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针对我国当前科技创新整体水平相对较低的现状,提出了科研机制不灵活、创新意识不强以及成果转化率较低三个制约高校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并重点强调了质量建设在高校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葛煦;王茜;冀勇;刘宏颀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调查脑卒中患者陪护人员对肢体功能锻炼的认知状况,并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南汇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48例脑卒中患者的陪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陪护时间长、学历高或受过培训的护工对该方面知识总体的认知优于陪护时间短、学历低的陪护人员,但对个别知识的认知普遍还不够.结论:临床护士应加强对脑卒中患者陪护人员肢体功能锻炼方面知识的指导,并根据不同层次的陪护人员进行不同程度的宣教.
作者:沈亮红;季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肺咯血前后肺泡动脉氧压差[P(A-a)O2]的改变,以探讨肺泡动脉氧压差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患者中的监测作用.方法:测定对象为52例不同肺部疾病的咯血患者,在采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测定患者在吸入空气时的动脉血气.结果:发现单次治疗好转组经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其P(A-a)O2明显下降(p<0.01);再次治疗好转组的P(A-a)O2在第一次治疗后有所下降,但高于单次治疗组(p<0.05),经再次治疗好转后P(A-a)O2明显下降;治疗无效组的患者虽经1-2次的栓塞治疗,其P(A-a)O2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好转(P>0.05).结论:P(A-a)O2的测定可以简便、快速了解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前后肺内的气体交换情况,是监测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郑卫;杨文兰;刘锦铭;徐黎青;朱东;黄彩柳;王英敏;凌宝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评价HLA配型对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和激素冲击治疗的影响.方法:分析125例首次尸肾肾移植患者HLA错配次数以及HLA供者特意性抗体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和激素冲击治疗次数的关系.结果:HLA 5-6个抗原错配组供者特异性抗体阳性率高于0-2、3-4个抗原错配组(77.97%、7.69%、45.00%,p<0.005).HLA错配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和激素冲击治疗有相关性(p<0.05).结论:HLA错配以及HLA抗体是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吴强;张建伟;周广臣;许飞;张力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结核性胸腔积液一般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但患者的弥散功能改变特别是肺膜弥散(Dm)和肺毛细血管床容量(Vc)的报道较少,本文对肺功能基本正常的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进行弥散功能的测定,以进一步探讨胸腔积液时肺膜弥散和肺毛细血管床容量的改变.
作者:王英敏;刘锦铭;杨文兰;朱东;凌宝珠;郑卫;徐黎青;黄彩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导致脑血管病病人尿潴留的原因,除中枢性病理损害以外,还与颅内压增高、应用脱水剂及大量静脉输液使尿量增多、不习惯卧位排尿等因素有关,约占脑血管病病人的13%.对于此类尿潴留病人,过去通常采用改变体位、流水声诱导及局部热敷等方法促进排尿,但有时效果并不理想,应用导尿术又易引起泌尿系感染.根据膀胱的生理功能和神经传导特性,自1993年10月开始采用按摩排尿法解除脑血管病病人尿潴留,收到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洪惠玲;洪丽明;李淑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中,在清除病变基础上对病变后畸形的中鼻甲进行矫治,对于保留鼻腔解剖功能、生理功能以及指导手术、防止并发症和促进术腔恢复均有重要意义,但对病变中鼻甲的处理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笔者通过查阅近期杂志及文献总结出以下心得.
作者:朱雅维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脆性增加、它的发生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口的老龄化、骨与关节疾病成为长期严重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以至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也是致残率高的疾病.目前,骨质疏松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运动治疗等.
作者:陈虹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分为初发性、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前两者<2-7天,多<48小时.亦是急诊常处理的心律失常,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可引起或加重器质性心脏病血液动力学异常.因此,尽快恢复窦性心律或控制心室率对于改善病人血液动力学及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观察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0月采用顿服心律平来转复初发和阵发性房颤34例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志益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是指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升高,而TT4和FT4正常的一种亚临床疾病.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容易引起漏诊和误诊.其实经过医生的详细问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并不困难.现将我们检查出的45例加以分析.
作者:周明会;孙浩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通过23例高龄老人心律失常DCG分析,探讨发病特点,从中总结出了高龄老人心律失常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治疗方法,为老年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依据.
作者:孙桂芬;廖青;高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B超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日本公司AIOKA SDD 1100型B超,对360例行无痛人流而无禁忌证的既往行剖宫产的早孕妇女200例在B超监视下行无痛人流术.结果:200例均无子宫穿孔及人流不全.结论:B超监视下无痛人流术较其他传统方法直观、安全,能提高手术质量.
