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快速诊断肝癌出血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58例临床可疑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及肝癌行经皮射频消融治疗伴出血患者,均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肝周及腹腔积液的变化,造影剂灌注时间、范围、灌注特征,肿瘤荷瘤血管、被膜及瘤内活动性出血的超声造影表现。采用χ2检验比较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对病灶边界、荷瘤血管及出血点的显示率;采用t检验比较肝癌伴发不同程度活动性出血时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破裂出血即刻、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破裂出血后30 min腹腔积液量、肝周积液量。结果58例可疑肝癌出血患者中,34例均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常规超声观察到5个出血灶,超声造影观察到30个出血灶(其中快速出血4个,中速出血7个,慢速渗血19个)。超声造影对病灶边界、荷瘤血管及出血点的显示率均高于常规超声,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350,P=0.001;χ2=4.300, P=0.034;χ2=36.790,P=0.0007)。超声造影可见病灶内出血点造影剂呈异常持续浓聚,并因不同程度出血分别呈“喷射状”、“线状”及“间歇样”外溢。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破裂出血后30 min,不同程度活动性出血的腹腔、肝周积液量均大于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破裂出血即刻,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腹腔积液量:t=-3.467,P=0.026;t=-12.895,P=0.000;t=-3.055,P=0.007;肝周积液量:t=-8.110, P=0.001;t=-5.642,P=0.002;t=-5.981,P=0.000)。结论超声造影可观察肝癌出血的直接征象,并可根据造影剂外溢特征及肝周积液量的变化评估出血程度,为临床实现床旁及急救现场快速诊断肝癌破裂出血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李志艳;田江克;冯卉;刘阳;皋月娟;李猛;陈敏;董晓宇;赵红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先天性下腔静脉畸形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及其相应的临床特征,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先天性下腔静脉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3月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超声诊断科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发现22例先天性下腔静脉畸形,采用分段、多切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顺序进行超声扫查,结合二维、彩色多普勒、频谱多普勒超声逐段分析并进行后的诊断,所有病例均为计算机体层扫描静脉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临床其他检查所证实。结果22例下腔静脉畸形中包括左下腔静脉5例,超声表现为肾后段腹主动脉左侧上行的下腔静脉与左肾静脉汇合,肾前段跨越腹主动脉前方至右侧下腔静脉。双下腔静脉3例,超声表现为肾后段腹主动脉两侧上行的下腔静脉,肾前段左侧下腔静脉跨越腹主动脉前方经右侧下腔静脉回流入右心房;部分左下腔静脉和双下腔静脉患者伴有左肾静脉压迫。下腔静脉膜性梗阻3例,临床表现均为布-加综合征,超声显示肝后段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处见隔膜高回声带,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肝后段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处未见血流,静脉腔内见逆心性血流流入腰静脉、腰升静脉。左肾静脉畸形11例,其中腹主动脉后左肾静脉9例,环主动脉型左肾静脉1例,后左肾静脉汇入左髂总静脉1例,9例伴有左肾静脉压迫。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清晰显示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的畸形,评价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相应的临床表现,可成为下腔静脉畸形的重要诊断方法。
作者:罗晓莉;江丽;朱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超声检查是肝脏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是传统的超声检查无法检测组织弹性的变化。许多肝脏疾病,尤其是肝纤维化和肝脏肿瘤均可导致肝脏组织硬度的变化。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使检测肝组织的弹性变化成为可能。虽然目前许多肝脏疾病的诊断仍依靠传统的诊断方法,但是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尤其是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因其无创、无痛、成像快速、客观定量检测等优点在肝脏的应用方面具有十分广泛的前景。本文主要就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的原理及其在肝脏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一、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的原理超声检查是肝脏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是传统的超声检查无法检测组织弹性的变化。