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传染病信息杂志

传染病信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宣传部
  • 主办单位: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
  • 国际刊号:1007-8134
  • 国内刊号:11-3886/R
  • 影响因子:1.36
  • 创刊:1988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 2001入选中国期刊方阵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传染病信息杂志   2015年2期文献
  • 血清降钙素原对细菌性肺炎和菌阴性肺结核鉴别诊断

    目的 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在细菌性肺炎和菌阴性肺结核(smear-nega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SNPTB)患者中的不同表达意义. 方法 分别检测80例细菌性肺炎、100例SNPTB和50名健康体检者的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红细胞沉降率(ESR)、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 结果 细菌性肺炎组PCT、ESR、hs-CRP、WBC和NEUT%明显高于SNPTB组和健康体检组(P均<0.05).PCT在细菌性肺炎组中升高尤为明显(87.5%)(P<0.05),在其余2组中无明显升高(P>0 . 05). 结论 PCT在细菌性肺炎和SNPTB中表达具有明显差异,对二者鉴别有临床意义.

    作者:陆霓虹;汪亚玲;杨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慢性HBV感染者不同病程阶段HBV前S基因缺失突变的比较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HBV感染者不同病程阶段前S(pre-S)基因缺失的临床流行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巢式PCR方法扩增测序146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CHB组)、111例HBV相关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患者(LC组)、146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患者(ACLF组)和136例HBV相关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患者(HCC组)的HBV pre-S基因(nt 2848-154).分析比较不同组pre-S基因缺失发生率、缺失热点区域和缺失片段长度. 结果 LC组和HCC组HBV pre-S基因缺失率显著高于CHB组(26.1%vs. 15.8%,P=0.040;34.6%vs. 15.8%,P<0.001);LC组pre-S1基因单独缺失率显著高于CHB组(17.1%vs. 4.8%,P=0.001);HCC组pre-S2基因单独缺失率显著高于CHB组(19.1%vs. 4.8%,P<0.001). 不同病程阶段患者发生缺失的热点区域也不相同,CHB组发生缺失的热点区域为nt 3031-3215(30.4%)和nt 24-57(30.4%);LC组为nt 2849-2866(55.2%)和nt 5-55(31.0%);ACLF组为nt 2849-2866(28.6%)和nt 1-54(25.7%);HCC组为nt 5-55(57.4%)和nt 2849-2866(12.8%).不同病程阶段患者发生pre-S基因缺失的片段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慢性HBV感染者中,随着疾病进展HBV pre-S基因缺失率呈上升趋势,其中pre-S1基因缺失突变在LC患者中显著增高,pre-S2基因缺失突变在HCC患者中显著增高.pre-S基因缺失可能参与驱动HBV慢性感染的疾病进展.

    作者:秦雅群;李晓东;廖昊;李梵;卢珊珊;刘妍;徐东平;李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HBV微环DNA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初步药效学实验

    目的 构建HBV的治疗性微环质粒并进行体内外实验研究.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HBV包膜蛋白preS2.S抗原基因和hIL-2-IFNγ融合基因,将2个基因分别克隆于ZY781载体,得到亲本质粒preS2.S/ZY781和hIL-2-IFNγ/ZY781,测序正确后,用阿拉伯糖诱导生成微环质粒pMCS2.S和pMCIIF. 转染微环质粒于COS-7细胞株,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法检测24、48、72 h时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双质粒联合在体电脉冲注射BALB/c小鼠,4周后处死小鼠,检测特异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结果 微环质粒pMCS2.S和pMCIIF转染COS-7细胞后,目的蛋白HBsAg、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 γ在不同时间均有表达,在48 h达峰值,分别为(60.3±7.8)、(17.7±1.9)、(10.3±0.9) ng/ml. 微环质粒pMCS2.S能诱导小鼠产生HBsAb的抗体保护,佐剂pMCIIF可显著增强其免疫效果,在低剂量5μg/只就能诱导较强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 结论 成功构建了HBV微环质粒pMCS2.S及其佐剂微环质粒pMCIIF,其有较好的体内外活性.

    作者:饶桂荣;张换敬;黄彬;陈光明;王洪敏;杨富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联合应用泛素分子基因的汉滩病毒嵌合基因GnS0.7、GcS0.7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 构建含有泛素(ubiquitin , Ub)基因的汉滩病毒嵌合基因GnS0 . 7和GcS0 . 7重组腺病毒. 方法 通过PCR扩增获得Ub基因, 分别克隆入本室已构建的重组腺病毒转移载体pShuttle-pCAG-GnS0.7和pShuttle-pCAG-GcS0.7中,进一步通过双酶切将转移载体中的嵌合基因分别克隆入腺病毒载体, 得到重组腺病毒载体rAd-pCAG-Ub-GnS0.7和rAd-pCAG-Ub-GcS0.7,使用Pac Ⅰ线性化后转染HEK293细胞,包装后获得重组腺病毒,感染HEK293细胞后用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检测表达产物. 结果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PCR扩增和测序结果显示,各重组腺病毒转移载体及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正确. IFA检测到各重组腺病毒中目的蛋白的表达. 结论 成功制备了含有Ub基因的汉滩病毒嵌合基因GnS0.7和GcS0.7重组腺病毒, 为进一步研究联合Ub基因的汉滩病毒重组腺病毒的免疫学特性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张亮;于澜;叶伟;李璞媛;张芳琳;程林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2种检测人肾综合征出血热IgG抗体ELISA试剂盒的比较

