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传染病信息杂志

传染病信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宣传部
  • 主办单位: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
  • 国际刊号:1007-8134
  • 国内刊号:11-3886/R
  • 影响因子:1.36
  • 创刊:1988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 2001入选中国期刊方阵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传染病信息杂志   2008年6期文献
  • 四类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及转归分析

    目的 研究各类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 同顾性调查急性肝衰竭(ALF)25例、亚急性肝衰竭(SALF)34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121例、慢性肝衰竭(CLF)206例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常见并发症和预后.结果 四类肝衰竭在临床生化指标(包括白蛋白、转氨酶、胆碱酯酶和胆红素)、并发症和预后方面均有差异,预后的优良顺序为CLF>ACLF>SALF>ALF.结论 四类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均有差异.肝衰竭指南符合国情,有较强的科学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曾珍;楼敏;常秀娟;耿华;韩玉坤;陈菊梅;白文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高压氧辅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及结核性脑膜脑炎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高压氧辅助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脑炎(两者统称为结脑)的临床疗效,以建立结脑治疗的新方法 .方法 将我科2005年02月-2008年01月间确诊的64例结脑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全身抗结核化疗+口服泼尼松治疗,治疗组在二者基础上给予高压氧辅助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体温、颅压、临床症状体征、颅内病灶吸收情况和肭脊液(CSF)等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患者体温、颅压降至正常,意识恢复时间及CSF中糖、蛋白质、氯化物等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绀患者颅内病灶吸收情况及并发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压氧辅助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结脑疗效确切,有望缩短结脑的化疗疗程.

    作者:安慧茹;王仲元;张树新;丁红;刘琳;李净;王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持续缓慢选择性与单纯血浆置换治疗高胆红素血症

    目的 探讨持续缓慢选择性血浆置换(CPPE)和单纯血浆置换(SPE)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71例(139例次)接受CPPE的患者(CPPE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48 h时m清清蛋白(ALB)、球蛋白(GLO)、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总胆红素(TBIL)的变化情况,并与36例(79例次)接受SPE的患者(SPE组)做比较.结果 ①同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48 h时血PTA值均明显升高(P均<0.01).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同治疗前比较,CPPE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48 h时血清ALB、GLO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而SPE组则明显减少(P均<0.01);③同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结束时TBIL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治疗结束时比,CPPE组治疗结束48 h时血TBIL七升幅度为22.91%±12.50%,而SPE组为39.30%±2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CPPE组患者临床治愈好转率为59.16%(42/71),高于SPE组的38.89%(1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33,P<0.05).结论 CPPE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时,可减少新鲜冰冻血浆的用量,减少血清ALB、GLO、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等有益物质的丢失,延缓治疗后血清TBIL反弹的幅度和速度,提高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临床治愈好转率.因此,CPPE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

    作者:邢汉前;刘俊微;钟志芳;颜丽;张彬;赵军;王慧芬;高登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肝脏肿瘤细胞诱导T淋巴细胞PD-1表达及功能研究

    目的 研究肝脏肿瘤细胞系细胞HepG2细胞与HepG2.2.15细胞对T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表达的影响及PD-1的作用.方法 HepG2细胞、HepG2.2.15细胞分别和Jurkat细胞共同培养后,标记流式抗体,流式细胞检测仪检测Jurkat细胞PD-1的表达,ELISA检测并比较阻断组与对照组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含量,单核细胞直接细胞毒性测定法检测并比较阻断组与对照组T淋巴细胞杀伤能力即OD值的改变.结果 肝脏肿瘤细胞能诱导T淋巴细胞PD-1的表达.共培养2 d时表达率分别为16.17%±2.5%(HepG2细胞)和17.43%±2.2%(HepG2.2.15细胞);5II断组培养上清中IL-2、IFN-γ、IL-10浓度分别为202.9±53.0 pg/ml、88.6±4.6 pg/ml和63.7 4-13.4 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02.9 ±53.0 pg/ml、39.3 ±4.2 pg/ml和34.6±13.7 pg/ml),P<0.05;阻断组Jurkat细胞对HepG2.2.15细胞杀伤的OD值为0.29±0.06.明显高于对照组(0.19 ±0.09),P<0.05.结论 肝脏肿瘤细胞能诱导T淋巴细胞PD-1的表达;阻断PD-1/PD-L1能提高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凼子的量和杀伤能力.