许多肝脏疾病,尤其是肝纤维化和肝脏肿瘤均可导致肝脏组织硬度的变化。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使检测肝组织的弹性变化成为可能。虽然目前许多肝脏疾病的诊断仍依靠传统的诊断方法,但是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尤其是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因其无创、无痛、成像快速、客观定量检测等优点在肝脏的应用方面具有十分广泛的前景。本文主要就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的原理及其在肝脏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张植兰;朱才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正常心脏功能是维持人体循环系统内血流动力学正常状态的基础,左心室收缩功能是心脏功能的主要成分,正常的收缩功能依赖于心脏及其相连接的大血管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心肌纤维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心肌的电活动、机械收缩与舒张活动、瓣膜活动之间的协调配合。心脏的原发或继发损害均可导致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左心室收缩运动是一个复杂的空间形变过程,包括纵向、径向、周向与扭转运动,因而准确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对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可应用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检测方法除超声心动图外还包括MRI、核素显影、心导管左心室造影等[1]。但这些方法有的价格昂贵、操作复杂,有的属于有创检查,难以在临床广泛开展。超声心动图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价具有无创、廉价、重复性好等优点,因而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和认可。随着多种超声心动图技术的应用,其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价也有了长足的进展。在此将不同超声心动图方法对左心室功能的评价进行综述。一、M型超声正常心脏功能是维持人体循环系统内血流动力学正常状态的基础,左心室收缩功能是心脏功能的主要成分,正常的收缩功能依赖于心脏及其相连接的大血管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心肌纤维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心肌的电活动、机械收缩与舒张活动、瓣膜活动之间的协调配合。心脏的原发或继发损害均可导致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左心室收缩运动是一个复杂的空间形变过程,包括纵向、径向、周向与扭转运动,因而准确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对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可应用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检测方法除超声心动图外还包括MRI、核素显影、心导管左心室造影等[1]。但这些方法有的价格昂贵、操作复杂,有的属于有创检查,难以在临床广泛开展。超声心动图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价具有无创、廉价、重复性好等优点,因而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和认可。随着多种超声心动图技术的应用,其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价也有了长足的进展。在此将不同超声心动图方法对左心室功能的评价进行综述。
作者:孙妍;薛静莉;宋钧;江波;李宜嘉;王琴;杨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RFI)技术评估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ITBL)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肝移植术后复查患者41例,其中15例超声诊断为ITBL。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并采用ARFI技术测量检测深度为4、5 cm的肝脏剪切波速度(SWV)值,同时检查患者肝功能。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ITBL患者与非ITBL患者同一检测深度SWV值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同一ITBL患者不同检测深度SWV值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分析所有患者不同检测深度SWV值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ITBL患者、非ITBL患者检测深度为4 cm时SWV值分别为(1.561±0.425)、(1.121±0.160)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3,P=0.01);检测深度为5 cm时SWV值分别为(1.608±0.545)、(1.175±0.173) m/s,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454,P=0.034)。同一ITBL患者不同检测深度SW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不同检测深度SWV值均与碱性磷酸酶浓度相关(r值分别为0.656、0.667, P值均为0.000);同时均与γ-谷酰转肽酶浓度相关(r=0.482,P=0.007;r=0.508,P=0.004)。结论 ARFI技术对肝移植术后ITBL评估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徐清华;罗渝昆;唐文博;宋青;焦子育;段伟东;吕发勤;唐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自发性破裂出血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3%,但在东方国家其发病率却高达12%~14%[1-2]。有肝硬化背景和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往往预后差、病死率高。这些患者需要得到及时的治疗,因此早期诊断非常必要[1,3]。目前国内超声诊断HCC自发破裂出血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收集了47例经临床证实的HCC破裂致腹腔出血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图像资料,旨在提高该病的早期超声诊断率。
