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调查分析门诊失眠症患者影响睡眠与觉醒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调查问卷表,对以失眠为主诉的初诊病人经确诊为失眠症,按姓名、年龄、职业、失眠病程、服用药物、上床时间、主要不适症状、对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功能影响等项目作临床调查问卷项目填写,对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女性失眠症患者明显高于男性,占63.98%;中壮年失眠症患者比例高;失眠症患者记忆力减退者占80.71%、影响学习工作社会活动功能者占81.82%,服用镇静安眠等类药物对记忆力减退和学习工作社会活动功能均有明显影响;晚睡对白昼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功能影响有明显相关性。结论以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临床失眠症患者的防治、康复有其重要意义。
作者:许良;徐建;王惠茹;黄景斌;王国华;王翘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癫痫患儿睡眠状况,为提高癫痫患儿的睡眠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癫痫患儿睡眠质量调查问卷对癫痫组及正常对照组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建立数据库,对两组儿童睡眠障碍相关症状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8例癫痫患儿睡眠障碍相关症状中发生率高的为反复翻身(73.47%);其次为性情急躁(70.41%)。其他症状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记忆力下降(48.98%)、近半年学习成绩下降(36.73%)、睡眠中肢体抽动(36.73%)、过度出汗(35.71%)、睡眠打鼾(27.55%)、咽部发干(23.47%)、头痛(23.47%)、遗尿(23.47%)、白天容易困倦(20.41%)、入睡时间超过0.5 h(20.41%)、其他较少的为张口呼吸、梦游或做噩梦、憋醒等。在睡眠障碍相关症状影响因素分析中,性别对睡眠打鼾症状及梦游、做噩梦症状有影响,男孩打鼾症状发生率较高(39.62%vs13.33%,P=0.004);女孩梦游或噩梦发生率相对较高(17.78%vs 3.77%,P=0.039);而服用药物种类对患儿睡眠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癫痫患儿睡眠障碍相关症状较正常儿童发生率高,其中反复翻身、性情急躁发生率高。睡眠打鼾和梦游做噩梦存在性别差异。
作者:郭柳;金春华;杨淑霞;王洪柳;杨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艾司西酞普兰对首发重症抑郁伴失眠患者睡眠因子的影响。方法中国地区4家中心开放研究,对伴失眠的首发重症抑郁患者进行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符合入选标准并且没有排除因素者进入试验。受试者在开始治疗前1天进行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的评分,并开始记录睡眠日记。同时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早餐后口服治疗,初始剂量为5~10 mg/d。每天清晨与晚上记录睡眠日记,在下一次访视时返还给研究者。分别在开始治疗第7天、第14天和第30天进行随访,再次完成PSQI、ISI、MADRS、GAD-7和CGI的评分。同时包括不良事件的记录。每次随访后根据患者的疗效调整艾司西酞普兰的剂量,高剂量为20 mg/d。对人口统计学特征、生命体征以及评分量表等应用SSPS 10.0软件进行ANOVA分析。结果入组患者160例,男性67例,平均年龄(42±12)岁;女性93例,平均年龄(41±12)岁。在4个访视点中体重、血压、心率每两个访视点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在4个访视点中PSQI、ISI、MADRS、GAD-7和CGI的评分逐渐减少,并且每2个访视点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开始药物治疗第7天即有明显的疗效,这种疗效从开始药物治疗的第30天仍然继续强化。艾司西酞普兰的剂量由初始剂量(9.7±1.5)mg,逐渐增加到(14.8±4.0)mg,在(14.8±4.0)mg水平发挥了比较理想的疗效。只有2例患者出现轻微头晕、心慌等不适。结论失眠是抑郁症患者常见的症状,艾司西酞普兰在治疗伴失眠首发的重症抑郁症状的同时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的失眠,效果明显。本研究提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伴失眠首发的重症抑郁症患者的佳有效剂量为15 mg/d。
作者:丁岩;詹淑琴;季建林;潘集阳;焦志安;黄朝阳;李宁;侯月;王玉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不安腿综合征(RLS)和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PLMD)与抑郁和焦虑的共病率很高。本文从病理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标准、与精神障碍共病、精神科药物对RLS和PLMD的影响及治疗等六个方面对RLS和PLMD进行了论述。进一步的系统研究以探索共病精神障碍,特别是焦虑和抑郁患者的RLS和PLMD的优化治疗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张斌;贾福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危险因素及睡眠质量的关系,以期对高血压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有所助益。