作者:虞彩云;钟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视网膜周边变性是视网膜裂孔形成的基础,而视网膜裂孔在玻璃体牵引的共同作用下则导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多见于近视患者,特别是高度近视.目前对于周边部的视网膜变性常用的方法就是预防性的激光治疗,由于其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罕见有并发症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我们于2005年4月-2006年4月之间对64例视网膜周边变性的患者69只眼给予了预防性激光治疗,有4例治疗后一周变性灶内出现大量裂孔,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洁;吴又凯;张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回顾性分析1990年9月-2005年4月间,对40例复发性粘连性肠梗阻并先后多次手术的病人,应用肠粘连松解、小肠系膜缝合排列法治疗,平均12h肠蠕动恢复,无肠瘘及再发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提示采用肠粘连松解、小肠系膜缝合排列法治疗和预防复发性粘连性肠梗阻再发的有效方法.
作者:邱崇怡;白文龙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肛周脓肿以往是切开引流或自行溃破,单纯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往往达不到根治目的,易复发或形成肛瘘,故主张行一期根治术[1].我院在2005年1月-2006年10月间采用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12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朝阳;王文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急性腹痛是消化道常见的症状,病因很多,临床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腹腔脏器病变性腹痛,另一类是由于腹腔外脏器或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腹痛,常涉及到妇科、内科、外科,鉴别诊断比较困难.现对我院近3年收治的69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非腹腔脏器病变作一临床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储光明;杨洪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了解我院各个科室抗生素联合应用的合理性.方法:随机抽查我院一日内住院病人病历310份,统计抗生素联合应用情况,分析其用药的合理性.结论:我院抗生素应用相对合理,但仍存在部分不合理用药.
作者:孙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干髓术在临床上是治疗只有冠髓感染的病变牙的一种常用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多聚甲醛类药物的作用,使残存于牙髓腔内的感染物质在原位固定以达到无害化.由于其仅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起到控制感染的作用,远期效果不稳定,而砷剂和多聚甲醛制剂本身具有一定毒性,致抗原性和致癌性,许多发达地区已逐渐将干髓术淘汰.但由于干髓术操作简便、疗程短、费用低、便于开展,在医疗条件欠发达的基层医院仍广泛应用.但经干髓治疗术的牙体并发症较多,如根尖周炎、残髓炎、牙折等,造成治疗失败颇为多见.从2003-2005年收集干髓术失败病例102例(每例一颗牙),对其失败原因进行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周兴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心脏开胸术后发现肺部肿物9例,开胸探察均证实为球形肺不张.原因主要是正中开胸当中一侧胸膜破裂,胸腔内大量积液引流不畅使下肺膈面向肺内包裹粘连造成球形不张.所以心脏术后应充分引流胸部积液.
作者:王凯;王长涛;陈振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西藏海拔地区胃炎、胃癌的发病特点及藏、汉民族发病率的关系.方法:回顾统计我院近5年来经纤维胃镜粘膜活检3396例分析.结果:浅表性胃炎2208例,萎缩性胃炎486例,与浅表性胃炎并存者70例,胃癌112例,其中藏族98例,汉族14例,与萎缩性胃炎并存者24例.结论:提示浅表性胃炎可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而萎缩性胃炎部分可以引起胃癌的发生,三者之间的病变有一定的关系.藏族胃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汉族.
作者:王福永;陈友伟;邹晓;德吉央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应用髌下小切口合并大腿外侧小切口复位逆行股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23例,全部采用髌下小切口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CPM锻炼,均早期负重.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随访6-13个月,平均术后6周已有明显骨痂形成,平均愈合时间12周(8-24周).无植入物松动、断裂,无畸形愈合和感染情况发生,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逆行股骨交锁髓内钉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膝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魏永杰;崔婷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是指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经及时早期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经过一段时间的假愈期后又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现将我院三年间收治的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病例40例报告如下.
作者:赵喜才;石艳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活动性肝炎期胆囊壁增厚及胆囊体积缩小的相关性.方法:对200例活动性肝炎患者的胆囊壁厚度进行B超检查分析.结果:200例活动性肝炎患者中,胆囊壁均增厚,为4-15mm不等,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胆囊体积缩小,分析结果:活动性肝炎患者,胆囊壁增厚率95.1%.
