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传染病信息杂志

传染病信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宣传部
  • 主办单位: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
  • 国际刊号:1007-8134
  • 国内刊号:11-3886/R
  • 影响因子:1.36
  • 创刊:1988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 2001入选中国期刊方阵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传染病信息杂志   2015年4期文献
  • 质谱仪在真菌鉴定中的应用与评价

    目的:探讨质谱仪在真菌感染中的应用,评价其鉴定真菌的能力。方法选取分离自我院住院患者的真菌菌株327株,用质谱仪进行快速鉴定,并与VITEK-2(酵母样真菌)和显微镜检查(丝状真菌)的鉴定结果进行比对,差异结果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确认鉴定。结果依照质谱仪评分标准,227株酵母样真菌在种水平(>2.0)的鉴定率为90.31%,在属水平(>1.7)为98.68%;丝状真菌在种水平的鉴定率为74.00%,在属水平为94.00%。对临床常见的曲霉菌鉴定正确率可达96.74%。结论质谱仪在鉴定真菌的种属水平上都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尤其鉴定酵母菌和曲霉菌的能力更为突出,可作为临床实验室的常规检测方法。

    作者:王欢;贾天野;鲍春梅;张成龙;张鞠玲;崔恩博;陈素明;徐东平;曲芬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阻断中国HBV母婴传播效应及安全性Meta分析

    目的:评估孕妇在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LdT)和拉米夫定(LAM)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经LdT和LAM治疗后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文献,并应用RevMan 5.2软件对HBV感染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以及婴儿血清中HBsAg和HBV DNA阳性率进行合并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其中LdT组926例,LAM组425例,对照组1056例。孕妇分娩前,LdT组和LAM组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dT组vs对照组:SMD=-4.22,95%CI(-4.39,-4.05),P<0.05;LAM组vs对照组:MD=-4.18,95%CI(-4.52,-3.85),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LdT组HBV DNA下降更加明显,且病毒学应答高[LdT组vs LAM组:SMD=-0.61,95% CI(-0.77,-0.46),P<0.00001;RR=1.58,95%CI(1.19,2.08),P<0.001]。随访6~12月龄婴儿,LdT组和LAM组婴儿血清中HBsAg和HBV DNA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LdT组vs对照组:RR=0.05,95%CI(0.02,0.14),P<0.00001;RR=0.04,95%CI(0.01,0.14),P<0.00001。 LAM组vs对照组:RR=0.21,95%CI(0.11,0.40),P<0.00001;RR=0.22,95%CI(0.11,0.43),P<0.0001]。进一步分析,LdT组在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应中与LA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dT组vs LAM组:RR=0.36,95%CI(0.04,3.32),P=0.36]。结论妊娠中晚期孕妇经LdT或LAM抗病毒治疗后,血清中HBV DNA水平均下降,LdT组HBV DNA水平下降更加明显,且LdT和LAM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应无明显差异。

    作者:王丽;张艳琼;王宇明;何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外周血白细胞介素32和金属基质蛋白酶-2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32和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2表达水平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34例HBV-ACLF和31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外周血IL-32和MMP-2的表达水平,并与ALT、AST、TBIL、ALB及PT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itic回归分析IL-32和MMP-2预测HBV-ACLF预后的价值。结果 HBV-ACLF组IL-32与TBIL、PT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s=0.774、0.686),与ALB呈弱负相关(rs=-0.456);MMP-2与ALB呈弱负相关(rs=-0.451);IL-32与MMP-2呈弱正相关(rs=0.580)。 CHB组IL-32与TBIL、PT呈弱正相关(rs=0.439、0.555);MMP-2与AST呈弱正相关(rs=0.417),与ALB呈弱负相关(rs=-0.541),与TBIL、PT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s=0.647、0.766);IL-32与MMP-2呈弱正相关(rs=0.590)。 HBV-ACLF组、CHB组和对照组外周血IL-32表达水平呈依次升高(P均<0.05)。HBV-ACLF组MMP-2表达高于CHB组和对照组(P均<0.05),但CHB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合并感染率、外周血IL-32和MMP-2表达水平方面,HBV-ACLF组明显高于CHB组。 Logisitic回归分析发现IL-32与HBV-ACLF的预后密切相关。结论外周血IL-32和MMP-2的表达水平可反映肝损伤严重程度;IL-32与HBV-ACLF的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曹力;汪美华;邹美银;朱勇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同人群中新型呼肠病毒既往感染状况调查