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门诊的高血压病患者428例,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进行评定,按其是否合并睡眠质量紊乱分为两组。同时重点询问病史(家族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和脑卒中史);测定身高(H)、体重(W);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BG),总胆固醇(CHOL)、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尿酸(UA),并进行血压的测定;计算体重(BMI)。结果①高血压合并睡眠质量紊乱组中医证型以阴虚阳亢证多见,其次为痰湿壅盛、肝火亢盛、阴阳两虚。②高血压合并睡眠质量紊乱组(A组)各指标相比较,A组的家族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及收缩压明显高于高血压病不合并睡眠质量紊乱组(B组)P<0.05;B组的BMI、TC、TG、FPG、2hPBG、HDL、LDL、UA与A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收缩压是睡眠紊乱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①高血压合并睡眠质量紊乱组患者中医证型以虚实夹杂为主,以阴虚阳亢证多见。②高血压家族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高收缩压是高血压病合并睡眠质量紊乱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李应东;杨晓瑜;刘凯;赵信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作者: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睡眠研究会(China Sleep Research Society,CSRS)隶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经民政部正式批准于1994年成立的国家一级社会团体,先后挂靠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院,是目前我国睡眠医学专业领域为权威的专业学术机构。
作者:中国睡眠研究会秘书处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界中联”)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民政部登记注册,总部设在北京的国际性学术组织,现任主席是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原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女士。目前,已有61个国家和地区的234个团体会员单位和60个专业委员会。
作者: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综合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作者: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睡眠是人的基本生理要求,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要在睡眠中度过。在紧张的劳作之余,人们通过睡眠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焕发生机。睡眠是人体自我修复的必要过程,良好的睡眠可以使人头脑清醒、反应敏捷、精力充沛、减少失误、提高效率。2014年“3.21”世界睡眠日的主题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确定为“健康睡眠平安出行”,主要是考虑到健康的睡眠与交通安全、生产安全关系极为密切。
作者:中国睡眠研究会秘书处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睡眠医学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失眠是一种常见精神疾病。多种中医疗法,包括中药、针灸、穴位按摩及耳穴疗法等,已长时用于治疗失眠。在过去十年,已有许多随机对照试验检验这些中医疗法治疗失眠的疗效,亦有一些荟萃分析系统评价中医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回顾近期有关中医疗法治疗失眠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相关文章。目前已经有超过10篇的系统评价总结中医治疗失眠的疗效。常用的治疗失眠的方剂是归脾汤、血府逐瘀汤和丹栀逍遥散。常用的单味中药有酸枣仁、夜交藤和茯苓。失眠常用穴位有神门、印堂、三阴交、百会、安眠和四神聪。总而言之,虽然有研究指中药、针灸、穴位推拿和耳穴疗法比安慰剂对照、苯二氮?类药物或其他疗法更有效治疗失眠,但综观这些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质量较低,因此这些看似正面的结果需要小心解读。大部份的随机对照试验被评为低质量原因为:①未清楚报告随机方法;②未使用盲法(不论是对病者或对评估者);③未清楚报告退出人数及原因。这些问题均可导致偏倚结果。将来的随机对照试验需更严谨的设计,如采用精确的诊断标准、安慰剂对照、双盲设计,用客观的量表评估睡眠,标准化的不良反应报告记录以及客观评价中医治疗失眠的优势和风险。
作者:杨颖辉;陈海勇;钟家辉;张樟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基底核(basal ganglia,BG)对睡眠-觉醒的调节作用,其中纹状体和苍白球可能是控制睡眠和觉醒的关键结构。腺苷A2A受体与多巴胺D2受体在基底核中均高度共表达,特别是在纹状体。腺苷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强的内源性促眠物质之一,可通过激活 A1和 A2A受体诱导睡眠。而多巴胺 D2受体对于觉醒的维持有着重要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均提示基底核中A2A受体和D2受体调节睡眠-觉醒,腺苷作用于兴奋性的A2A受体,增加伏隔核中抑制性 GABA 能神经元活性,抑制主要觉醒系统,促进睡眠;抑制性多巴胺 D2受体系统则发挥了相反的作用。本文综述基底核中腺苷A2A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调节睡眠-觉醒机制。
