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人造血管肺动脉重建术治疗肺动脉主干受侵犯的中央型肺癌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于2001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32例肺动脉主干受侵犯的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病理分期显示Ⅲa期12例,Ⅲb期19例,Ⅳ期1例.采用人造血管肺动脉重建术治疗,并从手术可行性、手术技巧及手术的优缺点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全组无死亡病例,31例患者术后7~10 d出院;1例患者术后出现支气管胸膜瘘,治疗20 d后出院.术后远期患者随访3年,均未发现重建血管内有血栓形成及血流受阻情况.术后1、2、3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6.3%、9.4%和3.1%,远处转移率分别为6.1%、6.3%和6.3%.32例患者中,鳞状细胞癌22例,腺癌10例,两组1、2、3年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48,P=0.15;x2=7.82,P=0.11;x2 =6.76,P=0.12).结论 人造血管肺动脉重建术治疗肺动脉主干受侵犯的中央型肺癌减少了全肺切除术的施行,大限度地保留了患者的健康肺叶,手术治疗效果佳,创伤较全肺切除小.
作者:尹小川;洪志鹏;何静;洪文娟;太祥;熊国盛;赵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围术期血清内皮抑素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水平对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50例NSCLC患者,从术后开始随访至2014年1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6.44个月.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50例NSCLC患者生存的相关因素.结果 50例NSCLC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3.7%,中位生存期为50.6个月.肿瘤大径<3.5 cm的患者生存率显著优于肿瘤大径≥3.5 cm的患者(x2=8.086,P=0.004);肺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优于肺鳞癌患者(x2 =7.527,P=0.006);术后病理分期Ⅰ期的患者生存率显著优于Ⅱ和Ⅲ期患者(x2=4.681,P=0.03;x2 =7.990,P=0.005);术前内皮抑素水平<20.4 ng/ml的患者生存率显著优于内皮抑素水平≥20.4 ng/ml的患者(x2=5.213,P=0.022);术后EGFR水平≥44.7 pg/ml的患者生存率显著优于EGFR水平<44.7 pg/ml的患者(x2=13.908,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EGFR水平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00).结论 术前内皮抑素水平低的患者和术后EGFR水平高的患者具有更好的生存优势.
作者:吴伟铭;何伟伟;高宗礼;赵天成;杨异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中度高海拔地区开胸手术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9月至2015年4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胸外科经左胸行食管癌根治术胸内吻合术患者21例,分别于手术前后行左、右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PS的活性水平,包括饱和卵磷脂(SatPC)、总磷脂(TCP)、总蛋白(TP).以右侧肺为对照组,并以饱和卵磷脂/总磷脂(SatPC/TPL)比值和饱和卵磷脂/总蛋白(SatPC/TP)比值作为判断PS活性的指标.结果 术前左、右侧肺BALF中的SatPC/TPL分别为(48.75±14.39)%和(48.76±12.90)%,SatPC/TP分别为(10.88±2.24)%和(11.78±2.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024,P>0.05;t=-1.3019,P>0.05).术后左侧肺的SatPC/TPL为(26.15±9.81)%,明显低于右侧的(47.62±12.58)%;术后左侧肺的SatPC/TP为(5.34±2.54)%,也显著低于右侧的(10.15±2.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674,P<0.01;t=6.4579,P<0.01).左侧肺术后与术前BALF中的SatPC/TPL分别为(26.15±9.81)%和(48.75士14.39)%),SatPC/TP分别为(5.34±2.54)%和(10.88±2.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467,P<0.01;t=7.4964,P<0.01).右侧肺术后与术前BALF中的SatPC/TPL分别为(47.62±12.58)%和(48.76±12.90)%,SatPC/TP分别为(10.15±2.28)%和(11.78±2.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889,P>0.05;it=2.3370,P>0.05).结论 在中度高海拔地区开胸手术对于患者术侧肺功能造成一定损伤,使PS活性明显下降;对非术侧肺功能不造成损伤,对PS活性无明显影响.