    目的 探讨国产与进口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IgG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的性能差异. 方法 采用国产和进口ELISA试剂盒分别检测50例HFRS疫苗接种者血清样本中抗人HFRS IgG抗体含量,分析比较2种ELISA试剂盒的一致性、灵敏性、精密度以及方法学等的差异. 结果 2种ELISA试剂盒的精密度良好,批内变异系数均<5%;2种试剂阳性一致率为100%,阴性一致率为20%,相似率为60%;灵敏性检测结果显示,2种ELISA试剂盒的灵敏性差异较大(P<0.05),国产ELISA试剂盒的灵敏度约是进口ELISA试剂盒的5倍. 结论 国产人HFRS IgG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灵敏性好,进口ELISA试剂盒特异性好,国产和进口ELISA试剂盒的精密度均良好,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

    作者:李卓;曾汉玉;马樱;刘媛;张戎;刘美宁;陈丽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拉沙热疫苗研究进展

    拉沙热是由拉沙病毒(Lassa virus, LAS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由啮齿类动物传给人. 西非是拉沙热主要的流行区,该地区每年有几十万人患病,数千例死亡.由于LASV的高致病性,被列为潜在生物战剂,当前无获批的拉沙热疫苗.研究表明传统的灭活疫苗免疫保护效果不理想,LASV基因重组的复制增殖型病毒载体疫苗、复制缺陷型病毒载体疫苗和DNA疫苗等新型疫苗显示较好的发展前景. 但是这几种新型疫苗仍处于临床预试验阶段或临床试验阶段.

    作者:闫飞虎;王化磊;冯娜;杨松涛;夏咸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排第2位,近年来年轻化趋势明显. 大量研究表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主要的危险因素. 宫颈癌目前已成为惟一病因明确、可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并可能治愈的人类恶性肿瘤. 研发疫苗对预防及治疗女性HPV持续性感染,进而预防宫颈癌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保留年轻患者的生育功能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HPV疫苗研发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学价值.

    作者:高婷婷;王晓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委内瑞拉马脑炎疫苗研究进展

    委内瑞拉马脑炎是一种由蚊虫传播的人兽共患病毒性传染病. 我国虽然尚未发现委内瑞拉马脑炎病例,但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该病传入我国的风险大大增加. 该病目前尚无特效药及疗法,预防接种安全高效的疫苗对减少疾病暴发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本文对委内瑞拉马脑炎疫苗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该病的新型疫苗研究及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作者:曹增国;王化磊;王丽娜;杨松涛;夏咸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裂谷热疫苗研究进展

    在非洲和阿拉伯半岛裂谷热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和经济危害问题,该病对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动物和人类健康也构成严重威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A类法定报告动物疫病,该病毒还被WHO列为生物战剂之一.本文对裂谷热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疫苗等方面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月涛;郑学星;王翠玲;王化磊;杨松涛;夏咸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研究进展

    当前国内外已经研发了一系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治疗性疫苗,主要有蛋白类疫苗、T细胞表位肽疫苗、DNA疫苗和细胞类(树突状细胞等)疫苗等. 本文对国内外相关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治疗CHB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杨富强;饶桂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斑点热疫苗研究进展

    斑点热是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类重要传染病,接种疫苗仍是预防斑点热的一种重要措施. 灭活立氏立克次体接种能够刺激实验动物产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有效对抗该立克次体的致死性攻击,但对人体免疫的保护效果并不理想. 目前已发现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保护性抗原主要有外膜蛋白A、外膜蛋白B、YbgF和Adr2等表面蛋白,是研发斑点热分子疫苗的潜在候选分子. 单个保护性抗原免疫虽然能够诱导动物产生良好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但是不能提供完全保护. 多个保护性抗原组合或保护性抗原的T和B淋巴细胞表位组合是研发斑点热分子疫苗的有效途径.