作者:汪慧菁;曲卫敏;黄志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睡眠过程生理参数的连续测量是研究认识睡眠的客观手段。自2003年起本课题组发明的自然睡眠监测技术开始在部队和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小组持续关注使用此技术产品在临床和相关研究课题所获得的睡眠数据,并探索其可能获得的健康、疾病状态信息,发展其功能,开拓其可能的应用领域。本文报告在此研究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尤其对于睡眠过程长时间连续生理参数中的信息挖掘提出可行的路径。
作者:杨军;俞梦;曹征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多导睡眠监测是睡眠医学的基础评价技术,也是诊断睡眠呼吸疾患的金标准。标准多导睡眠监测可记录睡眠期间的多个生理信号,包括脑电图、眼动电图、肌电图(下颌和下肢)、心电图、呼吸气流、胸腹呼吸运动、体位、血氧饱和度等。我国尚无多导睡眠监测技术规范。本文拟简要介绍标准多导睡眠监测的发展,并根据美国睡眠医学会相应的指南与规范,概述标准多导睡眠监测的技术规范和应用范围。
作者:段莹;高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诊疗技术的进步,睡眠疾病正越来越受到重视,睡眠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正快速发展起来。据统计,由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因素导致的睡眠疾病,总共已近90种,包括失眠、嗜睡、发作性睡病、不安腿综合征、时差综合征、梦游、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基层医疗就诊的病人进行调查,约27%的患者有睡眠问题。我国20%~30%的人群患有不同程度的睡眠疾病,老年群体睡眠疾病的发病率更是高达40%。睡眠障碍不仅是医学问题。同时,还是社会问题,可导致医疗资源消耗增加、劳动生产力下降、公共安全事故增多等。因此,系统地开展睡眠障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非常必要,且有重要的综合效益。
作者:张伯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在国际上,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以睡眠疾病诊疗为主的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睡眠医学已经形成并逐渐发展壮大。本文重点从国际睡眠医学发展特点、国内睡眠医学发展、睡眠呼吸医学发展及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其中,对睡眠呼吸障碍的认识是催生睡眠医学这一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学术引擎,而提高睡眠呼吸障碍的诊疗和研究水平将是促进学科建设的持久驱动力。
作者:韩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一种多病因的疾病,其中上呼吸道解剖异常参与了大多数OSAHS患者的发病;针对该因素,上呼吸道外科手术成为OSAHS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本文从上呼吸道外科手术治疗OSAHS的机制,上呼吸道外科手术治疗OSAHS的价值,手术治疗OSAHS的适应症选择3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其中,病因的个体化评估和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对疗效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作者:叶京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近现代睡眠医学研究萌芽于上个世纪50年代,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在经历了10年文革几乎停滞发展的状态,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对国外先进睡眠研究进行翻译学习之后,中国的睡眠医学研究才逐渐发展起来。目前,中国睡眠医学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睡眠医学学科还没有建立,无论是专科数量、人才队伍还是学术水平,与国外蓬勃发展的睡眠医学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面临着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作者:刘艳骄;孙书臣;洪兰;赵阳;王志青;徐欣;林颖娜;王芳;李涛;闫雪;吕学玉;杜辉;李桂侠;李世通;齐伟静;张锦花;魏慧军;杨杨;汪卫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口腔睡眠医学包括一些睡眠疾病的病生理研究、口腔矫治器和正颌手术治疗、颅面发育相关的睡眠疾病的预防阻断。目前已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hypopnea syndrome,OSAHS)颅面、上气道及周围组织的形态特征、肌电特点、上气道生长发育规律等方面给出了大量的观察分析。对轻中度OSAHS实行的口腔矫治器治疗、扩弓治疗,对颌骨畸形患者实行的正颌手术治疗,已被业内肯定为有效治疗手段。今后将在联合应用、个性化设计、预防阻断方面进一步深化,并在异态睡眠领域期待有新的拓展。
作者:高雪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