    目的:调查不同人群中新型呼肠病毒既往感染情况。方法选取健康人群以及手足口病、腹泻、麻疹、乙型肝炎等患者的血清标本,利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其血清标本中新型呼肠病毒IgG抗体。结果中和试验结果表明,健康人群中新型呼肠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29.90%,抗体滴度的中位数为1∶32;手足口病患者中抗体阳性率为70.83%,抗体滴度的中位数为1∶64;乙型肝炎和麻疹患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22%和90.70%,抗体滴度的中位数均为1∶128;腹泻患者中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滴度的中位数均高,分别为100%和1∶256。结论健康人群与不同疾病患者中新型呼肠病毒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及滴度存在显著差异。

    作者:胡燕;貌达;刘泽;姜棋予;谢国明;白冰珂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肝脏瞬时弹性成像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对肝移植术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评价肝脏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及血清肝纤维化4项[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和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对肝移植患者发生明显肝纤维化(F>2)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月28日—2014年7月8日在本院治疗的行经皮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的肝移植和非肝移植慢性肝病患者各40例,进行FibroScan检查以及血清肝纤维化4项检测。将肝脏硬度测定(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 LSM)值和血清肝纤维化4项结果与病理检查的肝纤维化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分析和评估LSM值和血清肝纤维化4项对肝移植患者明显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肝移植患者HA和LSM值与肝纤维化评分呈正相关, rs分别为0.689和0.782。HA和LSM值诊断肝移植患者明显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9和0.943。明显肝纤维化患者中,肝移植者的LSM值高于非肝移植患者(P<0.05);无明显肝纤维化(F≤2)的患者中,肝移植者Ⅳ-C和PCⅢ低于非肝移植患者(P均<0.05)。结论 LSM值和血清HA与肝移植患者的肝纤维化评分呈正相关,它们对肝移植患者的明显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贺希;杨硕;牛子长;汤汝佳;张达利;周霞;周双男;苏海滨;刘振文;张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结核分枝杆菌临床株对利福霉素类药物的耐药特点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临床标本结核分枝杆菌(My 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 Mtb)对利福霉素类药物的耐药特点,为含利福霉素类药物的抗结核治疗方案的改进提供细菌学基础。方法用绝对浓度法检测470份临床标本中Mtb的耐药情况。结果180份培养阳性的标本中,41份对利福霉素类耐药,对利福平和利福喷汀的耐药水平高度一致,对二者的耐药水平显著高于对利福布汀的耐药水平,对低浓度和高浓度利福布汀耐药的数量差异显著。结论临床标本中的Mtb对利福平和利福喷汀的耐药水平表现出高度一致性,提示利福喷汀不适于作为利福平耐药的后备药物,利福布汀可以作为利福平的后备药物,但服用剂量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作者:杨栗坤;孙雯娜;王心静;王仲元;程小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一起学校内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疫情暴发调查

    目的:对一起学校内急性呼吸道感染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以明确诊断,控制疫情。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核实搜索病例,分析疫情特征;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危险因素;采集咽拭子标本,运用RT-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共有病例43例,学生罹患率为1.31%,病例分布在4个班级,有明显的集聚性。病例对照研究显示与病例密切接触是危险因素。12例的咽拭子标本病毒核酸检测显示,8例腺病毒阳性。结论本次急性呼吸道感染疫情暴发由腺病毒引起,学生间密切接触是主要的传播方式。