作者:徐明民;冯萍;孟彬;张珠凤;周利杰;沈娴;朱文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前瞻性验证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对甲状腺结节分类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2011年Kwak提出的TI-RADS分类标准对41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810个结节进行分类,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应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评价TI-RADS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的价值,计算各分类的实际恶性百分率。结果经病理证实810个结节中恶性结节161个、良性结节649个;TI-RADS 2类11个(全部为良性结节)、TI-RADS 3类370个(良性结节368个,恶性结节2个)、TI-RADS 4a类150个(良性结节143个、恶性结节7个)、TI-RADS 4b类116个(良性结节87个、恶性结节29个)、TI-RADS 4c类146个(良性结节39个、恶性结节107个);TI-RADS 5类17个(良性结节1个、恶性结节16个)。以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TI-RADS 2~5类ROC曲线下面积为0.81, TI-RADS 2、3、4a、4b、4c、5类的实际恶性百分率为0、0.5%、4.6%、25.0%、73.0%、94.0%。结论 Kwak等提出的TI-RADS经过验证,实际恶性百分率与理论恶性百分率有很高的符合度,在甲状腺结节性疾病超声检查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章晶;徐辉雄;张一峰;徐军妹;刘畅;郭乐杭;刘琳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23岁,因心前区异常波动感20余年,伴劳累后胸闷、憋气入院。查体:血压136/56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81次/min,律齐,无发绀及杵状指,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Ⅲ/6收缩期杂音,有震颤。心电图检查:左心室肥大伴复极异常。胸主动脉CT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主动脉瓣上2.8 cm处见升主动脉与主肺动脉以管道相交通,内径约1.5 cm,内可见造影剂充填,肺动脉主干显著增宽,大径约5.0 cm,左、右肺动脉及其分支广泛性扩张,以右侧为著,肺静脉分支多发性扩张;双侧肺野斑片状密度增高影伴索条影。造影诊断: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可能性大。双侧肺野斑片状密度增高影伴索条影,炎症或炎症后遗性纤维灶可能性大(图1,2)。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房、左心室明显扩大,主肺动脉明显扩张,内径约5.4 cm,右心室壁心肌肥厚,约1.4 cm。于主动脉瓣及肺动脉瓣上3.0 cm处见主动脉与肺动脉相交通,血流显示由主动脉至主肺动脉的连续性分流,分流束宽约1.7 cm,大分流速度350 cm/s,大分流压差为50 mmHg。另似可见由降主动脉经未闭的动脉导管(内径约0.4 cm)与左肺动脉近端相交通,由降主动脉至左肺动脉的血液分流,大分流压差为40 mmHg。肺动脉瓣叶增厚,舒张期见中度反流,估测肺动脉大收缩压67 mmHg。主动脉瓣叶增厚,舒张期见轻度反流。冠状静脉窦扩张,内径约1.7 cm,提示永存左上腔静脉存在。超声诊断: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中度肺动脉瓣反流,轻度主动脉瓣反流,中度肺动脉高压,冠状静脉窦扩张(图3)。心导管造影:局麻下穿刺右股动脉,送猪尾导管(6F)至主动脉根部造影,通过JR4.0送26.0 cm直头软导丝至肺动脉,建立股动脉→升主动脉→主肺动脉间隔缺损→肺动脉→股静脉轨道。主动脉根部造影:主动脉瓣上3.0 cm处见升主动脉至肺动脉异常分流,管型(长0.6 cm,宽1.7 cm)。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未见无异常分流。造影诊断: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左向右分流。选择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2.2 cm的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置于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处,造影显示封堵器位置形态良好,无明显残余分流,释放封堵器。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房大小恢复正常,左心室较术前明显缩小,内径为5.5 cm,主肺动脉轻度扩张,内径为3.8 cm,大肺动脉收缩压降为54 mmHg。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处可见封堵器回声,位置固定,未见残余分流(图4)。
