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精准医学杂志

精准医学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青岛大学
  • 国际刊号:2096-529X
  • 国内刊号:37-1515/R
  • 影响因子:
  • 创刊:1986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山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24-130
  • 全年订价:1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精准医学杂志   2018年3期文献
  • MiR-27a-3p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微小RNA(miR)-27a-3p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对肺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收集21例肺腺癌病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技术检测miR-27a-3p的表达水平.采用细胞增殖实验(MTT法)和划痕实验观察miR-27a-3p过表达或干扰对肺腺癌细胞株A549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与癌旁组织比较,miR-27a-3p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1).细胞增殖及划痕实验结果显示,细胞转染48、72、96h后,过表达miR-27a-3p后A549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增殖及划痕实验结果显示,细胞转染48、72、96 h后,沉默miR-27a-3p后A549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较对照组细胞显著降低(P<0.05).结论 miR-27a-3p在肺腺癌中高表达,且其表达与肺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有关,提示miR-27a-3p可能参与调节肺腺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郑荣荣;周志侠;金翔凤;李丽岩;林志娟;吴绍凤;刘玉洪;王建勋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糖尿病病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糖尿病病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2型糖尿病病人203例,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104例(A组)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99例(B组),对两组病人血清中的血糖(GLU)、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CHO)、糖化血红蛋白(HbA1c)、Lp-PLA2进行检测,同时对病人临床基本资料(年龄、BMI、腰臀比、病史年限)进行调查;采用非参数检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统计分析生化指标及Lp-PLA2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 与A组比较,B组Lp-PLA2的活性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意义(Z=-2.584,P<0.05);当校准年龄、糖尿病病史、腰臀比、BMI、CHO、HDL、HbA1c、GLU、LDL后,与Lp-PLA2低四分位数(<237 U/L)相比,Lp-PLA2高四分位数(>402 U/L)的不稳定斑块组OR值为4.56(95%CI=1.30~15.98,P<0.05);评估斑块是否稳定的Lp-PLA2 cutoff值为399.5 U/L,其诊断灵敏度为40.8%,特异度为89.4%.结论 Lp-PLA2的活性水平在不稳定斑块病人中显著升高,是不稳定斑块病人的独立危险因素;当Lp-PLA2的活性为399.5 U/L时,可以辅助诊断斑块是否稳定,且特异性较高.

    作者:李珊珊;南文慧;贾玫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PTC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病人血清中TSH和尿碘水平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病人尿碘和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2016年8月—2017年3月,我院确诊为PTC病人514例(PTC组),结节性甲状腺肿病人468例(结甲组).分别检测两组病人晨尿中碘含量、血清中TSH水平及其他临床指标,应用SPSS 230.、Empo-wer stats及R studio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与结甲组比较,PTC组病人尿碘及血清中TSH水平均较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阈值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尿碘与TSH水平之间均呈U形曲线关系.在PTC组的U形曲线上尿碘浓度变化存在两个转折点,分别为210、672μg/L,而结甲组仅有一个转折点,为397μg/L.在PTC组,当尿碘浓度<210μg/L时,TSH水平随尿碘增高而降低(β=-0.008,P<0.05);当尿碘浓度为210~672μg/L时,TSH水平随尿碘水平的增高而持续升高(β=0.003,P<0.05);当尿碘浓度>672μg/L时,TSH水平变化不显著(β=-0.004,P>0.05).而在结甲组,在尿碘浓度397μg/L前后,TSH水平随尿碘的升高呈现先下降(β=-0.009,P<0.05)后增高(β=0.004,P<0.05)的趋势.结论 PTC病人的TSH水平对于尿碘浓度的变化更为敏感.但PTC病人尿碘值>210μg/L时,结甲病人尿碘值>397μg/L时,应注意碘浓度对TSH的刺激作用.