作者:李晓红;薄菱君;左俊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对慢性铍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分析,了解慢性铍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方法:8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8岁,明确慢性铍病诊断后,24h动态心电图及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慢性铍病患者的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每5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正常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正常相邻R-R间期互差>50ms的心跳数占所分析信息间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均显著低于正常人组.结论:慢性铍病患者存在心脏自主神经平衡系统失调.
作者:施林妹;王建平;杨文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和单纯西药组治疗痤疮临床疗效.方法:将痤疮患者320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中西医结合组188例,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组132例,进行纯西药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进行统计判断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为96.81%.而西药组总有效率为93.94%,两组总有效率比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
作者:张运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2001-2005年,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合中药外敷治疗120例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经1年以上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王书文;李学敏;肖刚;田吉红;田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高压氧护理的进展与高压氧医学与现代护理理论同步发展.随着高压氧治疗广泛应用于儿科,特将小儿在高压氧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刘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保健的进步和发展,老年人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老年人住院治疗逐年上升.从治病先治心的原则出发,心理护理显得特别重要.我科针对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征做到临床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几点体会.
作者:张明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是临床输血、输液、静脉内营养支持给药和测定中心静脉压的重要手段.它的优点既减轻了反复穿刺给病人造成的痛苦,有利于血管的保护和紧急抢救,还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现将静脉留置针的穿剌方法、护理观察、封管药液的选择及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李心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在新的形势下,安全护理的终目的就是要确保医患双方的治疗安全.精神科工作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病情变化的复杂性,意外情况发生的不可预测性,发生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的可能性较大.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如何做好精神科的安全护理,防患于未然,确保医患双方的治疗安全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作者:何兴琼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自发性食管破裂较为罕见,其发病率为1/6000,但其病死率却高达25-100%,病情突发且严重,故规范的护理将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准确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我们曾治疗4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游淑钦;李淑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面神经炎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1.临床资料患儿,男,5岁,因咳嗽2天,右侧面部轻度疼痛,眼裂闭合不全,口角歪斜,于2004年11月18日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114次/分,呼吸24次/分,神志清醒,口角歪斜.入院后给予口服银杏叶片,棕色合剂口服.中频治疗,每日2次.高压氧治疗,治疗压力0.1Mpa,加压15-20分钟,稳压后持续小流量换气30-40分钟,减压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作者:韩国琴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口服给药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服药方法,也是医师、药师提倡的佳给药途径.近年来,随着药理学的发展,发现许多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有明显的时间节律性.这是因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与昼夜节律波动现象有关.同一种药物、同一剂量,不同的服药时间,其疗效和毒性可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的疾病昼夜节律波动规律,选择佳服药时间,达到佳疗效.
作者:章明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老年人用药问题日益突出,而老年人用药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一是老年人往往多病并存,病情复杂,用药品种较多,用药时间较长,具统计有80%以上的老年病人需长期用药维持治疗,有34%每日用药可达3-4种,故易致不良反应的增加;二是由于老年人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改变,使对很多药物的代谢及排泄速度减慢,使血药浓度常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三是人体内的自我稳定功能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药物效应相对增强,易产生不良反应;四是老年人各系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多种药物的敏感性增高,不良反应的发生也随之增高;五是随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功能发生变化易出现变态反应.
作者:薛蔚洁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支原体肺炎为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的一种肺炎,婴幼儿也不少见.本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1].一般3-5年流行一次,近年来,随着环境条件的恶化(主要是森林及水面湿地大量的减少,空气中负离子浓度显著下降),人口密度的急剧加大,其发病率特别是城市每年有上升趋势.相关方面的研究证实,我国仅北京地区的支原体肺炎占下呼吸道感染的13%[2].可见其发展之快.因此,治疗支原体感染,尤其是支原体肺炎已经成为儿科感染性疾病治疗的重点对象.本文收集我院近4年(2001-2005年)以来使用阿奇霉素或红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全部病例,对其疗效、副作用及治疗经济学(费用)等方面进行比较[3],以为儿童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向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对64例老年性高血压病人的临床观察,探索倍他乐克对其心输出量及血液灌注情况的影响.方法:64例老年性高血压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雅施达(ACERTIL;Perindopril)治疗;试验组用雅施达+倍他乐克(ACERTIL+BETALOC)治疗,然后从血压、心率、脉压及心功能分级(NYHA)等方面进行对照分析,观察倍他乐克对老年性高血压病人心输出量及血液灌注情况的影响.结果:倍他乐克可以导致老年性高血压病人脉压减小、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液灌注水平下降,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结论:对于老年性高血压患者,倍他乐克的应用宜严格适应证,必要时也应慎用或小剂量使用.