作者:张楠;孙品;王志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的超声征象,为判断PTC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70例PTC患者的超声征象。其中59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111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采用操作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判断PTC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佳诊断界限值。采用χ2和秩和检验比较PT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原发灶超声征象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T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 ROC曲线分析显示,RI、PSV判断PTC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佳诊断界限值分别为0.735、13.95 cm/s。与PTC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比较,PT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原发灶直径、是否有晕环、是否累及甲状腺上极、有无微钙化、血供分级、RI及P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原发灶回声、边界是否清晰、纵横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TC原发灶直径及PSV这2个因素是PT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独立因素。结论 PTC原发灶的一些超声征象与PTC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密切的相关性,可为术前PTC患者颈部淋巴结有无转移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董永玲;邢萍;陈琪;姚烨;吴长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56岁,健康体检发现右乳腺肿物6 d就诊,既往有1型糖尿病(病史16年)及甲状腺机能减退等病史,确诊为糖尿病后即长期自行注射胰岛素治疗,剂量不稳定,血糖控制不佳,平素血糖11~19 mmol/L、尿糖(+++)或(++++),合并视网膜病变和肾病病史5年。住院期间每日注射诺和灵,剂量为早18 U,中10 U,晚22 U。查体:于右乳外下方可触及一肿物6 cm×6 cm,表面欠光滑,质韧,边界不清,活动度差,无触痛,双侧锁骨上下及腋下均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超声检查示:右乳头外侧7点处见一2.3 cm×5.7 cm×6.3 cm低回声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无后方声影(图1),双锁骨上下及双腋下未探及肿大淋巴结;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未显示明显血流信号(图2)。实验室检查:尿糖(++++),餐后2小时血糖17.33 mmol/L。X线检查示:右乳外下象限非对称性密度增高区,未见明确肿块边界,未见钙化。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诊断为浆细胞性乳腺炎。术后病理诊断:右乳腺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D20(+)、CD792(+)、CD45RO(+)、ViwPntin(+)、Actin(+)。临床诊断:糖尿病性乳腺病。
作者:董天宇;徐义杰;李智瑶;李国政;刘增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胎儿占位性病变(简称占位)并不少见[1-2],且种类繁多,目前多数学者根据占位性病变所在的解剖部位将其分类,主要分为胎儿颅内占位、颜面部及颈项部占位、皮肤占位、胸腔(包括心脏、纵隔)占位、腹腔占位、肢体占位、胎儿附属物占位等[3-4]。近年来随着我国产前超声筛查工作的规范化,使胎儿占位性病变产前超声检出率不断提高,为临床采取可行治疗或终止妊娠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对135例产前超声筛查发现的不同部位胎儿占位性病变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胎儿占位性病变(简称占位)并不少见[1-2],且种类繁多,目前多数学者根据占位性病变所在的解剖部位将其分类,主要分为胎儿颅内占位、颜面部及颈项部占位、皮肤占位、胸腔(包括心脏、纵隔)占位、腹腔占位、肢体占位、胎儿附属物占位等[3-4]。近年来随着我国产前超声筛查工作的规范化,使胎儿占位性病变产前超声检出率不断提高,为临床采取可行治疗或终止妊娠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对135例产前超声筛查发现的不同部位胎儿占位性病变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王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CCAM)超声声像图特征,为胎儿临床结局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1例产前超声诊断为胎儿CCAM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并与产后CT、手术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21例胎儿CCAM产前超声声像图特征:CCAMⅠ型2例(10%,2/21),CCAMⅡ型13例(62%,13/21),CCAMⅢ型6例(28%,6/21);位于一侧胸腔20例(95%,20/21),双侧胸腔1例(5%,1/21);首次检出胎儿CCAM的孕周为18+4~25+4周,中位孕周为22+6周;胎儿CCAM体积与头围比(CVR)<1.6者16例(76%,16/21),CVR>1.6者5例(24%,5/21);动态观察病灶达大体积后维持不变8例(38%,8/21),达大体积后逐渐缩小13例(62%,13/21)(其中消失5例)。(2)合并症:19例(90%,19/21)出现伴发症状或合并其他结构畸形,均伴发纵隔移位,羊水过多6例,膈疝1例,肺隔离症1例,胎儿水肿1例。(3)随访结果:16例产前超声检查与出生后胸部CT结果相符,其中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1例引产者与尸体解剖病理诊断符合;余4例产前超声动态复查提示肿块缩小,无合并症,出生后未行检查及治疗。(4)临床预后:19例(90%,19/21)预后良好,1例合并胎儿水肿者孕妇选择性终止妊娠,1例合并膈疝者出生后1d死亡。结论产前超声检查是诊断胎儿肺囊腺瘤的首选和可靠的方法,产前动态超声检查是评估及预测胎儿CCAM预后的关键,单纯CCAM预后良好。