    作者:陈姬;吴学杰;王艳;余敏;张乃临;王贵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HIV疫苗研究现状及展望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感染人体后,造成CD4+ T淋巴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后导致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8年报告称,全球现有HIV感染者3 300余万例,每天新增7 500例[1].

    作者:白冰珂;貌盼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常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

    1996年何大一博士开创的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在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推广,这种将几种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的治疗方案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随着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机会性感染及相关肿瘤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而在患者生命延长的同时,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日益突出.

    作者:宋炜;卢洪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终末期肝病病情预测评分系统介绍

    随着近年来肝移植和介入手术等治疗方法的不断出现,真实、准确、客观地评价终末期肝病患者病情或肝脏储备功能为临床医生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应用40余年的Child-Turcotte-Pugh(CTP)分级在对终末期肝病患者病情判断方面已显示出其局限性.

    作者:李保森;邹正升;陈菊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儿童HIV-1感染免疫学研究现状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新统计数据,全球现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3 300余万(3 030万~3 610万)例,其中儿童HIV-1感染者约200万(190万~230万)例,每年新发感染儿童60万例,仅2007年就有27万(25万~29万)儿童患者死于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约95%的HIV-1感染发生在医疗资源可及性差的发展中国家[1].由于母婴传播是儿童HIV-1感染的主要途径,感染HIV-1的孕妇可于宫内、分娩过程中感染胎儿,或通过母乳喂养方式引起婴幼儿的感染.经母婴传播感染的儿童,疾病进展过程通常较成人快得多,因此儿童感染者虽然只占HIV-1感染者总数的4%,但死于AIDS的儿童却占总死亡人数的20%[2].

    作者:穆薇薇;赵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HIV/AIDS合并结核病研究进展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主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也是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1].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患者病情迅速恶化,甚至死亡.近20年来,TB随着AIDS流行而呈现全球恶化的趋势,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AIDS合并TB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也给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和TB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作者:陈劲峰;蔡卫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HIV/HCV合并感染者肝损伤研究进展

    由于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和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CV)合并感染者多见.据估计,约33%的HIV感染者合并HCV感染,在静脉吸毒、经输血和血制品感染者中,该比例甚至高达85%~90%以上[1-2].本文对HIV/HCV合并感染者肝损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新伟;康富标;赵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HIV/HBV合并感染的抗病毒治疗

    全球有3.7亿~4亿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由于其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有共同的传播途径,即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因而有部分患者合并HIV感染.在欧洲,约8%的HBsAg阳性患者合并HIV感染.性传播和/或静脉注射毒品是为普遍的传播方式[1-3].在HIV感染者中,HBV感染引起的肝脏损害是影响病情进展和死亡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文刚;徐小元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国内外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7年12月的新流行报告显示[1],目前全球现有HIV/AIDS患者3 300余万例,仅2007年1年间,就有250万人新被感染,210万人死于AIDS.

    作者:李太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3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临床诊治的34例AIDS合并PCP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 PCP以男性青壮年多见,感染HIV途径主要经静脉吸毒和性传播;②以发热、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卡咳为典型症状,而体征不明显;③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200/mm3,平均48.6/mm3,<100/mm3的患者占96.2%;④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双肺弥漫对称件的间质性渗出病变,可旱毛玻璃样、小结节样、网格状改变,胸部CT显爪肺内病灶比X线胸片明显;⑤复方磺胺甲噁唑(SMZco)治疗有效.结论 PCP均见于AIDS晚期患者,是AIDS严重和常见的肺部机会性感染.是AIDS主要致死原因.早期诊断并且及时治疗是可以控制的,甚至可以治愈.HIV/AIDS患者使用SMZco可以坝防PCP发生.

    作者:张国丽;苏慧勇;周俊;尹光芝;杨学文;杨磊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104例观察

    目的 了解艾滋病(AIDS)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牛情况.方法 对2005年08月-2007年12月在云南省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104例AIDS患者服用国家免费AIDS抗病毒药物后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网顾性分析.结果 消化道症状、肝损伤、药疹为常见的AIDS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与抗病毒治疗方案的选择相关,多数不良反应发生于治疗后的第1个月内.抗病毒治疗后大多数患者CD4+T细胞计数都有所上升.结论 AIDS抗病毒治疗中会发生多种药物小良反应,临床上应对此充分认识并加以重视.