作者:唐新明;陆映珠;章克信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胸水为呼吸科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提高,恶性胸水占胸腔积液的比例逐渐增高,尤其是老年胸腔积液病人恶性胸水的发病率更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存时间.全身化疗和静脉应用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大,并不一定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且降低了病人的生存质量,病人难以接受,也是医疗探讨的问题.胸腔内局部应用化疗药物及利尿药,可直接杀死胸水中及种植在胸腔壁上的肿瘤细胞.并具有利尿作用,是治疗恶性胸水的有效方案.我院自1998-2005年,采用化疗药物联用多巴胺、速尿治疗恶性胸水12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魏德稳;孙长永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波利特)对消化性溃疡的短期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并与奥美拉唑及雷尼替丁进行比较.方法:经本院胃镜检查确诊的门诊及住院297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成雷贝拉唑治疗组101例和奥美拉唑对照组100例,雷尼替丁对照组96例.治疗组给予雷贝拉唑10mg,qd,对照组分别给予奥美拉唑20mg,qd,雷尼替丁150mg,bid.疗程均为4周.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溃疡愈合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1天内疼痛消失率分别为51.5%、33.0%、19.8%;3天内疼痛消失率分别为81.2%、58.0%、35.4%;1周内分别为90.1%、77.0%、62.5%;4周内分别为100%、100%、93.8%.4周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8%、92%、68.8%;有效率分别为100%、100%、87.5%.结论:雷贝拉唑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起效快,作用稳定,不良反应小.
作者:冯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比较芬太尼与曲马多配伍0.5%利多卡因用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下腹部以下手术后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1.资料与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下腹部以下手术病人60例,其中男20例,女40例.年龄23-77岁,平均51.5岁.体重45-85Kg,平均72.4Kg.随机分成两组,芬太尼(F)组和曲马多(T)组,两组病人均于手术结束时开启PCA泵并预注负荷量5ml,持续速度2ml/h,单次剂量0.5ml,锁定时间15min.镇痛液F组为0.5%利多卡因液中含芬太尼0.5mg、氟哌定5mg.镇痛液T组中为0.5%利多卡因含曲马多500mg、氟哌定5mg.分别于术后4、8、12、24、48h随访并记录:(1)镇痛效果,采用VAS法;(2)BP、HR、SPO2变化;(3)病人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
作者:毕丽丽;武中泰;王兆栋;沙淑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我科于2000-2003年采用自制中药靓肤冲剂本合四环素、甲氰咪呱口服治疗寻常痤疮6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春霞;李宏艳;王志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轮状病毒是秋冬季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症.呈散发或小流行,常伴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可侵犯多个脏器.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近两年,我们对112例确诊为轮状病毒感染的患儿用基因重组人干扰素α2b(商品名万复因)进行治疗.并同病毒唑比较,以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潘先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硫普罗宁联合强肝胶囊治疗酒精性肝病疗效方法.方法:诊断酒精性肝病患者107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予硫普罗宁200毫克/次,每日3次,强肝胶囊1.2克/次,每日3次,均口服,对照组53例予常规护肝.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肝功能、血脂、肝纤维化指标变化、B超,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疗效优于治疗组(p<0.05).结论:硫普罗宁联合强肝胶囊治疗酒精性肝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王亚军;季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舒血宁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方法:对2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基础普通治疗的同时联合舒血宁针10-20ml溶解于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7-10天为一个疗程.结果:显效80.0%,无效9.6%,总有效率达90.0%,结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临床有显著效果,且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张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临床上,常见门诊中医师以胃脘痛为主诉的超声申请单,超声诊断结果呈多样化表现,笔者收集140例病例,结合超声图像所见与终诊断结果,作详细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王飞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有机磷农药是我国使用广、用量大的一类农药.对人畜有一定毒性,是我国城乡居民中导致急性中毒的主要化学毒物.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临床常见的急诊之一,口服中毒者占绝大多数,笔者2000-2006年收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80例,现就救治体会概述如下.
作者:汤建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急性胰腺炎(AP)是消化内科的一个常见疾病,目前临床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它不仅引起胰腺本身病变,并且常累及肝、肺、肾、肠、胃、心、脑等器官,导致多器官损害,而肺脏是常受累的胰外器官之一.据各种统计资料表明,在发病2W内死亡的患者,有80%的患者同ARDS直接相关.本文收集我院近3年中的2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辉;金士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2006年7月,由于氯气泄漏事故造成吸入性急性氯气中毒,我科就诊214例患者,其中门诊诊疗201例,住院收治13例,均获临床治愈,现报道如下.