    作者:辛燕璐;张伟;朱绪华;迟静薇;王彦;王颜刚;赵世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左前降支慢血流病人心肌功能改变及尼可地尔的治疗效果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慢血流(CSF)病人左心室壁节段及整体心肌功能的改变,以及尼可地尔对其心肌节段及整体心肌功能改善作用.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7年9月因胸痛或胸闷症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CSF的病人36例(CSF组),造影结果正常者36例(对照组),造影后24 h内在二维超声模式下测量两组左心室舒张晚期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晚期容积(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搏量(SV)以及二尖瓣血流频谱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大值(E峰)和舒张晚期心室充盈速度大值(A峰),并计算E/A比值.运用Tomtec软件采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及仅由LAD供血的左心室的6个室壁节段纵向应变(LS)值;比较CSF组口服尼可地尔(每天3次,每次5 mg)3个月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及胸痛或胸闷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后24 h内两组EDV、ESV、LVEF、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SF组与对照组比较E峰降低、A峰升高、E/A比值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CSF组中仅由LAD供血的左心室的6个室壁节段中有4个节段LS值减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GLS减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规律应用尼可地尔3个月之后,与治疗前相比,CSF组中77.8% 的病人自觉胸痛或胸闷症状完全缓解;E峰升高、E/A比值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A峰差异无显著性(P>0.05);4个节段LS值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GLS值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较常规超声心动图能更早期发现心肌缺血,在经过尼可地尔规范治疗3个月后CSF组心肌供血明显改善,提示尼可地尔可改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慢血流病人心肌节段及整体心肌功能.

    作者:厉宣本;付秀秀;刘永磊;辛辉;陈作元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钙结合蛋白S100A1对卵巢癌细胞A2780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目的 探讨钙结合蛋白S100A1对卵巢癌细胞A2780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慢病毒包装系统将S100A1 shRNA转染卵巢癌细胞A2780,建立敲降S100A1的稳定表达株并进行鉴定;通过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通过Transwell小室实验和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 实时定量PCR以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表明,成功建立了敲降S100A1的卵巢癌A2780细胞株;CCK-8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第48、72小时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穿膜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划痕愈合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细胞划痕愈合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S100A1可促进卵巢癌细胞A2780的增殖和迁移,S100A1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作者:王妍;田甜;王灵芝;孔琰;韩毅;崔竹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空腹胰岛素水平对高尿酸血症病人痛风发作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空腹胰岛素水平对于散发高尿酸血症病人痛风发作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7年8月我院入院的高尿酸血症痛风病人78例(痛风组)和高尿酸血症无痛风病人120例(高尿酸组).检测两组病人静脉血中胰岛素、尿酸、糖化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游离脂肪酸的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空腹胰岛素水平与痛风发作的关系,ROC曲线分析空腹胰岛素并预测痛风发作的切点.结果 经过筛选,有2个因素与痛风发作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高胰岛素水平是痛风发作的危险因素(OR=1.091,95%CI=1.032~1.155),HDL水平增高是痛风发作的保护因素(OR=0.082,95%CI=0.026~0.263).ROC曲线分析空腹胰岛素水平预测痛风发作的佳切点为10.618 mU/L(诊断特异度为65.5%,灵敏度为80.0%,95%CI=0.715~0.865).结论 空腹高胰岛素水平是痛风发作的危险因素,HDL水平增高是痛风发作的保护性因素,空腹胰岛素预测痛风发作的佳切点为10.618 mU/L.