作者:王丽敏;马小燕;涂艳萍;刘向娇;尚宁;俞钢;江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健康人卵圆孔未闭(PFO)右向左分流(RLS)和(或)来源于肺部的RLS(P-RLS)的检出率。方法随机选取健康成年志愿者42名,进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常规检查。另外,分别在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过程中上肢静脉快速注入手振0.9%氯化钠溶液10 ml,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右心造影(cTTE),根据右心显影后左心房微泡出现的时间区分来PFO-RLS与P-RLS;根据进入左心房的微泡数量将RLS半定量划分为3个等级:1级为少量微泡进入左心房(1~10个微泡/帧图像);2级为中量微泡进入左心房(11~30个微泡/帧图像);3级为大量微泡进入左心房(>30个微泡/帧图像)。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和统计分析:(1)健康成年人PFO的发生率、大小及RLS检出率;(2)健康成年人是否存在P-RLS及其检出率;(3)RLS与Valsalva动作的关系;(4)不同起源RLS的半定量分级比较。结果42名健康志愿者中, TEE诊断PFO 13名(13/42,30%),PFO宽(1.46±0.18)mm(1~3 mm),长(7.23±1.09)mm (4~14 mm)。cTTE检出RLS共30名(30/42,71%),其中4名同时存在PFO-RLS和P-RSL, PFO-RLS为12名(12/42,29%),P-RLS为22名(22/42,52%)。除1名受检者外,PFO-RLS的检出均与Valsalva动作有关,PFO-RLS多出现在Valsalva动作结束的瞬间;而P-RLS多出现在静息状态下(14名),部分出现在Valsalva动作后(8名)。不同来源RLS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1, P=0.026)。TEE诊断PFO与cTTE检出PFO-RLS一致者共11名。有2名TEE诊断PFO,但cTTE未检出PFO-RLS;有1名cTTE检出PFO-RLS,但TEE未诊断PFO。PFO-RLS与P-RLS半定量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01,P=0.000)。在12名PFO-RLS中,2级和3级各有6名;在22名P-RLS中,1级11名,2级10名,3级仅1名。结论 PFO及其伴随的暂短微量RLS在健康成年人群中检出率约为1/4,PFO-RLS的检出必须辅以Valsalva动作。在健康人群中存在着半定量分级相对PFO-RLS较低的P-RLS,其检出率、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尚待更多研究。
作者:李越;刘若卓;翟亚楠;张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新生儿超声心动图的正常参考值及其Z值回归方程,探讨新生儿心脏正常值的变化规律。方法对深圳市儿童医院288名出生0~28 d健康新生儿,进行超声心动图定量检测,包括M型、二维法、实时三平面几何法、多普勒血流、组织多普勒测量,并进行超声心动图结果与体重的相关回归分析,应用回归方程计算Z值。结果新生儿M型测量的右心室内径(RV)、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正常值,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四腔图二尖瓣环内径(MV-D1)、两腔图二尖瓣环内径(MV-D2)、长轴图二尖瓣环内径(MV-D3)、主动脉瓣环内径(ARD)、主动脉窦内径(ASD)、主动脉升段内径(AAO)、主动脉弓内径(TA)、主动脉峡部内径(AI)、主动脉隔段内径(AO-Dia)、四腔图三尖瓣环内径(TV-D1)、右心室流入道图三尖瓣环内径(TV-D2)、右心室流出道内径(RVOT)、肺动脉瓣环内径(PVD)、主肺动脉内径(PA)的正常值,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MV-E)、二尖瓣口左心房收缩峰值流速(MV-A)、三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TV-E)、三尖瓣口右心房收缩峰值流速(TV-A)、主动脉瓣峰值流速(AV-max)、主动脉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VTI)、肺动脉瓣峰值流速(PV-max)、肺动脉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PV-VTI)的正常值,二尖瓣环侧壁收缩期速度(MV-s′)、二尖瓣环侧壁舒张早期速度(MV-e′)、二尖瓣环侧壁心房收缩期速度(MV-a′)、三尖瓣环侧壁收缩期速度(TV-s′)、三尖瓣环侧壁舒张早期速度(TV-e′)、三尖瓣环侧壁心房收缩期速度(TV-a′)、房室瓣环室间隔收缩速度(IVS-s′)、房室瓣环室间隔舒张早期速度(IVS-e′)、房室瓣环室间隔心房收缩速度(IVS-a′)的正常值,双平面法测量的左心房容积(LA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的正常值,实时三平面几何法测量的LVEDV、SV、CO的正常值,左心室心肌质量(LV mass)、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 mass/BSA、LV mass/H2.7;体表面积(BSA)、身长(H)]的正常值,与体重均呈非线性正相关(P均<0.01)。MV-E/A、PV-E/A、MV-e′/a′、TV-e′/a′、IVS-e′/a′、MV-E/IVS-e′、左心室心肌质量容积比(LV mass/LVEDV)、双平面法及实时三平面几何法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体重均无相关性(P均>0.05)。