作者:潘东峰;康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牵引疗法是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方法之一,临床应用广泛.临床上为了矫正颈、脊、腰椎变形,主张先采用正规的保守治疗,牵引疗法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通过对椎骨施加外力的办法,扩大椎间孔、椎管的容量,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刺激或使嵌压在侧隐窝的神经根移位、松解,从而改善患者压迫症状.
作者:张婧;李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医院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当前,医院的改革和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结合医院实际,新时期如何强化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医院各项工作中,体现在职工的行动上,为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全面推进医院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历史性课题.
作者:李明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和潜在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可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1].心血管病人具有病情复杂、多变、易变、易反复、且住院时间相对长、病人有一定的疾病知识、工作中并非医护人员过失、病人及家属则认定为差错造成纠纷,因而风险管理应引起高度重视,我科自2005年1月推行风险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国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很大部分与护理工作有关,而且护理工作与医院感染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医院感染控制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一项,医院感染伴随着医院建立和发展而存在,加强护理管理工作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同时也能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近年来,我院护理部加强对消毒灭菌、标准预防等工作的管理,把控制医院感染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部过程.
作者:闫亚琼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住院病人健康教育是综合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指导人们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学会利用健康知识,检查设施,对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采取措施早预防.健康教育符合护理工作的现代观念.
作者:张丽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目前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对大型综合性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必须加强自身的管理和重点专科的建设,才能提高综合实力,应对将来的挑战和竞争,达到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作者:吴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1.烧伤病员感染的原因1.1烧伤创面皮肤损伤后多为开放性损伤,皮肤的天然屏障作用消失,细菌容易从创面侵入体内发生感染.1.2大面积重度烧伤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抗病能力下降,加上手术、侵袭性操作,长期卧床,营养缺乏,容易发生感染.
作者:全金花;郑婷婷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尽早使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方法:手术病人随机分组,Ⅰ组414例,术后18小时内服复方增液汤或经胃管打入,Ⅱ组对照常规西医术后处理.结果:Ⅰ组较Ⅱ组对照组胃肠功能恢复早30小时以上.结论:复方增液汤对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和缩短治愈时间有重要意义.
作者:禄田保;韩忠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真武汤(附子、白术、白芍、茯苓、生姜)是<伤寒论>中著名的方子,在治疗肾性水肿、心性水肿和其也一些疾病中有着明显疗效,本文对该方在配方及药用机理方面做如下探讨.<伤寒论>经文中可知,真武汤适用于有水气的一切之症,究其因都是由于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脾阳虚弱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水停三焦为患,因此,方中用附子以温振肾阳,恢复肾之化气行水功能;白术健脾除湿,配茯苓淡渗利水,通调水道,使水从小便而去,生姜温胃散水止呕;芍药在本方中的作用注重多以恶姜附之燥,用此以制姜附之燥热作解.
作者:邵淑兰;徐兆堂 刊期: 2006年第12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女,42岁,因发现右乳红肿热痛1周,于2006年2月入院,查体:右乳皮肤呈紫红色丹毒样,大小15×9cm,皮肤肿胀、触痛,右腋下可见扪及肿大淋巴结,大小3×2cm,质硬、固定.右上肢明显水肿.查乳腺红外线检查提示为乳腺占位,乳腺癌可能.行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乳腺浸润性低分化癌,遂行乳腺根治术,术中见乳腺肿块,大小6×5×4cm,与周围界限不清,真皮明显水肿.
作者:黄绮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绒癌是一种高度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绝大多数与妊娠有关,可继发于葡萄胎、流产、宫外孕、足月产之后,凡生育年龄妇女均可发病,初孕或初产后即得绒癌的约占总数的20%,偶亦见于绝经期妇女.病变可造成局部严重破坏,并转移至全身,死亡率达90%,预后与临床分期、滋养细胞活跃程度及是否正规治疗有关,自从化疗药物问世以来,绒癌患者的预后显著改观,但是耐药和复发仍是绒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是治疗的难题.所谓绒癌的耐药和复发是指绒癌经化疗后β-hCG不显著下降或者开始下降后又上升,影像学检查病灶未缩小或增大,甚至出现新病灶.要预防耐药问题必须治疗前准确临床分期,给予合适化疗方案,尽可能做到个体化治疗,定期监测hCG,及时更换化疗方案,采用由有效二线化疗药物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另外要做到规范化治疗.
