周开始定期产前检查,孕期无头晕、心悸、胸闷、腹痛、阴道流血等不适.孕12周、22周、32周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孕37周超声检查所见:双顶径9.8 cm,股骨7.1 cm,腹围36.1 cm,头围35.4 cm,羊水指数11.5 cm,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2.15.
作者:张利;张爱青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近年双胎妊娠的发生率为1%~2%,有明显上升趋势;其中1/4是单绒毛膜囊双胎,约3/4是双绒毛膜囊双胎[1].双胎妊娠病死率为单胎妊娠的4~6倍,其中单绒毛膜囊双胎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双胎胎盘绒毛膜板存在连接两个胎儿循环的吻合血管,可能会出现双胎输血综合征、双胎动脉反向灌注序列征、双胎贫血-多血序列征、选择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多种并发症[1];同时双胎之一死亡后,另一胎也会出现多囊性脑软化等特殊表现.
作者:张一休;孟华;姜玉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以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主,并累及血管和内脏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不甚清楚.目前多认为与血管损伤、免疫机制异常、成纤维细胞激活、遗传及环境等因素有关.
作者:张军辉;李媛;曹礼庭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在过去的50多年里,随着瓣膜疾病诊断技术和危险分层方面取得不断进步、外科瓣膜置换和成形手术水平稳步提高,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的预后有了显著改善.正如近国外发表的指南里所强调的一样,对于有明显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二尖瓣或者主动脉瓣疾病,重要的外科手术指征就是患者出现相应的症状.
作者:徐楠;王浩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经会阴二维超声动态观察与评估压力性尿失禁(SUI)女性患者盆底形态.方法 选择32例SUI女性患者(SUI组)、35例生育后无盆底功能障碍女性(对照组),采用经会阴二维超声分别在静息、Valsalva及缩肛状态下观查盆底器官的位置、形态及运动,测量及分析比较盆底二维超声系列参数.结果 二维超声声像图动态观察结果:在静息至Valsalva状态的转变过程中,对照组及SUI组女性膀胱颈及尿道均向后下方移动;在静息至缩肛状态的转变过程中,对照组及SUI组女性膀胱颈及尿道均向前上方移动.对照组71.40%(25/35)尿道为直线型,在静息至Valsalva状态转变过程中,28.60%(10/35)尿道后倾,8.60%(3/35)形成漏斗状结构,SUI组在静息至Valsalva状态转变过程中,87.50%(28/32)尿道后倾明显,28.10%(9/32)形成漏斗状结构.二维超声参数测量结果:静息状态时,SUI组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的水平距离x为(1.38±0.56) cm,大于对照组的(0.61±0.5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7,P=0.000);SUI组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y为-(2.01±0.47) cm,尿道膝部到X轴的距离为-(0.05±0.04)cm,尿道角为(137.48±22.26)°,均小于对照组的-(2.73±0.36)cm、-(0.50±0.44)cm、(157.41±18.07)°,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075、5.760、4.038,P均=0.000);SUI组尿道长度、近段功能尿道长度均小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724、1.702,P均>0.05).Valsalva状态下,SUI组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的水平距离x为(2.14±0.77)cm,大于对照组的(1.38±0.57)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8,P=0.000);SUI组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y为-(1.04±0.52)cm,近段功能尿道长度为(1.28±0.32)cm,尿道角为(129.09±12.72)°,均小于对照组的-(2.13±0.51)cm、(2.02±0.27)cm、(144.66±14.92)°,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59、8.657、4.574,P均=0.000);SUI组尿道膝部到X轴的距离为(0.36±0.34)cm(耻骨联合下缘上方),对照组尿道膝部到X轴的距离-(0.28±0.27)cm(耻骨联合下缘下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68,P=0.000);SUI组尿道长度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4,P=0.053).缩肛状态下,SUI组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的水平距离x为(0.90±0.55)cm,大于对照组的(0.23±0.13)c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01,P=0.000);SUI组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y为-(2.08±0.53)cm,近段功能尿道长度为(2.19±0.59)cm,尿道角为(142.78±22.56)°,均小于对照组的-(2.82±0.42)cm、(2.51±0.48)cm、(154.91±20.9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6.361、2.444、、2.285,P均<0.01或0.05);SUI组尿道膝部到X轴的距离为(0.04±0.03)cm(耻骨联合下缘上方),对照组尿道膝部到X轴的距离-(0.33±0.25)cm(耻骨联合下缘下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12,P=0.000);SUI组尿道长度较对照组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2,P=0.053).结论 经会阴二维超声能够清晰显示生育后无盆底功能障碍女性及SUI女性患者在静息、Valsalva及缩肛状态下的盆底形态结构的动态改变,提示SUI的发生可能与膀胱颈及尿道支持结构的缺陷有关.