    作者:孙晓琳;迟静薇;车奎;陈颖;贾兆通;辛颖;刘方超;王颜刚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姜黄素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放射增敏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姜黄素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的放疗增敏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姜黄素作用于食管癌Eca-109细胞系24和48 h,采用CCK-8法测定姜黄素对食管癌Eca-109细胞的增殖作用;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测定姜黄素对食管癌细胞的放疗增敏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姜黄素对食管癌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姜黄素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存在剂量、时间依赖性(F=280.21、5.53,P<0.05).平板克隆实验测定其放疗增敏比为1.37.经姜黄素处理的Eca-109细胞较单纯照射的细胞凋亡率差异有显著性(F=31.19,P<0.05),且其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F=6.79,P<0.05).结论 姜黄素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系有放疗增敏作用,其可能与姜黄素引起的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作者:吕胜蓉;何信佳;薛美兰;王林芳;安永恒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C臂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目的 探讨C臂C T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术(RFA)在肝细胞肝癌(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共纳入47例原发性肝癌病人,其中21例在C臂CT引导下对肝内病灶行RFA治疗(C-CT组),同期26例在螺旋CT引导下对肝内病灶行RFA治疗(S-CT组).两组病人均在术后即刻记录总手术时间、消融时间及接受射线剂量,术后7 d内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记录术后住院时间.在RFA术后1、3、6个月对治疗病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全部47例病人手术均获成功,两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总手术时间、消融时间及接受射线剂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术后7 d内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及局部病灶控制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S-CT组中,有7例消融病灶在随访的过程中出现残存或复发,比例为26.9%;而C-CT组中这一比例仅为14.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C臂CT引导下对原发性肝癌病人进行RFA治疗安全、有效,且在特殊部位病灶消融方面优于传统螺旋CT引导.

    作者:吕天石;曹守金;王健;邹英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肝癌55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肝癌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评估多种介入方法联合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8年1月行T 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的中晚期肝细胞肝癌病人55例.主要观察指标为总体生存时间(OS)和疾病进展时间(TTP),次要观察指标为疗效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联合治疗中位OS(mOS)为17.4个月(522 d),中位TTP(mTTP)为9个月(270 d),其中B期mOS为25.4个月(763 d),mTTP为10.5个月(315 d),C期mOS为10.2个月(305 d),mTTP为7.4个月(223 d).治疗前有无血管侵犯病人的mOS、mTTP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肝癌可明显延长OS及TTP,有无血管侵犯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因素.早期联合索拉非尼、微波消融及放射性粒子等其他介入治疗可提高疗效.

    作者:李学达;杨莉莉;张伟;李群;李子祥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不同放疗模式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放疗相关副反应发生率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放疗模式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放疗相关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通过在线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等,检索国内外关于每天2次放疗方案对比每天1次放疗方案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对照研究.应用Revman 5.3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对象为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病人,干预措施为化疗+胸部放疗;结局指标为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以优势比(OR)及相应的95% 置信区间(CI)作为效应指标.异质性由I2值统计量检验,判定异质性的方法依据Cochrane,当I2不大于50% 时,异质性可以接受.结果 终纳入本Meta分析的文献有7篇,共1595例病人,每天2次放疗组807例,每天1次放疗组788例.每天2次放疗与每天1次放疗相比较,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升高(OR=0.59,95%CI=0.38~0.94)、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OR=0.79;95%CI=0.47~1.33).结论 接受每天2次放疗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病人,其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高于接受每天1次放疗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病人,其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与接受每天1次放疗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病人无明显差别.

    作者:许威;袁淑敏;陈吉辉;宋海平;马学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TIGAR基因过表达对低氧复氧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影响

    目的 探讨TP53介导的糖酵解和凋亡诱导因子(TIGAR)过表达对低氧复氧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提取的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低氧复氧损伤组(B组)、过表达对照组(C组)、TIGAR过表达组(D组)、沉默对照组(E组)、TIGAR沉默组(F组)6组.建立低氧复氧损伤模型,然后各组采用相应的方法处理,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不同组神经元细胞内活性氧(ROS)的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神经元中TIGAR表达量及凋亡诱导因子(AIF)、线粒体分裂相关蛋白Drp1、Fis1和RhoA蛋白1(ROCK1)的表达.结果 与B组比较,D组神经元细胞内TIGAR的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ROS浓度、细胞凋亡率及AIF、Drp1、Fis1、ROCK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B组比较,F组TIGAR的表达量下调,ROS浓度、细胞凋亡率以及AIF、Drp1、Fis1、ROCK1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和E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海马神经元低氧复氧模型中,TIGAR通过调控线粒体分裂对神经元起保护作用.