除RV、MV-D1、MV-D2、MV-D3、TV-D1、TV-E、MV-s′、IVS-a′、TV-s′、TV-e′外,非线性回归法(lnY=a+bX+cX2+dX3)获得的R2均大于线性回归法(Y=a+bX)。Z值均无随体重变化趋势,均呈正态分布。结论新生儿超声心动图正常参考值的趋势图反映了随体重变化的规律,采用非线性回归方程可用于计算预测平均值,所获得的Z值呈标准正态分布,对新生儿心脏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洲;夏焙;许娜;李姝娜;何学智;王娟;刘磊;欧福祥;陈伟玲;谢燕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自第二代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于2004年在我国批准上市以来,实时动态成像的低声压谐频造影技术在临床上迅速开展,在肝脏疾病方面的应用报道层出不穷,涉及了诊断和治疗的多个方面。2012年,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正式发布了肝脏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2012),这是由我国20多位肝脏超声专家参考国内外新研究成果,在国际超声造影肝脏应用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肝脏疾病的特点,经过1年多时间的起草、修改、讨论和斟酌而完成的;尤其在专业术语等方面,详细征询了超声界权威的意见,力求用词严谨、规范和科学。这里将就此次公布的肝脏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2012)的主要内容、制定背景和编写过程、如何理解和执行指南等方面进行简要解读。
作者:丁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随着影像学检查的广泛应用,肝内及邻近肝门区域检出的肿物越来越多;部分起源于肝细胞,亦有相当部分起源于胆管细胞。因此,肝内肿物病理类型众多。即使同为恶性肿瘤,其影像学特征、生物学行为以及预后也大相径庭。近年来由于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影像学的发展,临床对来源于胆道的肝内肿瘤的分类也有了重新认识。目前国内超声专著中关于肝内胆道肿瘤的超声表现描述不多,对相关分类也缺乏统一认识,明显滞后于CT或MRI等。超声医师熟悉肝内胆道肿瘤的分类方法,更新对其认识,对进一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有重要意义。因此,肝内胆道肿瘤的超声诊断并非已经到了一个终点,相反是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作者:徐辉雄;刘琳娜;孙丽萍;徐晓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2008年开始,在卫生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支持下,国内9家大型医院正式启动了关于胆囊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的多中心研究。在多中心研究的基础上,2012年专家们依托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制定了胆囊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2012),并于2013年4月正式出版[1]。该指南经国内多位超声专家参与讨论、编写、反复修改而终完成。作为指南编写者之一,现将此指南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特色、局限性与展望等几个方面予以简要解读。一、指南制定背景2008年开始,在卫生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支持下,国内9家大型医院正式启动了关于胆囊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的多中心研究。在多中心研究的基础上,2012年专家们依托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制定了胆囊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2012),并于2013年4月正式出版[1]。该指南经国内多位超声专家参与讨论、编写、反复修改而终完成。作为指南编写者之一,现将此指南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特色、局限性与展望等几个方面予以简要解读。
作者:徐辉雄;刘琳娜;郑曙光;孙丽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由解放军总医院唐杰教授担任编写组组长的前列腺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2012)于2013年4月正式出版[1]。前列腺超声造影指南的制定有2个深刻的背景:一是前列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二是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日益普及。同时前列腺不同于绝大多数的脏器,扫查途径以腔内为主而非经腹,探头频率较高,因此,对于前列腺CEUS成像条件、图像解释及其应用价值等既存在争议,也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现就该指南的背景、适应证、临床应用等问题,结合国内外的文献作初步的解读。一、前列腺癌现状由解放军总医院唐杰教授担任编写组组长的前列腺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2012)于2013年4月正式出版[1]。前列腺超声造影指南的制定有2个深刻的背景:一是前列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二是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日益普及。同时前列腺不同于绝大多数的脏器,扫查途径以腔内为主而非经腹,探头频率较高,因此,对于前列腺CEUS成像条件、图像解释及其应用价值等既存在争议,也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现就该指南的背景、适应证、临床应用等问题,结合国内外的文献作初步的解读。
作者:徐辉雄;郭乐杭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