作者:江丽;朱建平;叶培香;宋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心动图结合空间-时间关联成像(STIC)技术对胎儿单纯性室间隔缺损超声定位分型及定量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结合STIC技术,采用目前外科常用的分型方法(膜周型、单纯膜部型、隔瓣下型、嵴下型、嵴内型、干下型、肌部型)对在北京安贞医院经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的33例单纯性室间隔缺损胎儿进行超声定位分型和定量诊断,并与胎儿产前二维超声心动图及新生儿超声心动图随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与33例新生儿超声心动图随诊结果比较,产前二维超声心动图与STIC技术联合检出的30例(膜周型10例,单纯膜部型3例,隔瓣下型3例,肌部型14例)单纯性室间隔缺损胎儿与产后超声心动图随诊结果相符合,定位分型诊断符合率为90.9%(30/33);漏诊1例膜周部小室间隔缺损,漏诊率为3.0%(1/33);误诊2例(6.1%,2/33),产前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单纯性室间隔缺损而新生儿复查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产前超声心动图定量诊断胎儿限制性室间隔缺损 1例(1/33),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 32例(32/33),与产后随诊结果完全符合.结论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联合STIC技术和合理的超声切面可准确、直观、清晰显示胎儿室间隔缺损部位,产前行胎儿室间隔缺损超声定位分型和定量诊断可为胎儿出生后选择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王俊兰;何怡华;李治安;刘琳;刘鲲;谷孝艳;张烨;韩建成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脐带是连接胎儿与胎盘,承担胎儿与母体间血气及营养交换的重要附属器官,正常脐带内含有2条脐动脉和1条脐静脉,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获得丰富的营养物质,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单脐动脉是脐带病变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由于缺少1条脐动脉,胎儿与母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交换可能受影响,常伴有胎儿宫内发育异常而引起临床产科的重视.
作者:陆冰;邓学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脐带是连接胎儿和母体的重要结构,是胎儿营养物质来源和代谢产物排出的主要通道.正常脐带内有2条脐动脉和1条脐静脉,而单脐动脉胎儿脐带内只有1条脐动脉和1条脐静脉.文献报道胎儿单脐动脉发生率约为1%,畸形胎儿中单脐动脉的发生率为7.4~48%,围生儿中单脐动脉死亡率是正常出生儿的4倍[1].
作者:陈明清;熊静;刘世秀;王秀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先天性颅内肿瘤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与预后,随着产前医学的发展,超声已成为诊断胎儿颅内肿瘤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颅内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可在出生前帮助诊断[1].本研究对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颅内畸胎瘤病例产前、产后超声图像特点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海燕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甲状腺实性结节超声检查各指标对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总结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8个甲状腺结节术前的二维灰阶、彩色多普勒及弹性成像的各项超声诊断指标,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共有3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分别为弹性评分、弹性应变率和结节形态,该Logistic模型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预报的正确率为86.4%(102/118),ROC曲线下面积为0.931.结论 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能筛选出对甲状腺实性结节有鉴别诊断意义的特征变量及弹性成像方法所反应出来的硬度信息,在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崔浩;田家玮;宁春平;郭强;韩红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时钟法在超声定位诊断外伤性虹膜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运用时钟法在冠状切面定位诊断外伤性虹膜病变33例(33眼)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资料,并与临床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或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和诊断外伤性虹膜病变,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时钟法定位诊断外伤性虹膜病变基于冠状切面,该平面与临床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或手术中直视的平面一致,可比性好.33例33只眼中有28例28只眼超声时钟法定位诊断外伤性虹膜病变与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手术结果相符,符合率为84.8%(28/33).结论 时钟法定位诊断外伤性虹膜病变能为临床提供清晰直观的影像依据,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供帮助.