    作者:马久华;缪义香;焦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关于棘球蚴病包虫病的防治

    棘球蚴病是棘球属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导致的人类和畜类共患的寄生虫病。人类因摄取受污染的食物、水源或土壤中含有的寄生虫卵或直接接触动物宿主而感染此病。全球每一时刻均会有一百余万人受棘球蚴病的侵扰和影响。中国西部省份是该病的多发区。人类感染棘球蚴后,体内会有一个或多个包虫生长,主要在肝脏和肺部生存,有时也在骨骼、肾、脾、肌肉、中枢神经系统和眼部生存。治疗一般比较复杂、价格昂贵,有的需要大型外科手术和(或)长期服药治疗。为狗除虫,改善屠宰场卫生状况,进行公众宣传活动,为羊群接种,均被视为有效预防措施。 WHO正在努力于2018年前确定有效的囊型棘球蚴病的防控措施。本文以2014年3月WHO棘球蚴病实况报道(第377号)为基础,结合我国专家的实践对棘球蚴病进行综述。

    作者:王永怡;王姝;李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益生菌在肠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肠道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肠道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乎人体健康。益生菌具有调节人体正常菌群和人体免疫的功能,近年来其临床治疗作用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介绍益生菌在几种主要肠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吴英韬;袁杰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研究进展

    蜡样芽孢杆菌是芽孢杆菌属的一种,会引起食物中毒,因此与人类关系密切。本文概述了蜡样芽孢杆菌的病原学特征、致病性及其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以提出科学的防控措施来有效控制该菌在食品中的污染,保护公众健康。

    作者:陆湘华;崔昌;王远萍;朱渭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阴道菌群与细菌性阴道病研究进展

    健康妇女阴道菌群结构以乳酸杆菌为主,以弯曲乳酸杆菌或詹氏乳酸杆菌为优势菌的妇女阴道菌群结构比较稳定,不易出现阴道微生态菌群紊乱和感染等阴道疾患。如果乳酸杆菌的优势地位被大量厌氧菌取代,则会引起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 BV),BV患者易出现反复流产、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而且感染HIV的风险显著增高。治疗BV主要依靠抗生素,但疗效欠佳且容易复发。在常规抗生素治疗后,再补充从健康妇女阴道分离的优势乳酸杆菌菌株,可防止BV复发。本文就健康育龄妇女阴道菌群的特点及其与BV发病及复发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治疗BV复发提供新的方向和靶点。

    作者:张瑞芬;朱宝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发病率不断升高,对其发生、发展及防治研究变得极为迫切。近年来肠道菌群被认为是机体一个重要的“特殊器官”,参与机体代谢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与NAFLD关系密切。本文就肠道菌群与NAFLD的关系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周达;范建高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多脏器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多脏器损伤的特点及发生规律。方法收集68例SFTS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对肝脏、心脏、血液系统、肾脏、脑等脏器损伤的症状和体征、生化指标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肝损伤发生率为97.06%(66/68)。早期、极期和恢复期ALT四分位数分别为76.6(44.1,126.0)、131.1(73.0,219.5)、120.6(74.3,199.0) U/L,AST四分位数分别为164.6(92.3,283.6)、249.5(107.5,426.0)、101.3(49.0,188.0) U/L。心肌酶变化以LDH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升高为主,早期、极期和恢复期LDH四分位数分别为677.5(389.0,1412.5)、922.0(618.0,1804.5)、470.0(306.0,733.0)U/L,α-HBDH四分位数分别为398.5(196.3,662.3)、584.0(372.5,895.0)、317.0(226.0,478.0)U/L,肌酸激酶同工酶基本正常。 WBC降低、PLT减少发生率分别为67.65%和100%。早期、极期和恢复期WBC 四分位数分别为2.56(1.00,6.40)、3.14(1.93,7.16)、4.22(3.11,6.34)×109/L,PLT 四分位数分别为40.7(23.3,53.3)、40.0(25.2,51.3)、123.0(58.0,218.8)×109/L。27例尿潜血阳性,45例尿蛋白阳性,但肾功能指标肌酐和尿素氮无明显异常。11例意识状态改变,5例病理反射阳性。4例(5.88%)死亡,均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肝脏、心脏、肾脏、血液等器官系统损伤是SFTS的重要临床特征,在该病早期即出现损伤并持续加重,极期损伤重,多数患者可逐渐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