    作者:龚文平;温博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埃博拉病毒病疫苗研究进展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 EVD)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自2014年3月以来, EVD在西非多个国家暴发,引起全球关注,WHO已将此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然有很多因素限制了EVD疫苗的发展,目前无可用于人的疫苗获批上市,但当前的严峻形式促进了疫苗研究的发展. 本文着重介绍EVD疫苗相关的研究进展,包括评价疫苗所用的动物模型、疫苗种类和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

    作者:金宏丽;王化磊;郑学星;杨松涛;夏咸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HIV/AIDS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9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HIV/AIDS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a, NTM)肺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疗水平. 方法 对我院2009—2012年97例HIV/AIDS合并NTM肺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97 例中咳嗽 93 例(95.88%),咳痰88例(90.72%),气喘71例(73.20%),发热70例(72.16%),消瘦69例(71.13%),乏力58例(59.79%),胸痛 47 例(48 . 45%),腹泻36例(37.11%). HIV感染途径为性乱史64例(65.98%),静脉吸毒史26例(26.80%),输血史2例(2.06%),不详5例(5.15%). 胸部影像学表现以双肺中下叶多见,多为左下肺受累,形态多种多样,并容易形成空洞及支气管扩张样改变,可见胸膜病变. 结论 HIV/AIDS合并NTM肺病的临床症状、胸部影像学表现、痰涂片、PPD试验和结核抗体检查酷似肺结核,在痰培养结果未回报前,临床上二者鉴别诊断非常困难.患者通常合并多处浅表淋巴结肿大,反复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 痰培养药物敏感性试验提示对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率高,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作者:银春莲;谢周华;裴洁;张洁;欧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126例HIV/结核分枝杆菌合并感染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治疗HIV/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合并感染的临床疗效. 方法 分析126例HIV/MTB合并感染者的临床疗效,统计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后1年内免疫重建炎症反应综合征(immune reconstitution inflammatory syndrome, IRIS)发病率及CD4+T淋巴细胞上升水平. 结果 126例均完成了抗结核治疗,HAART 1年内无死亡及复发结核病例. HAART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逐渐升高,以12周时上升幅度大.治疗过程中37 例(29.37%)出现IRIS.CD4+ T 淋巴细胞计数<200 个/mm3组IRIS 发病率高于≥200 个/mm3组(χ2=6.206,P=0.013),且在HAART 后12 周及48 周CD4+ T 淋巴细胞上升幅度低于≥200 个/mm3组(P<0.05).结论HIV/MTB 合并感染者在CD4+ T 淋巴细胞≥200 个/mm3时接受HAART,IRIS 发病率低,免疫重建良好.

    作者:伍秋云;卢祥婵;黄爱春;谢志满;何华伟;朱庆东;苏绮思;李清蓉;阮光靖;欧汝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血流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血流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 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临床特点, 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 对我院疑为血流感染患者的血液用BacT/Alert全自动血培养仪细菌培养,用VitekⅡ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采用Kirby-Bauer纸片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ESBLs的筛选及确认. 对ESBLs阳性病例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2009—2012年我院从血流感染病例中共分离获得大肠埃希菌235株,产ESBLs为90株,阳性率38.3%. 产酶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耐药率为100%;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敏感率为100%,对美罗培南、头孢美唑和阿米卡星敏感率超过90%;对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6.7%、29.2%和34.4%.感染者中,50岁以上占57.8%.感染发生时间多出现在入院后1周内,占58.9%.原发感染来自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者占46.7%.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35例,其中20例医治无效或死亡,占57.1%. 结论 血流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患者病情危重,预后不良,临床用药时应密切结合患者的病情和感染特征及感染菌的耐药表型等综合情况,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措施.

    作者:何卫平;邓凤英;鲍春梅;吉英杰;崔恩博;张文瑾;范振平;曲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肾结核155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肾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以提高早期诊治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7月—2014年4月收治的155例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肾结核高发年龄段是40~60岁(47.1%).将患者分为2组,具有3种或以上临床常见症状者为典型肾结核组(典型组),有患者94例;其余为不典型肾结核组(不典型组),有患者61例.临床常见的症状依次为尿急(62.6%)、尿频(60.0%)、腰痛(54.3%)、尿痛(51.6%)和血尿(44.5%),腰痛是不典型肾结核组常见的症状(49.2%).132例患者行尿沉渣找抗酸杆菌检查,阳性率为31.8%.超声检查结果异常率为84.5%,诊断符合率为38.1%.CT检查结果异常率为95.1%,诊断符合率为79.9%. 123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余32例患者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 结论 肾结核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CT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肾结核早期诊断困难且需要综合分析判断. 手术是中晚期肾结核的重要治疗手段.

    作者:徐遵礼;徐立伟;张前兴;朱建平;马利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继发性血流感染108例病原学特点分析

    目的 研究感染来源明确的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 方法 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实验室确诊、感染来源明确的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病原学特点. 结果 共计108例诊断为有明确感染来源的血流感染患者纳入研究,其中93例为单一菌感染,15例为复数菌感染. 常见的感染来源为泌尿系统、腹腔和呼吸道. 泌尿系统和腹腔来源血流感染患者中,大肠埃希菌分别占75.8%和42.4%;下呼吸道来源血流感染者中,鲍曼不动杆菌占62.5%,且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为100%. 108例30 d死亡21例(19.4%),其中泌尿系统来源血流感染者病死率低(3.0%),而下呼吸道来源血流感染者病死率高(45.8%),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55.0%和50.0%. 结论 不同感染来源的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差异较大,抗生素治疗应密切结合感染来源、菌种及细菌耐药情况.

    作者:黄仁刚;杨兴祥;喻华;龙姗姗;林健梅;江南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