作者:苏光明;张明博;汤亚伟;高海港;祝莉;孙浩;喻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前后右心功能指标以评价溶栓效果.方法 8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均接受溶栓治疗.溶栓前和溶栓后24 h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右心室前壁厚度(RVAWT)、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ED)、主肺动脉内径(PAD)、右心室舒张期横径(RVDD)、右心房舒张期横径(RADD)、三尖瓣反流压差(TRPG)及肺动脉收缩压(SPAP).结果 8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后RVAWT、RVED、PAD、RVDD、TRPG、SPAP分别为(4.23±1.02)mm、(26.20±3.01) mm、(26.67±2.36)mm、(36.23±4.36)mm、(31.68±2.33)mm Hg(1 mm Hg=0.133 kPa)、(37.52±3.20)mm Hg,较溶栓前的(7.56±1.22)mm、(31.78±3.26)mm、(29.44±2.20)mm、(40.20±5.01)mm、(48.98±3.80) mm Hg、(57.25±4.23)mm Hg均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1、2.78、2.35、2.75、2.98、3.55,P均<0.01或0.05);溶栓后患者RADD为(37.55±5.25)mm,与溶栓前的(38.25±4.25)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P=0.18).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前后右心功能评价有重要意义.溶栓治疗可改善急性肺栓塞患者右心功能.
作者:解东兴;史妍;郑琨;刘慧林;邓晓蕴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瞬时波强(WI)技术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心血管系统损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WI技术检测30例SLE患者(SLE组)和30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瞬时加速度波强峰值W1、瞬时减速度波强峰值W2、负向波面积NA、心电图R波至W1波顶点时间R-W1、W1与W2的时间间隔W1-W2、血管僵硬度指数β、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ρ、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血管顺应性AC等.结果 SLE组患者心率为(80.09±13.80)次/min,较正常对照组的(68.29±7.16)次/min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9,P=0.000);SLE组患者收缩压为(121.39±21.76) mm Hg(1 mm Hg=0.133 kPa),较正常对照组的(11.81±8.92)mm Hg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8,P=0.026);SLE组患者年龄、舒张压、脉压差、体重指数、体表面积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LE组W2为(1.11±0.76)×103 mmHg·m/s3,W1-W2为(243.15±25.83) ms,(W1-W2)/t为0.19±0.04,均较正常对照组的(1.39±0.49)×103 mmHg·m/s3、(264.17±15.94) ms、0.24±0.04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46、3.889、-5.003,P均<0.05);SLE组患者β为7.23±2.06,Eρ为(99.72±49.68)kPa,PWVβ为(6.10±1.55) m/s,均较正常对照组的5.67±1.37、(69.14±15.79) kPa、(5.13±0.58) m/s增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1、-3.101、-3.254,P均<0.05);SLE组W1、NA较正常对照组增高,R-W1较正常对照组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WI技术能够早期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心血管系统损伤,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提供客观的参数依据.