    作者:张文丽;宋蕊;沈毅;赵永祥;于晓莉;郭黎娜;田地;付小康;张蔚;管小庆;陈志海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联用环丝氨酸在耐多药肺结核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探讨环丝氨酸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5—11月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纳入第五轮中国全球基金耐多药结核病防治项目的MDR-TB患者98例,将其分为试验组(n=50)和对照组(n=48)。2组患者均接受标准MDR-TB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试验组加用环丝氨酸,对照组加用对氨基水杨酸。分别对2种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2组治疗第3、6、9、12、24月末痰菌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和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胃肠道反应及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远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环丝氨酸和对氨基水杨酸在治疗MDR-TB方面效果相当,但可引起诸多不良反应,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裴洁;银春莲;覃伟;苏国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进展期肝癌患者氩氦刀冷冻消融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术后预后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氩氦刀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与进展期肝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09年在我院行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的150例进展期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NLR中位数(2.94)将患者分为2组(高NLR组和低NLR组),对2组进行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结果氩氦刀冷冻消融术前病理组织分化程度、NLR和肝硬化Child-Pugh分级是术后进展期肝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因素。术前高 NLR组患者生存期为5个月(95%CI 3.5~6.4),而低NLR组患者生存期为9个月(95%CI 6.9~11.0),2组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LR>2.94的进展期肝癌患者行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预后较差。

    作者:常秀娟;陆荫英;曾珍;曲建慧;许桂林;高旭东;王鋐;楼敏;王春平;杨永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小分子化合物抗丙型肝炎治疗新方案

    2015年6月30日Hepatology发布由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和美国感染病学会更新的相对完善的丙型肝炎诊治指南推荐意见,就成人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方案达成共识。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 DAAs)的类型选择基于HCV基因分型、既往治疗应答情况以及是否存在DAAs相关耐药位点等问题的综合考虑,以便优化治疗,提高抗病毒疗效。同时规范临床合理使用DAAs,可以防止耐药发生,降低治疗成本。

    作者:张霞霞;徐小元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美国艰难梭菌感染临床诊治相关指南摘要

    艰难梭菌感染是医源性腹泻的重要原因。本文综合2010年美国卫生保健流行病学会和美国感染病学会制订的《成人艰难梭菌感染临床诊治实践指南》和美国专家2013年形成的《艰难梭菌感染诊治预防指南》,对艰难梭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摘要介绍。

    作者:贾天野;汤一苇;曲芬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合并艰难梭菌感染1例

    患者,女,71岁,因“间断呕血6月余,发热、腹痛、腹泻1 d”于2015年2月9日入我院。患者于2014年7月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不适,呕吐少量鲜血,遂到当地医院就诊。当时胃镜检查提示:食道静脉曲张、食道下段糜烂。腹部CT示:肝左叶囊肿;胆囊炎;右肾囊肿;腹腔积液;部分肠管管壁增厚,肠系膜脂肪间隙混浊,腹膜不均匀增厚,腹腔多发小淋巴结。患者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无肝病患者密切接触史、输血史和病前不洁饮食史,无慢性病史及外伤及手术史。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合并腹水、低蛋白血症;肝囊肿;肾囊肿。给予保肝、利尿、补充人血白蛋白等治疗,并于7月23日行内镜下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治疗。8月5日复查胃镜:套扎术后溃疡形成,建议抑酸抗溃疡治疗。继续内科治疗20 d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回家继续服药。12月6日患者再次呕血约60 ml ,随后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8.9℃,行急诊胃镜检查提示: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后残留静脉破裂出血。血常规检测结果:WBC 12.62菖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91、HGB 76 g/L、PLT 108菖109/L;CRP 167 mg/L。局部给予硬化剂及血凝酶治疗,全身给予生长抑素降低门静脉压力,并给予止血、抑酸等药物治疗后出血停止,并输注头孢曲松钠2g/d抗感染及对症治疗,疗程14 d,治疗过程中体温逐渐降至正常,于2015年1月7日出院。2015年2月5日开始,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腹泻,4次/d,均为水样便带黏液,伴有发热,体温39.2℃,腹痛,无明显腹胀,无恶心、呕吐。

    作者:庞君丽;崔恩博;曲芬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传染病信息》稿约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4期