作者:刘刚;魏秀玲;杨林江;刘国伟;邵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手术切除肺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探讨肺腺癌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的109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 109例肺腺癌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为44.0%(48/109),COX回归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x2=8.995,P=0.003)、淋巴结状态(x2=12.727,P=0.000)、TNM分期(x2=39.544,P=0.000)、残端有无癌残留(x2=35.551,P=0.000)、PCNA表达情况(x2=5.441,P=0.020)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TNM分期、支气管残端有无癌残留是肺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术后辅助化疗是Ⅱ期和Ⅲ期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x2=11.299,P=0.001).结论 肿瘤大小、TNM分期高、外科手术切除不完全是肺腺癌预后差的重要影响因素;Ⅱ期和Ⅲ期患者能够从术后辅助化疗中获益.
作者:杨为贵;马华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单孔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在肺叶切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对118例术前疑诊或诊断为Ⅰ~Ⅱ期的周围型肺癌(T1N0M0~T3N0M0)或良性病变的患者在全麻下行双腔气管插管后,于腋前线第5肋间作长约4 cm的切口为操作孔,未用器械撑开肋骨,同一切口置入胸腔镜,行单孔电视辅助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结果 118例患者均经肋间入路成功完成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无中转开胸或小切口辅助切除,无手术死亡.其中23例左肺上叶切除,11例左肺下叶切除,49例右肺上叶切除,12例右肺中叶切除,23例右肺下叶切除.手术时间(224.8±6.3)min,术中出血量(93.2±5.8)ml,无术中输血.术后并发肺炎9例,漏气1例,肺气肿1例,乳糜胸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均经对症保守治疗后而好转.结论 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安全、可行.
作者:黄麟;郑斌;陈椿;郑炜;朱勇;郭朝晖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腹腔镜关键技术的改进,探讨其安全性、可靠性及简便易学的实施要点.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采用改进的腹腔镜关键技术完成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手术43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2.47±8.22)岁.食管癌病理分期Ⅰ期者4例,Ⅱ期者16例,Ⅲ期者22例,Ⅳ期者1例;肿瘤位于胸上段12例,胸中段23例,胸下段8例.观察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结果,总结双向胃游离技术、无抓持胃游离技术、剑突下小切口技术和胸段食管胸腔镜截取无瘤技术等腹腔镜关键技术的改进要点.结果 全组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无胸腹腔及切口种植转移,无管状胃瘘、坏死,无胃排空延迟,无腹部切口感染,无脾损伤.患者因肿瘤腹腔外侵严重而中转开腹1例(2.3%),围术期发生并发症肺部感染6例(14.0%),吻合口瘘1例(2.3%).全组患者腹部平均手术时间(59.65±18.10)min;腹腔操作平均出血量40(15~100)ml;病变平均大径5(1~11)cm;腹腔清扫平均淋巴结数7(2~24)枚;重症监护室平均停留时间18(10~40)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1(8~28)d.结论 腹腔镜关键技术的改进使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腹腔手术方法安全有效、简便易学.
作者:胡彬;彭林;韩泳涛;肖文光;陈利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气管疾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并具有显著临床症状,治疗包括外科手术治疗乃至整个器官重建.组织工程主要通过细胞或组织修复,从而进行组织再生或替代,有望成为气管替代治疗的新途径.组织工程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天然或合成支架;自体或异体细胞;模拟(体内或体外)生理环境的生物反应器;通过分子生物或药物干预进行特定组织保护.该文旨在综述组织工程气管构建的研究现状及临床替代治疗的新进展.
作者:孙飞;史宏灿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微小核糖核酸(miRNA)是一类新近发现的非编码小RNA分子,参与人体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过程,miRNA的表达异常可起到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作用,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肺癌发病率高、预后较差,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恶性肿瘤.近年的研究表明,血液miRNA参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等诸多过程.