作者:唐雪梅;舒庆兰;顾鹏;魏锦;罗文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成像技术评价孤立性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IVNC)患者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功能.方法 选择IVNC患者54例,根据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将其分为LVEF降低组(LVEF<50%,34例),LVEF正常组(LVEF≥50%,20例).选择28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获取受试者左心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水平及心尖位左心室长轴、心尖四腔、心尖两腔观二维图像,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成像技术测量并记录各节段的圆周收缩期应变峰值(Sc)、径向收缩期应变峰值(Sr)及纵向收缩期应变峰值(ε).结果 (1)健康对照组二尖瓣水平Sc、Sr及ε分别为-(18.11±6.02)%、(20.43±10.72)%、-(16.12±8.01)%,乳头肌水平分别为-(17.82±5.50)%、(25.33±11.32)%、-(17.41±6.52)%,心尖水平分别为-(18.33±5.61)%、(21.11±8.92)%、-(19.33±4.81)%;LVEF降低组IVNC患者二尖瓣水平Sc、Sr及ε分别为-(8.12±4.63)%、(6.81±4.90)%、-(7.10±4.72)%,乳头肌水平分别为-(6.72±4.11)%、(6.14±4.21)%、-(6.40±4.31)%,心尖水平分别为-(6.62±5.13)%、(5.61±3.92)%、-(7.22±4.93)%;LVEF值正常组IVNC患者二尖瓣水平Sc、Sr及ε分别为-(16.72±7.41)%、(19.41±8.32)%、(-14.33±6.21)%,乳头肌水平分别为-(15.31±4.42)%、(16.61±6.82)%、-(12.91±7.42)%,心尖水平分别为-(15.51±7.22)%、(12.03±8.81)%、-(13.71±6.81)%.LVEF降低组IVNC患者二尖瓣、乳头肌、心尖水平Sc、Sr及ε均较LVEF值正常组IVNC患者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二尖瓣水平:q值分别为7.24、9.18、6.63,P均<0.05;乳头肌水平:q值分别为5.51、9.82、11.30,P均<0.05;心尖水平:q值分别为8.17、9.85、10.33,P均<0.05=;LVEF降低组IVNC患者二尖瓣、乳头肌、心尖水平Sc、Sr及ε也均较健康对照组降低,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二尖瓣水平:q值分别为9.02、8.57、9.83,P均<0.05;乳头肌水平:q值分别为9.31、11.76、10.30,P均<0.05;心尖水平:q值分别为8.86、10.65、9.45,P均<0.05=.LVEF值正常组IVNC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乳头肌、心尖水平Sr、Sc、ε均较健康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乳头肌水平:q值分别为10.01、8.67、7.84,P均<0.05;q值分别为9.58、9.25、10.62,P均<0.05).IVNC患者左心室受累节段数与LVEF呈负相关(r=-0.48,P<0.05),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呈正相关(r值均为0.50,P均<0.05=.结论 IVNC部分患者虽然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正常,但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已发生改变,超声二维应变成像技术能敏感、准确地发现IVNC患者早期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受损.
作者:王巧;李玲;谢明星;吕清;杨亚利;袁莉;卢晓芳;李玥霖;李玉曼;王蕾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阑尾炎是外科急腹症之一,需及时手术治疗,仅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诊断,有时因临床表现的多变性,会有误诊、漏诊的发生[1].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对病变的阑尾可直观显示,能较准确地诊断阑尾炎.本研究拟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8月临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的210例患者的临床及超声检查资料,以探讨高、低频超声联合诊断急性阑尾炎的应用价值.
作者:胡峻岭;李玲;唐元萍;黄谨谦;张斌年;杨喜惠;李静;田洪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肛瘘由肛管齿线附近肛窦内的肛腺感染引起,这种肛腺感染通常先形成肛周脓肿,脓肿可发生在直肠周围的各个间隙,并终形成肛管直肠与肛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称为肛瘘.肛瘘的影像学检查包括瘘管造影、MRI、CT三维重建、超声显像等,但瘘管造影的误诊率高,MRI、CT三维重建价格昂贵.