    作者:陆铭;蒙燕;吴欣华;许云亚;金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46例艾滋病死亡患者机会性感染分析

    目的 总结晚期艾滋病(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特点.方法 回顾十牛分析46例AIDS住院死亡病例机会性感染的种类、临床特点、与原发病的关系以及对患者的影响.结果 46例患者中机会性感染发生率前五位由高到低依次为肺孢子菌肺炎(PcP)、细菌性肺炎、其他真菌感染、隐球菌脑膜炎、肺结核.这些机会性感染中直接导致患者死亡的前五位是PCP、隐球菌脑膜炎、细菌性肺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进行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的29例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为32.45/mm3.结论 患者在AIDS晚期伴有各种机会性感染发生.其中常见的是PCP、细菌性肺炎、其他真菌感染、肺结核、隐球菌脑膜炎等,这些感染常常导致患者死亡.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机会性感染是缓解AIDS患者病情,降低病死率的重要环节.

    作者:何云;赵清霞;孙燕;李三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HIV/AIDS合并结核病177例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HIV/AIDS合并结核病(TB)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3年06月-2007年12月我院177例HIV/AIDS合并TB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7例患者中,男113例,女64例,年龄(39.8±11.5)岁.死亡31例(17.5%).TB病原学检测总阳性率为30.5%.89例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患者中,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汁数>200/mm3的30例(33.7%),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mm3的59例(66.3%),6.7%发生免疫重建炎件综合征.有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的150例患者中,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50/mm3占55.3%,CD4+T淋巴细胞计数50~200/mm3占36.7%,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mm3占8.0%.结论 HIV/AIDS合并TB患者比单纯的TB患者发生活动性TB的危险性增加;HIV/AIDS合并TB患者已经进入AIDS期,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重机会感染,病死率较高;但TB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指标阳性率低,诊断困难.

    作者:赵清霞;孙燕;何云;李三景;刘春礼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进展

    第59届美国肝病年会于2008年10月31日-11月04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约有来自世界各地的8 0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录论文1 980篇,共有大会和分会报告280多个,内容涉及到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自身免疫性肝病、肝衰竭、脂肪肝、遗传性肝脏代谢疾病等各种肝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本文重点概述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东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黑热病1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儿,男,2岁,甘肃文县人,因持续性发热1个月余入院.患儿于2008年07月19日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高热,体温波动在39~40.2℃之间,呈稽留热型,无发冷寒战,无咳嗽咳痰,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发病后曾先后就诊于3家医院,分别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血液病、黑热病,给予口服退热药及地塞米松治疗后,体温可降至正常,此时患儿与正常无异.

    作者:周小平;席亚莉;韩梅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1997-2007年广西贺州市HIV/AIDS流行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广西贺州市HIV/AIDS流行情况,为防控HIV/AID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现况调查方法 对广西贺州市1997-2007年的HIV/AIDS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至2007年底,贺州市累计报告HIV/AIDS 3 797例,病例分布于全市各县,男女比例从2003年的4:1降至2007年的2:1;以16~39岁年龄段为主,小于16岁及大于40岁的患者逐渐增多;未婚者比例从2001年的61.0%下降到2007年的26.0%.而已婚者比例则由2001年的23.0%上升到2007年的52.0%;2001年吸毒、性及母罂传播的比例分别是65.9%、4.1%、1.2%,2007年则是32.2%、55.5%和2.5%,2007年配偶问传播已达21.4%.结论 广西贺州市HIV感染者逐年增多,以青壮年人群为主,流行趋势已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作者:彭育欢;李繁;陈劲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有关HIV新信息和防治新理念

    1新重要信息聚焦1.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发现者获得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法围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病毒系反转录病毒感染调控专业教授Barre-Sinoussi和法国巴黎世界艾滋病研究和预防基金会名誉教授Montagnier因共同发现HIV,近获得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作者:王永怡;王姝;董时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