    作者:李玲玉;赵芹;赫建帅;王鹏;刘佳;王士雷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1型一家系报告

    目的 探讨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ODY)一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分析1例M ODY家系的临床特点、实验室资料等,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基因测序.结果 该家系中有3名成员(先证者及其姐姐、母亲)均检测到HNF4α(NM175914)突变基因,外显子8框移突变、杂合突变,框移结果使氨基酸编码提前终止.先证者规律应用胰岛素增敏剂,血糖控制良好.结论 该家系为HNF4α基因突变所致MODY1家系,且同一家系内同时存在2型糖尿病病人.

    作者:罗欢;徐丽丽;李萍;宋利娜;杨乃龙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3D打印多孔钛仿生牙种植体材料的生物力学性能研究

    目的 探讨两种多孔钛仿生牙种植体材料的生物力学性能,为3D打印多孔钛仿生牙种植体的制备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通过Geomagic studio 2012及Rhino 6.0建模软件设计尺寸为5 mm×5 mm×15 mm大小的两种不同孔径大小及孔隙率的试件,A组试件的内层孔隙率为50%,孔径大小为300μm,外形孔隙率为70%,孔径大小为500μm,内外厚度之比1:1,内外孔形为正方形;B组试件的整体孔隙率为50%,孔径大小为300μm,孔形为正方形.A、B两组分别应用3D打印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制备6个标准试件,应用万能试验机对两组试件进行压缩实验,比较两种试件的屈服强度及弹性模量.结果 A组试件的平均屈服强度为(184.8±3.9)MPa,平均弹性模量为(11.9±0.4)GPa;B组试件的平均屈服强度为(425.4±1.2)M Pa,弹性模量为(30.3±0.8)GPa,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7、48.7,P<0.05).结论 内层孔隙率为50%,孔径大小为300μm,外层孔隙率为70%,孔径大小为500μm,内外厚度之比为1:1,内外孔形均为正方形的试件的生物力学性能更符合低弹性模量多孔仿生牙的设计标准,该研究结果可为3D打印多孔钛仿生牙种植体的制备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孙艳征;吴金程;于新波;李怡;刘人彰;杨建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ChRM3对胆管癌神经浸润的影响

    目的 探讨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3(ChRM3)对胆管癌神经浸润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胆管癌组织及30例正常胆管组织中ChRM3的表达水平;建立小鼠背根神经节(DRG)与胆管癌细胞RBE体外共培养模型,并加入ChRM3激动剂(匹罗卡品)及其拮抗剂(阿托品),通过观察神经纤维的生长和胆管癌RBE细胞对DRG和周围神经纤维的黏附及浸润,检测ChRM3在匹罗卡品和阿托品作用下对胆管癌RBE细胞浸润DRG及周围神经纤维的影响.结果 ChRM3在胆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胆管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浸润在胆管癌中发生率为91.7%(55/60).DRG-RBE细胞共培养模型中加入匹罗卡品后,RBE细胞浸润DRG及周围神经纤维的细胞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种作用在加入阿托品后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将阿托品单独作用于胆管癌组织,神经浸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hRM3参与了胆管癌神经浸润过程,可能为抑制胆管癌的神经浸润提供了新治疗靶点.

    作者:范帅;赵伟;王国磊;魏宗强;窦蓉蓉;张炳远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Hedgehog通路对肺腺癌增殖 、凋亡及间隙连接蛋白Cx32和Cx43表达的影响

    目的 检测阻断Hedgehog通路对肺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及间隙连接蛋白Cx32和Cx43表达的影响,初步探索其在肺腺癌增殖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肺腺癌细胞A549,分为阴性对照组及环巴胺处理组,分别以0、10、20、30和40μmol/L环巴胺处理A549细胞24、48和72 h后,应用MTT法测定其生长抑制率;以40μmol/L环巴胺处理A549细胞48 h后,以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Cx32、Cx43胞膜阳性表达率.结果 环巴胺处理后,A549细胞增殖率明显下降,且表现为浓度、时间依赖性;40μmol/L环巴胺作用于A549细胞48 h后,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胞膜Cx32和Cx43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Hedgehog通路可能抑制肺腺癌细胞凋亡,并调节间隙连接蛋白Cx43及Cx32胞膜的表达.