作者:丁琦晨;郑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行肋间神经阻滞对胸部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拟行胸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罗哌卡因组肋间神经采用0.375%罗哌卡因35 ml阻滞,对照组采用0.9%生理盐水35 ml,观察两组患者术后4、8、12、24、48 h疼痛VAS评分及Prince-Henry(P-H)疼痛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罗哌卡因组术后4、8、12、24、48 h各时间点的VAS和P-H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59~2.894,P值为0.004~0.009);罗哌卡因组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如咳痰费力、肺部感染、肺不张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31、18.64、13.25,均P<0.01).结论 0.375%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可有效减轻开胸术后胸部疼痛并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
作者:夏宏伟;方秦模;牛庆玲;王凯超;李士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从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采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治疗食管癌患者256例,其中男性203例,女性53例;年龄45~78岁,平均62岁.病变位于胸上段41例,胸中段143例,胸下段72例.在人工气胸胸腔镜下游离食管及清扫淋巴结,在腹腔镜下游离胃并行空肠造瘘置营养管,颈部左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行器械吻合.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240±30)min,其中胸腔手术时间(60±20) min,腹腔镜手术时间(60士10)min;术中估计失血量20~80 ml,术中无明显并发症.256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为鳞状细胞癌251例,腺癌3例,神经内分泌癌2例;平均清扫淋巴结24枚;术后第1~2天能下床活动.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21例、声音嘶哑15例、肺部感染10例、胃排空障碍6例、乳糜胸2例、膈疝1例、空肠瘘1例、胸胃瘘1例.结论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操作简单易行、创伤小、淋巴结清扫更彻底.术后并发症主要发生在手术开展的初期阶段,技术成熟后并发症明显减少.
作者:李林;田辉;岳韦名;李树海;高存;司立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外科手术是我国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单纯手术对于中晚期食管癌的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提高食管癌的疗效,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种综合治疗模式的探索,包括术前放疗、术前化疗、术后放疗等,其中术前新辅助治疗的模式特别引人关注.术前新辅助治疗,包括术前放化疗和术前化疗,尤其是前者有望提高食管癌患者的预后.该文拟对以手术为主的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综述.
作者:傅剑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早期治疗鸡胸的手术包括无蒂胸骨翻转术、胸骨肋骨沉降术、带血管蒂胸骨翻转术.但手术创伤大,术后复发率高.近年来,通过借鉴Nuss系统治疗漏斗胸的微创技术,儿童的鸡胸治疗也获得技术上的进步,并取得了良好的近期效果[1],但远期效果如何尚未有系统报道.单纯应用Nuss技术治疗成人鸡胸或复杂的胸廓畸形仍然非常困难.我们利用钛胸肋骨板的优异特性,成功治疗了3例成人鸡胸,获得了解剖性矫治的水平和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管欣;梁析;梁翔;王峰;郭翔;周耀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辛育龄教授1921年生于河北省高阳县,年仅16岁即考取了保定师范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不堪做亡国奴,投笔从戎.1938年5月他毅然参加八路军,在冀中军区卫生部做卫生员、药剂员.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跟随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的医疗队参加战场救护工作,并负责药材供应工作.1940年5月至1942年9月,担任冀中军区卫生部制药厂厂长.1942年9月赴延安入中国医科大学学习,1947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先后任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外科医生、医务科科长、中国医科大学第三分校附属医院院长、盛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东北保健防疫处长兼干部保健委员会副主任及东北卫生部保健局局长.1951年8月至1956年5月,辛育龄教授被首批派往苏联留学,师从著名胸外科专家、苏联科学院院士包古士教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图1、2).
作者:张真榕;石彬;刘德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除大数据报告外,第50届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STS)年会还有44篇普胸外科的报告,其内容涵盖的领域正是目前胸外科,尤其是胸部肿瘤外科从外科学到肿瘤学的热点内容:①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与开放肺切除术的全方位比较研究;②早期肺癌手术或放疗的争论;③临床Ⅲ-N2期淋巴结的病理诊断重要性;④多原发肺癌及转移性癌的治疗;⑤影像学对特殊早期肺癌的认识;⑥肺外科新技术的研究;⑦食管外科仍以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治疗及食管腺癌的治疗为主.我们在此做一简介,供大家参考.
作者:范梦颖;支修益;陈克能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