作者:吴长君;吴国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评定三维能量多普勒成像(3D-PDI)诊断老年人颈内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69例老年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自由臂模式3D-PDI测量患者颈内动脉,并于检查后2周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颈内动脉狭窄诊断的金标准,对3D-PDI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进行计算和评估.结果 3D-PDI可直观显示狭窄区的立体形状,包括斑块表面特性﹑狭窄部位﹑血管腔大小及血流空间走行等.69例患者85条狭窄颈内动脉,3D-PDI和CDFI测得的内径狭窄率分别为(49.2±0.7)%和(52.3±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26,P>0.05);测得的面积狭窄率分别为(53.2±0.7)%和(59.3±0.4)%,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4,P<0.01=.3D-PDI诊断颈内动脉轻度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9%、100.0%、96.5%、100.0%和95.1%,诊断颈内动脉中度狭窄的分别为100.0%、96.6%、97.7%、93.1%和100.0%,诊断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分别为100.0%、98.1%、90.8%、96.9%和100.0%.CDFI诊断颈内动脉轻度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63.8%、75.3%、56.3%和100.0%,诊断颈内动脉中度狭窄的分别为70.4%、100.0%、90.6%、100.0%和90.6%,诊断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分别为58.1%、100.0%、84.7%、100.0%和80.6%.与CDFI相比,3D-PDI诊断颈内动脉中度和重度狭窄的敏感度较好,准确性较高,但特异度较差.结论 3D-PDI诊断老年人颈内动脉狭窄较CDFI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准确性,对老年人颈内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吴明晓;郭发金;蒋文莉;韩秀婕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输尿管囊肿超声检查漏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输尿管囊肿患者的超声声像图,所有病例均经膀胱镜或手术病理证实.患者均适度充盈膀胱,行泌尿系常规超声检查,适当调节增益,多角度扫查,注意输尿管末端有无呈规律性膨大-缩小的囊状物,并观察囊状物的部位、大小、开口位置及形态变化规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实时观察囊肿开口处喷尿及输尿管向囊肿内喷尿情况.结果 本组53例输尿管囊肿患者中,左侧30例,右侧17例,双侧6例.合并囊肿内结石3例,伴重复肾3例,合并患侧肾发育不全2例,合并患侧孤立肾及巨输尿管1例,伴马蹄肾1例.伴肾功能损害21例,伴泌尿系感染9例.二维超声可直接显示出囊肿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其变化,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实时显示输尿管口喷尿征象.经过随访复查,超声首次检查漏诊4例,均在再次超声检查时发现病变.误诊4例,分别误诊为输尿管口脱垂、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卵巢囊肿.结论 超声检查是输尿管囊肿首选检查方法.仪器调节不当、对本病的特殊超声征象认识不足是导致本病超声检查漏诊、误诊的主要原因.适当调节超声仪器,实时动态观察,充分认识本病,与相关疾病仔细鉴别,可以减少对本病的漏诊和误诊.
作者:昝星有;周卫平;胡滨;闵贤;刘海珍;付巧梅;顾鹏;张秋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糖尿病高渗状态并发横纹肌溶解超声声像图特征,以探讨超声诊断糖尿病高渗状态并发横纹肌溶解的价值.方法 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9月27例糖尿病高渗状态伴肌肉肿胀、疼痛患者,经临床、病理及实验室检查证实糖尿病高渗状态并发横纹肌溶解19例.27例患者中超声诊断为糖尿病高渗状态并发横纹肌溶解18例,其中17例与临床、病理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相符,漏误诊3例.回顾性分析超声诊断正确的17例糖尿病高渗状态并发横纹肌溶解患者超声表现,观察病变肌肉的连续性、肌肉纹理回声、病变部位、形态、边界、范围、有无液性无回声区和范围、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探测病变肌组织内有无血流信号显示.结果 超声诊断正确的17例糖尿病高渗状态并发横纹肌溶解患者,二维超声显示病变区横纹肌均明显肿胀,分别位于骨盆附件肌肉(6例)、下肢肌肉(8例)、上肢肌肉(1例)和后背肌肉(2例),病变范围17 mm×13 mm×9 mm至62 mm×39 mm×19 mm.其中6例肌肉弥漫性肿胀,11例肌肉内出现界限清晰的肿块样结构;病变区横纹肌肌纹理模糊不清,内部出现不均匀的强回声及低回声,呈现云雾状或毛玻璃样回声,其中7例病变中心出现强回声斑,6例于肌束间出现液性无回声区及强回声,4例肌肉与骨表面出现液性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病变肌肉内均无血流信号.结论 糖尿病高渗状态并发横纹肌溶解症超声表现有特征性,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包洪靖;亓恒涛;柏天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可引起进行性、不可逆的关节损伤,膝关节是常被累及的大关节,其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以往多采用X线或MRI观察膝关节病变,取得较好的早期诊断准确率.
作者:胡小涛;陈苏宁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腕管综合征系腕管内正中神经受到压迫引起的手指麻木等神经症状,是周围神经中常见的卡压症之一.以往以电生理检查及临床表现为诊断依据,但电生理检查不能提供神经压迫所致形态学改变的信息[1],高频超声可发现外周神经形态学改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检查方法[2].
作者:朱淑娥;刘印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