    作者:盂令俊;代恩勇;岳小静;毕林涛;卢振霞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血尿酸水平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价值

    目的 探讨血尿酸水平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2017年1月—2017年6月40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病人,其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 病人79例为对照组,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人321例为冠心病组.根据SYNTAX评分将冠心病组病人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样本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病人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亚组分析显示,男性病人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女性病人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明显相关性(OR=0.186,95%CI=0.060~0.573,P<0.01).结论女性冠心病病人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血尿酸水平可用于预测女性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作者:潘志然;于海初;葛均华;郭俊杰;张婷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腹腔镜肝切除术难度评分系统临床实用性研究

    目的 探讨BAN腹腔镜肝脏切除难度评分系统(DSS-B)及基于切除范围的腹腔镜肝脏切除难度评分系统(DSS-ER)的临床实用性.方法 回顾我院肝胆胰外科2015年8月—2017年11月201例腹腔镜肝切除术病例.采用DSS-B及DSS-ER系统对151例肿瘤腹腔镜肝切除术进行难度分级,比较不同难度组围手术期资料的组间差异;50例肝内胆管结石(IHD)腹腔镜肝切除术按DSS-ER系统进行难度分级,比较不同难度组围手术期资料的组间差异;后,对DSS-B及DSS-ER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DSS-B不同难度腹腔镜肝切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肝门阻断率、中转开腹率、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总并发症率、严重并发症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DSS-ER不同难度腹腔镜肝切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肝门阻断率、中转开腹率、总并发症率、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严重并发症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DSS-ER分组的50例IHD腹腔镜肝切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肝门阻断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按DSS-ER分组的腹腔镜肝切除DSS-B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难度评分系统DSS-B和DSS-ER能够对腹腔镜肝切除术进行准确的难度分级,可以指导腹腔镜肝切除临床实践及培训学习;IHD腹腔镜肝切除术难度评分系统的建立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杨景;杨振杰;席跃;徐永政;李鹏;韩冰;胡骁;孙传东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叶酸靶向的纳米金载体构建及其对HeLa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

    目的 构建叶酸靶向的纳米金载体并负载阿霉素(Au-BSA-DOX-FA),探讨其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模板合成纳米金(Au-BSA),MTT法检测其细胞毒性.以在酸性环境下易断裂的顺乌头酸酐作为连接键结合DOX,达到pH敏感的可控释放药物效果.同时结合叶酸(FA)作为靶向分子,使药物可以靶向聚集于FA受体(FR)高表达的HeLa细胞表面.用表面FR低表达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和人皮肤成纤维HSF细胞作为对照,比较Au-BSA-DOX-FA和DOX对两种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所合成的Au-BSA粒径约50 nm,稳定性好,对HeLa细胞、MCF-7细胞和HSF细胞无毒性作用.紫外吸收光谱表明,Au-BSA-DOX-FA已成功合成,并且在酸性环境中(pH为3.5、5.0)可以在12 h内持续释放DOX,释放率达到90%,在pH为6.5时DOX释放率约60%,而在pH为7.4、9.0时,释放率仅约20%.在对HeLa细胞的干预中,Au-BSA-DOX-FA的杀伤作用强于DOX的杀伤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P<0.05);在对MCF-7细胞的干预中,Au-BSA-DOX-FA的杀伤作用与DOX的杀伤作用无明显差异;在对HSF细胞的干预中,Au-BSA-DOX-FA的杀伤作用弱于DOX的杀伤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P<0.05).结论 Au-BSA-DOX-FA作为FA靶向的载药平台对表面FR高表达的 HeLa细胞有较好的杀伤作用.