作者:陈秋萍;陈小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主动脉夹层(AD)是较少见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急、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较高.今年我科曾将主动脉夹层误诊为急性胰腺炎1例,具体分析如下.
作者:潘东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近几年血液传播疾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有明显上升,而输血及有创性检查和治疗均有可能成为上述四种疾病的传播途径.患者因输血后引发病毒感染的病例偶有发生,是导致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医务人员往往存在职业暴露.上述四种疾病,可能成为院内感染.因此,输血前、手术前检查HBV、抗-HCV、RPR、(抗-TP)、抗-HIV.现将我院2003年1月-2006年7月334例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戴凤芝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重大出生缺陷的诊断早期依赖产前诊断,又称宫内诊断,是指胎儿出生前采用各种方法预测其是否有先天性疾病(包括畸形和遗传性疾病),为能否继续妊娠提供科学依据.可采用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现有遗传学检查方法繁琐,要求技术水平高,基层推广困难较大,主要是培养并制备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G显带标本,必要时进行C带和高分辨G显带分析.如疑嵌合体者则计数100个中期分裂相,再根据国际人类染色体命名系统(ISCN)1985分析标准确定异常染色体核型.
作者:吴爱华;许观照;张美华;贾颐舫;邱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甲状腺癌为头颈部常见癌瘤之一,在甲状腺癌中分化性甲状腺癌(DTC),包括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占90.0%.近年,伴随着恶性肿瘤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发展,甲状腺癌治疗有了长足进步,但术后复发仍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导致甲状腺癌术后复发的因素有许多,本文就患者一般情况、肿瘤自身特性、首次手术方式、术后内分泌治疗及131I治疗几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刘池拽;邓建伟;师天雄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气管无名动脉瘘(tracheo-innominate artery fistula,TIF)是气管切开术后一个不常发生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据报道,外科气管切开术后,TIF的发生率为0.1-1%,术后7-14天为发生的高峰期.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通常都是致命的.初始报道TIF的病例来自外科气管切开术.现报道3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ational tracheostomy,PDT)后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由于TIF发生的死亡病例.PDT的应用使得不同领域的专家开展气管切开术,从而使这一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升.来自高压力套囊导致的压迫坏死,套管末端错位导致的粘膜损伤,低位气管切口,放射治疗和长时间的插管都和TIF的形成有关.除非证明另有原因,气管切开术后3天-6周发生的大量出血是TIF引起的结果.现提出一个处理这种情况的简单规则.通过直接填塞的操作可以控制80%以上病人的出血.外科止血是清除近端无名动脉创口,然后横断并关闭血管腔.很少发生累及神经的后遗症.死亡后TIF的诊断也许是困难的,但是要求专门的病理检查以评价无名动脉的异常.
作者:王飞;王景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本文就中药炮制中炒黄法的目的,根据现代研究成果,对其作用理论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综述,说明传统用药经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并认为在炮制原理未完全搞清楚的前提下,应遵循传统的用药要求.
作者:杨梓懿;王晨晖;刘平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经常发生神经病理性痛和幻肢痛,但是迄今为止其分子机制并没有完全清楚.近的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与疼痛相关的Nav1.3+钠离子通道在脊髓背角二级神经元和三级丘脑神经元表达发生改变导致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兴奋的神经元又作为疼痛的发生器(generators)和扬大器(amplifiers)在疼痛发生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疼痛信号传导通路分子水平的改变对治疗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痛和幻肢痛是大有裨益的,本文主要就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与Nav1.3+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毛燕飞;张雷;熊源长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基于诊所医疗涉及的麻醉问题,国内今后或可参考,本文主要论述诊所麻醉所涉及的麻醉技术,药物选择和离开诊所标准等问题.
作者:李斌本;刘双庆;王景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概述近年来对桥本氏病(HD)发病率、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临床表现的认识以及桥本氏病诊断与治疗的进展.
作者:李彦荣;吕中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为适应培养现代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我们从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手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总结如何才能提高外科见习教学质量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具体做法.
作者:戚良辰;杨小玉;李红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加强军医学员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未来战争需要,适应人们对医疗质量和服务的更高需求,也是适应医学教育国际化标准对军医培养的要求.军医学员基础医学专业学习阶段对军医培养质量直接相关,一是要纠正那种认为人文素质教育与基础医学专业培养没有关系的错误认识;二是要提高教员人文修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三是要充分挖掘基础医学专业中的人文素材,把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提升军医学员的人文素质,培养合格人才.
作者:许金廉;何军;钱铮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