    作者:刘树亮;葛南;崔莲花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RFA治疗后总体生存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复发性肝细胞癌(HCC)病人射频消融(RFA)治疗后总体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7月-2015年8月在我院因复发性HCC行RFA治疗7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 eier法对可能影响复发性HCC病人RFA治疗后总体生存的消融时及首次肝切除时的影响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并将P<0.05的单因素引入Cox回归风险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72例病人中位随访时间28.6个月(4.4~76.6个月).复发性HCC病人RFA后的1、2和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1.6% 、78.1% 和63.4%.Kaplan-M 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乙肝病毒(HBV)相关HCC病人未行抗病毒治疗、伴门静脉高压症和首次肝切除至复发时间≤6.0个月是影响复发性HCC病人RFA治疗后总体生存的危险因素(c2=3.968~11.752,P<0.05);首次HCC肝切除时血清甲胎蛋白>20μg/L、血清C反应蛋白>5 mg/L亦是复发性HCC病人RFA治疗后生存差的影响因素(c2=4.026、5.403,P<0.05).Cox回归风险模型分析结果表明,HBV相关HCC病人未行抗病毒治疗是影响复发性HCC病人RFA治疗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RR=4.673,P<0.05).结论RFA是治疗复发性HCC的有效方式之一,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HBV阳性的复发性HCC病人行RFA治疗后的总体生存状况.

    作者:杨振鹏;邹浩;袁廷东;何兵;吴力群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参附注射液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效果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DCM-CHF)的临床效果,为DCM-CHF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选取邢台市康复医院收治的DCM-CHF病人2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10例,两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参附注射液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磷酸肌酸钠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清脑钠肽(BNP)、癌胚抗原125(CA125)、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sICAM-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病人治疗后BNP、CA125、sICAM-1、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病人LVEF高于对照组,LVED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病人临床总有效率为84.55%,高于对照组的70.91%,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DCM-CHF时,联合参附注射液和磷酸肌酸钠,可以有效降低病人BNP、CA125、sICAM-1、hs-CRP水平,改善心脏射血功能和心室重构,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燕;王文生;廉静;李燕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对认知 、情绪及行为影响研究进展

    既往研究表明,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BECTS)的预后良好,不伴神经系统障碍;但近年许多研究表明,该病除引起癫痫发作外,还会影响病儿的认知、语言,出现攻击性行为,以及多动注意力缺陷、焦虑或抑郁等症状.其睡眠期脑电图的痫样放电对情绪、行为、认知的影响尤为明显;部分研究甚至显示其长期的癫痫发作会影响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本文现将近年来BECTS对认知、情绪以及行为影响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李荣荣;华青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肝细胞肝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肝细胞肝癌(HCC)是我国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系统有密切的关系.而免疫治疗已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4种治疗模式.其通过调节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肿瘤治愈率,延长病人生存期的目的.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细胞免疫治疗、细胞因子、肿瘤疫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治疗策略在肝癌治疗中的现状做一概述.

    作者:高源;时艳艳;于国红;戚耀月;王艺璇;丁爱萍;邱文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精准医疗背景下肝细胞肝癌内科治疗研究进展

    目的 肝细胞肝癌(HCC)是人类常见和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高,目前HCC已经成为严重危害生命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第一代、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三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为HCC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打下了坚实基础.HCC精准治疗的核心即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又包括精准局部(手术、肝移植、介入、放疗)和全身系统性精准内科治疗.本文就当前HCC精准内科治疗现状及未来方向进行综述,以期为改善HCC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作者:彭洁琼;刘波;韩大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精准外科理念指导下的肝癌外科治疗

    精准外科是21世纪外科新理念,具有确定性、预见性、可控性、规范化、个体化、系统化等六个特征.在精准外科理念指导下开展肝癌的外科治疗,立足于手术安全性、治疗有效性、干预微创化和合理效费比四个维度的交集,给予恰当的干预,获取病灶清除、脏器保护和损伤控制三个外科要素的大公约数,从而实现肝癌患者获益大化.

    作者:杨世忠;冯晓彬;董家鸿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